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

蕅益大师 著

湛然 注

 

【甲午十二月十有三日。菩萨戒弟子智旭,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清净海众,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

甲午十二月十三日。菩萨戒弟子智旭,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海众菩萨,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

〔甲午十二月十有三日〕即公元1654年农历12月13日。此文是蕅益大师去世前一个多月写的,大师于次年(乙未,1655年)农历1月21日去世。〔智旭〕藕益大师之法号蕅益大师俗姓钟,名际明,字蕅益。二十三岁决意出家,体究大事。二十四岁时,一月中三次梦见憨山大师,当时憨山大师住在曹溪,路远不能往,因从憨山大师的弟子雪岭剃度,命名智旭。

 

痛念智旭,本为生死大事,二十四岁出家,绝无半点好为人师之念。不意幻缘所逼,谬为人师。二十余年,虽有弘法微善,而虚名所累,观行荒疎,弗能折伏烦恼,以登五品。

地忆念智旭(藕益大师自称)本为了却生死大事,二十四岁出家,绝没有半点好为人师之念。不料被幻缘所逼,谬为人师。二十余年,虽有弘法微善,而虚名所累,实际修行(观行)荒疏能折伏烦恼,登观行五品位。

这是说,能折伏烦恼登观行位(观行即佛),仍在名字位(名字即佛)。

〔谬(miù)〕错误的〔观行〕于心观理,如理身行。〔荒疎〕同“荒疏”,因平时缺乏练习而生疏。〔能折伏烦恼〕就念佛而言,未能达到一心不乱;就参禅而言,未能达到万念归一。〔五品〕即“观行五品位”,这是六即佛中之观行即佛,此位成就五品之功德,故云”观行五品位”。五品者:一、随喜品二、读诵品三、说法品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

〔六即佛〕标示凡夫修行直至成佛的六个位次: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这是未学佛之人,对于佛法闻信全无。二、名字即佛,或从善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然有悟,故名“名字即佛”,这是学佛的最初级阶段,对于佛法有闻有信,远非大彻大悟,更说不上是见与佛同。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此五品位也。(理慧相应者,理即所观之理境,慧即能观之智慧。应者,当也。谓境智相当,则言行一致也。五品者,随喜品、读诵品、说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也。)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证,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故名“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这是于十信后,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

〔三德〕一、法身德二、般若德三、解脱德。〔大彻大悟〕彻底的觉悟,完全证到“不生不灭”的真如实相。《观无量寿经》云:“豁然大悟,逮(得到)无生忍。”“大彻大悟”与通常所说的“开悟”,程度不同。“开悟”是觉悟之始,而“彻悟”是觉悟之成。〔无生忍〕亦名无生法忍,达一切法本自不生,情与非情,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因此于无性法中,忍心不动,亲证无生。

六即佛与五十二位的相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外凡位〕心居理外(对正理尚无相似之智解)。〔内凡位〕虽未证见正理,但对正理发相似之智解。

 

今病患缠身,心虽明了,力不自由,痛哭号呼,罔知攸措。幸仗佛慈,残喘未绝,设非急勖净业,何以永脱苦轮?

今病患缠身,心明白应当提起正念、并保持正念,但是力不由己,痛哭号呼,不知所措。幸仗佛慈性命未绝(若是此时命绝,后果不堪设想),若不紧急地勉力精修净业怎么能够永出生死轮回?

〔号呼〕哀号哭喊。〔正念〕净宗的正念是不夹杂妄念的念佛之念(念念相续),禅宗的正念是无念(一念不生)。〔罔知攸措〕不知所措。罔,是“不”的意思;攸,是“所”的意思。〔勖xù〕勉力。〔苦轮〕生死之苦果轮转不止,故云

禅宗也有类似的公案:克勤禅师(大慧禅师的师父,南北两宋之间禅门领袖),年青时,博通经教,投五祖法演(五祖山法演禅师)座下。一日入室请益,克勤禀告自己修证的境界,请五祖印可。但无论他怎么说,五祖都说还不行。克勤不服,仗恃自己博通经教,口才又好,便与五祖豪辩起来。五祖很不高兴,就说道:“是可以敌生死乎你这一套能了生死吗他日涅盘堂上孤灯独照时,自验看(到了临终,你自己来验证)克勤忿然离去。至金山,染重病。危困中,以平生所学应对(在此危难之际,以平生所学来提起正念、并保持正念( 禅宗之正念是无念))无一得力者全都不管用——平日只图口头说得闹热,临命终时,毕竟无用!五祖预言验证)追忆五祖之言,乃发誓道:“我病稍间(我的病只要稍好一点),即归五祖(迷途知返)。”后稍愈,即束包而返。五祖一见而喜(知是可造之材),令作侍者,卒承衣钵(终于继承五祖衣钵)。

〔涅槃堂〕送病僧入灭之处。

这一公案警诫我们:纸上谈兵,乃学佛人之大忌!现在种种谬论邪说满天飞,要害是:不能够成就临终正念,害你不得往生。(详见《净宗三印》

〔纸上谈兵〕坐谈立议,口若悬河;临阵应敌,百无一能。

 

爰发虔心,敬就灵峰藏堂,邀同志法侣(十人),及外护菩萨沙弥(五人),和合一心,结社三载。每日三时课诵、称礼洪名,二时止静。研穷大藏,教观双修,戒乘俱急。愿与法界众生,决定同生极乐。

于是发虔心,敬就灵峰藏堂,邀同志法侣十人,及外护菩萨沙弥五人,和合一心,结社三年。每日六小时课诵,称礼阿弥陀佛洪名四小时专心静坐。深入研大藏双修,戒律与经教都不可丝毫放松。愿与法界众生,决定同生极乐世界

〔爰(yuán)〕于是。〔藏堂〕即藏殿,存放藏经之楼殿。〔每日三时〕古时以十二时为一昼夜,一时相当于现在的二小时。〔止静〕专心静坐。〔大藏〕大藏经之略称。〔教观〕研教与观。〔戒乘〕戒,即戒律;乘,即教法。〔急〕迫切,要紧。

 

智旭从今以去,誓不登座说法,除同志执经问义不敢倦答。若敷文演义,自有照南、灵晟、性旦,略可宣传。誓不背佛平坐,除稍偏及对像坐。誓不登坛授戒,若授戒学律,自有照南、等慈可以教授。誓不应在家人请斋,除寺院静室中。

智旭从今以,誓不登座说法,除执经问义不敢倦于回答。若讲经说法,自有照南、灵晟(shèng)、性旦,略可宣传。誓不背佛平坐,除稍偏及对像坐。誓不登坛授戒,若授戒学律,自有照南、等慈可以教授。誓不应在家人请斋,除非是在寺院静室中。

〔敷文演义〕指讲经说法。

 

仰乞三宝证明摄受,令智旭诸缘未尽,早就轻安;大限难逃,径归安养。生则念佛兼著述,死则不堕亦不退。

仰乞三宝证明摄受,令智旭诸缘未尽,早轻安;若是大限难逃,便直回极乐家乡。生则念佛兼著述,死则不堕亦不退。

〔安养〕西方极乐世界之异名。

 

又愿同行法侣,无论旭存与否,坚志同修,有始有卒。又愿外护沙弥,无论旭存与否,诚心营事,勿懈勿失。以此殊胜净因,回向无上极果,普与含生,咸归秘藏。

又愿同行法侣,无论旭存,坚向一修,有始有。又愿外护沙弥,无论旭存,诚心办理不要懈怠。以此殊胜净因,回向无上极果,普与生,归秘藏。

〔极果〕至极的果位,即佛果。〔含生〕含有生命的动物。〔咸〕全,都。〔秘藏〕隐而不传于人,称为秘;蕴蓄于内,称作藏。秘藏者,谓诸佛之妙法,以诸佛善为守护,不妄宣说。

 

附录:克勤禅师

圆悟克勤佛果禅师,俗姓骆,彭州(今四川境内)人,祖上世代以儒为业。儿时记忆力极好,日记千言。

克勤禅师年青时,到各地参学,最后投五祖法演(五祖山法演禅师)座下。在五祖的严密逼拶(zā)下,几经波折,终于大彻大悟,得承衣钵。

他在中国禅宗史上最大的贡献,则是以《碧岩录》和《圆悟心要》两部著作,把中国的禅文化推向了辉煌的顶峰。尤其是《碧岩录》一书,当时便被人们称为“宗门第一书”。

北宋崇宁年间,克勤以母老回蜀省亲,成都府帅郭知章迎请他主持昭觉寺(位于成都),一住八年,大阐顿教,举扬宗风,一时全国入蜀参学的僧人纷至沓来。从此,昭觉寺进入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并一举确立了禅门临济宗祖庭的崇高地位,赢得了“川西第一禅林”之称誉。昭觉寺自克勤禅师住锡之后,宋高宗便敕改昭觉寺为“禅林”,使之成为蜀中第一大禅窟。其名僧辈出,为全蜀之最。

克勤禅师在盛名之下,曾应宰相李纲之邀,主法于号称“江南禅林之冠”的镇江金山寺。在这座高僧辈出的著名禅林里,克勤禅师大展临济宗风,棒喝交驰,机锋电闪,曾于一夕之中令会下参学者十七人开悟,声震天下禅林,其禅堂也因之得名“大彻”。

早在北宋末年,克勤禅师住金陵蒋山寺时,就因道法大盛,门下求学者几达无地以容的地步。当时宋徽宗待之以礼,并赐紫磨袈裟和“佛果”称号。到了南宋高宗皇帝驾临扬州时,亦诏请住持镇江金山寺的克勤禅师问道,并对其功行智慧大加叹服,行以国师之礼,并赐号“圆悟”。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八月五日示寂,将终,侍者持纸笔求颂。书曰:“已彻无功,不必留颂,聊示应缘,珍重珍重。”掷笔而化,春秋七十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