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廓然无圣

(公案摘自《碧岩录》)

智钰

 

【梁武帝问达摩大师:“如何是圣谛第一义?”摩云:“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摩云:“不识。”帝不契,达摩遂渡江至魏。】

梁武帝问达摩大师:“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摩说:“空寂无圣。”梁武帝便问:“那么面对我的是谁?”达摩说:“不认识。”梁武帝未能契入,达摩于是渡过长江去到北魏。

“圣谛第一义”即真谛,亦即诸法之实相——毕竟空、无所有。所以就“圣谛第一义”而言,凡圣俱泯。因此达摩回答说:“空寂无圣。”可惜梁武帝不会(不能领悟),便问道:“那么面对我的是谁?”

〔梁武帝(464-549年〕萧衍,南朝梁的建立者。尝披袈裟,自讲《放光般若经》。办道奉佛,诰诏天下,起寺度僧,依教修行,人谓之佛心天子。〔南北朝〕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589年隋统一的一百七十年间,中国历史上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称为南北朝。南朝经历宋、齐、梁、陈四朝代,北朝经历北魏(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朝代。〔圣谛〕圣者所见之真理。〔第一义〕最上至深的妙理,即真谛。〔廓然〕空寂貌。〔不识〕不认识。就诸法实相来看,本来无一物,认识也就无从谈起,故回答:不识。〔诸法实相〕一切法的实际情形。《佛藏经》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详见《诸法实相》

【帝后举问志公,志公云:“陛下还识此人否?”帝云:“不识。”志公云:“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帝悔,遂遣使去请。志公云:“莫道陛下发使去取,阖,全)国人去,他亦不回。”】

梁武帝后来将此对话请教宝志公,宝志公问道:“陛下还识得此人不(你究竟知不知道这个人的根底)?”梁武帝说:“不识(不知道)。”宝志公说道:“这是观音大士,来传佛心印。”梁武帝非常后悔,要派遣使者去请他回来。宝志公说:“别说陛下派使者去请他回来,即便全国所有的人去请,他也不会回来。”

〔宝志公〕宝志禅师(418—514年),亦称志公或宝志大士。南北朝齐、梁时高僧,出生于句容县东阳镇(今属南京市栖霞区),金城(今甘肃兰州)人,俗姓朱。一生屡现神异。〔传佛心印〕达摩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而来,传佛心印。〔心印〕心者佛心,印者印可、印定之义。禅宗不立文字,不依言语,只以心传心,以佛心印定众生心,证不二相。〔不二〕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菩萨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谓之入不二法门。

 

在以上对话中,梁武帝是以俗谛来看来问,达摩祖师是以真谛来看来答,当然说不到一起。达摩祖师本想度化梁武帝,无奈武帝不能契入,非真乘根器,岂可传佛心印?只好弃之而去。所以宝志公说:“别说陛下派使者去请他回来,即便全国所有的人去请,他也不会回来。”

〔俗谛、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诸法之事相——无明梦中之森罗万象。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即诸法之实相——毕竟空、无所有,这是无明梦醒之境界。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无明梦醒而成佛。(详见《诸法实相》〔真乘〕真实之教法。乘,以舟筏、车乘比喻渡越生死海而达于涅槃彼岸之教法。〔根器〕植物之根能生长枝干花叶,器能容物,然所生所容,有大小、多寡之不同;修道者能力亦有高下,故以根器喻之。《大日经疏》云:“观众生,量其根器而后与之。”

廓然无圣:空寂无圣。这就是对梁武帝“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的回答。欲令梁武帝契入诸法实相。

对朕者谁:那么面对我的是谁?梁武帝因达摩是圣者,所以请教他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摩回答说:“空寂无圣。”梁武帝不会,接着就问:“那么面对我的是谁?(意思是,你不就是圣者吗?怎么能说无圣呢!)”

不识:达摩回答道:“不认识。(意思是,本来无一物,哪有个什么面对你的?再度欲令梁武帝契入诸法实相。)”

帝不契,达摩遂渡江至魏:达摩祖师两番点化(“廓然无圣”和“不识”),梁武帝都没能够契入,实非真乘根器,无法与他传佛心印,只好离去。渡江至魏,少林面壁九年,才接得二祖。

梁武帝后来追忆此事,自撰碑文云:“嗟夫!见之不见,逢之不逢,遇之不遇,今之古之,怨之恨之。”(译文:嗟夫!见犹不见,逢犹不逢,遇犹不遇,无论是今是古,都会怨之恨之。)

复赞云:“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妙觉。”(译文:心若存有,旷劫滞于凡夫;心无一物,刹那而登妙觉。)

〔旷劫〕久远劫。〔今之古之,怨之恨之〕无论是今是古,谁要这样错失良机,对自己的怨恨都是无穷无尽。

 

问:梁武帝造寺度僧无数,为什么达摩祖师却说他无功德?

答:梁武帝著相布施,是福德,而非功德。现将《五灯会元》中的这一段对话注释如下,来回答你的问题。

〔造寺〕修建寺院。〔度僧〕度人出家为僧。〔福德〕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有漏〕漏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谓之有漏。

【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梁武帝问道:‘朕(我)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梁武帝说:‘为什么无功德?’达摩祖师说:‘这只是人天福报,有漏之因。如影之随形,虽有其相,并非真实。’梁武帝说:‘如何是真实功德呢?’达摩祖师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这才是功德。如是功德,不是以世间法所能求的。’

〔写经〕抄写佛经。当时没有印刷术,是通过抄写来流通佛经。〔不可胜纪〕不能逐一记述。极言其多。〔虽有非实〕《证道歌》云:“著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注释详见《证道歌注》)〔净智〕清净智慧。以此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即得内心寂静(体自空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