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唯心识观(原文录自《占察善恶业报经》) 湛然 注
切莫缘境造业而不自觉知。 离心,对境不起念,一了百了,这是最根本的办法。
观所造之业,及一切差别,悉是唯心所作,称之为唯心识观。观以净心,消业除罪,转识成智。 身口意之所以造业,是由于有爱憎取舍;而爱憎取舍,是由于对境起分别心。
〔生死轮回〕每一众生生在六道中的哪一道,及其依正二报,为过去所造之业感招而来,这是业报。〔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依正二报〕依报和正报。世间国土房屋器具等,为身之所依,叫做“依报”;众生五蕴假合之身心,叫做“正报”。〔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乃构成人的五大要素。色是身体,受想行识是心。
离心,对境不起念,一了百了,这是最根本的办法。《金刚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心若不硬要去分别是好还是不好),妄情从何起(爱憎取舍之情从何而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详见《四祖开示法融》) 〔境缘无好丑〕境缘没有好还是不好。在这里“丑”是不好的意思。 弥勒菩萨说偈云:“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憨山大师年谱》)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 学唯心识观者,就是于一切时一切处,随着身口意所造的一切业,都应当观察,知道这都是心在支配。 〔业〕身口意之所作。〔业报〕善、恶业所招感的乐、苦果报。〔身口意所有作业〕身所作的行为,口所说的言语,意所起的念头、思想。 【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 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着起念,都应当察知。不要让心无记,在攀缘境界时,却不自觉知。于念念间,都应当这样来观察自己的内心。 〔无记〕昏昧,不清醒。〔攀缘境界〕对境界起分别心,而有爱憎取舍,身口意随之造业。 【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 随着心有所缘念,就要使心跟踪这个缘念的念头,令心自知。 【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 知道是自己内心在起念想,而不是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是自己内心生起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而有无量种种想(思量)。 【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 然 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思量),起于分别。当知道一切境界自己无分别想的缘故,便自然没有长短、没有好恶,乃至没有有无等等思量,而离一切相(不著相)。 〔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当你看见一物,它就是你看见的那个样子, 其本身无所谓是长是短。是长是短,那是你内心起念与某物比较才有。同样,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等,也都是自己内心起念比较才有。所以,“若使离心(不起念),则无一法一想而能自见有差别也。” 【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想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 如是观察,一切法之差别(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唯是心想而生起。若使离心(不起念),则无一法一想而能自见有差别。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道这都是妄念在作祟,实际上并没有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境,勿令如是守记内心休歇停止,是名修学唯心识观。 〔离心〕对境不起念,一了百了,这是最根本的办法。 【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 若心无记,不知自己心念者,便以为有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境,不名唯心识观。
佛言:“菩萨摩诃萨,依诸圣教,无有分别。独处闲静,观察自觉,不由他悟,离分别见,上上升进,入如来地。如是修行,名自证圣智行相。”(《大乘入楞伽经》) 〔圣智〕正照真谛,远离虚妄分别之智慧,称为圣智。〔行相〕身心所行之相状。
参考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