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碧岩录公案百则

(公案录自《碧岩录》)

湛然

金刚圈,栗棘蓬。

直明心地,销归自性,如说修行。

把闲思量的心,回到公案上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参得公案离浊世,顿入一片清凉地;
何须杜康解烦忧?夜行明月正当头。

 

 

参究公案,务必:直明心地,销归自性,如说修行。否则,执指为月,便成了文字游戏,口舌逞能,而陷入“葛藤缠树,令树枯死”之陷阱。

〔心地〕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称心为“心地”。又,修行者依心而行,故称心为“心地”。〔直明心地〕径直去除心中的妄想和贪瞋痴,令心归于明净。〔句句销归自性〕句句落实到自己的心(思想)、行(行为)上,令自性由迷转觉。《六祖坛经》云:“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关于自性,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

〔执指为月〕公案亦如标月之指,当须藉指而识月,切勿以指为月,因而错失明月。因此,参究公案,不可于言句中作奇特想,谈玄说妙;而是要见月亡指,于言句中悟入。标月之指〕《圆觉经》云:“修多罗教(一切经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就会知道那个手指毕竟不是明月)。”〔修多罗〕汉译“契经”,为一切佛经之总称。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

葛藤缠树,令树枯死〕大树一旦被葛藤缠住,藤叶能将整个树罩住,蔽住阳光,致使大树不能吸收氧分,失去光合作用,葛藤的吸盘将树汁吸走,使树枯死。

〔杜康〕据《史记》记载,是夏朝的国君,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文学作品中用来指酒。曹孟德诗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然而,举杯浇愁愁更愁!

参究公案,关键在于。会得切,用得好,便是登云梯,否则就是闲葛藤。

 

《碧岩录》是南宋著名禅僧圆悟大师所著,内含一百则禅宗著名公案,共十卷。此书在禅林享有盛誉,向有“禅门第一书”之称。它是由雪窦禅师的《颂古百则》和圆悟大师的评唱组成。每一则公案有五个环节:

一、垂示:对公案作纲要性提示,以为引介。

二、公案:举出公案,其中夹注著语或评语。

三、评唱:对公案加以评唱。

四、颂古:列出雪窦的颂古诗,其中亦夹注著语或评语。

五、解述:对此颂古诗作解说性评述。

〔圆悟〕克勤禅师(1063-1135年),宋代高僧。先后弘法于四川、湖北等地,晚年住持成都昭觉寺。声名卓著,皇帝多次召其问法,并赐紫衣和“佛果禅师”之号,后又赐号“圆悟”,去世后谥号“真觉禅师”。

〔颂古百则〕《颂古百则》是雪窦禅师从古圣贤机缘语录中选出一百则公案,分别以颂古来阐扬其意。由于见地纯正,境界高邈,且其偈颂文字雅正,寓意深刻,故自问世以来,禅林中競相传颂。但雪窦之颂古对一般人来说,如蚊叮铁牛,难为下口。因此圆悟大师在开堂说法时,为方便后学,使其更易理解《颂古百则》的妙旨,乃以《颂古百则》为底本,加以评唱而成《碧岩录》。

〔颂古〕禅宗公案,早在五代时就有一千七百则之多。禅师对其中著名的公案进行咏唱,以表达自己的欣赏、领悟,这就是颂古。对公案用颂古来咏唱,禅宗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是北宋中前期的临济宗著名禅师汾阳善昭(947-1024年)的《颂古百则》。这种诗集一类的颂古风气一开,很快风行丛林,紧接着便有云门宗的雪窦重显(980-1052年)《颂古百则》,以及曹洞宗投子义青(1032-1083年)、丹霞子淳(?-1119年)、宏智正觉(1091-1157年)的颂古巨制。其中雪窦的《颂古百则》经由圆悟大师《碧岩录》的评唱,成为光耀千古的杰作,颂古诗创作在禅林遂蔚成风气。

〔雪窦〕明州雪窦山重显禅师(980-1052年),宋代云门宗僧。得道后住持明州雪窦山资圣寺,海众云集,大扬宗风,乃有云门宗中兴之祖之称。又以师久住雪窦山,后世多以“雪窦禅师”称之。

〔云门宗〕禅宗之一派。以唐末五代时之云门山文偃禅师(864-949年)为宗祖,故谓之“云门宗”。

 

参究公案之精髓,百丈开示道:“一切语言文字,俱皆宛转归于自己。”(《碧岩录》)

圆悟大师云:“昔在五祖(五祖山法演禅师)、白云(白云山守端禅师)拾得数个金刚圈、一篮栗棘蓬,九夏(夏季)之中与诸人共相切磋。遂举拂子云:大众还见么?且道。这个是金刚圈,是栗棘蓬。不容浅见衲僧会,唯许通方作者知。”(《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金刚圈、栗棘蓬〕譬喻公案金刚圈譬喻被公案套住,出不来;栗棘蓬譬喻公案犹如栗棘蓬卡在喉咙,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透出金刚圈、吞却栗棘蓬,譬喻参破公案而开悟。

大慧禅师云:“杨岐和尚问僧:栗棘蓬你作么生(如何)吞?金刚圈你作么生(如何)透?”(《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

宋代释绍昙云:“拟吞栗棘蓬,塞断咽喉气不通。”又云:“禅!禅!吞却栗棘蓬,透出金刚圈。”(《偈颂一百零二首》)

〔栗(lì)棘蓬〕栗子树(板栗树)之果实最外壳多锐刺(见下图),俗称栗蓬、栗棘蓬。

 

 

关于机锋、转语,印光大师开示道:“须知禅宗一法,名为教外别传。凡所提倡,意在言外。千言万语,总皆指归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法身理体。令人先悟此体,然后起彼修因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之事。但其酬机之语,名为‘机锋’,名为‘转语’。欲令人参而自得,故无义路。若会得,固属大幸。若会不得,但当将此一句话,当做本命元辰,废寝忘餐,终日竟夕,如一人与万人敌,不敢稍有间断放纵。一年不悟两年参,十年不悟二十年参,一生不悟,即生生参。果真拌(古同“拚”)此深心参者,决无不悟之理。既悟之后,乃名悟道。尚须历诸境缘,煅炼习气。直得烦惑净尽,方名证道。”(《印光法师文钞·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

〔本命元辰〕本命为当人之本命星,元辰为其人之生年。禅林喻作命根子(最最重要的)。“但当将此一句话,当做本命元辰”意思是:但将此一句机锋或者转语,当做命根子。“本命元辰”在禅林用语中,还有一个意思是喻指自己之本性。例如,大慧禅师云:“争奈释迦老子于明星现时忽然便觉知得自家本命元辰。”(《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如一人与万人敌〕喻指以此一句机锋或者转语,抵住种种妄念,即:以一念敌万念。

 

 

参考阅读:

大慧禅法

大慧悟道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续篇卷一

 

续篇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