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三细六粗

湛然

 

问:什么是根本无明?

答:根本无明(亦名无始无明)乃最初动念也。由是一念起动,而入无明梦,长夜迷昧,不了真理,而起惑造业,于是遭受业报而流转生死。《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唯有妄心,甚难调伏。何以故?无始无明迷心性故。”关于无明梦,详见《诸法实相》一文。

 

问:“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是什么意思?

答:这两句是描述自性由觉入迷,而起惑造业受报的过程。三细和六粗是自性入迷(入无明梦),而现出来生灭流转之九种妄相: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所见相);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其中,前三者由根本无明而生(“一念不觉生三细”),其相微细,称为“三细”;后六者是缘境界相而长(“境界为缘长六粗”),其相粗显,称为“六粗”。其过程是

三细”:

一、无明业相。心动为业,故“不觉心动(最初动念)”名无明业相。

二、能见相。依前之“无明业相”,心动则能见。

三、境界相(所见相)。依前之“能见相”,能见之故,境界妄现。

这三细是以无明为因,所以亦云:“无明为因生三细。”

六粗”:

一、智相。依前之“境界相”,妄生智虑而分别顺逆、好丑、爱憎。

二、相续相。依前之“智相”,对境界之分别,而思惟计度,念念相续。

三、执取相。依前之“相续相”,对相续之念转深而生我、我所,成执取相。

四、计名字相。依前之“执取相”,而命名种种境、事、物,形成概念、语言。

五、起业相。依前之“计名字相”,思惟计度而造种种身口意业。

六、业系苦相。依前之“起业相”,被所造的身口意业系缚而感生死之苦果,并受依正二报。

〔依正二报〕依报和正报。世间国土房屋器具等,为身之所依,叫做“依报”;众生五蕴假合之身心,叫做“正报”。〔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乃构成人的五大要素。色是身体,受想行识是心。

这六粗是境界为缘而长,故云:“境界为缘长六粗。”

九种妄相中,前面七种(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是惑第八种(起业相)是业第九种(业系苦相)是苦经云:“因惑造业,因业受苦。”这是由觉入迷的过程。

 

问:众生要回到原来是佛的情形,该怎么办?

答:无明梦醒,便回到原来是佛的情形。要无明梦醒,由迷返觉,就是逆流而上,反本还源而成佛:

离苦不造业不计名字(不思量计度)→不执取(不执著我、我所)→断相续心(不妄想)→不分别(不起爱憎、美丑、逆顺之分别心)→离境界相(对境不生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离能见相灭无明业相(断除根本无明而成佛,无明梦醒)。

反本还源的核心是:离念。依次息灭粗念、细念和微细念。所以最直接、最锐利的修行方法,就是在心念上做功夫:息粗念而万念归一,息细念而一归于无,微细念暂歇而明心见性。然后通过保任,加深、巩固息念的状态,直至微细念永息而成佛。

粗念息,做到“妄念若起,都不随之(都不跟随它)”,则临命终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细念息,做到“爱恶之念已泯”,则不再有分段生死。微细念息,则了变易生死而成佛,无明梦醒。

〔分段生死〕在三界六道中的众生,由于善业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了分段生死者,脱轮回出三界。〔变易生死〕三乘中的圣者,已断见思惑,了脱分段生死。在修道过程中,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故名“变易生死”。了变易生死者,圆证佛果。

这里讲了修行的三个层次:

一、伏烦恼(粗念息)。其要求是:妄念若起,都不随之。(请特别注意句中的“都”字。)其果效是:临命终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

二、断烦恼(细念息)。其要求是:爱恶之念已泯。其果效是:了生死(不再有分段生死),出三界(不再轮回)。

三、证佛果(微细念永息)。其要求是:微细流注一切寂灭,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其果效是:不再有变易生死,随机应现千百亿身度有缘众生,名之为佛(无明梦醒)。

圭峰大师云: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无殊。但以无始劫来未曾了悟,妄执身为我相,故生爱恶等情。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长劫轮回。然身中觉性未曾生死,如梦被驱役而身本安闲。如水作冰,而湿性不易,若能悟此性(觉性)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依托?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然多生妄执,习以性成,喜怒哀乐,微细流注。真理虽然顿达,此情难以卒除,须长觉察,损之又损。如风顿止,波浪渐停(风虽然顿止,但是波浪却是逐渐停息,而不是立刻停息),岂可一生所修,便同诸佛力用?但可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都不跟随它),即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业自然不能够系缚)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若爱恶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不再有分段生死),自能易短为长,易粗为妙。若微细流注一切寂灭,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随机应现千百亿身度有缘众生,名之为佛。”(《景德传灯录》)

〔以空寂为自体〕这是究竟而言,了变易生死时该当如此。但是在伏烦恼、断烦恼阶段中(了分段生死),宜以自性为自体,便于学人下手。〔灵知〕灵知是无有取相之知,为了区别于见闻觉知的取相之知,故称其为灵知。《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憨山大师《观楞伽记》云:“心寂而知,真妄皆离,即名自觉圣智。”〔中阴〕中阴身,又名中有,即人死后尚未投胎之前,有一个微细物质形成的化生身来维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阴身。此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经过七番生死,等待业缘的安排,而去投胎。

 

问:众生本来是佛,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根本无明),于是经过“三细六粗”而生死轮回。那么现在我们修行,成佛之后,甚么时候又会再起无明而沦为众生呢?

答:我们现在修行成佛,就是要根除根本无明。所以,根除了根本无明而成佛,就不会再起无明而沦为众生。这就像一个人未患天花时,他是健康人,患了天花便沦为病人,他痊愈之后又是健康人,而且具有终生免疫力,永远不会再患天花。在《圆觉经》中,佛对这一问题开示道:“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巳成金,不重为矿。......如来圆觉,亦复如是。”(译文:善男子!如熔炼金矿,金不是因为熔炼才有;既然已经熔炼成为纯金,就不会再重新为金矿。......如来之圆满觉悟(无明梦醒),也是这样(不会逆转)。)详见《圆觉经精解》中“三问无明”一章。

〔根本无明〕从无始之际,一念不觉,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诸惑烦恼,是为根本无明,又名无始无明。众生的无明和本具的真如,都是无始的。《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如风飘火猛焰可制,如海涛波亦可息之,唯有妄心甚难调伏。何以故?无始无明迷心性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