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精进佛七开示(原文录自《行策大师净土警语》) 湛然 注
【行策大师,尝起精进七期,作文以示众曰:】 行策大师(1628-1682年,净宗第十代祖师),曾在举办的精进佛七,作文开示大众: 【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 这七日中持名念佛,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而不是以快念多念为胜。但要不缓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昏沉。这样来持名念佛,可说是事持能够一心精进者。 〔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念佛有事持和理持。事持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理持是体究自性或者谛观诸法实相。事持切于往生,理持旨在见性。事一心与理一心,亦名事一心不乱与理一心不乱。蕅益大师云:“事一心者,历历分明,不昏不散是也;理一心者,默契无生,洞明自性是也。”(《灵峰宗论·梵室偶谈》)〔谛观诸法实相〕这是实相念佛。〔四种念佛〕一、持名念佛,称念佛名。二、观像念佛,观想佛的塑像或画像。三、观想念佛,按《观无量寿佛经》来观想。四、实相念佛,谛观诸法实相,此实相即是佛之法身,以“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关于诸法实相,详见《诸法实相》一文) 【若是真正道流,直能体究‘万法皆如,无有二相’。所谓生佛不二,自他不二,依正不二,净秽不二,苦乐不二,忻(同“欣”)厌不二,取舍不二,菩提烦恼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净。】 若是真正学道者们,能够直接体究万法都是一样,彼此没有差别。所谓众生与诸佛不二,自己与他人不二,依报正报不二,净秽不二,苦乐不二,欣厌不二,取舍不二,菩提烦恼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所有这些二法,实际上皆同一相,同样清净。 〔道流〕学道者流。〔直能体究‘万法皆如,无有二相’〕这是体究诸法实相,是实相念佛。《佛藏经》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又云:“见无所有,名为念佛。”“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舍利弗,是念佛法,断语言道,过出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详见《佛藏经选注》)〔万法皆如〕万法都是一样,没有差别。〔如〕同一的意思。在佛法中,一切法真实不变之本性,此本性极难用语言文字来形容,故借“如”字来做代表。本性即实相,实相即“如”。因万法的真面目都完全相同,故名为“如”。〔依正〕依报和正报。世间国土房屋器具等,为身之所依,叫做“依报”;众生五蕴假合之身,乃过去造业之所感,叫做“正报”。 【不用勉强差排,但自如实体究。体究之极,与自本心,忽然契合。方知着衣吃饭,总是三昧;嬉笑怒骂,无非佛事;一心乱心,终成戏论。二六时中,觑(qù)毫发许异相不可得,虽则至心偁(同“称”)念,亦同肆口诃骂,虽则精进修持,亦是梦中苦行。如是了达,方是真正学道人,一心精进持名也。】 不用去勉强安排要做些什么,只是自己如实地体究:万法皆如,无有二相。体究之极,与自本心,忽然契合,而证入理一心不乱。方知着衣吃饭,总是三昧;嬉笑怒骂,无非佛事;一心乱心,终成戏论。二六时中,觑(qù)毫发许异相不可得,虽则至心偁(同“称”)念,亦同肆口诃骂,虽则精进修持,亦是梦中苦行。如是了达,方是真正学道人,一心精进持名也。 〔本心〕心的本原状态。(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 【前一心似难而易,后一心似易而难。但能前一心者,往生可必(就一定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兼能后一心者,上品可阶。】 前一种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似难而易,后一种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似易而难。只要能能够事一心不乱,就一定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兼能达到理一心不乱者,上品上生。 【然此两种一心,皆是博地凡夫边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学。同堂缁素,切勿高推圣境,甘处下劣。各须勤策身心,近则七日内,远则一生中,常作如是信,常修如是行,纵不证克,为因亦强,华宫托品,必不在中下矣。】 然而这两种一心不乱,都是凡夫所能行之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学。同堂僧俗,切莫将理一心不乱视作高不可攀,而甘处下劣。各须勤策身心,近则此七日内,远则一生之中,常作如是信,常修如是行,纵然未能证到与自本心契合这一境界,其往生之因也非常优越,莲花苞中化生之品位,一定不在中下。 〔缁(zī)素〕缁是紫黑色,素是白色。僧人著紫黑衣,俗人多著白色,故号僧俗为缁素。〔博地凡夫边事〕博地凡夫这边的事。博地凡夫,亦名薄地凡夫,指凡夫位。〔薄地〕薄者,逼也。“薄地”,为诸苦所逼迫之地位也,指凡夫之境界。《净心戒观》曰:“薄地凡夫臭身鄙陋,果报卑劣。” 【倘或七日之后,置若罔闻,熟处毕竟不生,生处依然难熟,无明业习,牵合交缠,仅欲邀功七日,而此七日,又未曾到一心不乱田地,正所谓少善根福德因缘,安望往生彼国?致令金口诚言,翻疑诳妄,是谁之咎乎?同七净众,愿各自审,而诫勉之。】 倘若此七日之后,便将上述开示置若罔闻,熟处(指情执)毕竟不生疏,生处(指念佛)依然难熟,无明业习,牵合交缠,妄图仅仅依靠这次精进佛七之功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此七日,又未曾达到事一心不乱田地,正所谓少善根福德因缘,怎么可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致使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中的诚实之言,反而被疑惑是诳妄,这究竟是谁的过错呢?参加佛七的净众们,愿你们各自审思,而以此开示来诫勉自己。 〔熟处毕竟不生,生处依然难熟〕修行,就是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对于念佛人而言,就是将原来生疏的念佛,转为熟悉的;而原来熟悉的情执,转为生疏的。〔金口诚言〕佛在《阿弥陀经》中开示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行策大师传印光大师云:“憨山宿愿尚未酬,故复示生作截流(行策大师)。呵斥修人天福者,直是阐提旃陀俦(简直就是一阐提、旃陀罗之流)。佛我心性原不异,佛是已成我未修。欲得心佛两无差,当向忆佛念佛求。”(《印光法师文钞·清十祖虞山普仁行策大师》) 〔阐提〕一阐提之简称。即不信因果,造五逆十恶,断诸善根,坠入阿鼻地狱的人。〔旃(zhān)陀〕旃陀罗的简称,这里是指邪恶之人。 行策大师(1628-1682年,净宗第十代祖师),江苏宜兴人,俗姓蒋,字截流。其父全昌精通儒、佛,与憨山德清有亲交(与憨山大师是知心好友)。德清示寂后五年,全昌梦其杖锡入室而生行策(全昌梦见憨山大师拄锡杖入室而生行策),因名之曰梦憨。及长,父母相继逝,发出世志。年二十三,投武林理安寺箬(ruò)庵问公出家。胁不至席(长坐不卧)者五年,顿彻法源。问公化去,师住报恩寺;遇同参息庵瑛师,劝修净业。又遇钱塘樵石法师,引阅台教,乃同入净室,修法华三昧,宿慧顿通,穷彻教髓。康熙二年,结庵于杭州法华山西溪河渚间,专修净业,因名所居曰莲柎庵(柎fū,花萼)。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倡兴莲社,学者翕(xī)然宗之(学者一致称颂并跟随他)。 尝著《劝发真信文》曰: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其由来久远)。虽曰功高易进,而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都是由于)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没有以往生净土为要的缘故)。 〔以信愿导行〕以信愿指引行,而且落实在行上。〔以往生净土为要〕对于念佛人,应当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首要大事。 今既广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宁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预斯法会者,须具真实信心。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岂为真实?所谓真信者: 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第二、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 〔理性佛,名字佛〕六即佛之前二位。〔六即佛〕标示凡夫修行直至成佛的六个位次: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二、名字即佛,或从善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豁然有悟,故名“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理慧相应者,理即所观之理境,慧即能观之智慧。应者,相当也。谓境智相当,言行一致。)四、相似即佛,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证,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故名“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这是于十信后,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三德〕一、法身德;二、般若德;三、解脱德。 第三、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 〔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 具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充净土资粮。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于有漏。故今修行,别无要术,但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则一切行履(则一切所作之善),功不唐捐矣。 〔有漏〕这里是指有漏因:招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果报之业因。〔唐捐〕虚弃。 尝起精进七期,作文以示众曰: 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若是真正道流(道流,学道者流),直能体究万法皆如(“如”与法性、实际,皆是诸法实相之异名),无有二相。所谓生佛不二,自他不二,依正不二,净秽不二,苦乐不二,忻(同“欣”)厌不二,取舍不二,菩提烦恼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净,不用勉强差排(安排),但自如实体究(自己只是如实地体究:万法皆如,无有二相)。体究之极,与自本心,忽然契合。方知着衣吃饭,总是三昧;嬉笑怒骂,无非佛事;一心乱心,终成戏论。二六时中,觑毫发许异相不可得,虽则至心偁(同“称”)念,亦同肆口诃骂,虽则精进修持,亦是梦中苦行。如是了达,方是真正学道人,一心精进持名也。 前一心(事一心不乱)似难而易,后一心(理一心不乱)似易而难。但能前一心者,往生可必。兼能后一心者,上品可阶。然此两种一心,皆是博地凡夫边事(都是凡夫所能行之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学。同堂缁素(僧俗),切勿高推圣境,甘处下劣。各须勤策身心,近则七日内,远则一生中,常作如是信,常修如是行,纵不证克(纵然未能证到与自本心契合这一境界),为因亦强,华宫托品(莲花苞中化生之品位),必不在中下矣。倘或七日之后,置若罔闻,熟处(指情执)毕竟不生,生处(指念佛)依然难熟,无明业习,牵合交缠,仅欲邀功七日,而此七日,又未曾到一心不乱田地,正所谓少善根福德因缘,安望往生彼国?致令金口诚言,翻疑诳妄,是谁之咎乎?同七净众,愿各自审,而诫勉之。 〔博地凡夫边事〕博地凡夫这边的事。博地凡夫,亦名薄地凡夫,指凡夫位。〔薄地〕薄者,逼也。“薄地”,为诸苦所逼迫之地位也,指凡夫之境界。《净心戒观》曰:“薄地凡夫臭身鄙陋,果报卑劣。” 居普仁十三载,至康熙二十一年,七月九日卒,年五十五。时有孙翰者,病死一昼夜复苏。曰:吾为冥司勾摄,系阎罗殿下。黑暗中,忽睹光明烛天,香华布空,阎罗伏地,迎西归大师。问:大师何人?云:截流也(即行策大师)。吾以师光所照,遂得放还。同日,有吴氏子病死,踰夕(第二夜)复活,具言所见,亦如翰言。 赞曰:憨山大师,以夙愿未遂,还来度生,示生为截流大师。宏扬净土,劝人专信愿以导行,精进持名,明第一义。其料拣法门,及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等,竭净宗解行之能事,足为后世之津梁。其西归也,为冥司所敬,事与永明(宋时高僧,净土宗第六代祖)相类。可谓先祖后祖,其揆(kuí)一也矣(都是相同的啊)! 〔第一义〕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料拣法门〕截流大师著有《料柬法门》一文。〔料柬〕亦作料拣、料简,是拣择的意思。经论中之“料柬”,常常指善能分别选择正法。〔津梁〕渡口和桥梁。这里喻指得度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