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片石在心

湛然

 

(清凉文益禅师)过地藏院,阻雪少憩。......雪霁辞去,藏(罗汉桂琛禅师)门送之。问曰:‘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指庭下片石曰:‘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师(清凉文益禅师)曰:‘在心内。’藏曰:‘行脚人着甚么来由,安片石在心头?’师窘无以对,即放包依席下求决择。】(《五灯会元·清凉文益禅师》)

清凉文益禅师云游路过地藏院,正遇天下大雪无法赶路,便留在地藏院小住。......待到止天晴,即向院主罗汉桂琛(chēn)禅师行。桂琛至门外,说道:‘您平日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于是手指庭下片石问道:‘在心内,还是在心外?’文益回答道:‘在心内。’桂琛逼问道:‘行脚甚么来由,将片石安在心头?’文益,答不上来。当即放下行李(讲席)求决疑,月余后开悟

〔罗汉桂琛(867-928)〕唐末五代时僧人,漳州地藏院驻锡弘法十八年,迁往同属漳州境内的罗汉院,声名远播世人尊“罗汉桂琛”,谥号“真应禅师”,弟子有清凉文益等。〔清凉文益(885-958年)〕五代金陵清涼院文益禅師。南唐中主李璟追谥他为“大法眼禅师”,因此又被称为法眼文益,开立法眼宗,有门徒千余,得法者八十三人。〔上座〕在这里是尊称。〔行脚人〕或为寻访名师,或为自我修持,或为教化他人而广游四方之游方之僧,亦称行脚僧、云游僧。在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他自述了行脚的种种艰辛和他内心的体验。他那时候行脚的艰辛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能想象的。他在年谱中说到走过了很多山水,外面的境界在不断地变化,但是自己的内心却越来越清明,无念无虑之境界越来越坚固。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包含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有觉与迷两种状态:真如态(如来藏)和生灭态(识藏)。觉的状态是如来藏,迷的状态是识藏。心是如来藏状态时,与诸法实相相应,了无一物(无生死,无诸佛);心是识藏状态时,是在无明梦中,便有三界六道,森罗万象(生死,诸佛)。“三界唯心”是说,究竟有无三界六道,完全取决于心是觉还是迷。心觉,无明梦醒,这是诸法实相,了无一物;心迷,在无明梦中,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万法唯识”是说,当心之功用是识的时候,才有万法;如果心之功用是智的时候,则无万法。弥勒菩萨说偈云:“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憨山大师年谱》 )关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请参阅《十法界图说》

 

行脚人着甚么来由,安片石在心头”:批评文益用识不用智。

 

 

 

佛言:“菩萨摩诃萨,依诸圣教,无有分别。独处闲静,观察自觉,不由他悟,离分别见,上上升进,入如来地。如是修行,名自证圣智行相。”(《大乘入楞伽经》)

〔圣智〕正照真谛,远离虚妄分别之智慧,称为圣智。〔行相〕身心所行之相状。

 

 

参考阅读:

碧岩录公案百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