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狗子佛性
湛然 “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这是禅宗非常著名的一则公案。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唐代黄檗祖师在《传心法要》中,以此公案开话头禅之先河。 〔先河〕《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古代认为黄河是海的本源,帝王祭祀时,先祭黄河而后祭海。后用“先河”称首先创导的事物。 《传心法要》云:“若是个丈夫汉,看个公案。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处,阿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著精彩(抖擞精神):守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开大口: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到这里,说甚么阎罗老子,千圣尚不奈尔何!不信道:直有遮(这)般奇特!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颂曰: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翻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精彩〕这里是“精神”的意思。〔尘劳〕心劳尘境,是烦恼的别名。〔紧把绳头做一场〕这是以牧牛为喻,紧紧把住牛鼻绳来牧心牛,而牛鼻绳就是“无”字话头。只要话头打失,心牛就会狂奔乱跑,甚至吃人庄稼(譬喻干坏事),所以“紧把绳头做一场”。
到了宋朝,大慧禅师极力倡导话头禅。话头虽有多种,他特别提倡举个“无”字。 大慧云:“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话头不破,则且就上面与之厮崖(厮缠)。若弃了话头,却去别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尘劳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属。第一不得向举起处承当,又不得思量卜度,但着意就不可思量处思量,心无所之。老鼠入牛角(有进无退),便见倒断(便见结局,指明心见性)也。又,方寸若闹,但只举狗子无佛性话。佛语祖语,诸方老宿语,千差万别,若透得个‘无’字,一时透过(立即一切透过)。不着问人(用不着问人),若一向(若总是)问人,佛语又如何,祖语又如何,诸方老宿语又如何,永劫无有悟时也。”(《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但着意就不可思量处思量〕《景德传灯录·药山惟俨章》记载:“僧问:‘兀兀(你这样发呆地坐着)地思量什么?’师曰:‘思量个不思量底(的)。’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师曰:‘非思量。’”〔老宿〕年长资深之人。禅门指老成宿德之人。 又云:“只这一(无)字,便是断生死路头底刀子也。妄念起时,但举个‘无’字,举来举去,蓦地绝消息,便是归家稳坐处也。” 又云:“既学此道(禅修),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对禅修而言,非正念即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著起一恶念,当急著精彩,拽转头来(将念头换成话头)。若一向随他去,相续不断,非独障道,亦谓之无智慧人。昔沩山问懒安:‘汝十二时中,当何所务?(二十四小时中,你在做什么?)’安云:‘牧牛。’山云:‘汝作么生牧?(你怎样牧?)’安云:‘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只要牛一离开正道,就猛拉鼻绳拽回来。意思是:只要妄念一起,就抖擞精神提起话头。)’山云:‘子(您)真牧牛也!(您真正在牧心牛啊!)’学道人制(制止)恶念,当如懒安之牧牛,则久久自纯熟矣(妄念不起)。”(《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懒安〕福州长庆大安禅师,号懒安,郡之陈氏子。受业于黄檗山,习律乘。尝自念言:“我虽勤苦而未闻玄极之理。”乃孤锡游方。将往洪井路出上元,逢一老父,谓师曰:“师往南昌,当有所得。”师即造百丈,礼而问曰:“学人欲来识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骑牛觅牛。”曰:“识后如何?”丈曰:“如人骑牛至家。”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师自兹领旨,更不驰求。同参祐禅师创居沩山,师躬耕助道。及祐归寂,众请接踵住持。上堂:“汝诸人总来就安(你们都来依止我),求觅甚么?若欲作佛,汝自是佛。担佛傍家走,如渴鹿趁阳焰相似,何时得相应去!汝欲作佛,但无许多颠倒、攀缘、妄想、恶觉、垢净,众生之心便是初心正觉佛,更向何处别讨!所以安在沩山,卅年来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学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把鼻孔拽转来;才犯人苗稼,即鞭挞调伏。既久,可怜生受人言语,今变作个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终日露迥迥地趁不去(终日清清楚楚地在面前赶不走)。”(《禅苑瑶林注》)〔阳焰〕一种在炎阳底下所产生的水蒸气,远望似水,渴者思饮,终不可得,以喻幻象。大乘十喻之一。〔露地白牛〕露地,为门外之空地,喻平安无事之场所;白牛,意指清净之牛。《法华经·譬喻品》中,以白牛譬喻一乘教法,从而指无丝毫烦恼污染之清净境地为露地白牛。
《无门关》曰:“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这)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透得过者,非但亲见赵州,便可与历代祖师,把手共行,眉毛厮结(同体相连),同一眼见,同一耳闻,岂不庆快?莫有要透关底么?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从前恶知恶觉。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蓦然打发,惊天动地,如夺得关将军大刀入手,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向六道四生中游戏三昧。且作么生提撕(那么,怎样提撕呢)?尽平生气力举个‘无’字,若不间断,好似法烛(蜡烛),一点便着。” 〔无门关〕《无门关》一书,是宋代禅僧无门慧开因学人请益,遂将古人公案,作敲门瓦子,随机引导学者。随手抄录,不觉成集。书中共举古来著名公案四十八则,再加颂与评唱而成。体例是先举本则,次出评唱,后附自作之颂。〔祖师关〕祖师必须通过之关门。不通过此关,则不能成为祖师。祖师关为顿悟境界,此关之要,在一“无”字;参透此关,始能绝心路、得妙悟,与历代祖师把手共行。〔提撕〕警醒地保持正念。莲池大师云:“愿放下万缘,十二时(二十四小时)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云栖法汇》)《朱子全书·存养》云:“只要常自提撕,分寸积累将去,久久自然接续,打成一片。”例如,瑞岩和尚每日间,常自问:“主人公,惺惺否?”又自答曰:“惺惺。”〔惺惺〕神志清醒。〔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法烛〕“烛”,照明之火。汉代刘安首先制作蜡烛以代油灯,淮南王普遍推广,称之为“法烛”。
以“无”字为话头,除了能够万念归一,一归于无,直至明心见性之外,还有一个妙处,就是“无”字一提,就立即警醒自己切勿迷惑,本来无一物!于是做到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牵。憨山大师云:“若不能安忍,为烦恼之所障碍,才见起处,即将六祖本来无物一句提起,如金刚王宝剑,则一切烦恼,当下冰消,身心化作清凉池矣。”(《梦游集·示徐清之》)《维摩诘所说经》云:“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超越相对、差别,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载有三十三种之不二法门。《说无垢称经·不二法门品第九》云:“生灭为二,若诸菩萨了知诸法本来无生亦无有灭,证得如是无生法忍,是为悟入不二法门。” “六祖本来无物”,即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是在讲诸法的实相。《佛藏经·念佛品第二》中,佛言:“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佛藏经·诸法实相品第一》云:“诸法无性,空无所有。”《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中,佛言:“知诸法空,如幻无实,无有根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四十一》中,佛言:“一切法空。” “本来无一物”是当体空观。身心尘境皆是无明梦中事,当体即空。《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以此顿悟之理(“本来无一物”)把作观照之力,来破执除习,历境炼心。犹如欲伐毒树,直断其根,而非寻枝摘叶也。
“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这一公案,除了作为话头而著名外,本身就义理深远,极富教育意义。《从容录》曰:“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有。’僧云:‘既有,为甚么却撞入这个皮袋(躯壳)?’州云:‘为他知而故犯(因为他知,故犯此错误)。’又有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曰:‘无。’僧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州云:‘为伊有业识在。’” 现将公案解析如下: 【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有。’僧云:‘既有,为甚么却撞入这个皮袋(躯壳)?’州云:‘为他知而故犯。’】 一僧问赵州禅师:‘狗子也有佛性吗?’赵州回答:‘有。’僧继续问道:‘既然有佛性,为什么还去投胎为狗?’赵州回答:‘因为他起心动念,于是犯了这个错误(撞入这个皮袋)。’ “为他知而故犯”中的“知”是起心动念。众生由于起心动念,于是本心转为妄心,起惑造业,而在六道中轮回。所以,虽有佛性,却随业识流转,驴胎马腹,无所不至。虽然驴胎马腹,无所不至,佛性仍在,只是处于未显化的状态。故赵州说狗子有佛性。 【又有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曰:‘无。’】 又有一僧问道:‘狗子也有佛性吗?’赵州回答道:‘无。’ “州曰:无。”这个“无”字,就是“本来无一物”的无,是就诸法实相来回答。就实相而言,一切法都不存在,狗子当然不例外。狗子都不存在,哪里还说得上有没有佛性呢。一般所说的无,是对有说无,例如:牛有角,兔无角。这是无明梦中事。修行是要明第一义谛,勘破无明梦。而这两位僧人不解第一义谛,所以还在无明梦中事上兜圈子。 〔无明梦〕《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一切如来,依此三昧,成就无量大威神力,乃至证入一切法空(一切法皆是幻象),能于十方一切佛刹,示现种种自在事故。譬如有人,梦见种种变异事等,及其觉已,所见皆无。凡夫亦尔,无明梦故,妄于诸法生实体想。诸佛觉已,皆无所著,故能十方一切世界,一念示现无量佛事,自在无碍,利益成就一切众生,皆令悟入无量深妙解脱门故。” 【僧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州云:‘为伊有业识在。’】 僧反问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没有佛性?’赵州回答道:‘因为牠(和你)有业识在。’ 赵州的回答是双刃剑,表面上是说狗子因业识在,佛性潜隐;实际上是批评这位僧人:你还沉溺在业识中,不解第一义谛,执著于有无。故《无门关》对这一则公案颂曰:“狗子佛性,全提正令,才涉有无,丧身失命(丧失法身慧命)。”法演禅师颂云:“赵州露刃剑,寒霜光焰焰,拟议问如何?分身作两段。” “为伊有业识在”,这里的“伊”是表示人称。“伊”在表示人称时,有两种含义。一是表示第三人称,例如:“吾见张时,伊已六十。”(《南史》)一是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例如:“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世说新语》) 〔第一义谛〕至高无上圆满究竟之真理。佛言:“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大般涅槃经》)〔实相〕所谓“实相”,就是实际的情形;“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实际情形。《佛藏经》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诸法皆如幻相,如来在中以方便力无所染著。”《法华经》云:“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关于诸法实相的更多论述,详见本院教材《佛藏经选注》。〔正令〕法令,指佛法。在禅门中,则特指教外别传之旨。《从容录》云:“无舌人,无舌人,正令全提一句亲。”〔教外别传〕“教”指经教,“教外别传”即经教之外的特别传授。《五灯会元·世尊章》曰:“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此时,人天百万,悉皆罔措(全都不知所措),独有金色头陀(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大迦叶(即摩诃迦叶)。”
修行人不解第一义而执著于有无,在《六祖坛经》中亦有类似的公案。《六祖坛经》记载:六祖道成出山,来到广州法性寺,正遇着印宗法师讲《大般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是你们心动)。一众(所有的人)骇然(大吃一惊)。” 〔幡〕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 当风吹幡动之时,世间俗人争一争是风动还是幡动,未尝不可,本来就沉迷在无明梦中;然而修行人是要从迷梦中觉醒,就应当紧紧把握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守护本心不为境转,方能了脱生死。《楞严经》中,佛言:“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所以这两位僧人在那里争论风动还是幡动,这是执相为实,心随境动,用诸妄想,实非修行人行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这是说从觉悟的观点来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本来无一物”,哪有什么风动、幡动?而“仁者心动(是你们心动)”一语,说到根本: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一切诸法从妄想生。”憨山大师《观楞伽记》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六祖这是从根本上平息了这场争论,足见其境界之高(所谓境界之高,并非擅长什么玄言妙语口若悬河,而是根尘相对时如如不动的实际功夫),故“一众骇然”。“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语,真是石破天惊!众生于湛然无生中,唯见生灭;诸佛于俨然生灭中,唯见无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