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知之一字

湛然

 

问:本心(真心)知还是无知?

〔本心〕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

答:知。《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这说明无明未起之前本来有知,此即本心之知。这个知,即是般若之知。而所立之知,即是识心见闻觉知之知,乃六尘缘影。《楞严经》接着又说:“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此无见之知,即是本心之知。憨山大师《观楞伽记》云:“心寂而知,真妄皆离,即名自觉圣智。”永嘉大师《禅宗永嘉集·奢摩他颂第四》云:“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心体)历历(清清楚楚)。”僧肇《般若无知论》云:“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信矣!”

 

问:“知”之一字,历来颇有争论。圭峰大师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黄龙死心禅师云:“知之一字,众祸之门。”请问,何者为是?

答:《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句中的第一个“知”,是众妙之门;若沦于第二个“知”,即是病眼见空花,且又邀空花而结空果,是为众祸之门。紫柏老人云:“知之一字众妙门,知见立知祸大矣。”(《紫栢老人集》)

憨山大师云:“佛(释迦牟尼佛)未出世,祖(达摩祖师)未西来,现成家业,人人具足。由其具足而不知,故黄面(释迦牟尼佛)、碧眼(达摩祖师)忍俊不禁,特地出身,为人说破。灵山百万众,传灯千七百(传灯录等一千七百则公案),都皆一唤回头,顿知本有。此则‘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矣。噫!佛祖元无实法与人,岂期人人病眼空花(病眼见空华),且又邀花结果,佛祖之心然哉?此则‘知之一字,众祸之门’也。吾人若不重刮金篦(去除眼翳,以免病眼见空华),何以世(继承、荷担)其家业?”(《梦游集·送无言道公住持少林序》)

〔忍俊不禁〕忍不住要发笑。“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重刮金篦〕去除眼翳,以免病眼见空华。诗曰:“纷纭翳膜刮金篦。”〔金篦〕古代治眼病的工具。形如箭头,用来刮眼膜。

圭峰大师《禅源诸诠集都序》云: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是你自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嗔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但得无念知见,则爱恶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既了诸相非相,自然无修之修。烦恼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所以,“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是说:空寂之知,众妙之门。

空寂之知亦名灵知。〔灵知〕禅修中,当念头消亡,而又了了分明时。这个了了分明,即是空寂之知。为了区别于见闻觉知的那个“知”,而称之为灵知。《修心诀》云:“悟此而守之者,坐一如而不动解脱;迷此而背之者,往六趣而长劫轮回。”故圭峰大师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禅源诸诠集都序》)《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憨山大师《观楞伽记》云:“心寂而知,真妄皆离,即名自觉圣智。”

结论:空寂之知,众妙之门;取相之知,众祸之门。

 

对于“空寂之知”,圭峰大师还进一步做了非常精辟的开示:

此空寂之知,即是真心本体。

圭峰大师云“空者,空却诸相,犹是遮遣之言。唯寂是实性不变动义,不同空无也。知,是当体表显义,不同分别也唯此 ,方为真心本体。”《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又云:“即寂而知,知即真智,亦名菩提、涅槃。”(《圆觉经大疏》)

并且指明:即此空寂之知,便是达摩祖师所传之心印。

圭峰大师《禅源诸诠集都序》云:“但以此方迷心执文,以名为体故,达摩善巧拣文传心,标举其名(‘心’是名也),默示其体(‘知’是心也)。喻以壁观(如上所叙),令绝诸缘。问:‘诸缘绝时有断灭否?’答:‘虽绝诸念,亦不断灭。’问:‘以何证验云不断灭?’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师即印云:‘只此是自性清净心,更勿疑也。’若所答不契,即但遮诸非,更令观察,毕竟不与他先言‘知’字。直待自悟,方验实是亲证其体。然后印之,令绝余疑。故云:默传心印。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总不言,六代相传皆如此也

译文:由于中土迷心而执著于文字,以名为体的缘故,达摩祖师善巧地拣文传心,标举其名(‘心’是真心本体之名),默示其体(‘知’才是真心本体)。教以壁观(如上文所述:‘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令其断绝一切攀缘而达到无念。然后问道:‘一切攀缘断绝时,是否断灭?’答曰:‘虽然断绝了诸念,亦不断灭。’问:‘怎样证明说不断灭?’答:‘了了自知,言语不可及。’师即印可云:‘这就是你的自性清净心,更不要有丝毫的怀疑。’若是所答不契合,只是否定其种种错误的回答,令他再继续观察,始终不与他说破‘空寂之知’的这个‘知’便是你的自性清净心。一直等到他自悟,才验实他是亲证心体。然后印可,令绝余疑。这就是所说的:‘默传心印。’所言默者,只是默‘知’字,并非什么话也不说,禅宗六代相传,都是这样。

〔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外,止息一切攀缘;内,心不起念;心,要如墙壁一般,万法莫入(尘境不能令其起心动念);这样,可以入道。这四句中,最后一句是果,功夫只在前三句上做。

对于空寂之知,《修心诀》云:“悟此(空寂之知)而守之者,坐一如而不动解脱;迷此而背之者,往六趣(六道)而长劫轮回。”(详见《修心诀精解》

 

问:既然是“默传心印”,为什么圭峰大师要在这里明言?

答:对此,圭峰大师在下文有一段说明:“至荷泽时,他宗竞播,欲求默契,不遇机缘。又思惟达摩悬丝之记(达摩云:‘我法第六代后,命如悬丝。’),恐宗旨灭绝,遂明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任学者悟之浅深,且务图宗教不断。亦是此国大法运数所至,一类道俗合得普闻,故感应如是。”

译文:禅宗到了荷泽(神会大师)时,其他宗派竞相传播,要想学人自己默契这空寂之知,难遇机缘。又考虑到达摩祖师‘我法第六代后,命如悬丝’之预记,恐怕禅宗教旨灭绝,于是明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可见‘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是何等的宝贵!)。任随学者悟之浅深,以图禅宗教旨不断灭。这也是中土大法运数所至,僧俗皆当普遍听闻,故有如此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