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第八十一则 僧问射麈

(公案录自《碧岩录》)

湛然

 

【僧问药山(药山惟俨禅师):“平田浅草,麈zhǔ鹿成群,如何射得麈中麈?”山云:“看箭!”僧放身便倒。山云:“侍者,拖出这死汉!”僧便走。山云:“弄泥团汉有什么限!”】

僧问药山:“平浅草,麈鹿成群,如何射得麈王麈中麈?”山说:“看箭”僧放身便倒。山说:“侍者!把这死汉拖出去。”僧便走。药山说:“这玩弄泥团的无知俗汉(没有真实修行),哪有了期(不知要到甚么时候才能开悟)!

〔麈(zhǔ)〕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故拂尘亦称“麈尾”。〔拂尘〕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蚊蝇、掸尘土的一种工具,柄的一端扎有长的尾毛。相沿成习,为名“流雅器”,清谈时必执;不谈时,亦常执在手。〔麈中麈〕麈鹿中之王,最为难射。〔弄泥团汉〕禅林用语。乃嘲笑人之语。谓一群俗汉所作之事,如同孩童玩泥团,没有真实修行;禅林中每以之为蒙昧无知者之贬称。

 

“僧问药山:麈鹿成群,如何射得麈中麈?”意思是:烦恼众多,如何从根本上来息灭烦恼(而不是逐一来息灭)?

“药山云:‘看箭!’僧放身便倒。”其实,“麈鹿成群,如何射得王(烦恼众多,如何从根本上来息灭烦恼)”,元是极好之问,可惜该僧境界太低。若是他对此言句日夜参究已久,心神凝聚,由衷地请教,当药山说:“看箭!”就会猛地一惊,前后际断,此时哪里还有烦恼?即当悟得“如何从根本上来息灭烦恼(如何射得麈中麈)”的答案是:无念。此即啐啄同时。可惜他未能契入,而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看箭”,于是放身便倒。所以药山说:“侍者!把这死汉拖出去。”将他赶了出去。

〔前后际断〕截断前际与后际。前际指过去,后际指未来。这里是讲前念已断、后念未生的光景。《禅源诸诠集都序》云:“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啐(cuì)啄〕鸡子孵化时,小鸡将出,即在壳内吮(shǔn)声,谓之“啐”;母鸡为助其出而同时啮壳,称为“啄”。禅林因以“啐啄同时”比喻机缘相投,两相吻合。

 

“‘如何从根本上来息灭烦恼’的答案是:无念。”这是说,众多烦恼之根是念头,只要念头息灭,种种烦恼齐断。如除毒树,直断其根,而不是寻枝摘叶。古德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憨山大师云:“此证明无念为成佛之捷要也。”(《大乘起信论直解》)圭峰大师云:“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禅源诸诠集都序》)《佛藏经》云:“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是无想无念(微细念灭)。”《传心法要》云:“息念忘(亡)虑,佛自现前。”

〔粗念、细念、微细念〕心念有三类:粗念、细念和微细念。妄念是粗念;正念是细念,例如念佛人之佛号,禅人之话头;微细念是识心之微细生灭迁流,为阿赖耶识之相。通常,当粗念和细念均息,就称为无念,这是一般所说的无念。进一步,如果微细念也停息,这是究竟的无念。所以,“无念”一词的含义,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五灯会元》记载:“可曰(慧可,即后来禅宗二祖,对达摩祖师说道):‘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达摩祖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慧可觅心许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达摩祖师见他观心许久,平静下来,便说道:我已经把心给你安好了)。’”

〔安心〕令心平静。

这是达摩祖师所传安心妙法:观心。当念头搅扰心不宁时,就仔细观看念头,看它究竟要想什么,念头便会自然停息,心也就安住下来了,所谓“观念念即住(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