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课程202教材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八大人觉经注

湛然 注


经序

一、无常无我

二、少欲无为

三、安贫守道

四、常行精进

五、多闻增慧

六、等念冤亲

七、五欲过患

八、大心普济


本经旨在阐明菩萨(即经中的“大人”)觉悟八法:无常无我觉、少欲无为觉、安贫守道觉、常行精进觉、多闻增慧觉、等念冤亲觉、五欲过患觉和大心普济觉,以做到自觉、觉他。

 

注:为了便于理解和查阅,每段之前贯有编号和标题,此非经文所有。

经题

【佛说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意译是:菩萨八觉经。内容是八条菩萨常自思惟觉悟之法。经题中的“大人”,意思是有大力量的人,这里指菩萨。

译者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沙门”,汉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安世高,汉时高僧,本是安息国(现在的伊朗)王太子,名安清,号世高。父王逝世后,接嗣王位。因厌尘世,让位给他的叔父,出家学道,博通三乘教。由是游历诸国,弘扬佛法。于东汉(后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至洛阳,先习汉文,继而翻译佛经,共译经论二十九部之多。安世高的译经工作,约止于东汉建宁(168-171年)。随后,游历了江西、浙江等地。有不少关于他的神奇故事,流传民间。

〔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经序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身为佛弟子,应当常于昼夜,至心诵念修习菩萨八觉:无常无我觉,少欲无为觉,安贫守道觉,常行精进觉,多闻增慧觉,等念冤亲觉,五欲过患觉,大心普济觉。

常于昼夜”,是说功行无间断。“至心”,是说真诚专一。“诵念”,是说要文义纯熟,铭记在心,常自思惟,对照检查。

〔佛弟子〕不论在家出家,只要皈依于佛,即为佛之弟子。〔常自思惟,对照检查〕这是止观之法,止息因俗念而产生的妄想,使内心保持平静、稳定,以集中心思去观察和思维八大人觉,达到智慧的境地。〔止观〕止,止息妄念,制心一处,是观的基础。有了止的功夫,观就能够专注、深入、持久。观,就是观察真理,把潜意识中错误的观点、立场彻底转变过来,由凡夫的知见转为佛之知见。在这一熏修的过程中,至心和不间断十分重要。止和观是行于菩提道上之车乘的两轮,缺一不可。止而不观,有定无慧;观而无止,其慧难成。

 

问:如何修止?

答:修止的方法很多。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的实修功课“觉知念佛”中的“前行”部分,就是在修止。

一、无常无我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一、觉悟到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色身(四大)既苦且空,身心(五阴)无我。它们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万恶之源,身为众罪聚集之处。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一观是觉悟环境和“自我”。

“观”,就是如理观想、思惟;“察”,是觑破、是勘验。所以不仅要常思常念,而且要切实体悟、做到。

观环境: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世间的一切都变幻无常,如走马灯、如万花筒;国土也是危险脆弱的,时常有外侵或者内乱,以及种种自然灾难。

这是先观生存环境之浊恶,不仅无可依恃和贪恋,而且应当赶快出离。《修心诀》云:“三界热恼,犹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长苦?”

观所谓的“自我(身心)”

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觉悟色身(四大)是苦、是幻,身心(五阴)并不是我;身心虚伪地装扮着“我”,却对自己的生老病死、疾苦忧患(生灭变异)作不了主;而且心是万恶之源,身为众罪聚集之处

身体是由四大(地、水、火、风)构成,人一死,四大分解,哪里还有身体?身体都没有,自然没有六根,没有六根就不会接触六尘,既然没有接触六尘,哪里还有受想行识(心)?身心俱无,哪里还有我?哪里还有世界?因此,万事皆空。

众生之所以逐境造业,而生死轮回,就是因为妄执身、心、世界为实有,并且以为身心就是我。所以,首破我见。

《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惟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修心诀》云:“百骸溃散,归火归风;一物长灵(自性),盖天盖地。”所以,不可妄执身为我,而是要让长灵之主人公当家,这是出离生死的关键。

〔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有坚、湿、暖、动之四性,故称为“大”。诸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又如植物的枝干是坚性的地大;体内的水分是湿性的水大;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以发育是暖性的火大;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是动性的风大。〔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六尘缘影〕六根缘六尘所产生种种念想,而这些念想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称之为六尘缘影——缘六尘之幻影。

〔五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是构成身心的五大要素,色是肉身,受想行识是心。它们是积集而生起的,所以叫做“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造作诸业,故又名为“五阴”。〔五阴无我〕人之身心,乃五蕴之假和合,缘聚即生,缘散即灭,无常一之我体。〔虚伪无主〕我者,主宰义;而身心却对自己的生灭变异和起惑造业根本作不了主。所以说是虚伪无主。〔罪薮〕罪恶的渊薮。“渊薮”,鱼和兽类聚居的处所。用以比喻某种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薮sǒu〕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这样来观想、思惟、看破,并且时时检点自己是否真的觉悟到,如此即可渐离生死。

二、少欲无为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二:要时时觉知到多欲为苦之根源。生死和疲累劳苦,皆从贪欲而起;因此应当少欲无为,令身心自在。

身心自在,这是修道的先决条件。若终日汲汲营求,惶惶不安,何以办道?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恶业由身语意所造,而身语意又是为贪瞋痴所驱使。贪瞋痴中,贪是根。贪不到即瞋,贪瞋蒙蔽了理智,背理而思、而言、而行,这就是痴。由此可知,贪是万恶之源,而欲又是贪的驱动力,若要修道,首当离欲。

前面第一觉,是降伏见惑,现在第二觉,是降伏思惑。思惑虽多,以贪欲为首。能修少欲,则可以悟无为而得自在矣!

〔见惑、思惑〕见惑是凡夫在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五不正见;思惑是凡夫们在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疑之烦恼。此二惑是众生流落三界枉受生死的根源,断之即能了生死、出三界。〔生死疲劳,从贪欲起〕贪欲不仅是疲劳的根源,而且是生死轮回的根源,所以修道必须断贪欲。〔五见〕又名五恶见,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身见”是执著五蕴假和合之身为实有;“边见”是偏于一边的恶见,如有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一切都归于无,所谓人死如灯灭,这叫做断见,又有一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是为猪马牛羊,这叫做常见,这种执断执常的见解,都偏于一边,故名边见;“邪见”是邪而不正的见解,如谤无因果,坏诸善事是;“见取见”是对上述我见、边见和邪见执以为是;“戒禁取见”就是执行或受持邪戒,错认以为是正戒,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等,以为这是生天之因,又有一些人涂灰断食,错认以为是涅槃之道。〔涂灰〕遍身涂灰,以苦行祈求升天。

三、安贫守道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第三:要时时觉知到心的习性是无有厌足,单单以获得和多求作为自己的事业,其结果是增长罪恶。菩萨则不是这样,总是少欲知足,安贫守道,单单以增慧作为自己的事业。

〔慧〕不迷惑颠倒,彻底知道诸法真相的智慧,即六度中之般若。〔唯慧是业〕这里的“业”是指事业(从事、经营的的事情)。〔六度〕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四、常行精进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四:要时时觉知到懈怠令人坠落。因此,务必常行精进,破除烦恼恶习,摧伏四魔(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出五阴十八界所构成的牢狱(了生死,出三界)。

〔四魔〕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烦恼魔,指贪瞋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断人之生存命根;天魔,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无数眷属,时常障碍佛道。〔阴界狱〕“阴界”是指五阴和十八界。“阴界狱”,五阴和十八界所构成的牢狱。〔十八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和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总称。〔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类和畜生居住的尘世,下至饿鬼和地狱;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天界;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天界。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五、多闻增慧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五、觉悟到愚痴(无明)导致生死。因此,菩萨常念,要广学多闻,以增长智慧,不再愚痴,并且成就辩才,教化一切众生,尽量以大乐(了脱生死)救度一切众生。

〔觉悟愚痴生死〕觉悟愚痴导致生死。“愚痴(无明)”就是迷惑颠倒,妄执身心为实、为我,故逐境造业,随业受报,而生死轮回无已。要觉悟愚痴导致生死轮回,就要广学多闻,增长智慧(不再愚痴),觉己觉他,度己度人。〔愚痴〕这里的愚痴指无明。《圆觉经》云:“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例如以东为西、以南为北等等),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六、等念冤亲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冤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六:要时时觉知到:若以贫为苦则多怨,就会横结恶缘而遭殃受报,故当安贫乐道。菩萨布施时,对怨敌和亲人都要同样地关怀看待,不念旧恶,不憎厌恶人。

七、五欲过患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七、要觉悟到五欲之过患,虽是在家人,亦不染世间的欲乐。常常思念自己是执持三衣瓦钵法器的沙门,志愿出家,因此应当守道清白,梵行清高远大,慈悲浇注于一切众生。

〔五欲〕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悦耳的声音和动听的言辞;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美味;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持戒清净,就是要能够控制五根(眼、耳、鼻、舌、身),不为五欲所动。〔三衣〕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黎。安陀会华译为中著衣,五条制成,是平时起卧所著的;郁多罗僧华译为上衣,七条制成,是作法事入众时所披的;僧伽黎华译为众聚时衣,又称为大衣,由九条至二十五条制成,是做大法会,或是见国家元首重臣时所穿的。〔梵行〕清净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

八、大心普济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第八:要时时觉知到,人从生至死如在大火中烧烤,苦恼无量。因此要发大乘心,普遍济度一切众生,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终究获得了脱生死之大乐。

〔大乘心〕具备菩提心、大悲心和方便心者,称为“大乘心”。《维摩经》云:“大乘心是菩萨净土。”〔方便心〕以种种方便救度众生之心。〔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大力量人),之所觉悟的妙法。要当常念而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宝船,直至涅槃岸;然后倒驾慈航,再回到生死境(娑婆世界),度脱众生。

〔三身〕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的法身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报身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涅槃〕汉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

〔分段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中之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或“不思议变易生死”。〔复还生死〕菩萨证道已了生死,倒驾慈航,复入娑婆救度众生,会再历生死,故曰:“复还生死”。然而,菩萨虽入生死,能够自主自在;而凡夫却为生死所缚、所逼迫。


【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要将前面所讲八事,开导一切众生,令他们觉悟到生死之苦,舍离五欲,专心修持八圣道。

〔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或生活。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若佛弟子,至心诵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由是在菩提道上勇往直前,迅速成佛,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进趣菩提〕即进趋菩提;“趣”,通“趋”。〔速登正觉〕迅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