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孔子论仁湛然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仁之道德行为准则,是世人,尤其是君子,应该践行的基本理念(信念)。 〔仁〕人与人相互友爱、同情、帮助、尊重。将心比心地考虑问题,为人处世。仁的基本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仁是本性之德,这是先天本具(与生俱来)。后天(出生后)由于私欲,本性转化成习性,而堕落成为不仁之人(庸人、恶人)。修心(修养心性)就是格除私欲(格物),将习性转化(复还)成本性,令其仁德逐步圆满(“从心所欲不逾矩”)。其过程依次是:君子,贤人,圣人。 〔私欲〕以损人利己、损公利私,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先天、后天〕先天,出生即有(与生俱来)的;出生后所形成的,称为后天。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自己都不愿意的,就不要强加于他人。 〔仲弓〕鲁冉雍的字,也称子弓。孔子的学生,以德行着称。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孔子说:仁,即是自己要成就,同时也使别人成就;自己要发达,同时也使别人发达。能够就眼下之事按照这个道理去做,即是实践仁的方法。 〔取譬〕打比方;寻取比喻。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 功名富贵等等,并不完全取决于我,然而仁是出自内心,它完全取决于我。所以,你只要真正想要仁,它就来了。这是说:为仁由己(全由自己),欲之则至,何远之有?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来得到它们,君子不会去做。贫困和卑贱,这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来摆脱它们,君子也不会去做。君子背离了仁,怎么能够成其美名呢?君子不会有短暂的时间背离仁,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会保持仁,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会与仁同在。 〔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很短。终:完成。〔恶(wū)乎〕怎样。〔造次〕急促、仓猝。〔颠沛〕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这是说,唯有君子能在任何情况下不背离仁,在任何时候都安于仁,也正因为如此,这样的人才被称为君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合乎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要靠自己,难道会是靠别人吗?”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欲望,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言语行动都合乎礼仪规范。那么如何做呢?具体来说就是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礼的,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一日〕副词。一旦。表示如果有一天。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目〕要目。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爱人”是孔子“仁”思想的主要方面,是一种大爱,是由父母而兄长而朋友而惠及众人的爱。孔子曾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君子学道,就会有一颗仁爱之心,如此方能学有所用。 〔樊迟〕樊须,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平时的生活起居要端庄恭敬,办事情的时候严肃认真,对待他人要忠诚。就是去边远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也是不能废弃这些原则的。” 仁,是为人处事之道。人与人相处,要恭敬忠信;与事相处,要严肃认真。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孔子说:刚强、坚毅、质朴、慎言,(具备了这四种品德的人)便接近仁德了。 孔子认为“仁”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不易达到,但可以从基本的“刚、毅、木、讷”这四种美好的品质做起。刚强,就不会为欲望所动摇;坚毅,就不会为困难和威势所屈服;质朴,就会保持敦厚严谨的作风;言语谨慎,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和祸害。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有没有这样一个字,可以奉为终身之行的准则?”孔子答道:“那就是‘恕’!自己不愿意的(自己不喜欢的、不想做的、不想遭受的等等),就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恕〕推己及人。这是说,对人处事要有同理心,将心比心。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这是说,面对仁德,即便是老师,也不与他谦让。同时,这句话也强调了:“以仁为己任”,不可限于独善其身,要主动承担起宣扬仁德正义的责任,遇行仁之事,应当率先向前,有责任意识,不必谦让,勇做出头椽子,仁义才能得以宣扬与伸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这就是仁。”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做出成绩,慈惠就能够使用人。”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仁德之人安行于仁,有智慧的人虽然没有达到仁德的境界,但知道仁对自己有好处,所以也行仁。 〔约〕穷困之意。〔知(zhì)〕同“智”。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孔子说:只有仁德之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些人、厌恶某些人。”. 〔好(hào)〕喜爱。 〔恶(wù)〕厌恶。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孔子说:智慧之人不疑惑,仁德之人不忧愁,勇敢之人不畏惧。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据《宋史》记载,南宋文天祥就义后,在其衣带中发现有这样一段赞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译文: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要把义做到了极致,那么仁自然也就做到了极致。我们读圣贤的著作,所学的是什么?不就是仁和义吗?既然已经学到了仁和义,那么从今以后,才能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 〔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孔曰成仁〕《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孟曰取义〕《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选择义。)文天祥切切实实地做到了:舍生而取义。〔庶几〕连词。前面先说明某种情况或条件,然后以“庶几”连下句,说出后果,含“才能、以便”的意思。例如:“创口久溃不收,唯有割去腐肉,庶几生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一切毁誉之言论,处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吾十有五〕我十五岁。有:同“又”。〔立〕成立。这里指立身处世。〔天命〕命运的安排。〔耳顺〕对于一切毁誉之言论,能分辨真伪是非,并处之泰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