“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课程303教材
(返回主页)
二入四行论精解
湛然
注释
序
一、理入
二、行入
(一)报冤行
(二)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
“二入四行论”者,乃达摩祖师亲传道育、慧可入道要旨,由弟子昙琳所记。此论言简义丰,理事具备,实为宗门之纲要,行人之指南。
〔道育、慧可〕道育和慧可是达摩祖师四大弟子中的二人。慧可承接达摩的衣钵,为禅宗之第二祖。达摩祖师临去留言:吾弟子千数,真得吾法者,仅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总持得肉,道副得皮。
序
昙琳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
达摩法师,西域南印度人,婆罗门贵族,国王的第三个儿子。天赋极高,豁达开朗,一闻即悟。因志在大乘,故舍俗为僧,继承发扬禅宗心法。法师妄尽心澄,彻鉴世间事,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悉皆通达,德行远超于世。
〔昙琳〕隋代僧,为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之弟子。又称法林。因其臂为盗贼所断,故人称“无臂林”。自北魏元象元年(538年)至武定元年(543年)期间,为瞿昙般若流支、毗目智仙、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等诸师之译经担任笔受,并撰序文。〔达摩〕菩提达摩,为南天竺香至王第三子,通晓大小乘佛法,是禅宗在天竺(古印度)的第二十八代祖师。他遥感东土机缘成熟,乃至中国弘化,于梁武帝时泛海到达广州,武帝迎至建业(今南京)。与武帝话不投机,遂渡江入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将禅宗心法传慧可,为中国禅宗之始祖。因见中国佛徒多从文字入手,讲经法师亦多依文解义,不务实修,未契佛经妙旨,故独创一派:不立文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婆罗门〕婆罗贺摩拿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西域〕总指中土以西之诸国,别指印度。〔南天竺国〕南印度。〔摩诃衍〕摩诃衍那的简称,汉译为大乘。〔缁素〕缁是紫黑色,素是白色,僧著紫黑衣,俗人多著白色,故号僧俗为缁素。〔绍隆〕继承发扬。〔圣种〕觉了一切诸法皆从妄念而生,观此妄心,犹如虚空,如是而修,不著诸法,能为圣果之种,是名圣种。
【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咨启,善蒙师意。】
因为悲痛悔恨边地(指中国)佛法之正教没落,于是不辞艰辛远涉高山大海,游化中国。修心之士,莫不归依信奉;而存有偏见之流,乃生讥讽诽谤。当时唯有道育和惠可,此二僧虽然年轻,但才智超群,志向高远。幸逢法师,侍奉数年,虔诚恭敬地求教,并善于领会法师心意。
〔边隅〕边地。当时佛法以印度为中心,远离印度的地方称之为边地。〔陵替〕衰败。〔汉魏〕“汉”指中国,“魏”指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达摩祖师航海到广州,梁武帝迎至南朝都城建业。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居留)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亡心〕入无心境。《传心法要》云:“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脱。”
【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
达摩法师为他们的精诚所感动,以真道传授,教他们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并告诉他们这是大乘安心之法,不要有差错谬误。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
关于壁观、四行等,详见正文的注释。
【此略序所由云尔。】
这是略略叙述本论之由来而已。
〔云尔〕而已。
正文
注:文中标题是注释者所加。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入菩提道,具体行持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不外乎理入和行入这两个方面。理入是悟理见性,明第一义;行入是历境除习,证第一义。理入见性,行入保任。理入发慧,行入除障。菩提正道,以理导行,以行圆理。
〔入道〕入菩提道。〔第一义〕究竟之真理,即诸法实相。佛言:“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大般涅盘经·卷第四十·憍陈如品》)
一、理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所谓理入,就是藉经教以悟明佛法之宗本,深信众生皆有同一真性,但为烦恼所覆,不能显现。若欲去除妄惑而回归真性,当凝神息虑而作壁观:泯除二元对待,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如此坚住不移,不再寻思文句教语(行起解绝),如此即与理默契,入佛知见,趣入无有分别,寂然无为之境,此名理入也。
〔含生〕含有生命的动物,即众生。〔真性〕不妄云真,不变云性。即吾人本具之清净心体也。《楞严经·卷一》曰:“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客尘〕喻指烦恼。烦恼非心性固有者,故喻之为客;烦恼为染污心性者,故喻之为尘。虚云老和尚开示说:用功怎样下手呢?楞严会上憍陈如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客、尘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店主不会像旅客一样,常来常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着澄寂的虚空,喻妄想自生自灭,本碍不着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此中“客”字较粗,“尘”字较细。初心人先认清了“主”和“客”,便不会妄想迁流。进一步明白了“空”和“尘”,便不会为妄想所碍,所谓“识得不为冤”。果能于此谛审领会,用功之道,思过半矣。(见《虚云老和尚法汇》)
〔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去除二元对待之分别心。《信心铭》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凝住〕凝神息虑。〔壁观〕所谓“壁观”,是指“心如墙壁,万法莫入”之观行。《传心法要》云:“心如顽石头,都无缝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无著,如此始有少分相应。”百丈禅师云:“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五灯会元》)所以,“壁观”的要点是万法莫入,不一定要面壁打坐。
〔无自无他,凡圣等一〕泯除二元对待。三祖僧璨《信心铭》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至上妙道不难,难是难在自己有分别心。只要没有憎爱,至道就洞然明白。若有丝毫憎爱之心,即与至道有天地之悬隔。)圭峰禅师云:“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景德传灯录》)
“凝住壁观”,这是理入的下手工夫,息妄修心,直入般若。“壁观”——心如墙壁,万法莫入。达摩祖师传慧可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圭峰禅师《禅源诸诠集都序》云:“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云:‘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是说:外,屏息诸缘;内,心不起念;心,要如墙壁,万法莫入,也就是说境不能动心;这样,才可以入道。这四句中,最后一句是果,功夫只在前三句上做。
〔离绝诸缘〕是说相住相位,两不相扰——诸缘是息灭不了的,然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让它们住在各自的位置上,不去攀缘就不相干。〔寻伺〕寻与伺。寻是寻思,指初步的思考;伺是伺察,指深入、精细的思考。
所以,入道要旨是:“外息诸缘”——息缘;“内心无喘”——无念;“心如墙壁”——安忍。其中,无念是中心,息缘和安忍都是为了做到和保持无念。
〔安忍〕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
二、行入
当顺逆境来临时,如何解读、如何对待,至关重要——境由心转。达摩祖师在本论中以“四行”来解读、对待,用来对治无始来的爱憎取舍等等的著相烦恼习气,以达到自利利他的究竟解脱。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为四?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所谓行入,就是以下四行,其余诸行全都统摄在这里面了。哪四行呢?就是:一、报冤行:对逆境不起憎恶,体冤进道。二、随缘行:对顺境不起贪爱,冥顺于道。三、无所求行:无所愿乐,无欲无求。四、称法行:解“众相斯空”,六度万行和普度众生均不著相。
(一)报冤行
报冤行:宿恶果熟,自作自受,逢苦不忧,体冤进道。
【云何名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甚么叫做报冤行呢?这是说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如是思维观察:我从往昔无数劫中,舍真逐妄,浮沉生死苦海,多起怨恨憎恶,而违害无数众生。现今虽已不犯,但这苦境是我宿殃恶业之果成熟,不是上天也非他人所能加与,甘心忍受,全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为什么逢苦不忧呢?因为明白了受苦的缘由。所以在逆境中起心动念皆与理相应,体悟苦报是自作自受而且虚幻不实,于是增进道业。这就是报冤行。
〔报冤行〕“报冤”,就是对待冤业。这里的“报”是回应的意思。“报冤行”就是应当如何对待逆境。〔诸有〕指迷界之万象差别。
修报冤行,不仅逢苦不忧,而且逆境成助缘——体冤进道。若不修报冤行,在苦境中必怨天尤人,甚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不仅更受熬煎,而且再造新业,又将受报,如此恶性循环,沉沦苦海,没完没了。
报冤就是以道为心,还债清账,这是顺道而行,不仅消业,而且进道。如果习气做主,起瞋恚心,这是逆道而行,旧账未了,又添新债,不进反退。
(二)随缘行
随缘行:得失随缘,不动于心,来不预计,去不留恋。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心,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所谓随缘行:众生主宰不了自己,都是随业而转,其受苦受乐,皆是随从因缘而生。若是得到殊胜的果报荣誉等事,那是我过去作善所感,今日才能够得到。一旦缘尽,这些殊胜的果报也就烟消云散,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呢?所谓得或者失,都是识心妄计,心生则法生;若心不因得失而乐而忧,那么令人喜乐的尘风就吹你不动,即暗中与道相合,这样的行持就叫做随缘行——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一种平怀,任运随缘。
〔喜风不动〕境风有忧风和喜风。八风中,衰、毁、讥、苦,是忧风;利、誉、称、乐,是喜风。无功夫者,忧、喜皆动心。当体冤进道功夫得力时,忧风已不易动心,而喜风难防。所以,这时要特别防范喜风。〔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利是令人得意的事,衰是令人失意的事;毁是背后被人毁谤,誉是背后被人称誉;称是当面被人称誉,讥是当面被人讥讽;苦是身心的各种痛苦,乐是身心的各种快乐。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而且又能煽动人心,故喻之为“八风”。
若不修随缘行,处顺境时唯恐失去而担惊受怕,甚至为了保护既得或者要扩大它而造恶业,这不仅令胜报剧减,而且还将受恶报。更严重的是,心就不在道上,顺境成恶缘,道业反减。世人把名利富贵看得太重,自寻苦恼。故修行人要以色相为空,以道为心,逢苦不忧,遇乐不喜,一切听其自然,时时以八风不动来勘验自己的工夫。随时随处,皆是菩提道上的考场。众生舍去贪著,即能醒悟本来面目,顺道而行,即可得道。
(三)无所求行
无所求行:有求皆苦,无求即乐,万有斯空,息想无求。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常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行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无为道行,是名无所求行也。】
所谓无所求行:《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世人总是为幻象所迷,处处贪著,这就叫做“求”。智者悟明诸法真相,从理而反俗(世俗都在贪都在求,智者却与之相反,顺理而行,不贪不求),不去贪著,安心无为,任运而行。他们知道万有皆空,故无所愿乐。功德与迷闇,常相随逐。处处贪著,心即迷闇;安心无求,即是功德。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能够因为得着个什么就安乐?(秦始皇也要死,而且因其贪求而惨受恶报,还有什么好贪求的呢?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塚一堆草没了。)通达了这个道理,故于一切,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即乐。”所以断言,无求才是真正的道行。这样的行持就叫做无所求行。
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万法皆空,无所有,不可得,故道人随缘任运而行。《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有所希求,就有得失之心。有得失之心,就不能够任运随缘,而是计较攀缘,随顺自己,心就与道相背,不清净,不平等,这是修行证果最大的障碍。
(四)称法行
称法行:六度万行,而不著相,这才是如法之行。不著相,就是不赋予相任何的真实性,“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称法行〕如法之行。这里的“称”是符合的意思。“称法行”意思是符合正法之行。这里的“法”正如下文云:“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四、称法行: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
所谓称法行者:自性本净之理,即称之为正法。此理是说:众相皆空,其性湛然,故修行人应当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相之故;法无有我,离我相之故。(此言:修行人应当无众生相、无我相,不分彼此。)有智慧的人若能够信解此理,就应当依法而行,不著众生相,不著我相。
〔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这是引自《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经中,大目犍连白佛言:“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意思是:回想以前,我入毗耶离大城,在小巷中为居士们说法。这时,维摩诘来对我说:喏,大目连,为居士们说法,不应当像您这样说。给人说法,一定要如法而说,讲诸法实相。佛法讲无有众生,也无有我,以令大众离众生相和我相,因为妄执众生和我为实有,这是遮蔽本性的心垢。(离相的义理,在《金刚经》中有详尽的阐述。《金刚经》中,佛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里巷〕小街小巷。
【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摄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利,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度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修行人是义理之身,无有悭贪,于自己身命财产都应布施,而心无吝惜。达解三轮体空,没有偏向,没有执著。但为去除心垢,在摄化众生时,不取于相。这不仅自利,还能利他,并且能够庄严菩提之道。布施度是这样,要离相,其余五度也要这样,要离相。为去除妄想,修行六度要行无所行。如此,在六度万行中,心与道合,这就叫做称法行。
〔法体〕指穿著法衣之出家相。这里是说修行人是以法为身,而不妄执色身。〔行檀舍施〕“檀”为梵语,译曰施。“行檀舍施”是梵汉双举。〔三空〕受者、施者、布施物三相之空也。亦即三轮体空。〔三轮体空〕“三轮”是指施者,受者与所施之物;布施之后此三轮不存於心,叫做“三轮体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瞋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此六行,因其可度达涅槃彼岸,而称之为六度。〔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这是说,六度之行是自己的本分,心量要大,无我相,无众生相,要“做而不做”,即做了如同没有做过,心中不留丝毫痕迹。反之,若一边行六度,一边心著于所行,甚至沾沾自喜,以为高人一等,浮想联翩,那就与道相违。所以,为善而心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金刚经》云:“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称法行是讲行六度而不住于相。六度是以布施为首,故本段以布施代表六度来论述,其余皆然。《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