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如幻三昧

(原文录自《圆觉经》)

湛然 注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知幻即离〕不取不念。

 

一、如何离幻

二、知幻即离
三、说偈重宣

 

一、如何离幻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恭敬地对佛说道:大悲世尊,愿为此会的诸菩萨众、以及末世一切修大乘佛法的众生宣说,当他们听闻到这一圆觉清净境界后,应当如何修行来达到呢?

〔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这是问法之礼仪。〔顶礼佛足〕两膝、两肘及头著地,以头顶敬礼,承接佛之双足,这是一种最崇高的敬礼。〔叉手〕印度之致敬法,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世尊,若是那些知道了诸法如幻,那么身心亦幻,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以幻来修幻呢?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那么这是为谁修行呢?为什么又说修行如幻呢?若诸众生根本不修行,那么于生死中常居幻化,就不会了知这一切都是如幻境界,又如何能令妄想心解脱呢?愿为末世一切众生开示,用什么样的善巧方法,渐次修习,使他们永离诸幻。普贤菩萨讲完这番话,五体投地。如是请求三遍,终而复始。

〔若彼众生〕若是那些众生。这里的“众生”包括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皆名众生。〔谁为修行〕即为谁修行。将“为谁”颠倒成“谁为”以加强语气。例如:谁为为之。〔方便〕善巧、权宜地化度众生的手段、方法或语言。“方便”是相对于“真实”、“究竟”而言,应机设教。〔五体投地〕两手、两膝、头顶触地,为敬礼之最上者。

二、知幻即离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时,世尊对普贤菩萨说道:太好了!太好了!善男子。你等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教修习菩萨如幻三昧的方法和修行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你们现在凝心谛听,我为你们宣说。这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如幻三昧〕达于一切诸法如幻之理的三昧。关于一切诸法如幻,详见《诸法实相》一文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善男子!一切众生所感受到的种种幻化境界,皆生自如来圆觉妙心。这些幻化境界,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喻种种幻化境界)虽灭,而空性(喻圆觉妙心)不坏。众生之幻心(受想行识),随着幻化境界之灭而灭,当幻境和幻心都已尽灭,圆觉妙心不动(不再起念起见)。依幻境、幻心来说觉,这个觉也是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犹未离幻。因此,当所有这些幻都统统息灭,名为圆觉妙心不动。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这是说:此圆觉妙心中,凡有起心动念,丝毫见解未忘,通皆是幻。所以,离幻的关键是息念息见。〔幻心〕即五蕴(色受想行识)中的受想行识之缘虑心,亦即前面经文所说的六尘缘影(详见《圆觉经精解》)。〔空华〕空中之华(古同“花”)。病眼者,见空中有华。虚空原无华,只是病眼之所见,譬喻妄心所计之诸相并无实体。本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这段经文中讲了两个心:幻心(六尘缘影)和如来圆觉妙心。

如来圆觉妙心就术语来说,在许多经论中,诸佛和众生的本体是自性,心为其用;而在有的经论中,心既是本体亦是其用,例如《楞伽经》、《修心诀》、《真心直说》等。这里所说的“心”属于后者,心既是本体亦是其用。此外,许多经论对于这既是本体亦是其用之心的觉与迷的两种状态,分别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例如觉的状态称之为如来藏,迷的状态称之为识藏。但在本经中统称为“如来圆觉妙心”。《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是说:心(如来圆觉妙心)在最初妄想之前,具有如来智慧的状态,这是觉的状态;但此心在妄想、颠倒执著时,即是迷的状态。

问:什么是“借假修真”?

答:以五蕴假合之身心来修证真如法身: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灭尽,不入断灭。】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的境界。由于坚执持远离幻境之心念的缘故,此心念亦幻,因此也应远离;远离这远离心念,此亦是幻,因此也应远离;远离这个远离,此亦是幻,也应远离;到得无所离时,即除诸幻。譬如钻火,木棍在木块上快速地钻,当火钻出来,木棍和木块就被火烧毁,而灰飞烟灭;以幻来修幻,也是这样(这是说:以幻心来息灭幻境,幻境灭了,幻心也就灭了)。诸幻(幻境和幻心)灭尽,而不入断灭(因为圆觉妙心仍在,仅是由迷转觉,即下偈云:“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不再起念起见)故。”)。

〔断灭〕绝灭。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不用假借其它方法、手段,直接离!);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这样就能够永离诸幻。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是世尊开示如何修持如幻三昧的诀法。《大乘起信论》云: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由于心不起的缘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

〔自信己性〕深信自己的本性是佛。〔知心妄动〕知道由于自心妄动,于是本性转化成识性,而沦为众生(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所以,现在修行就是停止这一妄动:不取不念。通过久远熏习力,将识性还原成本性状态。〔无前境界〕没有当前的境界。境界的出现是由于心妄动而出现的幻相。〔因缘俱灭〕心妄动,这是境界现的因;而境界现,又成为心妄动的助缘,令心更加妄动。相因相成,愈演愈烈。“因缘俱灭”即是心不妄动,境界亦灭。

问:具体如何离幻?

答:及时觉察,看破幻相,顶住幻相的诱惑和威逼,灭除爱恶之情,息念息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圭峰禅师《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云:“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迷之为有,即见荣枯贵贱等事。事迹既有,相违相顺,故生爱恶等情。情生则诸苦所系。梦作梦受,何损何益?有此能了之智,亦如梦心,乃至设有一法过于涅槃,亦如梦如幻。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己忘情。情忘即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此以忘情为修也。”(译文:体悟诸法如梦,本来就没有这些;心境本来空寂,并非今日才来空却。迷之为有,即见荣枯贵贱等事。事迹既有,境与心相顺或者相违,则生爱恶等情。情生,则为诸苦所系。然而这都是梦作梦受,又何损何益?有此能了悟之智,亦如梦心,此亦是幻,乃至假设有一法过于涅槃,此亦是幻。既然通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己(无我)亡情。情亡则断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此以亡情为修也。)

〔忘情〕亡情。古文中,“忘”通“亡”,“灭”的意思。所以“丧己忘情”,即:丧己亡情。“此以忘情为修也”,即:此以亡情(灭去爱恶之情)为修也。

三、说偈重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世尊为了重宣上面开示的义理,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

普贤你应当知道,一切诸众生,无始以来幻入无明境界,都是从如来圆觉妙心建立;犹如虚空华,是依虚空而有相。空华(喻幻境和幻心)若是又灭掉,而虚空(喻圆觉妙心)本不动。幻境和幻心都是从圆觉妙心起念起见而生,诸幻尽灭,则圆觉妙心觉悟圆满,这是因为圆觉妙心不动(不再起念起见)的缘故。

〔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都是从如来圆觉妙心建立。这里的“诸”是语助词,无实义。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此会的诸菩萨众,以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幻都要离掉。犹如钻木取火,木棍和木块(喻幻境)烧尽,火(喻幻心)也就息灭了;觉则无渐次(离幻即觉),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之方便也是这样。

〔方便亦如是〕这是回答本章经文一开始普贤菩萨的提问:“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参考阅读:

圆觉经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