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课程304教材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佛藏经选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湛然 选注

 

 

 

绪论

 

  一、什么是诸法实相

 

  二、诸法实相是佛法的基本原理

 

  三、诸法实相是第一义谛

 

  四、诸法实相是一法印

 

  五、不生不灭

 

  六、无明梦

 

  七、本经提要

 

诸法实相品第一

  念佛品第二
 

念法品第三

 

念僧品第四

 

净法品第六

 

往古品第七

 

了戒品第九

 

附录:起精进七期示众



《佛藏经》,三卷。鸠摩罗什大师于姚秦弘始七年(405年)六月十二日,译出此经。全经分为十品,论述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之实相。诸法实相,毕竟空寂,即是佛道。谓破戒比丘有十忧恼箭,而诃责其种种罪相,并且讲明不净说法者及其信众长劫久堕地狱之大罪报,而“若人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人说法,则得无量无边福德,亦能利益无量众生”。

〔不净说法〕心存染污,为名闻利养等而说法,或是不善解佛法之义理而说法。

修学佛法,首当具备正见。何谓正见?以佛经为根据,以佛心为己心,以佛言为己言,以佛行为己行,这就是正见。为此,特选《佛藏经》中“诸法实相品第一”、“念佛品第二”、“念法品第三”、“净法品第六”、“往古品第七”和“了戒品第九”,注释如下。

绪论

诸法实相,是佛法的基本原理,也是佛法与外道、魔说的分水岭。《三藏法数》云:“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智者大师《法华玄义》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之印证,即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说。”本经以诸法实相核心,是为最了义最究竟之经,故其题名曰“佛藏经”。

自古以来,东西方哲学莫不在孜孜寻求宇宙万有之本体。而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给出正确答案:宇宙万有之本体是诸法实相。观乎现代科学,佛之论断正在一一被证实,愈显佛之大智,究竟圆满。

一、什么是诸法实相

所谓“实相”,就是实际的情形;“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实际情形。《佛藏经》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诸法皆如幻相,如来在中以方便力无所染著。”《法华经》云:“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

〔法〕在佛学中,“法”有几种含义:一、指事物现象,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二、法则,规律;三、道法,即修道的原理、方法和境界;四、与“道”同一含义。五、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的法尘。究竟是何含义,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诸法实相中的“法”是指事物现象。〔诸法〕指森罗万象的一切事物、现象。

〔空〕有相而无实体(如梦中事),叫做“空”。《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中,佛言:“知诸法空,如幻无实,无有根本。”在描述事物的存在时,除了“有”、“无”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幻象,例如梦中事,并非真实存在,有相而无实体,就用“空”这个概念来描述。憨山大师云:“佛说‘空’字,乃破世人执著以为实有之谓,非绝无断灭之谓也。”《维摩经·弟子品第三》云:“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这一句中,“诸法”是说相有,“究竟无所有”是说实无(究竟来说是没有),相有而实无的这一情形(幻),称之为空。憨山大师对“空即是幻;幻者,乃有而不实之谓也”有一段深刻的阐述,现摘录如下:

来书请益,甚是真切。但足下于空幻二字,未得谛当(确当),故于心境,不无其碍,所以工夫难做。今为足下说破,则了然无复疑虑矣。所谓‘空’非绝无之空,正若俗语谓‘傍若无人’,岂傍真无人耶?第(但)高举著眼中不有其人耳。所谓幻者,非变怪之幻,乃有而不实之谓也。譬若市如弄筒子,撮出许多人物一般。然此筒中,本无所有,而忽然有之,虽有而非真实也。既非真实,即是本无,由本无故说空耳。故曰: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人既非真,岂不是空耶?佛说‘空’字,乃破世人执著以为实有之谓,非绝无断灭之谓也。诚恐世人沦于断灭,复说幻字,以遣其断灭之见。是则一切身心诸法,因幻故空,由空故说如幻耳。”(《梦游集·示周子寅》)

〔弄筒子〕一木箱内放有轴卷的画片,箱上有一排小圆孔(三个孔或者四个孔),孔内有放大镜。顾客交钱后,都把眼睛凑近孔朝里看。那箱子的主人就慢慢地转动箱侧的手柄,于是一幅幅画面就从观者眼前连续地过去。通常,画面是描述一个个的故事。

由此可知,空与幻是同义词。《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幻学品第十一》云:“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色与幻有异不?受、想、行、识与幻有异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色不异幻,幻不异色,色即是幻,幻即是色。世尊,受、想、行、识不异幻,幻不异受、想、行、识,识即是幻,幻即是识。”仔细对照这两段经文,即知“空”即是“幻”的意思。

诸法实相是最究竟的真理,所以称为第一义谛。但是,就像哥白尼当年宣布地球围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围绕着地球转一样,人们实在难以置信,布鲁诺还因为宣扬这一真理,被判为异端而烧死。所以世尊在《佛藏经·诸法实相品第一》中连举十喻,来说明诸法实相这一真理,是如何的难以令人信解。例如,其中一喻:“舍利弗,譬如有人嚼咽须弥(须弥山)能令消尽,飞行虚空不以为患,你认为怎么样,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诸佛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 希有!”

虽然难以令人信解,但诸法实相是真理,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法华经》中,佛言:“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以,若以凡夫智慧来推究思惟诸法实相,如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故佛弟子但当信受佛语,依教奉行!


问:什么是法性?

答:法性者,诸法之本质(体性)也,乃诸法实相之异名。《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云:“一切诸法,体性空虚,无常灭坏。譬如有人,于夜梦中见好园圃,山河人众茂林清泉,堂舍楼阁皆可爱乐,及其睡觉(睡醒)一无所见。”《大宝积经·卷第六十四》云:“不来不去亦不生,佛能演说如是法,虽说诸法体性空,世雄而令修习道。”《月灯三昧经》云:“诸法体性常寂然,凡夫无智不能会,若能心住于寂定,是人一切常有佛。”《华严经·升须弥山品》曰:“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圆觉经》云:“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大智度论》曰:“法性者如前说,各法空,同为一空,是为法性。”

问:既然法性是空,为善作恶应无区别了吧?为什么还要精持五戒十善呢?

答:究竟来说,为善作恶是没有区别的,因为都是无明梦中事,同为一空。但是,我们仍在无明梦中,为善作恶是大有区别的,受因果法则的支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苦乐宛然,栩栩如真。我们持戒修行,就是要觉悟,去除迷惑颠倒,从这迷梦中醒来。

问:什么是法界?

答:就事相来说,“法”者诸法,“界”者分界,现象界的一切事物,各有其差别不同的相,而且不能混淆,名“事法界”;就理体来说,诸法在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名“理法界”,即诸法实相。

问:什么是一真法界?

答:一真法界是华严宗所用极理之称,犹如天台宗所说的诸法实相。

问:何谓缘起性空?

答:缘起是说诸法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这是从事相上来说;性空是说诸法其性本空,并非真实存在,这是从理体上来说。

二、诸法实相是佛法的基本原理

佛陀出世之一大事,乃为引导一切众生,尽成佛道。《佛藏经》云:“诸法实相,毕竟空寂,即是佛道。”《大智度论·卷第五》曰:“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悉名为魔。”《大智度论·卷第十》曰:“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

在《法华经》中,世尊开示道:三乘方便,一乘真实。《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指声闻乘、缘觉乘)亦无三(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除佛方便说。”“诸佛如来,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三乘是小乘(即声闻乘)、中乘(即缘觉乘)和大乘(即菩萨乘)。一乘又名一佛乘,是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声闻乘依四圣谛修行得出生死,缘觉乘依十二因缘法修行得出生死,菩萨乘依六度修行得出生死,而一佛乘是依诸法实相修行圆成佛道。

在《佛藏经》中,世尊对于什么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佛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依诸法实相来修行,都有十分详尽的开示。

三、诸法实相是第一义谛

诸法实相,是第一义谛。佛言:“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

〔第一义谛〕至高无上圆满究竟之真理。

佛言:“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影、如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萨陀波仑品第二十七》)

佛言:“知诸法空,如幻无实,无有根本。”(《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佛言:“一切诸法,体性空虚,无常灭坏。譬如有人于夜梦中见好园圃,山河人众茂林清泉,堂舍楼阁,皆可爱乐。及其睡觉(睡醒),一无所见。”(《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

佛言:“此中无法生,亦无有法灭,无生无有灭,是诸法实相。”(《大宝积经·卷第七十七》)

佛言:“诸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无不皆空,是为觉知诸法实相。”(《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三十七》)

四、诸法实相是一法印

法印者,佛法之印契,这是佛佛相递持的真理之印,是佛法的准则,不合于法印者,即非佛法。小乘法是以“三法印”来印定。三法印是: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诸行无常是说世间一切事物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化,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一切诸法无有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

大乘法是以“实相印”来作印定,实相印又名诸法实相印。由于诸法实相已经涵盖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故称为一法印或一实相印。大乘法以说诸法实相之义理为本,离开诸法实相而说法,皆为魔说。《法华经》中,佛言:“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三藏法数》云:“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智者大师《法华玄义》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之印证,即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说。”于《法华文句》中又云:“诸佛觉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只令众生得此实相,唯为此事出应于世,曾无他事。除诸法实相,全皆名魔事。”

五、不生不灭

在经论中常见“不生不灭”一词,然而它有两种迥然不同的含义:一、外道所说“不生不灭”的意思是:本来就有,永恒存在。二、佛法所说“不生不灭”的意思是:一切事物皆是虚幻,从来就没有(“本来无一物”),既未生,故不灭。佛言:“此中无法生,亦无有法灭,无生无有灭,是诸法实相。”(《大宝积经·卷第七十七》)

在《六祖坛经》中,关于佛法所说的不生不灭,六祖作了精辟的开示:“简曰:师曰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六祖)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译文:薛简说道:大师说不生不灭,这与外道有什么区别呢?六祖大师说:外道所说的不生不灭,是以灭来终止生,以生来彰显灭;这样一来,灭如同不灭,生说来还是不生。而我所说的不生不灭,是本未曾有(“本来无一物”),故亦无灭,所以不同于外道。)

佛法中所说的不生不灭,是说:一切法从未存在过(本未曾生,故亦无灭)——这就是诸法实相(一切法的实际情形)。《佛藏经·念佛品第二》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转轮生死。”《最胜王经》云:“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为涅槃。”《仁王经》云:“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百九十六》中,佛言:“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大宝藏中,不说少法有生有灭、有染有净、有取有舍。所以者何?以无少法可生可灭、可染可净、可取可舍。”《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所以,佛法所说的不生不灭,是诸法实相,本来无一物,哪有生灭可言呢?《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幻学品第十一》云:“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幻有垢有净不?不也,世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幻有生有灭不?不也,世尊。”

六、无明梦

问:为什么说“一切法皆是幻象”?

答:因为,众生都在无明梦中,一切法皆是无明梦中事。宇宙万事万物,皆是一念妄动迷失了本性所产生的幻觉。永嘉《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在《圆觉经》中,世尊开示说众生是在无明梦中:“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对于宇宙万有,在《大乘密严经》中,佛言:“如梦中色(如梦中的森罗万象)唯想妄见(心起念即入无明梦而见),寤(梦醒)即非有。无明梦中见男女等种种之色(在无明梦中,看见男女以及种种事物),成于正觉(真正的觉悟,微细念灭)即无所见。”

〔色〕物质存在之总称,即五蕴中之色蕴 〔正觉〕真正的觉悟,这是微细念灭的境界。〔成于正觉即无所见〕“众生於湛然无生中,唯见生灭;诸佛於俨然生灭中,唯见无生。”

这段经文开示道:宇宙万有是无明梦中事,心起念即入无明梦而见宇宙万有,念灭(微细念灭)则无明梦醒,即无所见。(关于无名梦,详见《诸法实相》一文)

《占察善恶业报经》云:“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又云:“一切功德行满足,故作佛。所谓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诸障,无明梦尽故。”

憨山大师云:“众生自性与佛平等,本来无染,亦无生死去来之相。但以最初不觉,迷本自性,故号无明。因无明故,起诸妄想,种种颠倒,造种种业,妄取三界生死之苦。是皆无明,不了自心,随妄想转。如人熟睡,作诸恶梦,种种境界,种种怖畏,众苦难堪。及至醒来,求梦中事了不可得。是故众生堕在无明梦中,随妄想颠倒,造种种业,自取诸苦。醒眼看来,诸颠倒状岂可得耶?”(《梦游集·示董智光》)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生,下至饿鬼、地狱;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身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是已无色身,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空天(空无边天、识无边天、无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轮回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首先是以出离三界为目的。

憨山大师云:“佛说:诸法如梦幻。又云: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梦游集·答袁沧孺使君》)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六》云:“一切有情设能如实了达诸法皆如幻化,应本已证无上菩提;然由有情于一切法,不能通达皆如幻化故,于诸趣生死轮回。”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一切如来,依此三昧,成就无量大威神力,乃至证入一切法空(一切法皆是幻象),能于十方一切佛刹,示现种种自在事故。譬如有人,梦见种种变异事等,及其觉已,所见皆无。凡夫亦尔,无明梦故,妄于诸法生实体想。诸佛觉已,皆无所著,故能十方一切世界,一念示现无量佛事,自在无碍,利益成就一切众生,皆令悟入无量深妙解脱门故。”

以上经论都是在说:众生迷在无明梦中,颠倒流转;而诸佛是无明梦尽,于法自在,遍十方世界,示现种种佛事,度脱众生。

憨山大师《梦游集·答袁沧孺使君》亦云:“以菩萨修行,乃至七地以前,皆未破无明之梦。一向教化众生,成就净土,皆是梦中佛事。故八地菩萨如梦渡河,犹未存觉,直至于佛,方称大觉。此乃明言,具载《华严经》,明明证据。”

无明梦是个大梦,就像虚拟世界一样,许许多多的梦中人在里面,彼此可以相互作用,还可以对环境和器物进行建造。然而人们对于“是在无明梦中,一切都是幻象”,难以置信!这并不奇怪,如果你从未醒过,怎么会知道是在梦中?然而,古往今来,无数明心见性者,都证实说:我们是在无明梦中。永嘉大师《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我们自己通过修行,也能够证实,这就是科学的可重复性。

梦,如果你当真了,就受它的奴役。太虚大师说:“梦中之心,凡夫心也;梦中知梦之心,菩萨心也;梦觉之心,佛心也。”(《唯识观大纲》)

《大乘义章》云:“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觉知,就斯立称。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之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涅槃云:如人觉贼,贼无能为,佛亦如是。觉悟之觉对其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言其自觉简异凡夫,云觉他者明异二乘,觉行穷满彰异菩萨。”

 

问:祖师大德说“梦中梦”,这是什么意思?

答:无明梦,这是第一个“梦”字。自性是无明梦的梦中人,而自性妄执色身为自身,六尘缘影为自心,因此而有生死(分段生死)轮回,这就是第二个“梦”字,是在无明梦中做轮回梦。断尽烦恼,即了分段生死而出轮回梦;断尽无明,即了变易生死而出无明梦。

〔六尘缘影〕就是缘六尘而生起的影像,即六根对六尘而生起的念想。〔分段生死〕在三界六道中的众生,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了分段生死者,脱轮回出三界。〔变易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修道过程中,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了变易生死者,圆证佛果。

问:上面说“一切法皆是幻象”,难道阿赖耶识也是幻象吗?

答:是的,阿赖耶识是幻象。因为这个问题历来颇有争议,故略加引证:

《说无垢称经·卷第六》中,讲到“无阿赖耶”,佛言:“虽乐观察无阿赖耶,而不弃舍清白法藏;虽观诸法毕竟无生,而常荷负利众生事。”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六》中,也讲到“无阿赖耶”,妙吉祥(文殊师利菩萨)言:“诸有情咸可安立于佛妙法觉慧无动,知法性空,无名无相、无依无住、无取无执、无碍无著犹如虚空,无阿赖耶、无尼延底,无上寂静、最极寂静,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无成无坏、非有非无。由此于中成甚深忍,常不远离诸佛妙法。”

〔尼延底〕贪之异名,言其穷极无厌。

以上经文都是说阿赖耶识非真实,是幻象。

天亲菩萨在《大乘百法明门论》中将一切法归纳为五大类: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法、无为法,阿赖耶识是属于一切法中的心法类。佛言:“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影、如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佛言:“知诸法空,如幻无实,无有根本。”(《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既然一切法如幻无实,那么阿赖耶识是一切法中之一法,当然如幻无实。

问:为何《大般涅槃经》中,佛言:“今日如来所说真我,名曰佛性。”

答:这里的“真我”,是相对于五蕴身心这个假我而言。在“付嘱品第十”中,六祖云:“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而“无生无灭”的意思是本来就没有,正如六祖在“护法品第九”中解释“无生无灭”时说:“本自无生,今亦不灭。”《佛藏经》中,佛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这说明本性(即如来藏、佛性)亦是幻象。

问:如此说来,难道法身也是幻?

答:《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常观诸佛妙法身,体性如空不可得。”《大乘入楞伽经》云:“法身如幻梦,云何可称赞?知无性无生,乃名称赞佛。”

问:那么,谁受缚?谁造业?谁轮回?谁解脱?解脱至何处?

答:自性受缚,自性造业,自性轮回,自性解脱。解脱有两个阶段,若了分段生死,则离轮回而出三界;若了变易生死,则圆证佛果。至于解脱至何处,按照解脱的层次有四土可居: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余土是二乘与没有证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这四土皆是无明梦中事,高层次自性可去低层次之土,而低层次自性则不能去高层次之土。成佛之后,既可以留在无明梦里度化众生;也可以入灭,于是那个做梦者便不再做无明梦了。(关于自性,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

问:“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五灯会元》记载:“僧问:‘和尚为甚么说即心即佛?’师(马祖)曰:‘为止小儿啼(这是对初心学人的方便说)。’曰:‘啼止时如何?’师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师曰:‘向伊(他)道不是物。’”《五灯会元》又云:“伊阙伏牛山自在禅师,吴兴李氏子。初依国一禅师,受具后参马祖,发明心地(开悟)。祖令送书与忠国师(慧忠国师)。国师曰:‘马大师以何法示徒?’曰:‘即心即佛。’国师曰:‘是甚么语话(大不以为然)!’良久(过了许久)又问曰:‘此外更有何言教?’师曰:‘非心非佛。或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国师曰:犹较些子(这还差不多)。”

〔为止小儿啼〕喻方便说(非究竟说)。小儿哭时,大人将杨树黄叶给他,说:这是金片,可拿去买糖。小儿拿着就不哭了。《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曰:“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杨叶实非金也。”

在以上公案中,讲了三个层次:“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这里所说的心,是指自性。“即心即佛”是说,佛不是别的甚么,圆满觉悟的自性即是佛。“非心非佛”是说,自性和佛都是幻象,是无明梦中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讲做无明梦的“那个”。

问: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既然是佛,为什么会起无明,沦为众生呢?

答:一切众生原本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说“本来成佛”,但是尚有根本无明处于潜伏的状态。一旦它起现行(一念不觉)而入无明梦,便沦为众生。其过程是: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

问:如果说无明是本来就有,既然有无明,怎么可以说是成佛呢?

答:本初佛虽然有根本无明,但是根本无明是处于潜伏状态,故仍具如来智慧德相。既然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当然是佛。

问:一切众生本已成佛,后来起无明入无明梦而沦为众生;那么现在我们修行,成佛之后,甚么时候又会再起无明而入无明梦沦为众生呢?

答:我们现在修行成佛,就是要根除根本无明。所以,根除了根本无明而成佛,就不会再起无明入无明梦而沦为众生。这就像一个人未患天花时,他是健康人,患了天花便沦为病人,他痊愈之后又是健康人,而且具有终生免疫力,永远不会再患天花。对此,《圆觉经》中,佛开示道:“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巳成金,不重为矿。......如来圆觉,亦复如是。”(译文:善男子!如熔炼金矿,金不是因为熔炼才有;既然已经熔炼成为纯金,就不会再重新为金矿。......如来之圆满觉悟,也是这样(不会逆转)。)

〔根本无明〕从无始之际,一念不觉而入无明梦,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诸惑烦恼,是为根本无明,又名无始无明。《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如风飘火猛焰可制,如海涛波亦可息之,唯有妄心甚难调伏。何以故?无始无明迷心性故。”

七、本经提要

关于《佛藏经》的内容提要,蕅益大师《阅藏知津》云:

诸法实相品第一。为舍利弗说画空等十喻,喻如来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念佛品第二。明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

念法品第三、念僧品第四、净戒品第五。明破戒比丘,成就十忧恼箭,必堕恶道。

净法品第六。明迦叶佛预记释迦佛法中多受供养,故法当疾灭,譬如诸盲为贼所诳,堕于深坑。

往古品第七。明大庄严佛灭后,众分五部,一解正法者,即今满慈子(富楼那),四说邪法者,久堕地狱,今出为调达(提婆达多)等。

净见品第八。明释迦曾于过去历侍多佛,以有所得故,不获受记,至锭光佛时,悟无生忍,乃得受记。

“了戒品第九。明三种人不喜闻此经:一、破戒;二、增上慢;三、不净说法,及贪著我者。次明白毫相光一分,能供如法修道比丘,比丘不必愁虑四事(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但当一心办道。

嘱累品第十。具明末世不如法事,并嘱累竟。魔王忧恼啼哭,以佛预为之防,不能破正法故。佛更说偈,以结前义。”

诸法实相品第一

在这一品中,世尊以画空等十喻来说明:诸法实相(一切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然后,详细阐明诸法实相——一切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

〔无生无灭〕一切法从未存在过(本未曾生,故亦无灭)。所以,一切事物皆是幻象。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僧俱,皆是众所知识,及无边大菩萨摩诃萨众,无量无数。】

这是我(阿难)亲自见闻。那个时侯,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僧在一起,他们都是众所周知,以及无边大菩萨摩诃萨众,无量无数。


【尔时,舍利弗从三昧起,行诣佛所。偏袒右肩,头面作礼,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佛告舍利弗:汝见何利,叹言希有: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

这时,舍利弗从三昧起,来至佛前。袒露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对佛说道:希有!世尊,您宣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能够令人信解。佛对舍利弗说道:你见何利,叹言‘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而令人信解’是为希有?

〔三昧〕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汉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希有〕无比殊胜,希有难逢。〔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一切诸法如梦中事,就实际而言,本未曾生,故亦无灭;本未曾生,故无形相;本未曾生,故无作为——这就是诸法实相。所以,诸法实相是无生法。众生迷,于湛然无生中,唯见生灭;诸佛觉,于俨然生灭中,唯见无生。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在静处每作是念:世尊乃于无名相法以名相说,无语言法以语言说,思惟是事,生希有心。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是事希有,第一希有,谓是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回答道:世尊,我在静处常自思惟:世尊乃于无名相法而以名相说,无语言法而以语言说,因此生希有心。佛对舍利弗说道:是这样的,是这样的。此事(以名相和语言来阐明离名相、离语言之诸法实相)希有,第一希有,因为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这是诸佛无上正等正觉啊!

〔名相〕名词术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之名,汉译:无上正等正觉。《大智度论》云:“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譬如巧画师,画于虚空现种种色相。于意云何,是画师者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舍利弗,譬如有非常高明的画师,能够在虚空中绘出种种彩画。你认为怎么样,这位画师希有吗?舍利弗回答道:希有!世尊。世尊说道:舍利弗,如来以所得的无上正等正觉,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而令人信解,这是加倍的希有!

此喻是以巧画师画於虚空来阐明佛讲说诸法实相(一切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而令人信解,是第一 希有!虚空不能作画,今有巧画师画於虚空,甚为希有;而佛以无上智,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所以者何?无名相法,无念无得,亦无有修,不可思议,非心所依,无有戏论,非是戏论所可依止,无觉无观,无有所摄,不在于心,非得所得,无此无彼,无有分别,无动无性,本来自空,不可念不可出,一切世间所不能信。如是无名相法,以名相说。如是,舍利弗,‘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 希有!】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无名相法,无念无得,亦无有修,不可思议,非心所依,无有戏论,不是戏论所可依止的,无觉无观,无有所摄,不在于心,非得所得,无此无彼,无有分别,无动无性,本来自空,不可念不可出,一切世间所不能信。这样的无名相法,而以名相说。因此,舍利弗,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而令人信解,这是加倍的希有!

〔名相〕佛教的名词术语,叫做“名相”。〔无名相法〕名相是事物的名称,而一切诸法根本就不存在,故种种名相只是虚设,谓之假名。〔假名〕诸法本无名,这是人为的假付。故一切之名,虚假不实,不契实体,如贫贱之人与以富贵之名是即假名。《大乘义章》云:“诸法无名,假与施名,故曰假名,如贫人假称富贵。”〔戏论〕不切实际的言论。〔觉观〕新译作“寻伺”,旧译作“觉观”。粗思名觉,细思名观,二者都能扰乱定心。

本品共举十喻,来阐明佛讲说诸法实相(一切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而令人信解,是第一希有!以上是第一喻,故广说;以下九喻,是略说。

 

【舍利弗,譬如有人嚼咽须弥能令消尽,飞行虚空不以为患。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诸佛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 希有!】

舍利弗,譬如有人能够把须弥山嚼咽在肚子里,而轻易地在空中飞行。你认为怎么样,这事希有吗?舍利弗回答道:希有!世尊。世尊说道:舍利弗,诸佛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而令人信解,这是加倍的希有!

〔须弥〕即须弥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汉译为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比高,所以称“高”。


【舍利弗,譬如火城,纵广深浅各一由旬,四门出焰。人负干草于中而过,猛风吹焰,烧爆其身。是人能令火不烧草及不烧身,于中得出,如本无异。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 希有!】

舍利弗,譬如火城,纵广深浅各一由旬,四面城门都在熊熊燃烧。有人背负干草从中而过,狂风猛吹烈火来焚烧他。而此人能令大火既不烧着草,也不烧着身,从烈火中安然走出来,毫发未损。你认为怎么样,这事希有吗?舍利弗回答道:希有!世尊。世尊说道: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而令人信解,这是加倍的希有!

〔由旬〕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


【舍利弗,譬如有人以石为筏,从海此岸度至彼岸。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 希有!】

舍利弗,譬如有人以石头为筏,从大海此岸渡到彼岸。你认为怎么样,这事希有吗?舍利弗回答道:希有!世尊。世尊说道: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而令人信解,这是加倍的希有!


【舍利弗,譬如有人负四天下及诸须弥山河草木,以蚊脚为梯登至梵天。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 希有!】

舍利弗,譬如有人背负着四大洲以及须弥山的所有山河草木,而以蚊脚为梯登至梵天。你认为怎么样,这事希有吗?舍利弗回答道:希有!世尊。世尊说道: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而令人信解,这是加倍的希有!

〔四天下〕在须弥山东南西北之四大洲:东胜身洲(以身形胜故,名为“胜身”)、南赡部洲(又名阎浮提)、西牛货洲和北俱卢洲。〔及诸须弥〕以及须弥山。这里的“诸”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例如《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梵天〕色界之初禅天。


【舍利弗,譬如藕丝悬须弥山在于虚空,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 希有!】

舍利弗,譬如以藕丝将须弥山悬挂在虚空中。你认为怎么样,这事希有吗?舍利弗回答道:希有!世尊。世尊说道: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而令人信解,这是加倍的希有!


【舍利弗,譬如劫尽大火烧时,人以一唾能灭此火,又以一吹还成世界及诸天宫。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 希有!】

舍利弗,譬如劫火燃烧时,有人能够吐一口口水就灭掉此火,又吹一口气就将已经烧成灰烬的世界及诸天宫还原。你认为怎么样,这事希有吗?舍利弗回答道:希有!世尊。世尊说道: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而令人信解,这是加倍的希有!

〔劫火〕坏劫时所发生的大火灾,一直烧到初禅天,一切都变成灰烬。〔坏劫〕一大劫含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坏劫之末必起火灾、水灾、风灾。


【舍利弗,恒河广大为无量不?如是,世尊。舍利弗,四天下中普雨大雨,渧如恒河,有人以手承此雨渧,无所遗落。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 希有!】

舍利弗,恒河水广大无量吗?舍利弗回答道:是这样的,世尊。世尊说道:舍利弗,若四天下中普降大雨,每一雨滴如恒河水那样广大无量,有人以手承接所有的雨滴,而没有遗漏。你认为怎么样,这事希有吗?舍利弗回答道:希有!世尊。世尊说道: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而令人信解,这是加倍的希有!

〔渧如恒河〕雨滴如恒河水那样广大无量。“渧”,古同“滴”。


【舍利弗,须弥山王为高大不?高大,世尊。舍利弗,四天下中普雨大石皆如须弥,有人以手承接此石,无有遗落如芥子者。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 希有!】

舍利弗,须弥山王十分高大吗?舍利弗回答道:十分高大,世尊。世尊说道:舍利弗,若四天下中普降大石如雨,每一石头皆如须弥山那样巨大,有人以手承接所有这些石头,而没有遗漏,如同承接芥子那样。你认为怎么样,这事希有吗?舍利弗回答道:希有!世尊。世尊说道: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而令人信解,这是加倍的希有!


【舍利弗,譬如有人以一切众生置左手中,右手接举三千世界山河草木,皆能令是一切众生同心喜乐,其意不异。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 希有!】

舍利弗,譬如有人将一切众生置于左手中,右手接举三千大千世界的山河草木,并且能够令左手中的一切众生同心喜乐右手上的山河草木,而且都是完全同样的心意。你认为怎么样,这事希有吗?舍利弗回答道:希有!世尊。世尊说道: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而令人信解,这是加倍的希有!

〔三千大千世界〕即一个大千世界,它是一位佛所教化的区域。一座须弥山加上四大部洲,称为一小世界。集一千个小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 集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个“中千世界”;集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一个“大千世界”。因其三次称千,故一个大千世界又名“三千大千世界”。

 

以上,世尊连举十喻 ,来描绘“讲说诸法实相而令人信解”是何等之难。下面,世尊具体讲说诸法实相——一切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

【舍利弗,如来所说诸法无性、空无所有,一切世间所难信解。何以故?舍利弗,是法无想离诸想,无念离诸念,无取无舍,无戏论无恼热,非此岸、非彼岸、非陆地,非痴非明。以无量智乃可得解,非以思量所能得知。】

舍利弗,如来所说诸法没有实体(无性)、空无所有,这是一切世间所难信解的。为什么呢?舍利弗,因为此圣法(诸法无性,空无所有),无想、离诸想,无念、离诸念,无取无舍,无戏论、无恼热,非此岸、非彼岸、非陆地,非痴非明。必须以无量智乃可得解,而不是以思量所能得知。

〔诸法无性,空无所有〕一切法无有实体,皆是幻象(如梦中事),实无所有。这里,“性”是实体的意思。〔是法〕即下文所说的“圣法”。〔非此岸、非彼岸、非陆地〕此岸喻生死,彼岸喻涅槃。陆地者,两岸之间的岛屿,喻外道所说的“永恒的存在”。


世尊进一步阐明“诸法无性,空无所有”:

【无行无相,无有恼热,无念过诸念,无心过诸心,无向无背,无缚无解,无妄无妄法,无痴无痴法,无有痴网,无名无言,无说无不说,无尽无不尽,无行无行相,无道无道果,无离、过诸离,无思惟无杂糅,不取不舍,无得不可得;除诸滞著,除贪恚痴;非实非虚妄,非常非无常,非明非不明,非暗非照;不在心,无有性,性本空。】

此圣法(诸法无性,空无所有)无行无相,无有恼热,无念过诸念,无心过诸心,无向无背,无缚无解,无妄无妄法,无痴无痴法,无有疑网,无名无言,无说无不说,无尽无不尽,无行无行相,无道法亦无道果,无离、过诸离,无思惟无杂糅,不取不舍,无得无不得;除诸滞著,除贪恚痴;非实非虚妄,非常非无常,非明非不明,非暗非照;不在心,没有实体(无有性),其本质是空无所有(性本空)。

因为所有一切皆是无明梦中事,所以无论什么都是无,都是非。世尊用了许多“无”和“非”来进一步阐明“本来无一物”的诸法实相道理——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

〔无有痴网〕有的版本是“无有疑网”。〔无道无道果〕无道法亦无道果。《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习应品第三》中,佛言:“无须陀洹,无须陀洹果,无斯陀含,无斯陀含果,无阿那含,无阿那含果,无阿罗汉,无阿罗汉果,无辟支佛,无辟支佛道;无佛,亦无佛道。”〔杂糅〕混杂糅合在一起。


世尊开示“诸法无性,空无所有”这一圣法之效用:

【能降伏魔,降伏烦恼,降伏五阴,降伏十二入,降伏十八界;降伏说有五阴者,降伏说有十二入者,降伏说有十八界者;降伏说有众生者,说有人者,说有寿者,说有命者,说有有者,说有无者,降伏一切诸邪行者。舍利弗,我此圣法,皆能降伏一切贪著乃至说有法者,不信乐诸法如实相者,逆佛法者。】

此圣法(诸法无性,空无所有)能降伏魔,降伏烦恼,降伏五阴,降伏十二入,降伏十八界;降伏说有五阴者,降伏说有十二入者;降伏说有十八界者,降伏说有众生者,说有人者,说有寿者,说有命者,说有有者,说有无者,降伏一切诸邪行者。舍利弗,我此圣法,皆能降伏一切贪著乃至说有法者,不信乐诸法如实相者,以及逆佛法者。

〔五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十二入〕六根和六尘。〔十八界〕六根、六尘和六识。〔命者〕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有我,命根成就,连持不断。这是外道十六神我之一。〔我此圣法〕指“诸法无性,空无所有”。


【所以者何?舍利弗,若有众生说我者,说人者,说众生者,说断灭者,说常者,说有者,说无者,说诸法者,说假名者,说边者,皆违逆佛,与佛共诤。舍利弗,乃至于法少许得者,皆与佛诤。与佛诤者,皆入邪道,非我弟子。若非我弟子,即与涅槃共诤,与佛共诤,与法共诤,与僧共诤。】

为什么呢?舍利弗,这是因为若有众生说我者,说人者,说众生者,说断灭者,说常者,说有者,说无者,说诸法者,说假名者,说边者,皆是违逆佛,与佛共诤。舍利弗,乃至对于法,稍微计著有所得者,皆是与佛诤。与佛诤者,皆入邪道,不是我的弟子。若不是我的弟子,他们即是与涅槃共诤,与佛共诤,与法共诤,与僧共诤。

一切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因此,违背此圣法的种种见解,皆是反对佛、反对法、反对僧的邪见,持邪见者,非佛弟子。

〔假名〕虚假的名字。诸法本来无名,是人给它假设了一个名字。〔说边者〕说边见者。〔边见〕偏向一边的恶见。如有人固执人死之后为断灭,没有后世,叫做“断见”或“无见”;又有人固执人死之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是为猪马牛羊,叫做“常见”或“有见”。这些执断执常的见解,都偏于一边,不合中道,故名边见。〔于法少许得者〕对于法,稍微计著有所得者。

 

【舍利弗,如是见人,我则不听出家受戒。舍利弗,如是见人,我则不听受一饮水以自供养。】

舍利弗,如是邪见之人,我则不允许他们出家受戒。舍利弗,如是邪见之人,我则不允许他们接受一杯饮水的供养。

 

【舍利弗,若人除舍如是不善贪著事者,于我法中出家求道。不念涅槃,不以涅槃为念,不贪涅槃,于毕竟空法,不惊不畏。是人尚为断诸法故勤行精进,何况如是不善贪著,谓著我、著众生、著人、著法。是人为断诸贪著故,但勤修习无相三昧,于无相三昧亦不取相。是人通达:一切诸法相,皆是一相,所谓无相。】

舍利弗,如果有人断除舍离这些不善贪著之事,于我法中出家求道。他们不念涅槃,不以涅槃为念,不贪涅槃,于毕竟空这一圣法,不惊不畏。他们为了断除对诸法的贪著而勤行精进,哪里还会去妄执我、人、众生和道法为实而去贪著呢?这些人为了断除诸贪著的缘故,专一地精勤修习无相三昧,于无相三昧亦不执以为实(无相三昧是以幻修幻,幻尽梦醒)。他们通达,一切诸法之相,实际上都是同一个相,这个“相”就是:无

〔如是见人〕有以上邪见之人。〔不听〕不允许。“听”在这里是允许的意思。


【舍利弗,是则名为于圣法中柔顺法忍。得是柔顺法忍,乃名是我弟子。能消供养,不空受身。】

舍利弗,这些“勤修习无相三昧,于无相三昧亦不取相”“通达一切诸法相皆是一相,所谓无相”之人,是则名为于圣法中得柔顺忍。得此柔顺忍者,才是我的弟子。能够消受供养,不辜负这一极为难得之人身。

〔柔顺法忍〕即柔顺忍,四忍之一。〔四忍〕伏忍、柔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伏忍,是初心行者,欲忍顺逆境,先须调伏其心;柔顺忍,是调伏其心既久,遇境遇缘,不须勉强抑制而自然能忍,此时之心,柔和善顺;无生忍,是圣位中的人,达一切法本自不生,情与非情,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因此于无性法中,忍心不动,亲证无生;寂灭忍,是果位圣人,彻证涅槃寂灭境界,动静二相,皆契如如。

〔不空受身〕不空受人身(不辜负极为难得之人身)。六道中,以人道最宜修学佛法。而得人身极难,佛经上有三段有关“人身难得”的譬喻:《阿含经》云:“人身难得,犹如盲龟值浮木孔,其事甚难。” 《提谓经》云:“如有一人在须弥山上,以纤缕下之,一人在下持针迎之,中有旋岚猛风,吹缕难入针孔。人身难得,甚过于是。”。《涅槃经》云:“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爪上土〕又作甲上土,即爪甲(指甲)上之泥土。


【所以者何?舍利弗,我是真实相法。不可入、不可取,不可舍、不可贪,不可说、断语言道。无欢无喜、断贪喜心,非众缘合、离众因缘,无道、断道、至于无道,断诸语言、论议、音声,无形无色、无取无著无用,无实无妄、无暗无明,无坏无诤、无合无散,无动无念、无有分别。不可得示,非垢非净、非名非相,非心数法、非心所解。】

为什么呢?舍利弗,我讲的是真实相法——诸法无性,空无所有。不可入、不可取,不可舍、不可贪,不可说、断语言道。无欢无喜、断贪喜心,非众缘合、离众因缘,无道、无断道、乃至于无无道,断诸语言、论议、音声,无形无色、无取无著无用,无实无妄、无暗无明,无坏无诤、无合无散,无动无念、无有分别。不可得示,非垢非净、非名非相,非心数法、非心所之能解。

这里,世尊再次用了许多“不”、“无”和“非”来进一步阐明“本来无一物”的诸法实相(真实相法)道理——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后面经文,多次出现这种情形。

〔我是真实相法〕我讲的是真实相法——诸法无性,空无所有。〔无道、断道、至于无道〕无道、无断道、乃至于无无道。这里的“道”是指道法。〔心数法〕即心所有法,也就是为心所有的各种心理现象,共有五十一法(五十一类)。〔非心所解〕实相非境,故非心之所能解。


【我此法中,无男无女,无天无龙,无夜叉、无乾闼婆,无鸠盘荼、无毗舍阇,无断无常,无我无众生无人,无来无去,无出无入,无戒无犯,无净无垢,无有三昧无定无定根,无禅无禅根,无知无见,无贪无诤,无道无道果,无慧无慧根,无明无非明,无解脱无非解脱,无果无得果,无无力非力,无所畏无无所畏,无念无念根,无坐无行无有威仪,无此无彼,无忆想分别,无菩提无菩提分,无智无非智,无地无水无火无风,无罪无福,无法无非法,无苦无乐。拔诸一切戏论根本,一切永离,冷而无烟。】

我此圣法中,无男无女,无天众亦无龙众,无夜叉、无乾闼婆,无鸠盘荼、无毗舍阇,无断无常,无我、无人、无众生,无来无去,无出无入,无戒无犯,无净无垢,无有三昧、无定无定根,无禅无禅根,无知无见,无贪无诤,无道无道果,无慧无慧根,无明无非明,无解脱无非解脱,无果无得果,无无力、无非力,无所畏、无无所畏,无念无念根,无坐、无行、无有威仪,无此、无彼,无忆想分别,无菩提无菩提分,无智无非智,无地、无水、无火、无风,无罪无福,无法、无非法,无苦无乐。拔诸一切戏论根本,一切永离,冷而无烟。

〔我此法中〕这里的“法”是指前文所说的“诸法无性,空无所有”之圣法。〔无天无龙〕没有天众,也没有龙众。〔夜叉、乾闼婆、鸠盘荼、毗舍阇〕都属于四天王所率领的八部鬼众。这八部鬼众是:一、乾闼婆(食香鬼),二、毗舍阇(癫狂鬼),三、鸠盘荼(啖精气鬼),四、薛荔多(饿鬼)五、诸龙,六、富单那(臭饿鬼),七、夜叉(勇健鬼),八、罗刹(捷疾鬼)。〔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定根〕禅定能生一切的功德,故名根,为五根之一。〔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菩提分〕即七菩提分,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之法,而力行正法。〔五力〕五根坚固所发生的五种力量: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冷而无烟〕如火完全熄灭,冷却了,烟也没有了。这是譬喻离得十分彻底。


【舍利弗,举要言之:我法悉破一切诸念、一切诸见、一切诸结、诸增上慢,不念一切诸所忆念,除断一切种种语言;我是法中,无常无无常,无苦无乐,无垢无净,无断无常,无我无众生无人,无寿者,无命者,无生无灭。】

舍利弗,举要言之:我此圣法,尽破一切诸念、一切诸见、一切诸欲、诸增上慢,不念一切诸所忆念,除断一切种种语言;我此圣法中,无常无无常,无苦无乐,无垢无净,无断无常,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命者,无生无灭。

〔诸结〕诸欲。“结”,系缚之义,这里指“欲”。欲是烦恼之根,系缚修道人不得解脱,沉沦生死。《佛说四十二章经》中,佛言:“使人愚弊者,爱与欲也。”“夫为道者,如被乾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增上慢〕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如未得圣道,谓为已得。《法华经》云:“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是失。”


【何以故?舍利弗,如来于法都无所得、有所灭,故名为涅槃,亦不见有得涅槃者。舍利弗,佛亦不念涅槃,不以涅槃为念,亦不贪著涅槃。是故当知,是为第一奇特 希有!所谓如来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为什么呢?舍利弗,如来于一切法都无所得,亦无有所灭,故名为涅槃,亦不见有得涅槃者。舍利弗,佛亦不念涅槃,不以涅槃为念,亦不贪著涅槃。是故当知,是为第一奇特 希有!这就是所谓如来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而令人信解,这是加倍的希有!

〔涅槃〕汉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

念佛品第二

上一品“诸法实相品”是总说,自此以下,依诸法实相作分别说。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于此法中云何为恶知识,云何为善知识?】

这时,舍利弗对佛恭敬地问道:世尊!于此圣法中,什么是恶知识,什么是善知识?


下面,佛依“诸法实相不生不灭、无相无为,无所有、不可得”的原理回答。

【佛告舍利弗:若有比丘教余比丘:‘比丘,汝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比丘,汝当观身,取是身相,所谓不净;当观一切诸有为法皆悉无常,观一切法空无有我。比丘,汝当取所缘相,系心缘中,专念空相,当乐善法。当取不善法相,取不善法相已,为令断故,观念修习。谓为断贪欲,观不净相;为断瞋恚,观慈心相;为断愚痴,观因缘法。常念净戒,深取空相。勤行精进,为得四禅,专心求道。观不善法皆是衰恼,观于善法最是安隐(古同“稳”),一心修道,分别谛观。善、不善法谛取相已,唯观涅槃安隐寂灭,唯爱涅槃毕竟清净。’如是教者,名为邪教;谓是正教,而是邪教。】

佛对舍利弗说道:若有比丘教其余比丘:‘比丘,你应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六念)。比丘,你应当观身,取此身相,观其不净。你应当观一切诸有为法皆悉无常,观一切法空无有我(对此,世尊在下面批判道:“若计空想,即是我想、众生想。”“空非念得。”)。比丘,你应当取所缘相,系心于此,专念空相(当知境缘相,如幻非实,境缘非实,以之系心,岂非妄想?所以专念空相,却是著于空相),当乐善法(乐善法,是著善法相)。当取不善法相(取不善法,是著不善法相),取不善法相已,为令断故,而观念修习。若是为断贪欲,观不净相;若是为断瞋恚,观慈心相;若是为断愚痴,观因缘法。(为令断不善法而观念修习,此乃虚妄上更加虚妄,于实相中,焉有贪欲、不净、瞋恚、慈心、愚痴、因缘可得?)常念净戒,深取空相。勤行精进,为得四禅,专心求道。观不善法皆是衰恼,观于善法最是安稳,一心修道,分别谛观。善、不善法谛取相已,唯观涅槃安稳寂灭,唯爱涅槃毕竟清净(当知诸法实相,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于中善、不善法乃至涅槃,皆不可得。若谓有道可修,有涅槃可证,即是增上慢人。何以故?于实相中,无一法可得故)。’如是教者,名为邪教;他们自以为是正教,而实是邪教。

〔有为法〕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念天〕念诸天有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勤修十善之因,我亦欲勤修善业,由善因而得善果。〔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是俗人、外道也在修的禅定,修之可以生到色界诸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和四禅天。


【舍利弗,如是教者名恶知识,是人名为诽谤于我,助于外道,亦为他人说邪道法。舍利弗,如是恶人我乃不听受一饮水以自供养;我说教者,不说受者。舍利弗,于我法中多有如是增上慢教。】

舍利弗,如是教者名为恶知识,这些人是诽谤于我,而助于外道,亦为他人说邪道法。舍利弗,如是恶人我乃不听许他们接受一杯饮水的供养;我这是说教者,不是说受教者。舍利弗,于我法中多有如是增上慢教者(这些教者,并没有得到正法,却自以为是得到,故曰增上慢)。

〔增上慢〕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例如,未得圣道谓为已得。


以上是说教者,下面说受教者。

【舍利弗,若受教者受戒五岁,不能悉舍如是所教,于是教中勤心精进;自有得无所有比丘,不往咨问。我说此人虽有五岁,犹名邪见,杂外道法,顺行魔教。】

舍利弗,若受教者受戒已有五年,而不能完全舍弃如是邪教(即上面教者所说的那一套),于此邪教,勤心精进;虽然另有已得“无所有”正法之比丘,却不去咨问请教。我说此人虽有五岁戒腊,犹名邪见,杂外道法,顺行魔教。

〔戒腊〕比丘受具足戒的年数。

 

下面说能够及时改悔的受教者。

【舍利弗,若有比丘受是教已,闻空无所得法,即自觉知,我先受者,皆是邪见。于空无所得法,无疑无悔,深入通达,不依一切我见人见。舍利弗,我说此人名为得清净梵行。舍利弗,若有比丘,成就如是无所得忍,虽现未得无余涅槃,我记是人,弥勒佛时,当在初会。时,弥勒佛欢喜三唱:是人能于释迦牟尼佛法中,成就无所得忍。舍利弗,若在家出家成就此忍,我记是人必得涅槃。】

舍利弗,若有比丘受此邪教已,闻空无所得法,即自觉知到,我先前受者,皆是邪见。于空无所得法,无疑无悔,深入通达,不依一切我见、人见。舍利弗,我说是人名为得清净梵行。舍利弗,若有比丘,成就如是无所得忍,现在虽然未得无余涅槃,我授记是人于弥勒佛时,将参加初会。那时,弥勒佛欢喜三唱:“此人能于释迦牟尼佛法中,成就无所得忍。”舍利弗,若在家出家成就此忍,我授记是人必得涅槃。

〔初会〕龙华三会之初会。〔龙华三会〕弥勒佛将来在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道,开三番法会。于昔时释迦牟尼佛之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此会时,以上中下三根之别,悉可得道。《弥勒下生经》云:“(弥勒菩萨)坐龙华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在华林园,其园纵广一百由旬,大众满中。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无余涅槃〕见、思二惑与所受五蕴之身,俱得灭尽,无有遗余,名无余涅槃。

 

下面说能不改悔的受教者。

【舍利弗,若有人受如是教已,闻空无所得法,即时惊畏,是人可愍,无有救者,无有依者,直趣地狱。何以故?舍利弗,于佛教中惊疑畏者,是人则为具足恶道。所以者何?我常自说,有所得者,是恶道分。】

舍利弗,若有人受如是邪教已,闻空无所得法,即时惊畏,是人可愍,无有救者,无有依者,直趣地狱。为什么呢?舍利弗,于佛之实相法教导中惊疑畏者,是人则为具足恶道。为什么这样呢?我常自说,有所得者,是恶道分。

 

【何以故?舍利弗,佛所得法无有差别。是与非是,若可差别,是有所得。舍利弗,人宁成就五逆重恶,不成就我见、众生见、人见、寿见、命见、阴入界见,贪著持戒、著持戒见,贪著三昧、著三昧见,依于佛想、得于法想,于僧断事,成就身见。何以故?于佛法中成就身见不在僧数。舍利弗,佛弟子众,心无分别。舍利弗,佛弟子众,无不善者,无破戒者,无破见者,无破威仪者。】

为什么呢?舍利弗,佛所得之实相法中,无有差别。是与非是,若可差别,是有所得。舍利弗,人宁肯成就五逆重恶,都不要成就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命见、阴入界见,贪著持戒、著持戒见,贪著三昧、著三昧见,依于佛想、得于法想,于僧断事,成就身见(于僧团中依律断事时,生起身见)。为什么呢?于佛法中成就身见者,不名为僧(不在僧数)。舍利弗,佛弟子众,心无分别。舍利弗,佛弟子众,无不善者,无破戒者,无破见者(“破见”,即破正见,起六十二邪见),无破威仪者。

〔五逆罪〕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我见〕妄执五蕴身心为我。〔人见〕妄执他人的五蕴身心为他。〔众生见〕妄执众生之五蕴身心为众生。〔寿见〕妄执色身的寿命为自己的寿命。〔命见〕妄执职业、地位、身份为实有的邪见。这里的“命”是是指赖以活命的生计,亦即“职业”。例如八正道中之“正命”就是正当的职业。〔阴入界〕五阴(五蕴)、十二入(六根与六尘)、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阴入界见〕妄执五阴、十二入和十八界为实有的邪见。〔身见〕妄执身体为实有的邪见。

 

【舍利弗,何等为恶不善?于佛众中不在僧数,名恶不善。谓心、心数法与诸缘合,无真实事,但作分别,以分别故,计有所得,是人乃至所有言说,心心相续,乃至善不善法,于圣法中,名恶不善。】

舍利弗,什么是恶不善呢?于佛门中不在僧数者,名为恶不善。心、心数法与诸缘和合,本非真实事,但是他们妄作分别,以分别故,计有所得,这些人乃至所有言说,心心相续,乃至善法与不善法,于圣法中,名为恶不善。

〔心数法〕即心所有法,也就是为心所有的各种心理现象,共有五十一法(五十一类)。

 

【何以故?舍利弗,所有乐处中必有苦,如来法者灭是苦乐。舍利弗,如来所得,是中无欲亦无非欲,无乐无苦,无思、无想、无修,乃至亦无空想。何以故?舍利弗,若计空想,即是我想、众生想者,是常想者,是断想者。何以故?舍利弗,随所有想,则生诸想,是皆堕邪。舍利弗,空名无念,是名为空;空念亦空,是名为空。舍利弗,空中无善无恶,乃至亦无空想,是故名空。】

为什么呢?舍利弗,所有乐处中必定有苦,如来法者灭此苦乐(如来法者,毕竟清净,本无一物,故灭诸苦乐)。舍利弗,如来所得,是中无欲、亦无无欲,无乐无苦,无思、无想、无修,乃至亦无空想。为什么呢?舍利弗,若计空想,即是我想、众生想者,是常想者,是断想者。为什么呢?舍利弗,随着所起之想,则生诸想,是皆堕邪。舍利弗,空名无念,是名为空;空念亦空,是名为空。舍利弗,空中无善无恶,乃至亦无空想,是故名空。

 

【舍利弗,诸有为法可知可解,空非可知亦非可解,非可思量,是故名空。舍利弗,空非念得。何以故?空无想故,是故名空。舍利弗,何故说行空行?不念一切诸想,乃至空想亦复不念,是名空行。舍利弗,想名,乃至心有所念,即名为想。无所念者,乃名无想,离诸想故,名为无想。随所取想,皆是邪见。何以故?舍利弗,于圣法中计得寂灭,皆堕邪见;何况言说,何况说者,如是空法,以何可说?】

舍利弗,诸有为法可知可解,而空非可知亦非可解,非可思量,是故名空。舍利弗,空非念(思惟)可得。为什么呢?空无想故,是故名空。舍利弗,为何又说行空行呢?不念一切诸想,乃至空想亦复不念,是名空行。舍利弗,想名(“名”是指事物现象等的名称),乃至心有所念,即名为想(想名称,则其物之相必浮于心)。无所念者,乃名无想,离诸想故,名为无想。随所取想,皆是邪见。为什么呢?舍利弗,于圣法中计得寂灭,皆堕邪见;何况言说,何况说者。如是空法,有何可说?

 

【舍利弗,诸佛何故说诸语言皆名为邪?不能通达一切法者,是则皆为言说所覆,是故如来知诸语言皆为是邪,乃至少有言语,不得其实。舍利弗,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是无想无念。何以故?如来于法,不得体性,亦不得念。】

舍利弗,诸佛何故说诸语言皆名为邪?因为之所以不能通达一切法之实相,都是为言说所障蔽,是故如来知诸语言皆为是邪,乃至少有言语,亦不得诸法之实相。舍利弗,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是无想无念。为什么呢?如来于法,不得体性,亦不得念。

〔不得体性〕诸法是幻,无实体(体性)可言。“体性”,指实体。

世尊的这段开示是舍权归实,离诸言语,行起解绝,直入无生。

 

【舍利弗,如来何故说有念处?舍利弗,经说若人得四念处,是人能得诸法体性,能得自身,得我、得人,无有是处。示法别相空故,说四念处。四念处性,无性无处,无念无说,无有贪著。念性尚无,何况念处!是故如来说名念处。】

舍利弗,既然诸语言皆名为邪,那么如来何故又说有念处呢?舍利弗,如来虽然说四念处,但绝没有说如果人得四念处,是人能得诸法体性,能得自身,得我、得人。如来为示诸法别相故,而说四念处。四念处的本质(四念处性),无性无处,无念无说,无有贪著。念性尚无,何况有念处!这就是如来所说的念处(如来说的是假名念处,非实有念处)。

〔念处〕念为能观之智,处为所观之境,以智观察境曰“念处”。〔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诸法别相〕“别相”,彼此之差别相。“诸法别相”,诸法彼此之差别相。诸法是幻象,如梦中事。幻象的特点是:相有而体无。它们的别相虽然是形形色色,各个不同,其总相却是一相:毕竟空、无所有。

 

【舍利弗,诸法若有决定体性,如析毛发百分一者,是则诸佛不出于世,亦终不说诸法性空。】

舍利弗,诸法若有实体,哪怕是一根毛发的百分之一那样微细的实体,则诸佛不会出现于世间,也永远不会说诸法性空。

这是说,正因为诸法没有实体,所以诸佛出现于世间,而说诸法无实体,是幻象,是梦中事(诸法性空)。众生都在无明梦中,因为从来没有醒过,所以根本不知道是在梦中,而把梦中事(诸法)当真了,为其诱惑,为其逼迫,而随之造业,于是受苦无尽,轮回不断。诸佛是大觉者,所以出现于世间来告诉众生诸法之实相,并度化他们出梦离苦。

 

【舍利弗,诸法实空,无性一相,所谓无相。如来悉见,如来以是说有念处。】

舍利弗,诸法实空(本来无一物),没有体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相,所谓无相。如来悉见,如来以是说有念处。

诸法从相上来说,是森罗万象;而从体上来说就是一相——无相。

 

【舍利弗,念处名为无处、无非处,无念无念业,无想无分别,无意无意业,无思无思业,无法无法相,皆无合散,是故贤圣名为无分别者,是名念处。如来以是说有念处,随顺无所有故,名为念处;随顺念佛,名为念处。】

舍利弗,念处实际是无处、亦无非处,无念、亦无念业,无想、无分别,无意、无意业,无思、无思业,无法、无法相,皆是无合、无散,是故贤圣以无分别,名为念处。如来是以此而说有念处,随顺无所有的缘故,名为念处;随顺无所有而念佛,名为念处。

〔业〕身口意之所作。〔贤、圣〕菩萨修行有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妙觉就是佛。其中,十住、十行和十回向是贤(称为三贤位),十地、等觉和妙觉是圣。

是故贤圣名为无分别者,是名念处。”这句话太重要了!这是实修的入口。“佛言:大慧!菩萨摩诃萨,依诸圣教,无有分别。独处闲静,观察自觉,不由他悟,离分别见,上上升进,入如来地。如是修行,名自证圣智行相。”(《大乘入楞伽经》)

通常,以智观察境称为“念处”。然而,以诸法实相的角度来看,诸法皆幻,既无智,亦无境,是故贤圣以无分别,名为念处;随顺无所有而念佛,名为念处。

 

【舍利弗,云何名为念佛?见无所有,名为念佛。舍利弗,诸佛无量、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以是义故,见无所有,名为念佛。实名无分别,诸佛无分别,以是故言,念无分别,即是念佛。】

舍利弗,如何名为念佛?见无所有,名为念佛。舍利弗,诸佛无量、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以此义的缘故,见无所有,名为念佛。实在来说佛名无分别,诸佛无分别,因此说,念无有分别,即是念佛。

〔见无所有,名为念佛〕这是实相念佛。有四种念佛方法:一、持名念佛,专称佛名;二、观像念佛,对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三、观想念佛,按《观无量寿佛经》来观想;四、实相念佛,如下面经文所言:“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关于实相念佛更多的论述,详见书后附录:净宗第十祖行策大师《起精进七期示众》。

念佛亦可分为:专念自佛(自性佛)、专念他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及兼念自、他佛。对此,印光大师云: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总持法门。但有专念自佛,专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

专念自佛者,如诸经中,深穷实相,以期悟证,乃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达此一切法,当体全空,亲见本具妙真如性。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谁,并各种话头,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此于四种念佛中,名为实相念佛焉。

专念他佛,有三种念法。一、观想,谓依十六观经(即《观无量寿佛经》)作观,或专观白毫,或但观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观广大法身,及具观十六种观。二、观像,谓对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三、持名,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此三种念佛,法虽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愿,方可与佛感应道交,方可决定现生出此娑婆,生彼极乐。此四种念佛,唯实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颇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察之力,别无他力补助。若非宿根成熟,则悟尚不易,何况实证。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倘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必于现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决定往生上品。纵根机陋劣,未证三昧,但以信愿持佛名号,如子忆母,常时无间,迨至临终,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末世众生,唯此是赖。否则但种来因,难得实益。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两彰,而复双泯时,则实相妙理,觌体显露,西方依正,彻底圆彰。即持名而深达实相,不作观而亲见西方。摄机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钝根之士,大畅如来出世之怀。以故从上知识,多皆注重于持名一门,此念他佛之大致也。

至于自他俱念,即所谓禅净双修者。有以专看念佛的是谁,以期明心见性,不以信愿求生为事者,虽似禅净双修,实为有禅无净。既无信愿,莫由仗佛力以带业往生。倘未到业尽情空地位,又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是知禅净双修,唯具深信愿者方能得益,否则固不如专致力于持佛名号一门也。”(《弥陀圣典序》)

〔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地水火风是四大,空即虚空的本性,见即眼根的见性(举一而其他耳根等之闻性等,可推而知,见大即六根之性),识即八识。因为以上七者周遍于法界,所以叫做大。

 

【复次,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

复次,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什么是诸法实相呢?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此毕竟空、无所有法来念佛。

 

【复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舍利弗,是念佛法,断语言道,过出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

复次,如是“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之法中,乃至细小的念头都没有,是名念佛。舍利弗,此念佛法,断语言道,过出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

 

【舍利弗,一切诸念,皆寂灭相。随顺是法,此则名为修习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贪味为识。无形无色,无缘无性,是名念佛。是故当知,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

舍利弗,一切诸念,皆寂灭相。随顺是法,此则名为修习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为什么呢?念色取相,贪味为识。无形无色,无缘无性,是名念佛。是故当知,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

念法品第三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为人亦说是法,为恶知识?世尊,云何为人亦说是法,为善知识?】

这时,舍利弗恭敬地问佛:世尊,怎样为人亦说此实相法,是恶知识?世尊,怎样为人说此实相法,是善知识?

 

【佛告舍利弗:若有比丘教他比丘:“比丘,汝今当知念佛事空念,所缘处是不应念。汝所念空念、亦复空,是无性空,能断色想,能断取想。”是人尔时不得、无想,何况于念!是人尔时都无所有,寂灭无性,不集诸想,灭一切法,是则名为修习念佛。】

佛对舍利弗说道:若有比丘教其他比丘:“比丘,你应当知道,念佛是空其念,所缘处不应著念。而且将空其念’之念也空掉,这就是绝对的空(无性空),如此能断色想,能断取想。”是人此时无所得、亦无所想,何况于念有所住著!是人此时都无所有,寂灭无性,不集诸想,灭一切法(想灭,则一切法皆灭),是则名为修习念佛。

色想有形相的事起念想。〔无性〕诸法没有存在的实体。性者,体之意。

 

【念佛名为破善不善一切觉观,无觉无观,寂然无想,名为念佛。何以故?不应以觉观忆念诸佛,无觉无观,名为清净念佛。于此念中乃无微细心心念业,况身口业!】

念佛是要破善、不善一切觉观,无觉无观,寂然无想,名为念佛。为什么呢?不应以觉观忆念诸佛,无觉无观,名为清净念佛。于此念佛中乃至没有微细心之意业,何况粗显之身业口业!

〔觉观〕新译作寻伺,旧译作觉观,粗思名觉,细思名观,二者都能扰乱定心。

 

【又,念佛者离诸想,诸想不在心,无分别,无名字,无障碍,无欲无得,不起觉观。何以故?舍利弗,随所念起,一切诸想皆是邪见。舍利弗,随无所有,无觉无观,无生无灭通达是者,名为念佛。如是念中,无贪无著,无逆无顺,无名无想。

又,念佛者离诸想,诸想不存于心,无分别,无名字,无障碍,无欲无得,不起觉观。为什么呢?舍利弗,随所念起,一切诸想皆是邪见。舍利弗,随无所有,无觉无观,无生无灭。通达如是实相法者,名为念佛(实相念佛)。如是念中,无贪无著,无逆无顺,无名无想。

〔通达是者,名为念佛〕通达如是实相法者,名为念佛——实相念佛。

 

舍利弗,无想无语,乃名念佛。是中乃无微细小念,何况粗身口意业!无身口意业处,无取无舍,无诤无讼,无念无分别,空寂无性,灭诸觉观,是名念佛。】

舍利弗,无想无语,乃名念佛。是中乃至没有微细小念,何况粗的身、口、意业!无身、口、意业处,无取无舍,无诤无讼,无念无分别,空寂无性,灭诸觉观,是名念佛。

 

【舍利弗,若人成就如是念者,欲转四天下地,随意能转,亦能降伏百千亿魔,况弊无明从虚诳缘起无决定相!是法如是无想无戏论,无生无灭,不可说,不可分别,无闇无明魔若魔民所不能测。但以世俗言说有所教化,而作是言:汝念佛时,莫取小想,莫生戏论,莫有分别。何以故?是法皆空,无有体性,不可念一相,所谓无相是名真实念佛所谓无生无灭,无相无为。】

舍利弗,若人成就如是实相者,欲转四天下地为琉璃宝地,便随意能转,亦能降伏百千亿魔,何况恶劣无明,是从虚诳缘起之幻,没有决定相!此实相法如是无想无戏论,无生无灭,不可说,不可分别,无暗无明魔及魔民所不能测。仅只以世俗言语有所教化,而作是言:你念佛时,不要取细微之念想,不要生戏论,不要有分别。为什么呢?一切法皆空,有体性,不可。它们是唯一真实的相,所谓无相。这样来念,名真实念佛所谓无生无灭,无相无为。

〔四天下〕在须弥山东南西北之四大洲(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弊恶〕恶劣。〔一相〕唯一真实的相。

 

【何以故?如来不名为色,不名为想,不名为念,不名分别,不逆不顺,不取不舍,非定非慧,非明非无明。如来不可说,不可思议,无相。汝今莫乐取相,莫乐戏论。佛于诸法无执无量,不见有法可执可量。是人于佛犹尚不得,何况于念!】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不名为色,不名为想,不名为念,不名分别,不逆不顺,不取不舍,非定非慧,非明非无明。如来不可说,不可思议,无相。你们现在要乐于取相,要乐于戏论。佛于诸法无执分别,不见有法可执分别。是人于佛尚且不得,何况于念!

 

舍利弗,如是教者,名善知识。第一义中无有决定是善知识,是恶知识。】

舍利弗,如是教者,名善知识。不过第一义(诸法实相)中,并是善知识、是恶知识这回事

〔第一义中无有决定是善知识,是恶知识〕第一义(诸法实相)中,本来无一物,哪有善或恶呢?所以也就没有善知识、恶知识这回事。

 

【复次,舍利弗,若有比丘教余比丘:“比丘,汝当分别观察诸法,亦复莫念法相。”是比丘如是修习,心无系著,则能通达诸法一相,所谓无相。是人犹尚不生法想,况我人想!】

复次,舍利弗,若有比丘教余比丘:“比丘,你应当分别观察诸法,却不要去念想法相。”这些比丘如是修习,心无系著,则能通达诸法一相,所谓无相。他们尚且不生法想,何况我想人想!

〔汝当分别观察诸法,亦复莫念法相〕这是知法不住法(清楚明白而不住著)。

 

【舍利弗,于意云何,念法想者,是人能灭一切法不?不也,世尊。

舍利弗,你认为怎么样,念法想者,是人能灭一切法吗?舍利弗回答道:不也,世尊。

这段是讲:念法想者,因为他们住著于法,因此不能够灭一切法。下面一段是讲另一种情况:不起得法想、不起念法想者,因为他们已经通达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因此无法可灭,也就不能够灭一切法,如树无根,不能够有枝叶、花果。

 

舍利弗,如树无根能有枝叶华果实不?不也,世尊。如是,舍利弗,若人不得诸法根本,是人能生诸法想不?不也,世尊。舍利弗,若人不得不念法想,是人能灭一切法不?不也,世尊。是人不得于法,不得法相,不得于灭,亦不分别,无生无灭是人尔时,不生不灭,不名得涅槃者,亦复不名无得涅槃。

佛问道:舍利弗,如树无根,能有枝叶、花果吗?舍利弗回答道:不也,世尊。

佛问道:如是,舍利弗,若人不得诸法根本,是人能生诸法想不?舍利弗回答道:不也,世尊。

佛问道:舍利弗,若人不起得法想,亦不起念法想,是人能灭一切法不?舍利弗回答道:不也,世尊。(因为不起得法想亦不起念法想,即是法不可得、无所有。法若无所有,云何可灭

于是佛说道:是人不得法(于法没有所得心),不得法相亦不得于法灭,亦不分别,无生无灭是人此时,不生不灭,不名得涅槃亦复不名不得涅槃(有无皆遣)。

 

舍利弗,如是教者,名善知识。第一义中无善知识,无恶知识。舍利弗,若人成就如是相者,世间希有,得不颠倒真实见故,是为正见。】

舍利弗,如是教者,名善知识。不过,于第一义中并没有善知识,也没有恶知识。舍利弗,若人成就如是相者,世间希有,得不颠倒真实见故,是为正见。

 

【复次,舍利弗,正见者,名为正作、正行,正道、正解,无有颠倒,如实而见,是故如来说名正见。舍利弗,若有众生无有颠倒,如实观者,则有正见。若生我想人想众生想者,当知是人皆是邪行。

复次,舍利弗,正见者,名为正作、正行,正道、正解,有颠倒,如实而见,因此如来说名为正见。舍利弗,若有众生有颠倒,如实观者,则有正见。若生我想、人想、众生想、寿命想者,当知是人皆是邪行。

 

舍利弗,佛及弟子,不说有我,不说有人,不说众生,不说寿命,不说断、常,是故佛及弟子,名为正见。何以故?正观不颠倒故。】

舍利弗,佛及佛弟子,不说有我,不说有人,不说有众生,不说有寿命,不说断见、常见,因此佛及佛弟子,名为正见。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正观不颠倒的缘故。

〔断、常二见〕“断见”主张自我仅限于一期生命,死后即归于断灭(什么都没有了);“常见”主张死后自我不灭,且能再生而以现状相续。

 

【舍利弗,一切凡夫于此事中,无能入者。何以故?一切凡夫都无正见。但有随顺正见得柔顺忍,不能如实。舍利弗,是名正见邪见差别。如实见故,名为正见。见世乐因,增长财利,是世间正见,是皆欺诳,不免生死。舍利弗,佛说世间正见,是说懈怠下劣者法。】

舍利弗,一切凡夫于此事(实相法)中,无能入者。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凡夫都无正见。只有随顺正见得柔顺忍,否则不能如实。舍利弗,这就是正见与邪见的差别。如实见诸法之故,名为正见。若只见世间的欲乐,而追求增长名利,这是世间所谓的“正见”,这都是自我欺骗迷惑,不免生死。舍利弗,佛说世间正见,是懈怠下劣者法。

 

【贤圣不作是念,此是正见,此是邪见。所以者何?一切诸见皆从虚妄缘起。舍利弗,若作是念:此是正见。是人即是邪见。舍利弗,于圣法中拔断一切诸见根本,悉断一切诸语言道,如虚空中手无触阂,诸沙门法皆应如是。】

然而贤圣不作是念:这是正见,是邪见。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一切诸见,皆从虚妄而缘起。舍利弗,若有人作是念:是正见。此人即是邪见。舍利弗,于圣法中拔断一切诸见根本,悉断一切诸语言之道(因为诸法实相是言语所不能及),如虚空中手无触阂,诸沙门法都应该这样

〔语言道断〕言语之道断绝,即“言语所不能及”的意思。〔如虚空中手无触阂〕如同在虚空中,手不会触摸到任何东西,也没有什么阻隔、妨碍。“閡hé”阻隔、妨碍〔沙门〕汉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念僧品第四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为圣众?舍利弗,若有人能信解通达,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起无相。成就如是忍,尚不得我,况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况得阿罗汉况复得法,况得男女,何况得道,况得如是等事!是名圣众;是亦不得。】

舍利弗恭敬地问道:世尊,什么样的人名为圣众?佛回答道:舍利弗,若有人能信解通达,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起无相。成就如是忍(无生忍),尚不得我(我都没有),何况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何况得法得男女得道如是等事!他们就是圣众;而且即此圣众亦不可得。

〔无生忍〕无生法忍:达一切法本自不生,情与非情,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因此于无性法中,忍心不动,亲证无生。〔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是声闻乘的四种果位。

 

【复次,舍利弗,众生少能信解无生无灭、无相法者。若能信解无生无灭、无相法者,心无颠倒,共相知解,以法和合,不受后有知诸世间但从虚妄缘起,是人则更不住是身,以是因缘说名圣众。

复次,舍利弗,众生很少能够有信解无生无灭、无相法者。若有人能信解无生无灭、无相法者,心无颠倒,共相知解,彼此以法和合,不受后有(不再受后世之身)世间的一切只不过从虚妄缘起之幻相,此人于是著自己的色身,以是因缘名为圣众。

 

是人于是语言亦复不得,谓诸名相,但集无相、无戏论事,是名僧宝,应受供养。得无颠倒真实义故是人以是方便念僧,是事亦空。舍利弗,如是教者,名善知识。】

是人对于语言文字不再执著,知道这只不过是名相而已,故会心于无相、无戏论之事,这样的人名为僧宝,应受供养。他们颠倒,得真实义的缘故。人以方便念僧,而且念僧之事亦空。舍利弗,如是教者,名善知识。

 

【舍利弗,断一切语言道,名为圣众。何以故?于圣法中所因语言说真实义,如是语言亦不可得,是故当知断诸语言,名为圣众。

舍利弗,断一切语言道,名为圣众。为什么呢?于圣法中,使用语言而说真实义,如是语言亦不可得,因此应当知道断诸语言,名为圣众。

使用语言而说真实义,这是以指标月。见月之后,指亦不用,所以见真实义后,即当断除一切语言道——离文字相、离语言相。

 

舍利弗,或有人言:若于此中无有言说、无有定者,何名为僧?舍利弗,我于此中有如是答。众僧名为示如实事,此事决定亦不可得。俱同一学一忍一味,是事亦以世俗语故说,非第一义。】

舍利弗,或有人:若于此圣法没有言说、之事者,何名为僧?舍利弗,我对于此问,如是答:上面所说那些断诸语言名为众僧是为了表明这一如实事,此事就实相而言,决定亦不可得。众僧俱同一学、一忍、一味,然也不过是以世俗语言方便而说,非第一义。

〔一学、一忍、一味〕众僧唯学实相法,故曰一学;众僧唯安忍于实相,故曰一忍;实相如大海水,同一咸味,故曰一味。

 

【第一义中,无有定实名为僧法常不坏者圣人若说言有是法,是即为污。所以者何?若人作是分别:是男是女,是天是龙、是夜叉、是乾闼婆、是鸠槃茶,是法是非法。作是分别已,得种种事。得种种事,故作是言:是坐是卧,是行是住。圣人得诸法实相故,亦不分别是男是女,是天是龙,乃至是法、是非法。不分别故,不得种种法。不得种种法者,能作是说是坐是卧、是行是住不?不也,世尊。】

第一义中,没有实际存在名为僧一事,而且常不坏者圣人若说言有这样的事(是即为染污。为什么这样说呢?若人作是分别:这是男这是女,这是天这是龙、这是夜叉、这是乾闼婆、这是鸠槃茶,这是法这是非法。作分别便有种种。有种种于是说道:这是坐这是卧,这是行这是住。圣人得诸法实相的缘故,不分别是男是女,是天是龙,乃至是法、是非法。由于不分别的缘故,便会有种种法。没有种种法者,能这样说“这是坐这是卧、这是行这是住”吗?舍利弗回答道:不也,世尊。

〔天龙、夜叉、乾闼婆〕是天龙八部中的众生。〔天龙八部〕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汉译香神)、阿修罗(汉译非天)、迦楼罗(汉译金翅鸟)、紧那罗(汉译非人)、摩睺罗迦(汉译大蟒神或大腹行地龙)。由于人类的眼睛不能见到这些八部众,所以又叫做“冥众八部”。又因为八部众以天龙为最殊胜,所以又叫做“天龙八部”,或“龙神八部”〔鸠盘荼〕一种啖人精气维生的鬼。

 

【舍利弗,若人言是男是女,是天是龙,乃至是法是非法,是人所说非虚妄耶?虚妄,世尊。舍利弗,若不入是虚妄者,名为圣众;不颠倒故,名为圣众。舍利弗,所有不善、所有可知、所有可得,如是一切诸不善法,皆以名相为本,此贤圣法中断诸名相。】

舍利弗,若有人言“是男、是女,是天、是龙,乃至是法、是非法”,此人所说难道不虚妄吗?舍利弗回答道:虚妄,世尊。世尊继续说道:舍利弗,若不入此虚妄者,名为圣众;不颠倒的缘故,名为圣众。舍利弗,所有不善、所有可知、所有可得,如是一切诸不善法,皆以名相为本,此贤圣法中断诸名相。

 

【又,不念名相、不得名相,云何当言是圣是众?断诸名相名为圣众若有法处可破可断,贤圣法中无名无相、无有语言,断诸语言无有合散。若言无僧,则破圣众是亦不得。

又,不念名相、不得名相,怎么可以说这是圣、是众(这岂不是名相吗)?当知断诸名相者,名为圣众。要在有法处,方可破可断。而贤圣法中,无名无相、无有语言,断诸语言无有合散。若言无僧,则破圣众亦不得。

 

所谓名相,虚妄想故,著种种邪见。因是邪见,更受后身。贪著诸见,则五阴生。舍利弗,五阴皆是虚妄贪著,是名恶道,是名邪见。贤圣众者,无有此事,但知虚妄缘故,起于三界。知是事故,名为圣众。】

所谓名相,这是虚妄想的缘故,著种种邪见。因邪见,于是就有生死轮回(更受后身)。贪著诸见,则生五蕴之身。舍利弗,五蕴皆是虚妄贪著,是名恶道,是名邪见。贤圣众者,有此事,但知虚妄缘故,而有三界。知的缘故,名为圣众。

〔五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这是构成身心的五大要素。其中色蕴是肉身,其余四蕴(受、想、行、识)是心。〔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生,下至饿鬼、地狱;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身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是已无色身,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空天(空无边天、识无边天、无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轮回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首先是以出离三界为目的。

 

【舍利弗,凡所有见,于圣众中皆不可得,谓我见、众生见、寿命见、人见,男见女见,天见地狱见,畜生见饿鬼见,阴入界见,贝声见、鼓声见,地声见、水火风声见,持戒声见、毁戒声见,正道声见、邪道声见,垢声净声、禅定三昧八圣道声、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声见,解脱声见得果声见,佛声见法声见僧声见,灭声见涅槃声见。舍利弗,是名虚妄音声等见,贤圣众者,于第一义不得是见,通达种种音声一相,所谓无相。无违无诤,成就不颠倒法忍故,名为圣众。】

舍利弗,凡是所有的见,于圣众中皆不可得,所谓我见、人见、众生见、寿命见,男见女见,天见地狱见,畜生见饿鬼见,阴入界见,贝声见、鼓声见,地声见、水声见、火声见、风声见,持戒声见、毁戒声见,正道声见、邪道声见,垢声见净声见,禅定三昧声见、八圣道声见,须陀洹果声见、斯陀含果声见、阿那含果声见、阿罗汉果声见,解脱声见、得果声见,佛声见、法声见、僧声见,灭声见、涅槃声见。舍利弗,所以这些都是虚妄音声等见,贤圣众者,于第一义不得这些见,通达种种音声是一相,所谓无相。无违无诤,成就不颠倒法忍的缘故,名为圣众。

〔阴界〕五阴(五蕴),十二入(六根和六尘)十八界(六根、六尘和六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八圣道〕这是由八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所构成的远离痛苦烦恼了脱生死修持方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或生活。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

 

【舍利弗,是不颠倒法忍,即是无相。无相故,无取无舍、无逆无顺、无生无灭。是中自然归灭,无修无坏、无起无得,不分别此彼,故心常舍离。所以者何?于是忍中无此岸无彼岸,无分别无非分别通达无相,成就是忍,名为圣众破和合故,名为圣众。】

舍利弗,不颠倒法忍,即是无相。无相的缘故,无取无舍、无逆无顺、无生无灭。此中自然寂灭,无修无坏、无起无得,不分别彼此,所以心常舍离。为什么这样呢?于此不颠倒法忍中,无此岸、无彼岸,无分别、无非分别通达无相,成就是忍,名为圣众和合的缘故,名为圣众(因为第一义中和合、不和合,俱不可得)。

 

【舍利弗,我余经说:若人见法,是为见我。如来非法,亦非非法。何以故?调达愚人及诸外道,皆以色身见佛。舍利弗,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亦复不应以音声见。舍利弗,若人以色身见佛,是去佛远。所以者何?佛不名见色名为见佛。

舍利弗,我在其它经中说:若人见法,是为见我(见佛)。如来非法,亦非非法。为什么呢?调达愚人及诸外道,皆以色身见佛。舍利弗,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不应以音声见。舍利弗,若人以色身见佛,是而远去。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佛不佛之名为见佛。

〔调达〕调婆达多,亦译为提婆达多,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释迦摩尼佛之从弟(堂弟)。出家学神通,身具三十相,诵六万法藏,为名闻利养而造三逆罪(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杀莲华色比丘尼),生堕于地狱。

 

舍利弗,若人能见诸法无相,无名无触、无忆无念、无生无灭,无有戏论,不念一切法,不念涅槃,不以涅槃为念,不贪涅槃,信解诸法皆是一相,所谓无相。舍利弗,是名真见佛。佛谓一切法,无求无戏论无生,于此事中亦不念不分别,是名见佛。若有人于此法中,无忆想分别,无取无舍,无贪无违,无想无想业,不贪言说,知法假名,皆无所有,断语言道,无有差别,亦无戏论,是名无生无想行者,于世间中名为圣众。】

舍利弗,若有人能见诸法无相,无名无触、无忆无念、无生无灭,无有戏论,不念一切法,不念涅槃,亦不以涅槃为念,不贪涅槃,信解诸法皆是一相,所谓无相。舍利弗,名真见佛。佛一切法,无求、无戏论、无生,于此事中亦不念、不分别,是名真正见佛。若有人于此法中,无忆想分别,无取无舍,无贪无违,无想、无想业,不贪言说,知法是假名,皆无所有,断语言道,无有差别,亦无戏论,是名无生无想行者,于世间中名为圣众。

 

【舍利弗,见何法故,名为见佛?所谓无想无分别、无戏论,不受一切法。若以空门、若寂灭门、若离门,不念见、不得见,是事亦不得,所谓名字,是处亦不得所谓涅槃。何以故?舍利弗,我尚不念涅槃,云何当说汝等当念涅槃、当得涅槃?

舍利弗,见何法的缘故,名为见佛?所谓一切法无想无分别、无戏论,不受一切法。因为一切法空、一切法寂灭、一切法离相所以不念见、不得见,事(不念见、不得见)亦不得,唯是假名,是处亦不得所谓涅槃。为什么呢?舍利弗,我尚不念涅槃,怎么会说你们当念涅槃、当得涅槃

 

舍利弗,若人得涅槃者,是人不随如来出家,随六师出家。舍利弗,当知是人为是法贼入我法中,当知是人污辱我法,当知是人为是大贼,如大城邑中有大贼。所以者何?如是痴人,尚不得涅槃,何况我人!

舍利弗,若以为得涅槃者,人不随如来出家,而是随外道六师出家。舍利弗,当知是人为此法贼入我法中,当知是人污辱我法,当知是人为是大贼,如大城邑中有大贼。为什么这样呢?如是痴人,根本不知道涅槃尚且不可得,何况有我有人

〔六师〕佛陀住世时代,中印度一带势力较大的六种外道。

 

舍利弗,如是痴人,我以手遮,非我弟子,不入众数,我非彼师。舍利弗,若知诸法无生无灭、无念无想,得是法忍者,尚不得涅槃,何况我、人!舍利弗,佛说如是名为见法,能见是事,名为见佛。舍利弗,云何名为佛?一切法如,不异不坏,是名如来。若人于是法中无有疑悔,是名圣众。】

舍利弗,如是痴人,我以手遮挡,非我弟子,不入僧数,我非彼师。舍利弗,若知诸法无生无灭、无念无想,得法忍者,了悟到涅槃尚且不可得,何况有我、有人!舍利弗,佛说如是名为见法,能见事,名为见佛。舍利弗,云何名为佛?一切法如,不异不坏,是名如来。若人于法中无有疑悔,是名圣众。

〔一切法如〕一切法不二不异。如,同一的意思。

 

【舍利弗,过去世中,有一痴人不识猕猴,入一大林,见猕猴群丛聚一处是人曾闻有忉利天,便谓为是忉利诸天。即出树林还本聚落,多人众中作如是言:汝等曾见忉利天不?众人答言,未曾见也。即时语言:我已得见,汝欲见不?皆言欲见。即将大众诣彼林中示猕猴群:汝等观此忉利诸天。众人皆言:非忉利天,此是猕猴乐住林中。汝痴倒故不识猕猴,又亦不识忉利诸天。舍利弗,是人空将大众诣彼林中。】

舍利弗,过去世中,有一痴人不识猕猴,入一大,见一群猕猴聚一处。人曾闻有忉利天,便说这是忉利天的天子们。随即出树林还至本聚落,在许多人众中作如是言:你们曾见过忉利天的天子吗?众人答言:“未曾见过。他就说道:我已得见,你们要见吗?大家都说要见。于是他带领大众来到此林中,指着猕猴群说道:你们看,这就是忉利天的天子们。众人都说道这不是忉利天的天子,这是猕猴在林中游乐。你愚痴颠倒,不仅不识猕猴是什么不识忉利天的天子是什么(这是譬喻不识三宝者)舍利弗,是人枉自带领大众到此林中。

〔天子〕诸天之天人。

 

【如是,舍利弗,于未来世当有比丘至白衣家作是言,汝欲见佛、圣众,听佛法不?中有白衣信佛法者,皆言欲见听受佛法。

就像不识忉利天子的痴人一样,舍利弗,在未来世当有不识佛法的比丘至在家人(白衣)中而作是言:你们想见佛及圣众,想听佛法吗?其中信佛法的在家人都说:“想见佛及圣众,想听受佛法。

 

【舍利弗,中有白衣贪乐语言入于塔寺,有诸比丘好于言说,能通诸经,依止语言,乐于文饰。是诸沙门随顺为说,谓是真道。但充众数如放牛人,但乐读经,不入真际,但悦人意,贵于名利,善巧世事,不净说法,但能巧语,行世间道,无有威德,破涅槃因,舍圣默然,不乐禅定,昼夜常好谈论、诤讼,卧厚被褥,尚无一念随顺禅定,何况能得成沙门果!是人睡眠常与俗心相应,初夜、后夜不修顺忍,乐于下法。】

舍利弗,其中有贪乐语言的在家人入于塔寺,那里有许多比丘好于言说,能通诸经,依止语言,乐于在言辞上修饰。于是这些沙门随顺那些贪乐语言者为他们讲说,说这就是真道。其实这些沙门是滥竽充数,如放牛人(以放牛娃自己无牛,来譬喻那些讲道不识道、不行道的人),他们只是乐于读经,而不实际修行,只会取悦于人,贪图名利,善于摆弄世间人事关系,不净说法,只会依靠花言巧语,行世间道(将佛法世俗化、庸俗化),无有威德破涅槃因,舍法及寂静,不乐禅定,昼夜常好谈论、诤讼,贪图舒适安逸,他们尚无一念随顺禅定,何况能得沙门果!是人贪于睡眠,常与俗心相应,初夜、后夜不修顺忍,乐于下法

〔初夜、后夜〕古印度计时,是将一昼夜分为六时:昼三时和夜三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所以他们的一时,相当于现代的四个小时,六时即现代的二十四小时。中夜大约相当于晚上十点到清晨二点。初夜大约相当于下午六点至晚上十点,后夜大约相当于清晨二点至六点。

 

【是人亦多得供养衣服饮食。何以故?是人常为恶魔所摄,乐浅近语,于第一义不能勤学,不能诵持第一深经,闻则惊畏,舍于淳浓而取糟粕。有诸凡夫见得利养,生贪著心作是念言:我等亦当习是言论。】

是人亦多得供养衣服饮食。为什么呢?是人常为恶魔所摄,乐浅近语,于第一义不能勤学,不能诵持第一义的深经,闻则惊畏,舍弃精华而取糟粕。有许多凡夫见到他们多得名闻利养,于是生贪著心而作是念言:我们也应当来学习这些言论,就会名利双收。

 

【舍利弗,是人舍于无上法宝,堕在邪见,是沙门旃陀罗。有诸白衣往诣其所,如此恶人而为说法。以利养故,称赞于佛及法与僧,但求活命为财奴仆,贪重衣食,赞己所乐:若行布施,得生天上。于佛法中,施为下法,赞以为最,而作是言:大施因缘,得生天上。不知语言不解义趣,但知初入浅近下法,贪著我人,舍第一义。

舍利弗,这些不识佛法之人舍无上法宝,堕邪见,是沙门中的恶人(旃陀罗)。有许多在家人到他们那里去,这些恶人就为这些在家人说法。由于名闻利养的缘故,称赞于佛及法与僧。他们但求活命,为财之奴仆,贪重衣食,称赞自己所喜好的而说:若行布施,得生天上。于佛法中,布施为下法,他们却称赞这是最上法,而作是言:大施因缘,得生天上。他们不知佛语,不解义趣,只知道初入浅近的下法,贪著我、人,舍第一义。

〔旃(zhān)陀罗〕意译为险恶人,在四姓之外,以屠杀为业者。〔四姓〕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舍利弗,如是说法,或时有人生信出家,与诸恶人而共和合,不能勤求第一深义。有所得者,说有我人寿者命者,忆想分别无所有法,于阿毗昙、修妒路中自为议论,或说断常、或说有作、或说无作。】

舍利弗,他们如是说法,时有在家人出家,与这些恶人而共和合,不能勤求第一深义。他们是有所得者,说有我、人、寿者、命者,忆想分别无所有法,于经论中不依佛语,自编一套,或说断常、或说有作、或说无作。

〔阿毗昙〕论。〔修妒路〕即修多罗,这里指经。

 

【舍利弗,我法尔时,多外道法,令诸众生正见心坏。如是,舍利弗,我清净法以是因缘,渐渐灭尽。舍利弗,我久在生死,受诸苦恼所成菩提,是诸恶人尔时毁坏。

舍利弗,在那个时候,佛法中充斥外道法,令诸众生正见之心被误导而入邪见。如是,舍利弗,我清净法以此因缘,渐渐灭尽。舍利弗,我长久以来在生生死死中,受诸苦恼所成之菩提道,就被这些恶人在那个时候毁坏。

 

舍利弗,若有比丘,不能舍是有所得见、我见、人见,不解如来随宜所说,而言决定有我人法,如是之人,我则不听受一饮水。或时是人得闻空法,信心清净而不惊疑,即便还应导引众人入实相义,便应出家受具足戒。】

舍利弗,若有比丘,不能舍此有所得见、我见、人见,不解那是如来随宜所说,而言决定有我、人之法,如是之人,我则不听许他们接受一杯饮水的供养。若如是之人有时得闻空法,信心清净而不惊疑,即当导引众人入实相义,是人便应出家受具足戒。

〔具足戒〕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

 

【何以故?舍利弗,若人不舍如是见者,是名外道。舍利弗,我以世俗因缘,假说有我,非第一义。若有人言:“我亦复以世俗因缘而说有我。”是人若能通达无生无灭无相之法,与我所说不相违者,是我弟子。

为什么呢?舍利弗,若人不舍如是有所得见、我见、人见者,是名外道。舍利弗,我以世俗因缘,假说有我,非第一义。若有人言:我亦复以世俗因缘而说有我。”是人若能通达无生无灭无相之法,与我所说不相违者,是我弟子。

 

舍利弗,若有人言:如来何故随世因缘,于无我法而说有人?如来不应为世间故作不实语。又,诸经中多说有人,佛所说者不应虚也。舍利弗,应答是人:佛说诸法皆空,无主无性,但是虚妄,非第一义。如来不以第一义故,说有我人。】

舍利弗,若有人言:“如来为什么随顺因缘,于无我法而说有我、有人?如来不应为世间的缘故作不实语。又,诸经中多说有我、有人,佛所说者不应虚也。舍利弗,应回答是人:佛说诸法皆空,无主无性,这是真谛;诸经中多说有我,这是佛以世俗因缘,假说有我有人,此非第一义,乃俗谛。如来不以第一义的缘故,说有我、有人。

〔二谛〕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凡夫所见到的世间事相;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即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亦即内证的离言法性。

 

【圣人言说,无所贪著,无智慧人无与佛等,亦无过者。舍利弗,如来智慧不可思议,以是智慧知众生心,宁当有人与佛等者?佛为大龙大法之王,不应难言佛说有人。一切世间常共我诤,我常不与世间共诤。】

圣人言说,无所贪著,无智慧之人不可能与佛等齐,亦无过者。舍利弗,如来智慧不可思议,以智慧知众生心,难道能有人与佛等吗?佛为大龙大法之王,不应诘难佛说有我、有人。一切世间常争论,我常不与世间相争论(因为佛如实知,一切法无取无舍、无诤无讼)

〔宁当〕难道〔诤zhēng〕争论。

 

【舍利弗,说有我者甚可哀愍。此中无法亦无有我,多有众生不解如来随宜所说,违逆法宝多堕恶趣。舍利弗,我知邪见而不为邪见,能知邪见者即是正见。舍利弗,邪见终不变作正见,见不知见。】

舍利弗,说有我者甚可哀愍。此第一义中无法亦无有我,多有众生不解如来说有法有我’随宜所说,于是违逆法宝多堕恶。舍利弗,我知邪见而不为邪见,能知邪见者即是正见。舍利弗,邪见终不变作正见,而邪见者不能够自知其为邪见。

 

【舍利弗,诸佛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世间所难得信我于诸天一切世间,是最可信,非不可信。

舍利弗,诸佛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世间所难我于诸天一切世间,是最可信,非不可信。

 

舍利弗,我所说法为至彼岸,是中亦无至彼岸者;我所说法为尽诸行,是中亦无尽诸行者;我所说法为寂灭故,是中亦无有寂灭者;我所说法为灭度故,是中亦无有灭度者;我所说法为解脱故,是中亦无有解脱者;我所说法为诸智故,是中亦无有诸智者;我所说法为净垢故,是中亦无有净垢者。】

舍利弗,我所说法,为至涅槃彼岸,此第一义中亦无至涅槃彼岸者;我所说法,为竭力做到诸行,此第一义中亦无竭力做到诸行者;我所说法为寂灭的缘故,此第一义中亦无有寂灭者;我所说法为灭度的缘故,此第一义中亦无有灭度者;我所说法为解脱的缘故,此第一义中亦无有解脱者;我所说法为诸智的缘故,此第一义中亦无有诸智者;我所说法为净除尘的缘故,此第一义中亦无有净除尘垢者。

〔灭度〕即涅槃。灭是灭尽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是度脱分段、变易两种生死。〔诸智种种深明事理的智慧

 

【舍利弗,如来为天说法,亦无有天;为人说法,亦无有人;为众生说法,亦无有众生。舍利弗,如来说明及与解脱,是中无明及与解脱。我说念佛,佛不可念;我说空行,空不可行,亦不可念。舍利弗,是名如来所说经法章句,是中无有说者。诸恶人等得此章句为他人说,亦复以我为师,无有如来圣众功德,而自为僧数。】

舍利弗,如来为天说法,也没有天;为人说法,也没有人;为众生说法,也没有众生。舍利弗,如来说明及与解脱,此第一义没有明以及解脱。我说念佛,佛不可念;我说空行,空不可行,亦不可念。舍利弗,这就是如来所说经法章句,此中也没有说者。诸恶人等得此章句为他人说,亦复以我为师,但是他们没有如来圣众之功德,而自以为在僧数。

〔明〕智慧的别名。

 

【舍利弗,譬如猕猴群不似忉利天,如是众恶人,不似我圣众。舍利弗,是诸恶人,但以音声语言,自谓沙门,似如痴人见猕猴群谓忉利天。

舍利弗,就如像猕猴群不似忉利天子,如是众恶人,不似我之圣众。舍利弗,是诸恶人,但以音声语言,而说自己是沙门,就如像痴人见猕猴群说这是忉利天子。

 

舍利弗,中有出家人喜乐问难,得值善师为说名色寂灭、语言道断,无起无失,通达无相。得闻如是无生、无灭、无相之法,不惊畏者,当知是人已曾供养无量诸佛,能知我法,可名圣众。】

舍利弗,其中有出家人喜乐质疑辩论,得遇师为说名色寂灭、语言道断,无起无失,通达无相。得闻如是无生、无灭、无相之法,不惊畏者,当知是人已曾供养无量诸佛,能知我法,可名圣众。

〔名色〕五蕴的总名。五蕴之受想行识四蕴为名,色蕴为色。

净法品第六

在这一品中,世尊开示什么是不净说法,以及不净说法之可怖。

 

【佛告舍利弗:昔迦叶佛豫(同“预”)记我言,释迦牟尼佛多受供养故,法当疾灭。舍利弗,我法实以多供养故,后当疾灭。】

佛对舍利弗道:昔日迦叶佛在预言我的时候,说道:释迦牟尼佛由于多受供养的缘故,法当疾灭。舍利弗,我法实以多供养故,后当疾灭。

〔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之前一尊佛,七佛之一。【七佛】我们现今所在的大劫(贤劫)已有七佛出世: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舍利弗,譬如贫人得大宝藏,心则大乐。如是,舍利弗,未来世中多有比丘,亲近白衣,受其供养,渐相狎习而与执事,心便欢喜以为悦乐,犹如贫人得大宝藏。如是痴人贵于世利世乐奴仆。若见比丘多人供养,心便谓之得阿罗汉,见少知识便谓恶人。如是比丘,为利养故舍上佛道,随所乐者即成其事。】

舍利弗,譬如贫人得到大宝藏,心则大乐。如是,舍利弗,未来世中多有比丘,亲近白衣(在家人),受到他们的供养,渐渐亲昵而为他们作使(迎合他们),心便欢喜这些供养而以为悦乐,犹如贫人得大宝藏。如是痴人心甘情愿地为了世间的名利和世间的欲乐而作奴仆。人们若见比丘有多人供养,心便以为是已得阿罗汉者,而见到少有人供养的比丘便以为是恶人。这些贪图世利世乐的比丘,为了获得多人供养的缘故,舍弃上乘佛道,而随白衣之喜好来讲经说法。

〔而与执事〕律制比丘,不得为白衣作使,应以法化,清净自活。


【舍利弗,如来于今为是痴人说如是等经。何以故?破戒比丘闻说是经,则生悔心当还持戒,不作大贼受他供养。舍利弗,若有比丘得闻是经,心不清净不喜不乐,是则名为弊恶比丘。何以故?舍利弗,净戒比丘无法不乐,若说布施,若说持戒,若说忍辱,若说精进,若说禅定,若说智慧,若说如是厌畏经法,心皆喜乐。】

舍利弗,如来现在为这些痴人说此经(佛藏经)。为什么呢?破戒比丘闻说此经,则生悔心,恢复持戒,不作大贼受他们的供养。舍利弗,若有比丘得闻此经,心不清净,不喜不乐,是则名为弊恶比丘。为什么呢?舍利弗,净戒比丘听闻此经无法不乐(因为深体世尊拯救他们之苦心,感佛慈悲,感佛大恩),无论说布施,说持戒,说忍辱,说精进,说禅定,说智慧,还是说如是令弊恶比丘厌畏之经法,他们心中都十分喜乐。


【舍利弗,有三种人,闻说是经心则忧恼。何等为三?一者、破戒比丘,二者、增上慢人,三者、不净说法。复有三种人闻如是经心则忧恼。何等为三?一者、人见,二者、命见,三者、我见。】

舍利弗,有三种人,闻说此经(佛藏经)心则忧恼。哪三种人呢?一者、破戒比丘,二者、增上慢人,三者、不净说法。还有三种人闻说如此经心则忧恼。哪三种人呢?一者、有人见之人,二者、有命见之人,三者、有我见之人。


【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如好善知识,以慈愍心为人求利、求乐、求安隐(同“稳”),汝等一心听受我语,常求善利,心勿放逸。】

舍利弗,我现在清楚明白地告诉你,应当作好的善知识,以慈愍心为人求利、求乐、求安稳,你们要一心听受我语,常求善利,心勿放逸。


【舍利弗,不净说法者,有五过失。何等为五?一者、自言尽知佛法,二者、说佛经时出诸经中相违过失,三者、于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经法,五者、以利养故为人说法。舍利弗,如是说者,我说此人当堕地狱不至涅槃。】

舍利弗,不净说法者,有五种过失。哪五种呢?一者、自言尽知佛法,二者、说佛经时举出诸经中矛盾之过失(佛以俗、真二谛说法,不净说法者只知取相,不会其义,竟谓经文矛盾),三者、于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妄自批评经法错误,五者、以利养之故为人说法。舍利弗,如是说者,我说此人当堕地狱不至涅槃。

〔二谛〕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凡夫所见到的世间事相;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即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亦即内证的离言法性。《智度论》云:“佛法中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


【复次,舍利弗,说法比丘处在大众,信乐法者为敷高座,舍佛正法而说外道严饰文辞。我久勤苦求是法宝,而此恶人舍置不说。但以经中相违语义,互相是非,不顺正法,于圣法中高心自大,随意而说为求利养。】

复次,舍利弗,说法比丘处在大众中,信乐佛法者为他敷设高座,他却舍佛之正法而说外道以文辞严饰之谬论。我经久远劫勤苦求得的法宝,此恶人舍弃不说。但以经中相违的语义,加以指谪,不遵循正法,于圣法中骄傲自大,为求利养随意而说。

〔严饰文辞〕外道邪说不敢把自己的道理朴素清晰、直截了当地陈述出来,总是煞费心机、转弯抹角地用富丽堂皇的文辞来装扮,俗语称之为“弯弯绕”,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舍利弗,若比丘说法杂外道义,有善比丘勤求道者,应从坐去。何以故?舍利弗,有信白衣敷置高座,不应演说外道语义,若不去者非善比丘,亦复不名随佛教者。】

舍利弗,此比丘说法夹杂外道义理,座中若有善比丘勤求道者,应当离去。为什么呢?舍利弗,相信佛法之白衣为说法者敷设高座,说法者就不应当演说外道语义,现在他为了追求名闻利养,迎合信众随意而说,勤求道者若不离去则不是善比丘,也不是随佛之教者。


【舍利弗,说法甚难。如是说者,我说此人名为外道,尼犍弟子非佛弟子,是说法者命终之后,当生尼犍子道。何等是尼犍子道?邪见是尼犍子道。何等为邪见?谓是地狱、畜生、饿鬼。】

舍利弗,演说正法甚难。如是随意而说者,我说此人是外道尼犍的弟子而不是佛弟子,此说法者命终之后,当生尼犍子道。什么是尼犍子道呢?邪见道是尼犍子道。什么是邪见道呢?就是地狱道、畜生道和饿鬼道。

〔尼犍子〕六大外道之一,亦常作为为外道出家之总名。


【何以故?舍利弗,身未证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必堕地狱。舍利弗,如是因缘如来悉知,我诸弟子,以种种门、种种因缘、种种诸见,灭我正法。舍利弗,若有众生,闻如是经第一义空、无所有法,心欢喜者,当知是人真我弟子。】

为什么呢?舍利弗,自未证法而踞高座说法,自不知法而教人以法者,必堕地狱。舍利弗,如是因缘如来悉知,我诸弟子,以种种门、种种因缘、种种诸见,灭我正法。舍利弗,若有众生,闻如是经第一义空、无所有法,心欢喜者,当知这些人真正是我的弟子。

〔第一义空〕《大般涅槃经》中,佛言:“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第一义谛〕至高无上圆满究竟之真理。


【舍利弗,过去世有五百盲人行于道路,到一大城,饥渴乏极,令一盲人在外守物,余者入城乞索饮食。未久之间有一诳人,至守物者所,语言:咄!人何以独住?答言:我有多伴入城乞食。诳人语言:汝为知不?彼间大施衣食、璎珞、花香、杂物,随意可得。汝若须者,将汝诣彼。答言:可尔。诳人将盲小离本处,尽夺其物。】

舍利弗,过去世有五百盲人行路,到一大城,饥渴困乏以极,便令一盲人在城外看守行李,其余人入城乞索饮食。不久有一骗子,来到守物者面前说道:喂!你为什么独自一人在这里?守物者回答道:我有许多伙伴,他们进城乞食去了。骗子说道:你不知道吗?那里在大施衣食、璎珞、花香和各种杂物,随意可得。你要是想去,我就带你到那里。守物者回答道:好呀。骗子就将此盲人带离本处,尽夺其物。


【诸盲乞食得已而还,诳人复语诸盲人言:汝等得值大会施不?答言:不值。诳人语言:汝等所得可置于此,我将汝等诣大施会。诸盲尽共留物一处,随诳人去。诳人尽将五百盲人,临大深坑而语之言:此地平好有大施会,汝等各可回面东行受他施物。即便一时堕坑而死。】

进城乞食的众盲人乞得而还,骗子又对他们说道:你们遇见了大会施吗?他们回答道:没有。骗子说道:你们把乞得的东西放在这里,我带你们去大施会处。诸盲人都把东西留于一处,跟随骗子前去。骗子就将这五百盲人,带到一个大深坑边,而对他们说道:这里地面很平,有大施会,你们转身向东而行,就会得到布施的财物。盲人们按照骗子所说而行,全都堕坑而死。


【舍利弗,当来比丘好读外经,当说法时庄校文辞令众欢乐。恶魔尔时助惑众人障碍善法。若有贪著音声语言巧饰文辞,若复有人好读外道经者,魔皆迷惑令心安隐。若有比丘修佛法者令生疑惑,咸使众人不复供养。或有比丘,若二若三已读佛经,便使令求外道经法,先自看者赞言善好,是诸人等,为魔所惑覆障慧眼,深贪利养看诸外书,犹如群盲为诳所欺,皆使令堕深坑而死。】

舍利弗,未来的比丘好读外道经书,说法时以美丽的文辞来掩盖装饰,令众欢乐。恶魔那时就帮助他迷惑众人,而障碍善法的弘扬。若有贪著音声、语言、巧饰文辞,并且好读外道经书者,恶魔都迷惑他们,令心安稳。若有比丘真修佛法者,恶魔就使大众对他心生疑惑,而不再供养他。或有比丘,若二人,若三人,已读佛经,恶魔便诱使他们去追求外道经法,赞言善好。这些人为恶魔所惑,覆障慧眼,深贪利养而去阅读种种外道经书,就如像群盲为骗子所欺,堕深坑而死。


【舍利弗,诸生盲人即是比丘,舍佛无上道求外道经书。诳人是恶魔,深坑是邪道。舍利弗,如群盲人舍所得物,欲诣大施而堕深坑,我诸弟子亦复如是,舍粗衣食而逐大施求好供养,以世利故失大智慧,而堕深坑阿鼻地狱。】

舍利弗,被骗的生盲们即是那些舍佛无上道而去追求外道经书的比丘们。骗子是恶魔,深坑是邪道。舍利弗,就如同群盲舍弃所得之物,妄图得大施而堕深坑,我诸弟子亦复如是,舍弃粗衣食而追逐大施,求好供养,以世间名闻利养之故失掉大智慧,而堕阿鼻地狱深坑。

〔生盲〕生而即盲之人。


【复次,舍利弗,不净说法者,不知如来随宜意趣,自不善解而为人说,是人现世得五过失。余人不知,唯得天眼比丘,及诸天所知。何等为五?一、说法时心怀怖畏,恐人难我;二、内怀忧怖;而外为他说;三、是凡夫无有真智;四、所说不净,但有言辞;五、言无次第,处处抄撮。是故在众,心怀恐怖。】

复次,舍利弗,不净说法者,不知如来随宜之意趣,自不善解,而为他人妄说,是人现世得五种过失。余人不知,唯得天眼之比丘,以及诸天子所知。哪五种过失呢?一、说法时心怀怖畏,恐人非难驳斥;二、内怀忧怖而外为他人说(自己并不懂得佛法而要宣说佛法,心中惶恐);三、是凡夫而没有真正的智慧;四、所说不净(所说的不是真理),而是在花言巧语上下功夫;五、言无次第,东拉西扯(因为自己没有融会贯通)。因此在众时,心怀恐怖。

〔不知如来随宜意趣〕世尊随顺机宜而说二乘、三乘,这是权说,实说为一佛乘。《法华经·方便品第二》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又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权实〕适宜于一时的教法叫做“权”,究竟而不变的教法叫做“实”。〔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没有二乘也没有三乘。二乘和三乘是佛方便之说。〔二乘〕声闻乘和缘觉乘。〔三乘〕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缘觉乘又名中乘,菩萨乘又名大乘。


【如是凡夫无有智慧,心无决定,但以憍慢微小因缘求于名闻,疑悔在心而为人说,是人长夜自受贪欲、瞋恚、愚痴毒箭。何以故?舍利弗,是人不能定知诸法,而为他说,心不喜乐,若乐速失。舍利弗,我知不净说法有此过咎,不得正道。是事一切比丘不知,诸天不知,唯我乃知。】

如是凡夫没有智慧,心中也没有决定的信解,但以憍慢、逐利等微小因缘而追求名闻,疑悔在心而为人说法。这些人长夜自受贪欲、瞋恚、愚痴之毒箭。为什么呢?舍利弗,这些人不能决定地了知诸法,而为他人说,说时自己心中不喜乐,即便稍有所乐,也很快会失去。舍利弗,我知不净说法有此过咎,不得正道。此事一切比丘不知,诸天子不知,唯我乃知。


【复有不净说法。比丘不解如来随宜所说,而为他人说。诸经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而是人自以论辞说言: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命。即为谤佛、谤法、谤僧。谤三宝罪,诸天、世人所不能知,唯佛乃知。舍利弗,是人亦名不净说法,我知其过,诸神通者及诸天众皆不能知,唯佛乃知。】

复有不净说法。比丘不解如来随顺机宜所说,而凭己意为他人妄说。诸经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而此人自以论辞说言: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命。此即为谤佛、谤法、谤僧。此谤三宝罪之可怖,诸天、世人所不能知,唯佛乃知。舍利弗,是人亦名不净说法,我知其过,诸神通者及诸天众皆不能知,唯佛乃知。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我、他人、众生和寿命,统统都是都是幻象,根本就不存在。


【舍利弗,我今为汝譬喻解说。若人不知佛道义相,而为他人不净说法,此人成就几不善事。舍利弗,于意云何,阎浮提众生宁为多不?甚多,世尊。舍利弗,若有恶人尽夺其命,是人得罪宁为多不?甚多,世尊。如是痴人不知佛道,而为他人不净说法,罪多于此。】

舍利弗,我今用譬喻为你解说,不净说法谤三宝罪之可怖:若人不知佛道义相,而为他人不净说法,此人成就此危险恶事。舍利弗,你认为怎么样,阎浮提众生难道不是很多吗?舍利弗回答道:甚多,世尊。世尊说道:舍利弗,若有恶人把阎浮提所有众生全都杀死,此人所得之罪难道不是很多吗?舍利弗回答道:甚多,世尊。世尊说道:如是痴人不知佛道,而为他人不净说法,罪多于此。

〔此人成就几不善事〕这里“几”,是“危险”的意思。《墨子》云:“本不固者末必几。”〔阎浮提〕又称南赡部洲,汉译“胜金洲”,即是我们所居之娑婆世界,也称南阎浮提。


【何以故?是人不净说法破无上佛道,亦谤过去未来今佛。何以故?舍利弗,若有过去诸佛,说一切法皆毕竟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命者。舍利弗,未来诸佛说一切法亦毕竟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命者。舍利弗,今现在十方恒河沙世界诸佛,说一切法亦毕竟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命者。舍利弗,是名诸佛无上之法,谓一切法无有体性,无所得空,本性寂灭,无生无灭,无有性相,自相皆空。】

为什么呢?因为如是痴人不净说法破无上佛道,亦谤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为什么呢?舍利弗,过去诸佛,都说一切法皆毕竟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命者。舍利弗,未来诸佛,也都说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命者。舍利弗,现在十方恒河沙世界诸佛,也都说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命者。舍利弗,诸佛无上之法,谓一切法无有体性,无所得空,本性寂灭,无生无灭,无有性相,自相皆空。


【如来但为断诸忆想、分别故说,而诸佛菩提无有分别。舍利弗,何等为分别?谓分别者,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见、命见、断见、常见,凡夫成就是诸分别。若人无有如是分别,能悉了知一切法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命者,如是念时心得欢喜,闻第一义空不惊不畏,是人则知五阴虚妄无有真实,知十二入、十八界虚妄无有真实,是人亦不分别涅槃,不念涅槃,不言我能念涅槃,以法得寂灭,而不分别。是法所寂灭处,亦不分别,亦复不得。舍利弗,是名顺忍。是人于是顺忍第一义中,亦不得自相。】

如来但为众生断诸忆想、分别的缘故而说,而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分别。舍利弗,怎样为分别呢?所谓分别者,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见、命见、断见、常见,凡夫成就如是诸分别。若人无有如是分别,就能够完全了知一切法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命者,如是念时心得欢喜,闻第一义空不惊不畏,是人则知五阴虚妄无有真实,知十二入、十八界虚妄无有真实,是人亦不分别涅槃,不念涅槃,不言‘我能念涅槃,以法得寂灭’,而不分别。是法所寂灭处,亦不分别,亦复不得。舍利弗,是名顺忍。是人于是顺忍第一义中,亦不得自相。

〔断见〕妄执五蕴身心死后一切皆灭。〔常见〕妄执此五蕴身心今世虽灭,来世复生,相续不断,常住不灭。〔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者是积集而生起的,所以叫做“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造作诸业,故亦名为“五阴”。其中,色蕴是指物质,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叫做“心法”。这是构成身心的五大要素。其中色蕴是身,其余四蕴(受、想、行、识)是心。

《圆觉经》云:“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舍利弗,何等是顺忍相?所谓无相是顺忍相。舍利弗,于意云何,若人于此顺忍尚不得相,是人若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相、命相者,无有是处。若人成就如是智慧,应受供养,是名佛子,是名入不住定。舍利弗,是名佛法第一义门,谓无忆想分别、无此无彼。而是痴人在大众中说于邪见,自以忆想分别教人,此是佛法、此是圣道,如是痴人,则为诽谤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如是痴人,名恶知识,不名善知识。】

舍利弗,甚么是顺忍相呢?所谓无相是顺忍相。舍利弗,你认为怎么样,若人于此顺忍尚不得相,是人若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相、命相者,无有是处。若人成就如是智慧,应受供养,是名佛子,是名入不住定。舍利弗,是名佛法第一义门,谓无忆想分别、无此无彼。而那些痴人在大众中演说邪见,自以忆想分别来教人,说这是佛法、这是圣道,如是痴人,则为诽谤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如是痴人,名恶知识,不名善知识。


【舍利弗,怨虽夺命,但失一身。如是痴人不净说法,千万亿劫为诸众生作大衰恼。是人痴冥覆佛菩提本心,贪著还复炽盛,相续不断。以贪著故,往来五道,无善迳路,生死不断。是故,舍利弗,不净说法者得罪极多,亦为众生作恶知识,亦谤过去未来今佛。】

舍利弗,怨贼夺命,仅失一身。如是痴人不净说法,千万亿劫为诸众生作大衰恼。是人愚痴的黑暗盖覆了佛性(菩提本心),贪著屡屡炽盛,相续不断。以贪著故,往来五道,而无善道(人道、天道)路径,生死不断。是故,舍利弗,不净说法者得罪极多,亦为众生作恶知识,亦谤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五道〕一、地狱道,二、饿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


【舍利弗,置此阎浮提众生,若人悉夺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命,不净说法罪多于此。何以故?是人皆破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助魔事,亦使众生于百千万世受诸衰恼,但能作缚不能令解,当知是人于诸众生为恶知识,为是妄语,于大众中谤毁诸佛,以是因缘堕大地狱。教多众生以邪见事,是故名为恶邪见者。】

舍利弗,置此夺去阎浮提所有众生的性命不说,若是有人夺去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的性命,不净说法之罪比这还多。(前面讲不净说法之罪多于杀死阎浮提所有的众生,这里更进一步讲不净说法之罪多于杀死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众生,喻明不净说法之可怖!)为什么不净说法会有这样严重的罪行呢?因为这些不净说法之人皆破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助魔事,亦使众生于百千万世受诸衰恼,但能作缚而不能令解,当知是人于诸众生为恶知识,为是妄语,于大众中谤毁诸佛,以此因缘堕大地狱。他们教许多众生以邪见事,是故名为恶邪见者。


【舍利弗,我见、人见、众生见者多堕邪见,断灭见者多疾得道。何以故?是易舍故。是故当知,是人宁自以利刀割舌,不应众中不净说法。】

舍利弗,有我见、人见、众生见者,多堕于邪见;而断灭了我见、人见、众生见者,都很快得道。为什么呢?因为断灭了我见、人见、众生见者,易舍(离相而不著相)的缘故。是故当知,如是痴人宁肯用利刀割断自己的舌头,也不应在大众中不净说法。

 

往古品第七

在这一品中,世尊举古鉴今,讲明“不净说法”及其信众长劫久堕地狱之大罪报,而“若人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人说法,则得无量无边福德,亦能利益无量众生”。


【佛告舍利弗: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尔时有佛,号大庄严如来、应(文中略掉一“供”字)、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 、世尊。】

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开示道: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那时候有佛,号大庄严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 、世尊。

〔阿僧祇〕汉译“无央数”,是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的意思。〔如来名号〕如来有如下尊号: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二、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五、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六、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八、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十、佛,梵语全称佛陀,汉言“觉”。谓智慧具足,三觉圆满(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十一、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其佛寿命六十八百万亿岁,有六十八百万亿大弟子众。其佛灭后,舍利流布,如我灭后无有异也。正法住世亦五百岁,如我灭后,无有异也。】

大庄严如来寿命六千八百万亿岁,有六千八百万亿大弟子众。大庄严如来灭度后,舍利流布四方,如我灭度后,完全一样。大庄严如来之正法住世也是五百岁,如我灭度后,完全一样。


【其佛灭后,大弟子众,于中一日有百比丘入涅槃者,二百、三百、四百、五百入涅槃者,一日之中或有十万亿比丘入涅槃者。如是展转,其佛所有多知多识大神通众,三月之中皆入涅槃。】

大庄严如来灭度后,大弟子众中,一日之中有一百比丘入涅槃者,一日之中有二百比丘入涅槃者,一日之中有三百比丘入涅槃者,一日之中有四百比丘入涅槃者,一日之中有五百比丘入涅槃者,乃至一日之中或有十万亿比丘入涅槃者。如是展转,其佛所有的多知多识的大神通众,三月之中皆相继入涅槃。

〔皆相继入涅槃〕由于诸大弟子皆证阿罗汉果,来去自如,自己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入涅槃。

 

【舍利弗,大庄严佛正法流布,多诸天人所共供养。舍利弗,大庄严佛及大弟子灭度之后,渐多有人知沙门法安隐快乐,出家学道,而不能知佛所演说甚深诸经无等空义,多为恶魔之所迷惑。时,说法者心不决定,说不清净。说有我、人、众生、寿命,不说一切诸法空寂。】

舍利弗,大庄严佛之正法流布,有许许多多天众、人众共同供养。舍利弗,大庄严佛及其大弟子灭度之后,逐渐有许多人知道沙门法安稳快乐,于是出家学道,然而不能知道佛所演说甚深诸经无等空义(因为大庄严如来的诸大弟子皆入涅槃),多为恶魔之所迷惑。这时,说法者于佛正法,无决定信(没有毫不动摇、不杂疑念之信心),多不净说法,妄执我、人、众生和寿命是实有,而不说一切诸法空寂。

〔安隐〕即安稳。〔有我、人、众生、寿命〕即《金刚经》所说的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佛言:“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我相〕妄执五蕴身心为实,并以之为“我”而生心,例如得失、逆顺、荣辱等等。〔人相〕妄执对方、他人是实有而生心,例如爱恶、是非、高下等等。〔众生相〕这里“众生”是指人群,例如按照亲疏、好恶、友敌、年龄、性别、工作单位、地区、种族、肤色、国家等等来区分的人群,众生相就是妄执这些人群为实有而起分别心。〔寿者相〕妄执寿命实有,而计较其长短。迷惑众生最为关切者,莫过于寿命,故将寿者相从我相中分出来,单立一项。


【其佛灭度百岁之后,诸弟子众分为五部:一名普事,二名苦岸,三名萨和多,四名将去,五名跋难陀。舍利弗,此普事比丘、苦岸比丘、萨和多比丘、将去比丘、跋难陀比丘,是五比丘为大众师。其普事者,知佛所说真实空义、无所得法;余四比丘皆随邪道,多说有我,多说有人。】

大庄严如来灭度一百年之后,诸弟子众分为五部:一名普事,二名苦岸,三名萨和多,四名将去,五名跋难陀。舍利弗,此普事比丘、苦岸比丘、萨和多比丘、将去比丘、跋难陀比丘等五人为大众导师。普事比丘知佛所说真实空义、无所得法;其余四比丘皆堕邪道,而说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命。


【舍利弗,普事比丘为四部所轻,无有势力,多人恶贱。四恶比丘多教人众以邪见道,于佛法中不相恭敬,相违逆故,以灭佛法。】

舍利弗,普事比丘这一部为其余四部所轻,没有势力,(在四恶比丘强大势力的影响下)多为人所憎恶轻贱。苦岸、萨和多、将去和跋难陀等四恶比丘,多教人众以邪见之道,对佛法不恭敬、不遵循,违逆佛法,因而毁灭佛法。


【舍利弗,若有人知普事比丘所说空法信受不逆,我知此人曾于先世供养五千佛,有六十八亿那由他人已入涅槃。何以故?舍利弗,此人于过去世诸佛所种诸善根,修习无所得空法,应入涅槃。】

舍利弗,若有人知道普事比丘所说空法而信受不逆,我知此人曾于以前世曾供养五千佛,这样的人到现在已经有六十八亿那由他已入涅槃。为什么呢?舍利弗,这些人于过去世诸佛所种诸善根,修习无所得空法,应入涅槃。

〔那由他〕相等与今天的亿数,亦有说为千亿的 。


【舍利弗,是苦岸比丘、一切有比丘、将去比丘、跋难陀比丘,皆计有所得,说有我、人、众生、寿命,徒众炽盛。是四恶人多令在家出家住于邪见,舍第一义无所有毕竟空法,贪乐外道尼揵子论。舍利弗,是四恶人所有在家出家弟子,常相随逐乃至法尽。】

舍利弗,这四恶比丘(苦岸比丘、萨和多比丘、将去比丘、跋难陀比丘),皆计著有所得,说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命,以其迎合世俗所好,故徒众炽盛。此四恶人多令在家众和出家众住于邪见,舍第一义之无所有毕竟空法,贪乐外道邪论。舍利弗,此四恶人所有在家和出家弟子,常相随逐,乃至佛法灭尽。

〔一切有比丘〕即萨和多比丘。

 

【舍利弗,是中有人知非法事,受以为法,勤心行之,犹尚不得顺忍,况得须陀洹果!是人犹尚不作消供养事,何况能生顺忍!】

舍利弗,四恶人所有在家出家弟子中,有人得闻其非正法之邪说,误以为是正法,于是勤心修行。这些妄信邪说的修行人,尚且不能得到柔顺忍,何况要得须陀洹果!这样的人尚且不能消受供养,何况能得柔顺忍!

〔顺忍〕即柔顺忍,亦即前面经文所说的柔顺法忍。〔须陀洹〕声闻乘四果中之初果。〔四果〕声闻乘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舍利弗,尔时在家出家弟子,多堕恶道,不至善道。是诸恶人,灭佛正法,亦与多人大衰恼事。】

舍利弗,那时候四恶比丘的在家弟子和出家弟子,纷纷堕恶道,不至善道。这些恶人,灭佛正法,亦令许多跟随他们的人遭受极大的苦难。

 

【又、是恶人命终之后,堕阿鼻地狱,仰卧九百万亿岁,伏卧九百万亿岁,左脇卧九百万亿岁,右脇卧九百万亿岁于热铁上,烧然燋烂是中,退死更生炙地狱、大炙地狱、活地狱、黑绳地狱,皆如上岁数受诸苦恼。于黑绳地狱死,还生阿鼻大地狱中。】

又、这些恶人命终之后,堕阿鼻地狱,在热铁上仰卧九百万亿岁,伏卧九百万亿岁,左脇卧九百万亿岁,右脇卧九百万亿岁,燃烧焦烂于阿鼻地狱中。在阿鼻地狱中死后,又生于炙地狱、大炙地狱、活地狱、黑绳地狱,依次在每一个地狱中受仰卧九百万亿岁、伏卧九百万亿岁、左侧卧九百万亿岁、右侧卧九百万亿岁的种种苦罪。最后于黑绳地狱死,又还生到阿鼻大地狱中继续受罪。

〔燋〕古词,同“焦”。

 

【舍利弗,以是因缘,若在家、出家亲近此人,及善知识(善所知识)并诸檀越,凡有六百四万亿人,与此四师俱生俱死,在大地狱受诸烧煮。】

舍利弗,以此因缘,凡在家、出家亲近此四恶比丘者,及其深交(善知识)、施主(檀越),共有六百四万亿人,都与四恶比丘同生死,同堕地狱,同在大地狱受种种烧煮。

 

【如是,舍利弗,是人所有善知识家、诸檀越家、弟子、诸师、随顺行者,凡在其数,皆生地狱。舍利弗,汝等不能知其多少,唯有如来乃能知之。与此恶人堕大地狱,俱生俱死,凡有六百四万亿人,如是展转一劫受苦。大劫将烧故在地狱。何以故?舍利弗,破诸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罪甚重,不为轻也。】

如此,舍利弗,此四恶比丘的所有支持者、诸施主(檀越)家、弟子、诸师、随顺行者,凡在其数,皆生地狱。舍利弗,你们不能知道有多少人,唯有如来才能知道。与此四恶比丘同堕大地狱,俱生俱死者,共有六百四万亿人,如是展转一大劫受苦。在劫火将烧之前一直在地狱受苦。为什么呢?舍利弗,他们破毁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罪甚重,不为轻也。

〔一劫〕这里是指一大劫。一大劫含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坏劫之末必起火灾、水灾、风灾。

 

【大劫若烧,是四恶人及六百四万亿人从此阿鼻大地狱中,转生他方在大地狱。何以故?舍利弗,重罪具足,其报不少,在于他方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岁受大苦恼。世界还生,是四罪人及六百四万亿人,并及余人罪未毕者,于彼命终,还生此间大地狱中。】

若劫末之劫火燃烧,此四恶比丘及那六百四万亿人从此间的阿鼻大地狱中,转生到他方的大地狱。为什么呢?舍利弗,他们重罪具足,其报不少,在他方的大地狱中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岁受大苦恼。当此方世界再次生成,此四恶比丘及那六百四万亿人,并及余人罪未毕者,在他们命终时,又还生到此间的大地狱中。

 

【舍利弗,是四罪人及六百四万亿众生,久久虽免地狱苦恼得生人中,于五百世从生而盲。然后得值一切明佛,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舍利弗,一切明佛声闻弟子一亿那由他。尔时,人民身长三百九十六肘,佛身一倍,常光圆照十万亿由旬。】

舍利弗,此四恶比丘及那六百四万亿众生,许久许久之后,虽然不再在地狱中受苦,得生人中,在五百世中生下来就是瞎子。然后得值一切明佛,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舍利弗,一切明佛的声闻弟子有一亿那由他。那时候,人民身高三百九十六肘,佛身高一倍,常光圆照十万亿由旬。

〔肘〕以手肘长度计量。依《羯磨疏》,中人一肘,大约是周朝的尺一尺八寸。

 

【舍利弗,是人于一切明佛法中出家,十万亿岁勤行精进,如救头然不得顺忍,况得道果!何以故?舍利弗,起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罪业,因缘法应当尔。命终之后,还生阿鼻大地狱中,以先起重不善业因缘。舍利弗,是诸人等如是展转,乃至我今。于其中间,得值九十九亿佛,于诸佛所不得顺忍。何以故?佛说深经,是人不信,破坏违逆,谤毁贤圣持戒比丘,出其过恶,起破法业,因缘法应当尔。】

舍利弗,这些人于一切明佛法中出家,十万亿岁勤苦精进地修行,如救头 然地全力以赴,亦不得柔顺忍,何况能得道果!为什么呢?舍利弗,因为他们造了破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极重罪业,按因缘法应当是这样的果报。他们命终之后,又还生到阿鼻大地狱中,因为先前造极重不善业的缘故。舍利弗,是诸人等如是展转,至今还在阿鼻大地狱中受罪。在这漫长的时劫中,他们得值九十九亿佛,而于诸佛所都不得柔顺忍。为什么呢?因为佛说深经,他们不信,破坏违逆,谤毁贤圣持戒比丘,出其过恶,造破法之罪业,按因缘法应当是这样的果报。

〔破法〕以邪见破斥如来之正法。《法华经》云:“若闻此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


【舍利弗,汝且观之,诽谤圣人,不信圣语,受是无量无边苦恼,不得解脱。舍利弗,有诸众生起破法罪业,违逆不信者,其数无量。于九十九亿佛所,阿僧只劫,乃无一人入涅槃者。】

舍利弗,你看他们,诽谤圣人,不信圣语,遭受如此无量无边苦恼,不得解脱。舍利弗,那些众生造破法之罪业,违逆不信者,其数无量。他们于九十九亿佛所,经历阿僧祇劫,而无一人入涅槃者。

〔阿僧只〕即阿僧祇,汉译为无央数,是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的意思。


【舍利弗,谁能破诸佛教,不信违逆?但凡夫愚痴及增上慢诸恶比丘,并诸不净说法比丘。何以故?舍利弗,是三种人不名行者,不名得者。是人不信如来法故,毁谤违逆。】

舍利弗,破诸佛教,不信而违逆佛语者,是那些人呢?此有三种人:愚痴凡夫、增上慢比丘和不净说法比丘。这是什么缘故呢?舍利弗,这三种人不名修行者,不名得果者。因为他们不信佛法的缘故,毁谤违逆。


【舍利弗,若汝谓何者是苦岸比丘不净说法者?即调达痴人是。汝谓何者是一切有比丘不净说法者?即拘迦离比丘是。舍利弗,汝谓何者是将去比丘不净说法者?即迦罗比丘是。汝谓何者是跋难陀比丘不净说法者?即裸形沙门波利摩陀是。】

舍利弗,若是你问谁是苦岸比丘不净说法者?即今日之调达痴人。你问谁是一切有比丘(萨和多比丘)不净说法者?即今日之拘迦离比丘。舍利弗,你问谁是将去比丘不净说法者?即今日之迦罗比丘。你问谁是跋难陀比丘不净说法者?即今日之裸形沙门波利摩陀。

〔调达〕即提婆达多,是佛陀在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的恶比丘。〔五逆罪〕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


【舍利弗,汝谓尔时清净如实说诸佛菩提,利益无量众生者,即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所说清净。诸随学者得值五千佛,有六十八亿那由他人,皆已灭度。】

舍利弗,你问那时清净如实说诸佛菩提,利益无量众生者是谁,即是今日之富楼那。跟随他修学的人,得值五千佛,有六十八亿那由他人,皆已灭度。

〔富楼那〕全名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说法第一”著称。


【舍利弗,若人实语,何者为是最上法师,决了法义清净说者?当说富楼那是。舍利弗,富楼那,定心决了,所说无难,无有所疑而生论议。】

舍利弗,若人实语,哪一位是最上法师,决了诸法真义而清净说者?那就是富楼那。舍利弗,因为富楼那,定心清净,决了诸法实相,所说通达无碍,不会让听众有疑惑不解,及妄生论议之处。


【舍利弗,若人实说,何者是一切因缘法师?当说富楼那是。舍利弗,富楼那世世所生,常为众生而作佛事,于九十亿诸佛法中,常作法师清净说法。皆于诸佛所,尽其形寿,常修梵行,清净说法。】

舍利弗,若人实说,哪一位是讲说一切因缘法的法师,那就是富楼那。舍利弗,富楼那生生世世,常为众生而作佛事,于九十亿诸佛法中,常作法师清净说法。皆于诸佛所,均尽其一世之身命,常修梵行,清净说法。

〔佛事〕以佛法教化众生。《维摩诘经·菩萨品》:“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鸠摩罗什注曰:“佛事,谓化众生”。后来将僧尼拜忏称为作佛事。〔拜忏〕僧尼为信徒拜佛诵经以忏悔罪业,或超度亡灵。南朝梁武帝在郗皇后死后,集录佛经语句为《梁皇忏》十卷,命僧众拜诵祈祷。相传这是拜忏之始。对个人而言,拜佛以求忏悔,亦称为拜忏。〔尽形寿〕尽其一世之身命。


【舍利弗,富楼那亦于六佛法中而作法师,亦于我法作大法师,成阿罗汉,心得解脱。若人实说,何人世世供养诸佛种诸善根?当说富楼那是。舍利弗,富楼那于九十亿诸佛法中,勤心求学,决定议论,有深智慧,是故如来于诸法师说为第一。】

舍利弗,富楼那亦于六佛法中而作法师,亦于我法中作大法师,证得阿罗汉果,心得解脱。若人实说,何人世世供养诸佛而种诸善根?那就是富楼那。舍利弗,富楼那于九十亿诸佛法中,勤心求学,以诸法实相的义理来剖析决定一切议论,有深智慧,是故如来于诸法师中,说他是第一。

〔六佛〕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六尊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


【舍利弗,若我一日一夜称说富楼那功德不尽,若过一日一夜亦复不尽。何以故?富楼那法施无俗因缘,不贪利养。富楼那法师得四无碍智,唯除如来,诸世间中言辞义理无能胜者。】

舍利弗,如果我用一日一夜来赞说富楼那的功德,也都赞说不完;再用一日一夜,还是赞说不完。为什么呢?因为富楼那法施没有世俗因缘,不贪著名闻利养。富楼那法师得四无碍智,除了如来,诸世间中言辞义理没有能够胜过他的人。

〔四无碍智〕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和乐说无碍。


【舍利弗,我今告汝,若人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人说法,则得无量无边福德,亦能利益无量众生。舍利弗,若人破坏违逆不信是法者,则起无量重罪因缘。何以故?舍利弗,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我以此故,今以是经嘱累于汝,当为四众广说分别。】

舍利弗,我现在告诉你,若有人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为人说法,则得无量无边福德,亦能利益无量众生。舍利弗,若有人破坏违逆不信此法者,则起无量重罪之因缘。为什么呢?舍利弗,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因为这个缘故,我现在将这部经嘱累于你,当为四众仔细讲说,广为弘传。

〔嘱累〕嘱托以事而要他烦劳荷负。〔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舍利弗,若闻是经心信欢喜,即得无量无边福德。若闻不信心不喜乐,即得无量无边重罪。舍利弗,当知是人名为破戒比丘,若增上慢、不净说法者。舍利弗,若人违逆如是教者,世世所生,常盲无目。】

舍利弗,若人闻此经(《佛藏经》)心信欢喜,即得无量无边福德。若闻而不信,心不喜乐,即得无量无边重罪。舍利弗,当知是人名为破戒比丘,即是增上慢、不净说法者。舍利弗,若人违逆不信此经(《佛藏经》)者,即得恶报,生生世世常盲无目。


【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我今所说,非如陶师爱护坯器。我今分明广为四众,说第一义毕竟空法。坚固者在,不坚固者破。何以故?舍利弗,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为邪见恶人说法,不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命见者说法。何以故?是诸贪著,皆名邪见。舍利弗,如是我见、人见不得顺忍,况得道果!舍利弗,若我见、人见、众生见、寿命见、断见、常见者,能得顺忍,能得道果,无有是处!】

舍利弗,我现在明确地告诉你。我今说法,不像陶师爱护坯器那样。我今分明广为四众,说第一义毕竟空法。坚固者在,不坚固者破。为什么呢?舍利弗,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为邪见恶人说法,不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命见者说法。为什么呢?因为所有这些贪著,皆名邪见。舍利弗,有如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命见之人不得柔顺忍,何况能得道果!舍利弗,如果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命见、断见、常见的人,那是绝不可能得柔顺忍,绝不可能得道果的!

〔无有是处〕没有丝毫正确之处。意思是说:这是完全错误的、不可能的。


【是故,舍利弗,若人成就如是见者,于我法中我则不听受诸供养,是非行者,亦非得者,但于我法求自活命。舍利弗,我说外道欲入佛法,应试四月。何以故?诸外道人,多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命见、断见、常见。】

因此之故,舍利弗,若人成就如是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命见、断见、常见)者,于我法中我则不允许他们受诸供养,他们不是修行者,也不是得道者,只是在佛法中谋求世利,求自活命。舍利弗,我说外道欲入佛门,应当先考察四个月,然后决定是否准许他出家受戒。为什么呢?因为诸外道人,多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命见、断见、常见。


【舍利弗,我诸弟子,无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命见、断见、常见。我诸弟子,但说空、无相、无愿、无所得忍,说识无所住。舍利弗,若有成就如是忍者,我听是人出家受戒,得受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若人无是忍者,应先试之,先教令住诸法无我。】

舍利弗,我诸弟子,没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命见、断见、常见。我诸弟子,但说空、无相、无愿、无所得忍,说识无所住。舍利弗,若有成就如是无所得忍者,我允许此人出家受戒,得受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如果此人无如是忍者,应先试之,先教他住于诸法无我。

〔无所得忍〕《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诸法无我〕即诸法无有自性,也就是说,一切诸法无有实体,是幻象。


【舍利弗,若于此忍,心不欢喜,闻说第一义空惊疑讥诃,闻说我见心则欢喜,当知是人为魔所使,若先外道。】

舍利弗,若人于此忍(安住于诸法无我),心不欢喜,闻说第一义空便惊疑讥诃,而闻说我见心则欢喜,当知此人为魔所使,是来破毁佛法的,如前面所说的外道。


【舍利弗,智者于此不应生忧,但于此人应生悲心。何以故?舍利弗,若人成就如是恶者,所获恶报说不可尽。当于此人生利益心,教以诸法无我,诸法空寂,诸法无作,无有受者。是人若爱佛法,得闻是事心喜乐者,其余空行比丘无所得者,皆应示教利喜,安慰其心,为说诸法无所有空。】

舍利弗,智者于此不信正法,起邪见者,不应生忧,但于此人应生悲愍之心。为什么呢?舍利弗,若人成就如是恶业者,所获恶报说不可尽。当于此人生利益他的心,教以诸法无我,诸法空寂,诸法无作,无有受者。此人若闻如是法心生喜乐,其余空行比丘无所得者,皆应示、教、利、喜,安慰其心,为说诸法无所有空。

〔示教利喜〕即:示、教、利、喜。这是佛陀说法教化的四种次第:一、示,即显示其义;二、教,即教导其行;三、利,即获得义利;四、喜,即赞其正行,令心欢喜。《法华经·化城喻品》云:“示教利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义利〕义与利相应,义必有利,故曰义利。《佛地经论》云:“义利。现益名义,当益名利。”《大日经疏》云:“于一一真言,皆具能成就一切义利。”


【若闻惊畏,应于众中语其和上阿阇梨。如经中说行空行者,又能了知诸法别相,我与为师,不与我见、人见、颠倒邪见、贪著持戒者为师。】

若此人闻“诸法无所有空”而惊畏者,应起悲愍心,于大众僧中,告诉他的和尚和阿阇梨,予以教化。如果他同经中说的行空行者一样,又能了知诸法别相,则我(世尊)与他为师,而不与有我见、人见、颠倒邪见、不能熟知开遮持犯清净持戒而以贪著心持戒者为师。

〔和上〕亦作“和尚”,吾师的意思,是僧徒对其亲教师的尊称。〔阿阇梨〕汉译为轨范师,即矫正弟子们行为的比丘。〔别相〕事事物物各别之相也。随缘无性是诸法总相,无性随缘是诸法别相。


【如来听许具正见者而共布萨,不听破戒邪见之人破威仪者而共布萨。长老、弟子闻说空寂无所有法,心不信乐,志在外道,佛不听与外道布萨。是人若当不舍是见,不应听使得入僧事,亦不受其欲。如是作已犹故不舍,当知是人不得在道,便是永弃。应语其和上、阿阇梨,不应复畜。舍利弗,若僧如是,则供养我,亦为善破外道邪见,是名清净说戒布萨。】

如来允许具正见者参加布萨,不允许破戒邪见之人破威仪者而共布萨。如果长老与其弟子闻说空寂无所有法,心不信乐,志在外道,则佛不听他们参加布萨。这些人如果还不舍弃邪见,则不应允许他们参加僧事,也不接受他们的要求。如果这样处分,他们都还不舍弃邪见,当知他们不在正道上,而是永弃菩提道。就应当告诉他们的和尚和阿阇梨,将他们驱出僧团。舍利弗,若僧众能如是具正见,便是供养如来,亦为善破外道邪见,是名清净说戒布萨。

〔布萨〕汉译净住,或长养。每半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三十日)集僧说戒经,使比丘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不应复畜〕将他们驱出僧团。有一次,佛于布萨时,默然而住。初夜、中夜,佛始终默然。目犍连以神通观察,见破戒人去佛不远处坐,于是将他驱逐出去。〔威仪〕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观无量寿经》云:“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若人受是我见、人见、众生见、有无见,是人不名供养于我,不名随我出家受戒;是名随逐六师出家,以六师为师。】

舍利弗,我现在明确地告诉你:若有人接受我见、人见、众生见、有无见,此人不名供养于佛,不名随佛出家受戒;而是随逐外道六师外道出家,以六师为师。

〔六师〕佛陀住世时代,中印度一带势力较大的六种外道。


【舍利弗,若人于是清净实法不能得忍,而受供养,是人所得则为邪受。】

舍利弗,若有人不能安住于清净实相法上而受供养,此人所得供养便是邪受。


【舍利弗,是人虽于我法中出家护持净戒,而于第一义空无所得法,心不信解,惊怖疑悔,当知是人但贵持戒、多闻、禅定。舍利弗,是人不名供养、恭敬、尊重于我。何以故?舍利弗,无始世来无有众生不得四禅。若但知得四禅谓为沙门利者,是人何名供养于我?】

舍利弗,此人虽于我法中出家护持净戒,而于第一义空无所得法,心不信解,惊怖疑悔,当知此人只贵持戒、多闻、禅定。舍利弗,此人不名供养、恭敬、尊重于我。为什么呢?舍利弗,无始世来没有众生不曾得四禅。那些只以为得四禅便得到沙门利益的人,他们并没有入佛道,怎么能够称为是供养于我呢?

〔但贵持戒、多闻、禅定〕如果仅仅能够持戒、多闻和禅定,只能生人、天,犹未出三界,不能够了生死。〔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是俗人、外道也在修的禅定,修之可以生到色界诸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和四禅天。


【是故,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当来世人,于我法中种种贪著,种种邪见,毁坏我法。舍利弗,若人但贵持戒、多闻、禅定,当知是人不能净行沙门诸法,我则不说此人名为沙门婆罗门。舍利弗,若人于一切法无我,如实知无我;一切法本来无所有空,能如实知无所有空;是则不以持戒为上,多闻为上,禅定为上。何以故?舍利弗,诸法实相无生无起,于中无法可为上者。舍利弗,是诸法如实中,无持戒者,无破戒者,何况贪著而以为上?】

因此,舍利弗,我现在明确地告诉你:将来世人,于佛法中起种种贪著,种种邪见,毁坏佛法。舍利弗,若有人只贵持戒、多闻、禅定,当知此人不能净行沙门诸法,我则不说此人名为沙门之净行者。舍利弗,若人于一切法无我,如实了知无我;一切法本来无所有空,能如实了知无所有空,他们就不会以持戒为上,多闻为上,禅定为上。为什么呢?舍利弗,诸法实相无生无起,于中无法可为上者。舍利弗,是诸法如实中,无持戒者,亦无破戒者,何况贪著持戒、多闻、禅定是实有,而以其为上呢?

〔婆罗门〕意思是“净行”,亦为天竺四姓之一。这里是“净行”的意思。


【舍利弗,是名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一切法无相自相空,无我无人。若有是忍,是名行者,是名得者。是人名为以信出家,应受供养、清净布萨,是人则为人中之天。】

舍利弗,一切法本来无所有空,是名诸佛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说一切法无相自相空,无我无人。若有人能够安住于此理,是名行者,是名得者。此人名为以正信出家,应受供养,应参加清净布萨,此人则为人中之天。


【舍利弗,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是一义,所谓离也。何等为离?离诸欲、诸见。欲者即是无明,见者即是忆念。何以故?一切诸法,忆念为本。所有念想,即为是见,见即是邪。舍利弗,善法中见,我亦说之名为邪见。何以故?舍利弗,离欲寂灭中,无法无非法,无善无恶,是事皆空。远离诸结、一切忆念,是故名离。舍利弗,无上道中,诸欲永息。何等诸欲?谓邪不善念,若我若我所,作相事相。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诸欲永息。】

舍利弗,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是一义,所谓离也。离什么呢?离诸欲,离诸见。欲者即是无明,见者即是忆念。为什么呢?因为一切诸法,皆以忆念为本。所有念想,即为是见,见即是邪。舍利弗,纵然于善法中起见,我亦说是邪见。为什么呢?舍利弗,离欲寂灭中,无法亦无非法,无善亦无恶,这些事都是空无所有。远离诸欲和一切忆念,这就是离。舍利弗,无上道中,诸欲永息。什么是诸欲呢?所谓邪而不善之忆念,例如我见、我所见,以及造作相、事物相等等。一切皆离,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诸欲永息。

〔诸结〕诸欲。“结”,系缚之义,这里指“欲”。欲是烦恼之根,系缚修道人不得解脱,沉沦生死。

 

了戒品第九

世尊在这一品中开示:有三种人不喜闻此经(佛藏经):一、破戒比丘;二、增上慢人;三、不净说法及贪著我者。其次说明如来白毫相光一分,即能够供养如法修道比丘,如法修道比丘不必愁虑四事(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但当一心办道。


【佛告舍利弗,有三种人,闻说是经心不喜乐。何等三?一者、破戒比丘,二者、增上慢人,三者、不净说法及贪著我者。是人远离于此随顺实相深经,具足充满生盲部党。】

佛告诉舍利弗说:有三种人,闻说这部经心不喜乐。哪三种人呢?一、破戒比丘,二、增上慢人,三、不净说法及贪著我者。这些人远离于这部随顺诸法实相之深经,全是无知之生盲所结合的朋党。

〔部党〕朋党。〔朋党〕为私利而勾结在一起的集团、宗派。


【是故,舍利弗,我以是经重嘱累汝。所以者何?是经于如来灭后,能令清净持戒比丘心生喜乐。如是深经,清净戒者常所摄持,毁破戒者常所远离。所以者何?痴人闻说真实正语,则以为苦。】

因此之故,舍利弗,我以此经再度嘱累于你。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于如来灭后,能令清净持戒比丘,心生喜乐。如是深经,清净戒者常所摄持,毁破戒者常所远离。为什么破戒者远离呢?因为破戒痴人,闻说真实正语,则以为苦。


【舍利弗,破戒比丘所成相貌,如来于此已具广说。舍利弗,破戒比丘法应不乐持戒律仪,愚痴之人不喜智慧,悭人不欲闻说布施,增上慢者不欲闻此无憍慢法,若闻惊畏如堕深坑,好世利者贪著美味,闻诃訾食,心则忧恼。】

舍利弗,破戒比丘之种种罪相,我于此已经详细的讲说了(世尊在念法品第三、念僧品第四和净戒品第五中,详细说明破戒比丘的种种罪相,成就十忧恼箭,必堕恶道)。舍利弗,破戒比丘自然不乐持戒律仪,愚痴之人自然不喜智慧,悭贪之人自然不愿意闻说布施,增上慢者自然不愿意闻此无憍慢法。他们若闻此经,惊畏如堕深坑,就像喜好世间欲乐者贪著美味,听到呵斥指责贪著美食,心则忧恼。

〔律仪〕律是戒律,仪是仪则。佛所制定的戒律令人防非止恶,乃是佛弟子立身处世的仪则。〔诃〕同“呵”,怒责。〔訾〕指责。


【若人好读外经书者,则于其中生坚实想,贪著语者乐说散乱,乐严饰辞巧美说者,于佛第一义则无净心,又于此法不敬不信。舍利弗,譬如不男之人无男子用,至男子中生不男想,而作是念,是诸人等如我无异,如是好著外经书者,常乐严饰巧美文辞,于佛第一义心不恭敬。】

那些好读外道经书的人(堕外道论比丘),于这些外道经书生真实想。他们贪著语言,喜欢花言巧语,乐于严饰辞藻,喜欢舞文弄墨。他们于佛第一义,则无决定清净心,又于此圣法,不敬不信。舍利弗,譬如不男之人,无男子用,至男子中,以为别人也是不男之人,而作是念:这些人都同我一样。这些爱好外道经书者,也是这样,常乐于严饰巧美文辞,于佛第一义心不恭敬。


【舍利弗,其中有人说清净经,于此人所亦不恭敬,轻慢清净持戒比丘。何以故?舍利弗,外道经书无真实语,法应憍慢贡高自大。何以故?是事不为厌离,不为寂灭,不为得道,不为涅槃。是人毁坏信等善根故,于一切处不信有功德,如不男人于诸人中皆谓如己。】

舍利弗,其中有人说清净经,他们(堕外道论比丘)对于此人亦不恭敬,轻慢清净持戒比丘。为什么呢?舍利弗,外道经书无真实语,堕外道论者自然憍慢贡高自大。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为厌离生死,不为寂灭,不为得道,不为涅槃,只求活命,只求名闻利养。这些人毁坏了自己信、进、念、定、慧等五善根的缘故,于一切处不相信有功德,亦不相信存在有功德之人,就像不男之人于诸男人中以为别人都同他一样是不男之人。


【舍利弗,如生盲人不见诸色,所谓黑色白色,不见黑白色者,不见好色不见丑色,不见青黄赤白红紫缥色,不见长短粗细深浅等色,不见日月星宿,不见日月星宿者。如是盲人便作是念,无黑白色,无见黑白色者,无好丑色,无青黄紫缥,长短粗细深浅,日月星宿色,无见日月星宿者,余人皆亦如是。盲人心倒,于一切处皆谓黑闇。】

舍利弗,他们(破戒比丘、增上慢人和堕外道论比丘)如同生盲人看不见颜色、形状、物体(诸色),看不见黑色、白色,看不见好色、丑色,看不见青黄赤白红紫缥等色,看不见长短粗细深浅等色,看不见日月星宿。如是盲人便作是念,没有黑色白色,也没有看见黑色白色的人,没有好色丑色,没有青黄赤白红紫缥,没有长短粗细深浅,没有日月星宿,也没有看见好色丑色、青黄赤白红紫缥、长短粗细深浅、以及日月星宿的人。盲人之心颠倒,于一切处都以为是黑暗。

〔缥piǎo〕淡青色。

世尊再以生盲不见诸色为喻,说明破戒比丘、增上慢人和堕外道论比丘,其心颠倒,以为别人同他们一样破戒、增上慢、堕外道论,于一切处不相信有功德,亦不相信存在有功德之人。


【舍利弗,破戒比丘,增上慢人,堕外道论比丘,亦复如是。于深佛法,心不信乐,不能通达;闻诸法空无所有,不信不乐,不能通达。舍利弗,如是诸人,畏于汝等,入邪际中,不得正法。以是正法名为真实沙门,汝所得法是人不信,犹如盲人谓无白黑等色。舍利弗,是人如是入于邪际,求外道论,乐众闹语,增长烦恼、恶性、恶法,是人不能信诸法空,何况通达。】

舍利弗,破戒比丘、增上慢人和堕外道论比丘,也是这样。他们对于深佛法,心不信乐,不能通达;闻诸法空无所有,不信不乐,不能通达。舍利弗,这些人畏惧你们(因为你们深得佛之正法),他们入于邪法中,不得正法。因此,得正法者,方名真实沙门。你们所得正法,这些人不相信,犹如盲人以为没有白黑等色。舍利弗,这些人如是入于邪法,求外道论,乐众闹语,增长烦恼、恶性、恶法,他们不能相信诸法空,何况通达。


【舍利弗,于意云何,野干作师子,为能已吼今吼当吼,作师子行,今行当行已行不?不也,世尊。何以故?野干色力音声不及师子,野干但能作野干声,若欲作声,但有野干声出,非师子声。】

舍利弗,你认为怎么样,野干想作狮子吼,能够已吼、今吼、当(未来)吼吗?野干想作狮子行,能够今行、当行、已行吗?舍利弗回答道:不能够,世尊。为什么呢?野干色力音声皆不及狮子,野干只能作野干声,若欲作声,只能发出野干声,而不是狮子声。

〔野干〕色青黄如狗,形小尾大如狐,群行夜鸣,其声如狼。

世尊以野干想作狮子吼为喻,说明破戒比丘、增上慢人和堕外道论比丘妄图将自己的邪说谬论装扮成佛法来蛊惑众生;但是邪说谬论无论怎样装扮,毕竟还是邪说谬论(野干鸣就是野干鸣)。


【如是,舍利弗,破戒比丘,增上慢比丘,自以此事为上,不净说法者,受尼犍子论。若执一事坚持不舍,贪贵世利,乐读经书,不能通达诸法实相,若能信受无相法者,无有是处。】

如此,舍利弗,破戒比丘,增上慢比丘,自以此事(野干装扮成狮子)为上,而不净说法者,接受外道邪说。倘若执著一事坚持而不舍弃,例如贪贵世利,乐读外道经书等等,都不可能通达诸法实相,他们若能信受无相法者,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舍利弗,若有比丘,耆年有德,比丘中龙,有深智慧,是人能信无所有自相空法,无我无人法。何以故?是人不乐众闹杂语,不乐读经睡眠多事,不为白衣营执事务,不为使命持送文书,不行医术,不读医方,不为贩卖,不乐论说世间语言,但乐欲说出世间语,是人能信一切法空,于一切法不起不坏,是人则能证真实际,则能如实正师子吼,非野干吼。】

舍利弗,若有比丘,年高(指受戒年数高)有德,是比丘中龙,有深智慧,此人能信无所有自相空法、无我无人法。为什么呢?此人不乐众闹杂语,不乐读经睡眠多事,不为世人营执事务,不为使命持送文书,不行医术,不读医方,不做贩卖,不乐论说世间语言,但乐欲说出世间语,此人能信一切法空,能信一切法不生不灭,此人则能证诸法实相,则能如实作狮子吼,而不是野干鸣。


【舍利弗,若有比丘著外经义,是人为舍微妙佛法。诵持外道语言为大众说,但作野干吼。舍利弗,如是恶人名为朽坏沙门。何以故?是外道义非佛法故。】

舍利弗,若有比丘接受外道经义,此人就舍弃了微妙佛法。他们诵持外道语言为大众说法,而作野干鸣。舍利弗,如是恶人名为朽坏沙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宣扬的是外道邪说,而不是佛法。


【舍利弗,著外道法比丘,不应自称是佛弟子。何以故?沙门释子不说尼犍子语,于大众中但说佛语。舍利弗,若人著不净语,欲作师子吼,但作野干鸣。是人不能解佛法第一义。】

舍利弗,接受外道法的比丘,不应自称是佛弟子。为什么呢?沙门释子不说外道语,于大众中只说佛语。舍利弗,若人接受外道法,欲作狮子吼,那只是野干鸣。此人不能解佛法第一义。


【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若人具足持戒、禅定、智慧,不悭不贪、不染恚痴,不怀谄曲、有厌恶心;言必真实,常乐独处,不乐睡眠,乐空、无相无愿、无生无灭行,生离欲心,求解佛法第一义。不好世语,乐出世语,尽持诸戒,一切恶事及恶知识,悉皆远离,住如是法则能解空无所有法。何以故?舍利弗,是行名为大人所行,非是贪乐利养所行,非是愚痴庸人所行,非是败坏沙门所行,非是糟糠沙门所行,非是假名沙门所行。】

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若有人具足持戒、禅定、智慧,不悭不贪,不染瞋、痴,不怀谄曲,不有厌恶正法之心;言必真实,常乐独处,不乐睡眠,乐空、无相无愿、无生无灭行,生离欲心,求解佛法第一义。不好世语,乐出世语,尽持诸戒,一切恶事及恶知识,悉皆远离,住于如是法则能解空无所有法。为什么呢?舍利弗,此行名为菩萨所行,非是贪乐利养者所行,非是愚痴庸人所行,非是败坏沙门所行,非是糟糠沙门所行,非是假名(徒有其名)沙门所行。

〔大人〕在高位者,这里指菩萨。


【舍利弗,诸法实相,毕竟空寂,即是佛道。好世财利、贪说不净法者,所不能及。舍利弗,是地名为大智者地,非是贪乐外道者地,非说我见人见者地。】

舍利弗,诸法实相,毕竟空寂,即是佛道。好世间财利、贪说不净法者,所不能企及。舍利弗,是地名为大智者地,非是贪乐外道者地,非说我见、人见者地。

〔贪说不净法者〕世尊在前面“净法品第六”中说道:“不净说法者,有五过失。何等为五?一者、自言尽知佛法;二者、说佛经时,出诸经中相违过失(有些人不知佛是以二谛说法。於凡说有为实,是世俗谛;於圣说空为实,是第一义谛。不净说法者,只知取相,不会其义,竟谓经文矛盾);三者、于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经法(以己意妄自非议经法);五者、以利养故,为人说法。舍利弗,如是说者,我说此人当堕地狱不至涅槃。”


【舍利弗,若实有我、有人者,说我、人者,应有实相。如实应问:若有我者,为是何色,青黄赤白?为在身中,为在身外?为遍在身如油在麻?舍利弗,麻中有油可出可示,若我在内,说有我者,应说应示,如从麻中出油示油。第一义中,求我不可得。是故当知,若说有我人者,是人犹尚无沙门戒,况沙门地。】

舍利弗,若真实有我、有人,那么说有我、有人者,就应有实相。如实应问:若有我者,我是何色?是青?是黄?是赤?还是白?是在身中,是在身外?还是遍布全身如油在麻?舍利弗,麻中有油可出可示,若我在身内,说有我者,也应出应示,如像从麻中出油示油。第一义中,求我不可得。是故当知,若说有我人者,此人犹尚无沙门戒,何况有沙门地。


【舍利弗,当知如是邪贪著者,所谓著我、著众生、著寿命者,则为堕顶。是人如是邪贪著故,尚不能除贪利养心,况细烦恼。舍利弗,通达空者,若为贪欲瞋恚愚痴利养所覆,无有是处,亦不堕顶。舍利弗,计我心者,谓有寿命,寿命因缘故,则为利养所牵,障碍于道。】

舍利弗,当知如是邪贪著者,所谓著我、著人、著众生、著寿命者,则为堕顶。这些人如是邪贪著的缘故,尚不能除贪利养心,何况细烦恼。舍利弗,通达空者,若是为贪欲瞋恚愚痴利养所覆,那是绝不可能的,他们亦不堕顶。舍利弗,计有我者,以为真有寿命,由于执著寿命这一因缘故,则为利养所牵,障碍于道。

〔堕顶〕《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三·劝学品第八》“欲得具足如是善根常不堕恶趣,欲得不生卑贱之家,欲得不住声闻、辟支佛地中,欲得不堕菩萨顶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我见者、人见者,虽于我法出家为道,如是痴人于清净中则非出家。何以故?尼犍子出家,皆计我心有所得故。舍利弗,有所得者,从无始世常有此见,若得出家犹有不绝,是名因外道出家,不名因圣法出家。】

舍利弗,我见者、人见者,虽于我法出家为道,如是痴人于清净中则非出家。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随尼犍子(外道)出家,皆计有我,心有所得故。舍利弗,有所得者,从无始世常有此见(我见、人见),若得出家,犹有此见不绝,这就叫做因外道出家,而不是因圣法出家。


【何以故?弊人不能信乐大法,于清净大法无真实想。舍利弗,如是破法重罪因缘,余殃未尽,不能信解诸法实相,起不善业。或谤八直圣道,或于净戒比丘而生恶心,妄出其过,或言破戒、破见、破命、破威仪,或不见他过妄生是非,或以浊恚嫉心说他恶名,或不能知佛经义理,谓非佛法。如是恶人成就破法恶业,于佛第一义中,心不通达,不入不喜。如是重罪余报因缘,虽勤精进,犹尚不能取所缘相,何况系心能得道果?又深依止我见、人见,如是见者,乃至诸佛,犹亦不能拔其根本,何况声闻!】

为什么呢?这些愚弊之人不能信乐大法,于清净大法无真实想。舍利弗,由于有如是破法重罪因缘,余殃未尽,故不能信解诸法实相,造不善业。或毁谤八圣道;或于净戒比丘而生恶心,妄出其过;或言破戒、破正见、破正命、破威仪;或不见他过,妄生是非;或以浊恚嫉心,说他恶名;或不能知佛经义理,谓非佛法。如是恶人成就破法恶业,于佛第一义中,心不通达,不入、不喜。这些人由于如是重罪之余报因缘,虽勤精进,犹尚不能取所缘相,何况系心能得道果?而且他们又深深依止于我见、人见,有如是见者,乃至诸佛,尚且不能拔其根本,何况阿罗汉!

〔八直圣道〕即八圣道,又名八正道,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或生活。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便可证得阿罗汉果。〔破见〕破正见(破毁正确的知见)。印光大师云:“佛言世间有二罪人,一是破戒,二是破见。破戒之罪尚轻,破见之罪甚重。何谓破见?即如汝所说,求来生不求往生。乃是邪执谬见,乃是破坏佛法之邪见,及引一切人起邪执谬见。其罪极大极重。以其心与佛相反,复能误一切人故也。”(《复智正居士之母书》)〔破命〕破正命,即不如法乞食或谋生,邪命而活,例如五种邪命:一、诈现异相以求利养,二、自说功德以求利养,三、占相吉凶以求利养,四、高声现威以求利养,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而求利养。〔取所缘相〕在前面“念佛品第二”,世尊说道:“比丘,汝当取所缘相,系心缘中,专念空相。”


【舍利弗,若人有如是贪著不善邪见,谓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命者见,又于第一义空惊疑畏者,当知是人先世成就破法罪缘。舍利弗,若人如是贪著恶邪不善,谓贪我、贪人、贪寿命者,是人百千亿诸佛以三轮示现,不能令悟,使得道果。舍利弗,宁以利刀割舌,不应不见他事,妄说其过,破戒、破见、破命、破威仪。】

舍利弗,若人有如是贪著不善邪见,所谓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命者见,又于第一义空惊疑畏者,当知这些人先世(以前世)成就破法罪缘。舍利弗,这些人如是贪著恶邪不善,所谓贪我、贪人、贪寿命者,这些人百千亿诸佛以三轮示现,亦不能令悟,使得道果。舍利弗,宁可以利刀割舌,也不应不见他事,而妄说其过,破戒、破见、破命、破威仪。

〔三轮示现〕即三轮教:一、转法轮,佛成道后于七年中转小乘四谛之法轮而说空;二、照法轮,七年后说诸部之般若而明空,以空照有,故名照法轮;三、持法轮,三十年后说解深密经等,双说空有,持转照之二轮,故名持法轮。


【舍利弗,于未来世,当有比丘善护二百五十戒,是人我慢心生,而作是念,我是持戒,余人不尔,轻于他人,心无恭敬,我是多闻,彼非多闻。舍利弗,尔时多有比丘,但贵持戒多行阿兰若行,能善护戒品,随所说行,勤心读经,求通佛法,如是人等,生多闻慢、阿练若慢,而好瞋恚,心常垢浊,深怀悭贪瞋恚毒心,顽钝无知,以小因缘而起大事,是人瞋恚覆心,互相出过,谓破戒、破见、破命、破威仪。】

舍利弗,于未来世,当有比丘善护二百五十戒,这些人我慢心生,而作是念:我是持戒,其他人不是,而轻于他人,心无恭敬;我是多闻,而其他人不是多闻。舍利弗,尔时多有比丘,但贵持戒、多行阿兰若行,能善护戒品,随所说行;勤心读经,求通佛法。如是人等,生多闻慢、阿兰若慢,而好瞋恚,心常垢浊,深怀悭贪瞋恚毒心,顽钝无知,以小因缘而生大事。这些人瞋恚覆心,互相指责对方的过错,说对方破戒、破见、破命、破威仪。

〔二百五十戒〕比丘的具足戒。〔阿兰若行〕比丘常居阿兰若,不住于外。十二头陀行之一。〔阿兰若〕汉译为寂静处,是比丘所居住的寺院的总称。〔阿练若〕即阿兰若。


【舍利弗,如是僧中有好比丘,心无偏党,处在中间,而亦同之在彼恶中,互相讥论诤讼不息,不得安隐坐禅读经,在家出家皆亦娆动。如是,舍利弗,尔时多有比丘,一岁、二岁、三岁乃至九岁,轻慢上座,无有恭敬,是人出家受戒,多不如法,习效和上、阿阇梨亦无恭敬。】

舍利弗,如是僧中有好比丘,虽然心无偏党(不站在哪一边),但是处身于恶比丘中,也会与他们互相讥论诤讼不息,不得安稳坐禅读经,在家出家皆被扰动。这样,舍利弗,尔时多有比丘,戒腊一岁、二岁、三岁乃至九岁者,轻慢上座,无有恭敬,这些人虽然出家受戒,但是多不如法,对其和尚和阿阇梨亦无恭敬。

〔戒腊〕比丘受具足戒的年数。〔上座〕僧寺的职位名,位在住持之下,除了住持以外,更无人高出其上,故名为“上座”。这里是指戒腊高而居上位之比丘。


【舍利弗,尔时年少比丘及先出家无有依止,共相轻慢。十岁比丘所畜徒众,其诸徒众皆无恭敬威仪法则,亦不如法。舍利弗,时诸恶人,具足贪欲、瞋恚、愚痴,互相轻慢,无有恭敬,相违逆故,我法则灭。舍利弗,时诸痴人多起破法罪业,起此罪已,当堕恶道。】

舍利弗,尔时年少比丘及先出家无有依止,共相轻慢。十岁比丘所畜徒众(律制,比丘戒腊满十岁,方可畜徒),其诸徒众皆无恭敬威仪法则,亦不如法。舍利弗,那时这些恶人们,具足贪欲、瞋恚、愚痴,互相轻慢,无有恭敬,相违逆故,正法则灭。舍利弗,那时诸痴人多造破法罪业,造此罪已,当堕恶道。


【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求自利己善比丘,当尔之时不应入众,乃至一宿,唯除阿罗汉烦恼已断,及病比丘于中有缘。何以故?舍利弗,当尔时人贪欲瞋恚愚痴毒盛,不活怖畏常所逼切,求利善人常应自处山林空静,乃至毕命如野兽死。】

舍利弗,我现在明确地告诉你,求自利己善之比丘,那时不应入众与破戒比丘同住,乃至一宿也不可以,除非自己是阿罗汉烦恼已断,以及有病比丘于需要照顾。为什么呢?舍利弗,那个时候,人们贪欲、瞋恚、愚痴毒盛,不活怖畏常所逼切,都在追求名闻利养,求自利己善之人常应自处山林空静,乃至毕命如野兽死,也不同恶人同住。

〔不活怖畏〕恐己不能活命,谋求蓄积财物。


【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我此真法不久住世。何以故?众生福德善根已尽,浊世在近。求自利善比丘,应生如是厌心:我当云何见法破乱,见此沙门恶世难时?我当勤心精进,早得道果。】

舍利弗,我现在明确地告诉你,我之正法不能久住世。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福德善根已尽,浊恶之世即将到来。求自利善比丘,应生如是厌心:我为何要见此正法破乱、沙门恶世难时?我当勤心精进,早得道果。


【舍利弗,我法无诸难事,不念衣、食、卧具、医药,汝等但当勤行佛道,莫贵世间财利供养。舍利弗,汝今善听,我当语汝,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亿天神皆共同心,以诸乐具欲共供养。舍利弗,诸人供养坐禅比丘,不及天神。是故,舍利弗,汝勿忧念不得自供。佛真教化当随顺行,莫以第一义空出人过恶。何以故?舍利弗,大崄(古同“险”)难者所谓得空。】

舍利弗,修学我法,无诸难事,不要挂念衣、食、卧具、医药,你们但当勤行佛道,不要去看重世间财利供养。舍利弗,你现在好好听着,我慎重地告诉你,若有一心行道的比丘,千亿天神皆共同心,喜乐地供养他。舍利弗,人们供养坐禅比丘,不及天神。是故,舍利弗,你们不要忧虑不能够养活自己。佛真教化当随顺行,不要以第一义空出人过恶。为什么呢?舍利弗,大险难者所谓得空。

〔莫以第一义空出人过恶〕不要以第一义空出人过恶。若以第一义空出人过恶,便是於空中生有所得心,而著我相人相;如此,便不能成就无上佛道,故曰大险难者。


【或有比丘,因以我法出家受戒,于此法中勤行精进,虽诸天神诸人不念,但能一心勤行道者,终亦不念衣食所须。所以者何?如来福藏无量难尽。舍利弗,如来灭后,白毫相中百千亿分,其中一分供养舍利及诸弟子。舍利弗,设使一切世间人,皆共出家随顺法行,于白毫相百千亿分不尽其一。舍利弗,如来如是无量福德,若诸比丘所得饮食,及所须物趣得皆足。舍利弗,是诸比丘应如是念,不应于所须物,行诸邪命恶法。】

或有比丘,因以我法出家受戒,于此法中勤行精进,纵然诸天神、诸人不来供养,但能一心勤行道者,终究不会缺少所须之衣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如来福藏,无量难尽。舍利弗,如来灭后,白毫相中百千亿分,其中有一分是供养舍利及诸弟子。舍利弗,假使一切世间人,全都出家随顺正法修行,于白毫相中百千亿分之一也用之不竭。舍利弗,如来如是无量福德,那些比丘们所得饮食,及所须物品皆得具足。舍利弗,这些比丘们应如是作想,而不应因为所须之物,而从事不正当的事业来维持生活。

〔邪命〕从事不正当的事业来维持生活。


【舍利弗,若纳衣,比丘于粪扫中拾取弊故,应生是心,以此障寒及修圣道,我今以此弊故,缝作僧伽梨著,勤行精进,若以凡夫乃至一夜不应著此,是比丘净浣缝著。若此比丘,于此纳衣生贪著心,即应舍之,我不听著,何况余衣。何以故?舍利弗,是比丘于此衣中,生非比丘法,是比丘不复应著,何况余物!舍利弗,是时比丘宁以赤热铁鍱(薄铁片)自缠其身,不应著此纳衣。何以故?于此衣中染爱心故。舍利弗,纳衣比丘应作是念:著此纳衣,以遮寒热以助修道,我今不复更著余衣,当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舍利弗,如是纳衣比丘专求道者,我则听著。】

舍利弗,比丘在粪尘中捡拾破旧衣裳或碎布,洗净后制成纳衣,然后穿上时,应生是心:我是以此障寒及修圣道,应当勤行精进;要是心若凡夫,则乃至一夜也不应穿著它。若此比丘于此纳衣生贪著心,就应该脱下来(因为贪著是凡夫心),我不允许他穿著,何况其余的衣服。为什么呢?舍利弗,因为此比丘于此衣中,生非比丘法(起不如法之心),此比丘就不应再穿著这件纳衣,何况其它的衣物!舍利弗,此时比丘宁肯以赤热的薄铁片自缠其身,也不应著此纳衣。为什么呢?因为他于此衣生染爱心的缘故。舍利弗,穿著纳衣的比丘应作是念:著此纳衣,是用来遮寒热以助修道,我今不复更著余衣,当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舍利弗,如是穿著纳衣的比丘专心求道,我则允许他穿著。

〔纳衣〕又名粪扫衣,捡拾被弃置在粪尘中的破旧衣裳或碎布,洗净后裁制成的法衣。〔僧伽梨〕这里是指纳衣。〔凡夫〕迷惑事理和流转生死的平 常人。〔铁鍱()〕薄铁片。


【舍利弗,乞食比丘,应诸法中无所分别,常摄其心不令散乱而入聚落,以诸禅定而自庄严。乞食得已,心不染污,持所得食从聚落出。在净水边可修道处,置食一面,洗脚而坐,以食著前,应生厌离想、不净想、屎尿想、臭烂想、变吐想、涂疮想、厌恶想、子肉想、臭果想、沈重想,又于身中应生死想、青想脓想、烂坏想。】

舍利弗,比丘乞食,应于诸法中无所分别,常摄其心不令散乱而入聚落,以诸禅定而自庄严。乞食完毕,心不染污,持所得之食物从聚落出来,在净水边可修道处,将食物放在一旁,洗脚而坐,在吃之前,应对食物生厌离想、不净想、屎尿想、臭烂想、变吐想、涂疮想、厌恶想、子肉想、臭果想、沈重想,又于身中应生死想、青想脓想、烂坏想。

〔聚落〕村落,村。即人众聚居之处。


【舍利弗,比丘应生如是想,以无贪著心然后乃食,但以支身,除饥渴病,令得修道。应作是念:我食此食,破先苦恼,不生后苦,心得快乐,调适无患,身体轻便,行步安隐。又念:食此食已,我应当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无生法忍。舍利弗,比丘如是食者,我听乞食。舍利弗,若乞食比丘,于所得食,生贪味心,以为甘美,而作是念:我食此食,当得好色,气力充盛;不作是念:我食此食,勤行圣道。如是比丘,我乃不听受一饮水,何况饭食。】

舍利弗,此比丘应生如是想,以无贪著心然后乃食,但以支持身体,除饥渴病,令得修道。应作是念:我食此食,破先前苦恼,不生以后苦恼,心得快乐,调适无患,身体轻便,行步安隐。又念:食此食已,我应当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无生法忍。舍利弗,比丘如是食者,我允许他乞食。舍利弗,若乞食比丘,于所得食,生贪味心,以为甘美,而作是念:我食此食,当得好的气色,气力充盛;而不作是念:我食此食,勤行圣道。如是比丘,我乃不允许他受一杯饮水,何况饭食。

〔无生法忍〕即无生忍。


【舍利弗,若于食中不见过恶,不见出道,而便食者,宁自以手割股肉啖。何以故?我听行者、得者受他供养,不听余人。舍利弗,云何名为行者?若有比丘决定发心,我于今世断诸结使,当入无余涅槃,修习圣道如救头然,又当除断不善恶法,是名行者。又能一心信解空、无相、无愿,为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断诸烦恼,名为行者。求诸善法,常行咨问,名为行者。又能发心度脱一切,名为行者。勤心修习诸助道法,于诸经中如说而行,及有一心求佛道者。舍利弗,于佛法中是名行者。何谓得者?谓得须陀洹脱三恶道,名为得者。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断诸烦恼,求道已息,所作已办,善学三学,是名得者。我听是人得受供养,是人若受供养,是名善受供养。

舍利弗,若于食中不见自己过恶,不见出离生死之道,而便食者,宁肯自己以手割股肉而啖。为什么呢?我允许行者和得者受他人供养,不允许其余的人受他人供养。舍利弗,怎样名为行者呢?若有比丘决定发心,我于今世断诸结、使,当入无余涅槃,修习圣道如救头然,又当除断不善恶法,是名行者。又能一心信解空、无相、无愿,为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断诸烦恼,名为行者。求诸善法,常行咨问,名为行者。又能发心度脱一切,名为行者。勤心修习诸助道法,于诸经中如说而行,及有一心求佛道者。舍利弗,于佛法中是名行者。怎样名为得者?得须陀洹而脱三恶道,名为得者。得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断诸烦恼,求道已息,所作已办,善学三学,是名得者。我允许这些人得受供养,这些人若受供养,是名善受供养。

〔结使〕结与使。结与使都是烦恼的别名,烦恼能系缚身心,结成苦果,故称为“结”,能使众生沉溺于生死苦海,故又名为“使”。结有九结,使有十使。〔九结〕爱结(贪爱)、恚结(瞋恚)、慢结(憍慢)、痴结(愚痴)、疑结(疑正法)、见结(身见、边见、邪见等)、取结(于见取、戒取,妄计执著)、悭结(悭惜财物)、嫉结(嫉妒他人)。十使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烦恼,即一、贪,贪爱五欲;二、瞋,瞋恚无忍;三、痴,愚痴无明;四、慢,憍慢自大;五、疑,狐疑不信;六、身见,执取五蕴根身;七、边见,执取常断二见;八、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九、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十、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前五是五钝使,后五是五利使,使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

〔无余涅槃〕见、思二惑与所受五蕴之身,俱得灭尽,无有遗余,名无余涅槃。〔助道〕四念住、四正断等三十七种道品,能资助止观,故称助道。又能资助果德,及诸行互为资助,故称助道。〔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三学〕戒学、定学、慧学。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恶业;定即禅定,经藏之所诠,能使人们静虑澄心;慧即智慧,论藏之所诠,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无漏〕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无漏”是清净没有烦恼的意思。


【舍利弗,清净持戒者,开化檀越者,及修多闻读诵经者,谓读诵修妒路、岐夜、授记经、伽陀、忧陀那、尼陀那如是诸经,本生经、方广经、未曾有经、阿波陀那、论议经,是人又能清净持戒无有瑕疵,不垢不浊,自在不著,智者所赞,能自具足,随顺禅定,时时乐坐禅,如是比丘,我亦听受供养。】

舍利弗,清净持戒者,度化施主(檀越)者,及多闻读诵十二部经者,他们又能清净持戒无有瑕疵,不垢不浊,自在不著,智者所称赞,能自具足,随顺禅定,时时乐坐禅,这样的比丘,我亦允许他们受供养。

〔修妒路(修多罗)、岐夜、授记经、伽陀、忧陀那、尼陀那、本生经、方广经、未曾有经、阿波陀那、论议经〕是十二部经的分别名称。〔十二部经〕佛说的一切法,根据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可从三藏中分出十二种名称,通称三藏十二部经,总则称一切经,别则称十二部。这十二部是:一、修多罗,汉译为契经,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二、祇夜,汉译重颂或应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三、和伽罗那,汉译授记,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四、伽陀,汉译讽诵,或孤起颂,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五、优陀那,汉译自说或无问自说经,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六、尼陀那,汉译因缘经或缘起经,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七、阿波陀那,汉译譬喻,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八、伊帝目多伽,汉译本事,或如是语经,即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九、阇陀伽,此为本生经,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十、毗佛略,汉译方广,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辩诸法甚深真理的经。此类经文,名“方广经”。十一、阿浮陀达摩,汉译未曾有,即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十二、优波提舍,汉译论议,即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舍利弗,身证法者,无有疑悔,我听是人高座说法。虽是凡夫,清净持戒,心不贪著外道经义,一心勤求沙门上果,不贪利养,善巧定说,多闻广喻犹如大海,乃至失命犹不妄语,不乐诤讼,自利利他,唯说清净第一实义,所说如是,亦如是行。舍利弗,如是说者,我听说法。】

舍利弗,亲自证法者,对诸法实相无有疑悔,我允许这些人高座说法。虽然还是凡夫,但是清净持戒,心不贪著外道经义,一心勤求沙门上果,不贪利养,善巧定说,多闻广喻犹如大海,乃至失命犹不妄语,不乐诤讼,自利利他,唯说清净第一实义,所说如是,亦如是行。舍利弗,如是说者,我允许他们说法。

〔身证法者〕“身”,亲自。佛法甚深,唯证方知。所以佛说:“身证法者,无有疑悔,我听是人高座说法。”〔凡夫〕这里的“凡夫”,是相对于圣者而言。小乘初果(须陀洹)以上,大乘初地菩萨以上为圣者,其下未断惑之人为凡夫。


【如来所说,能使诸法不相违逆,谓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舍利弗,求利比丘,为佛出家而破戒品,何用说法!何以故?舍利弗,我经中说,若人自不善寂,自不能护,能令他人善寂自护,无有是处。如人自没污泥,欲出他人,无有是处。若人能自善寂,能出污泥,欲出他人,则有是处。】

如来所说,能使诸法不相违逆,所谓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舍利弗,追求名闻利养的比丘,为佛出家弟子而破戒品,怎么可以说法!为什么呢?舍利弗,我经中说,若人自己不善不寂,对尘境的污染诱惑,都不能保护自己,而要去教化他人善寂、自护,那是不可能的(无有是处)。这就如同自己在泥沼中都要被淹没了,却还要把别人从泥沼中救出来,那是不可能的。若人能自善寂,自己能出泥沼,要去救他人,那是可以的(则有是处)。

〔善寂〕离欲寂静。《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


【是故,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诽谤如来,其罪不轻。实语比丘应听说法,非妄语者持戒比丘,则能法施。舍利弗,高座说法,决定断疑,最是上事,若持戒不净,著外道义,我则不听。及妄语者,贵世乐者,求利养者,乐诤讼者,我亦不听。我听净持戒者,质直心者,通达诸法实相者,高座说法。舍利弗,破戒比丘宁当舍戒,不著圣人相,袈裟覆藏罪垢,密作众恶,受人信施。舍利弗,以小因缘,而于久远受地狱身。】

因此之故,舍利弗,我现在明确告诉你,诽谤如来,其罪不轻。实语比丘应允许他们说法,因为非妄语者持戒比丘,则能法布施。舍利弗,高座说法,义理决定,断众生疑,这是最上事,若持戒不净,著外道经义,我则不允许他们说法。以及妄语者,贵世乐者,求利养者,乐诤讼者,我亦不允许他们说法。我允许净持戒者,质直心者,通达诸法实相者,高座说法。舍利弗,破戒比丘宁肯舍戒,也不可冒作圣众相,用袈裟覆藏罪垢,密作众恶,而受人信施。舍利弗,他们这样做,是以小因缘,而于久远受地狱身。

〔信施〕信者之施物。

附录:起精进七期示众

净宗第十祖行策大师


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

若是真正道流(道流,学道者流),直能体究万法皆如(“如”与法性、实际,都是诸法实相之异名),无有二相。所谓生(众生)佛不二,自他不二,依正不二,净秽不二,苦乐不二,忻(同“欣”)厌不二,取舍不二,菩提烦恼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诸二法(以上所说的生佛、自他、依正、净秽、苦乐、忻厌、取舍、菩提烦恼、生死涅槃等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净,不用勉强差排(调遣、安排),但自如实体究。体究之极,与自本心,忽然契合。方知着衣吃饭,总是三昧;嬉笑怒骂,无非佛事;一心乱心,终成戏论。二六时中,觑毫发许异相不可得。虽则至心偁(同“称”)念,亦同肆口诃骂;虽则精进修持,亦是梦中苦行。如是了达,方是真正学道人,一心精进持名也。

〔依正〕依报和正报。世间国土房屋器具等,为身之所依,叫做“依报”;众生五蕴假合之身,乃过去造业之所感,叫做“正报”。

前一心(持名一心不乱)似难而易,后一心(与自本心契合)似易而难。但能前一心者,往生可必。兼能后一心者,上品可阶。然此两种一心,皆是博地凡夫边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学。同堂缁素(僧俗),切勿高推圣境,甘处下劣。各须勤策身心,近则七日内,远则一生中,常作如是信,常修如是行。纵不证克(纵然未能证到这一境界),为因亦强,华宫托品(莲花苞中化生之品位),必不在中下矣。倘或七日之后,置若罔闻,熟处(指情执)毕竟不生,生处(指念佛)依然难熟,无明业习,牵合交缠,仅欲邀功七日,而此七日,又未曾到一心不乱田地,正所谓少善根福德因缘,安望往生彼国?致令金口诚言,翻疑诳妄,是谁之咎乎?同七净众,愿各自审,而诫勉之。

〔博地凡夫边事〕博地凡夫这边的事。博地凡夫,亦名薄地凡夫,指凡夫位。〔薄地〕薄者,逼也。“薄地”,为诸苦所逼迫之地位也,指凡夫之境界。《净心戒观》曰:“薄地凡夫臭身鄙陋,果报卑劣。”

(以上录自《行策大师净土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