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证道歌注湛然 注
《证道歌》是无明梦觉的境界,例如歌中云“法身觉了无一物”、“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等等。《证道歌》同《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一样,其核心都是在讲证入无生法忍,令自性返本还源。因此读者对于诸法实相和自性、本性要熟悉。关于诸法实相,详见《诸法实相》一文;关于自性、本性,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 〔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无生法是指不生不灭之诸法实相,真智安住在此理上,不再退堕,叫做“无生法忍”。 佛言:“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八十华严经·卷第五十一·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 《证道歌》将禅宗奥义和盘托出,而且韵文极为流畅,易在朗朗吟诵间,得悟佛法大意。据说曾以《震旦圣者大乘决疑经》的名称传至印度。(此说出自大慧宗杲《普说》、慧洪觉范《冷斋夜话》与彦琪《证道歌话》之自序等。) 〔佛法大意〕与“祖师西来意”、“西来意”、“祖意”等词,都是表示佛法之奥义、禅理之真髓。〔祖师西来意〕禅宗初祖达摩自西天来中土传禅,此乃佛祖之心印,称之为“祖师西来意”。〔心印〕心者佛心,印者印可、印定之义。禅宗不立文字,不依言语,只以心传心,以佛心印定众生心,证不二相。〔震旦〕古代印度称中国为震旦。 历来相传《证道歌》的作者是玄觉,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人。字明道,号真觉,谥号‘无相大师’,世称“永嘉大师”。现在学者考证,《证道歌》的原作者应是令六祖顿教弘扬天下的大功臣神会。而从《证道歌》中所讲述的修为、境界,以及所遭受的苦厄、迫害来看,其作者也的确应该是神会大师。 〔顿教〕“直指本源,不历诸阶,见性成佛”的教法。其宗旨是:顿悟自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本性即佛。〔不历诸阶〕通常菩萨由凡夫修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历时三大阿僧祇劫。而禅宗的修行速度要快得多得多,不一一经历这些阶位。〔阿僧祇劫〕汉译为“无央数劫”。
注:注解中的每章标题,类似科判,非原文所有。
一、证实相【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您看见没有?这是既不学也不作的清闲无事之修道人。他既不除妄也不求真,因为他已经证悟了无明之实性即是佛性,幻化色身与法身之实性亦无二无别。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这是证得无生法忍的境界。 〔君不见〕您看见没有?这是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例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此开篇第一句(“君不见”)与文末最后一句“未了吾今为君诀”相呼应——此歌是专门为您唱的,令读者倍感亲切。大师悲心,跃然纸上。 〔绝学无为〕既不学,也不作 ,因为道果是息虑而成。《传心法要》云:“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通“亡”)虑,佛自现前。”又云:“沙门果者,息虑而成,不从学得。汝如今将心求心,傍他家舍,只拟学取,有甚么得时?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闲道人〕不作不起诸业行的清闲无为之修道人。《大智度论》云:“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此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不除妄想不求真〕这是已经达到了“无住而生心,生心而无住;圣凡情泯,真妄见空”的境界,乃保任功夫中,任的功夫已经成就。因此五阴浮云和三毒水泡都不能为害,只是空去来、虚出没。 〔保任〕这是修道的两大阶段。保:绝思绝虑;任:任心自在而无爱憎取舍。详见《四祖开示法融》。〔实性〕真实的性质,亦即实相(事物之实际情形)。《六祖坛经》云:“简(薛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六祖)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注释详见《六祖坛经精解》。)关于实相,详见《诸法实相》一文。〔幻化空身即法身〕幻化的色身与法身同是幻象,就体性(实相)而言,色身与法身无二无别。〔法身亦幻〕《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常观诸佛妙法身,体性如空不可得。”《大乘入楞伽经》云:“法身如幻梦,云何可称赞?知无性无生,乃名称赞佛。”〔佛性〕一切众生永不变异的且能觉悟成佛之性。《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证悟了法身就明白万法皆幻,本无一物,本源之自性(本性)即是天真佛。因此五阴(色受想行识)浮云空去空来,三毒(贪嗔痴)水泡虚出虚没,皆不能为害。 〔天真佛〕)法身佛之异名。《宗镜录》云:“祖佛同指此心而成于佛,亦名天真佛、法身佛、性佛、如如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不再受五阴(色受想行识)三毒(贪嗔痴)之驱使牵缠。这是生心而无住的境界,表明任的功夫已经成就。然而,就一般人而言,保的功夫尚未成就,更何况任的功夫,自己还在被五阴三毒驱使牵缠,哪里就敢“不除妄想不求真”呢? 〔保任〕保护和任运,这是见性后净除习气的两个阶段。“保护”,就是尽力照顾圣胎(无念心体),使其不受贪嗔痴的侵害,以成就四忍中之前二忍(伏忍和柔顺忍);“任运”,就是圣胎长大成人后随顺境缘而自然运作,在顺逆境缘中进一步的磨炼,以成就四忍中之后二忍(无生忍和寂灭忍)。 忍有四个层次(四忍):伏忍、柔顺忍、无生忍和寂灭忍。 一、“伏忍”:初心行者,于顺境和逆境,通过调伏其心来忍(不起贪嗔痴烦恼),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二、“柔顺忍”:调伏其心既久,遇境遇缘,不须勉强抑制,而自然能忍(不起贪嗔痴烦恼),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此时之心,柔和善顺。 三、“无生忍”:圣位中的人,达一切法本自不生,情与非情,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因此于无性法中,忍心不动,亲证无生。 〔无性〕性者体也,一切诸法无实体,谓之无性(幻象)。《法华经》云:“知诸法常无性。”《楞严经》云:“诸幻成无性。” 四、“寂灭忍”:果位圣人,彻证涅槃寂灭境界,动静二相,皆契如如。 〔如如〕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因是如理智所证得的真如(诸法实相),故云“如如”。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证悟了诸法实相,既无人执也无法执,旷劫无明业识应念顿消,刹那之间就灭却了堕阿鼻地狱的罪业。若是我在用妄语欺诳众生,那就是自己招来长达尘沙劫的拔舌地狱罪业。 〔实相〕事物之实际情形,即诸法实相(详见《诸法实相》一文)。〔人执〕又名我执、人我,妄执五蕴假合的身心为我。断我执者,了分段生死。〔法执〕又名法我,妄执道法为实,以为有法可得、有道可修、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执着于修因证果。《菩提心论》云:“二乘之人(辟支佛、阿罗汉)虽破人执,犹有法执。”断法执者,了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在三界六道中的众生,由于善业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了分段生死者,脱轮回出三界。〔变易生死〕三乘中的圣者,已断见思惑,了脱分段生死。在修道过程中,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故名“变易生死”。了变易生死者,圆证佛果。〔尘沙劫〕劫数如尘如沙。形容极其漫长久远的时间。 二、如来禅【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都在诸法实相中圆满。无明梦里,明明有六道;无明梦醒,湛然无一物,根本就没有大千世界。 〔如来禅〕这里的“如来禅”是指《楞伽经》中所说的如来禅,而不是通常相对于“祖师禅”所说“如来禅”。《楞伽经》云:“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行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圭峰大师云:“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来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禅源都序》)由此可知:入如来地,行自觉圣智相的三种乐住,且成办救渡一切众生之不思议事,称为如来禅。这是至极之心法,达摩祖师门下辗转相传者,即是此禅。〔自觉圣智相〕自己证悟圣智之行相。〔圣智〕如来之法界体性智,即觉知“诸法本不生”之智,亦名清净法界智。《楞伽经》云:“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行相〕行事的相状。 〔相对于“祖师禅”所说“如来禅”〕这是由《证道歌》和圭峰大师之后的仰山禅师(百丈禅师之徒孙——沩山嗣法于百丈,仰山嗣法于沩山)首次提出。《景德传灯录·仰山慧寂章》云:“师(仰山)曰:汝只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这是以祖师禅为达摩所传之心印,以如来禅为未了之名(详见《香严击竹》)。其后便流传着一种观点:将禅法分为三等根机,谓上、中二根的禅法名祖师禅,即达摩所传心印;下根禅法名如来禅,例如四禅八定之禅。〔四禅八定〕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和无色界的四无色定。 〔六度万行〕略则六度,广则万行,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文音译;汉译:度,意思是到彼岸。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到彼岸为到涅槃岸之义。波罗蜜之行法有六种(称为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六度万行体中圆〕这里的“体”,是诸法之体,即诸法实相。证悟诸法实相,自然六度万行俱备:证悟诸法实相,诸缘悉舍,即布施波罗蜜;本来清净,即戒波罗蜜;不以赞而喜、不以谤而瞋,即忍波罗蜜;念念无妄,即精进波罗蜜;内寂不摇,即禅波罗蜜;智照如日,即般若波罗蜜。到此田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步步皆如法,无一理而不圆,无一事而不备,故云“六度万行体中圆”。〔如法〕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 〔大千世界〕亦称三千大千世界,它是一位佛所教化的区域。一座须弥山加上四大部洲,称为一个小世界。集一千个小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个“中千世界”;集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一个“大千世界”。因其三次称千,故一个大千世界又名“三千大千世界”。〔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是无明梦醒,是“顿觉了,如来禅”之境界。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诸法实相)中莫询问寻觅。你们向来尘镜未曾磨(譬喻自性犹如明镜被贪嗔痴等锈垢遮蔽),今日须得向你们剖析分明。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这是说:在诸法实相中根本就没有罪福和损益,所以莫去询问寻觅。〔昔来〕向来。〔今日分明须剖析〕这是神会大师怜悯学人背觉合尘,对于罪福损益追逐不已,因而随业飘荡而忘返,因此今日为他们剖析明白。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谁无念?谁无生?如果真是无生无不生,那就成了没有思想的机关木人。机关木人怎么能够用心成佛呢?只好求佛施功了。但这是心外求法,能够到达涅槃彼岸吗? 〔机关木人〕由机械使其活动的木头人。〔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机关木人没有思想活动,这是无生;但又能够活动,这是无不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是说:如果没有思想活动但又能够活动,岂不成了机关木人吗?宝志禅师云:“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彼岸?”(《指月录》)〔用心成佛〕六祖云:“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坛经》)这是六祖顿教的核心。〔早晚〕或早或迟。表示情况总有一天会出现。〔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呼请机关木人(只知道大死的人)问他:求佛施功终会到达涅槃彼岸吗? 这一段是说:应当由大死(绝思绝虑)转入大活(任心自在),也就是由保的功夫转入任的功夫。如果总是绝思绝虑,这就是机关木人,只能够活动,而没有思想,这样怎么能够转八识成四智而圆证佛果呢?那就只好求佛施功来成就了!但这是心外求法,能够成佛吗? 〔转八识成四智〕将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转成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详见《六祖坛经精解》) 本段是批评那些执着于绝思绝虑的人(只能大死而不能大活),以为这就是究竟。也是六祖在《坛经》中所呵斥的:“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禅林讥刺说:“坐在黑鬼窟里”,“坐在阴山背后”,“死水里浸杀”,等等。 〔大死大活〕修道人做功夫,第一个阶段是大死(绝思绝虑),这是保的功夫。保的功夫成就后,就要进入第二个阶段是大活(任心自在),这是任的功夫。要做到任心自在而不为尘境牵缠,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达到寂照不二、空有无碍之境,虽五欲当前,亦运用自如而不失本性。《碧岩录》说:必须是大死一番,却又活过来才要得。(原文:“须是大死一番,却活始得。”)四祖开示法融道:“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你已经做到了绝思绝虑——保的功夫已经成就),更无阙(同“缺”)少。......汝但任心自在(现在开始做任的功夫——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详见《四祖开示法融》) 《六祖坛经》中有一则“卧轮断想”的公案:“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六祖)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只会大死,不能大活)。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任运而起,无所住而生其心,活泼泼的妙用),菩提作么长(以诸法实相观之)?’”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放下色身,别执着它,在诸法寂灭体性中粝食粗衣随缘饮啄。证悟到诸行无常一皆切空,这就是如来大圆觉。 〔四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由地、水、火、风等四元素组成,故称之为“大”,所谓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四大在这里指人的身体。《圆觉经》云:“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例如以东为西、以南为北等等),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惟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译文:什么是无明呢?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种种颠倒,认妄为真,这就是无明。这就像有人迷失了方向,认北为南、认东为西一样,妄认地水火风四大形成的肉体为自身相、六根缘六尘所起的念想为自心相。这就像眼睛发花,妄见空中有花并有第二个月亮。善男子!实际上,空中并没有花,这是病眼者妄执的幻象,由于妄执的缘故,不仅妄执虚空是实有,而且还以为真有花从那里生出来。众生由于颠倒迷惑而妄认幻现的身和心是实有,并执之为我,于是生死轮回,所以称之为无明。)〔六尘缘影〕六根缘六尘所产生的种种念想,而这些念想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称之为六尘缘影——缘六尘之幻影。 〔放四大,莫把捉〕放下对身体的执着。人们之所以不能够无拘无束地生活,大多是由于贪图身体的舒适享受等等,以心为形役(心灵为形体所役使),这是执着四大(身体)的典型表现。〔寂灭性〕诸法寂灭的体性,即诸法实相。〔饮啄(zhuó)〕饮水啄食,比喻自由自在地生活。《庄子·养生主》云:“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qí,祈求)畜乎樊(笼子)中。”《成玄英疏》云:“饮啄自在,放旷逍遥,岂欲入樊笼而求服养!譬养生之人,萧然嘉遁,唯适情于林籁,岂企羡于荣华!”常言道:“笼鸡有食汤刀近,野鹤无粮天地宽。”〔泽雉(zhì)〕湖泽中的野鸡〔林籁(lài)〕风吹林木发出的声音。〔诸行无常〕世间的一切事物,变化无常。《涅槃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详见《雪山偈注》)〔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证悟到诸行无常一皆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注释详见《金刚经精解》)〔即名诸佛〕即名之为佛。“诸”在这里犹如“之”,例如:“能事诸乎?” 三、决定说【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寻枝摘叶我不能。】 这是决定正确之说,是真正成佛之道,但是就有人不接受而肆意追问诘难。从根本上做功夫(直截根源——喻顿教)这是佛所印可的,要是去寻枝摘叶(喻渐教)我办不到。 〔决定说〕一言决定,终无异说。〔真乘〕真实之教法。“乘”,以舟筏、车乘比喻渡越生死海而达于涅槃彼岸之教法。〔不肯〕不同意,不接受。〔征〕追究。〔直截根源〕修行是断除无明以成佛。而断除无明犹如砍伐毒树,应当直断其根,而不是寻枝摘叶。〔直截根源佛所印,寻枝摘叶我不能〕“直截根源”,指六祖所传之顿教;“寻枝摘叶”,指神秀所传之渐教。〔禅宗顿渐二教〕南方慧能系主张顿教,世称“南顿”;北方神秀系则主张渐教,世称“北渐”〔顿教〕不历阶梯渐次,直指本源,顿时开悟的教法。〔渐教〕依序渐进而悟之教法。 南北顿渐的分立,始于神会大师对神秀一系禅法的抨击:“师承是傍,法门是渐。”(《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此后更形成争夺法统的紧张:“顿渐门下,相见如仇;南北宗中,相敌如楚汉。”(《禅源诸诠集都序》)从南北二系势力消长的形势来看,在7世纪下半叶和8世纪上半叶,神秀一系的禅风,几乎笼罩了中国北方,其势力与影响远在惠能一系之上。只是在8世纪中叶,尤其是在9世纪中叶会昌灭佛后逐渐衰退,约至9世纪末趋于衰亡。惠能一系到了8世纪,在南方迅速发展起来,马祖道一与青原行思等人尤其是临济、曹洞等“五家”,更把惠能禅宗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更鲜明地张扬顿悟法门的禅风。马祖道一与青原行思二脉作为惠能一系的主要代表,后来日益成为中国禅风的主流。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如意宝珠,人们不知道,就在如来藏里。找到了这颗如意宝珠,六根成解脱(六般神用)。这六根成解脱的六般神用是空而不空,摩尼珠的圆光有色而非有色。 〔摩尼珠〕如意宝珠,这里喻指证入如来藏后的妙用。〔如来藏〕本性。关于如来藏,详见《心、自性、如来藏》。〔六般神用〕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成解脱的妙用。《楞严经》云:“一根旣返源,六根成解脱。”〔六般神用空、不空〕六般神用,就理而言是空;就事而言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摩尼珠的圆光,就理而言非有色;就事而言有色。 【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怎拈得?】 净五眼而得五力的境界唯有自己亲证才能够了知(而不是推测可知)。人们对于证道者的修为,如镜里看形,要是表面上模仿他并不困难,但犹如水中捉月,是得不到月的。只有自己从根本上做功夫去亲证,才是正路。 〔净五眼〕肉眼不被物惑,天眼彻见一切,慧眼智照洞明,法眼见性本空,佛眼物我等观。〔得五力〕五眼既净,则五力自得现前。〔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能破诸邪信,精进力能破身之懈怠,念力能破诸邪念,定力是能破诸乱想,慧力能破三界之诸惑。〔唯证乃知难可测〕心地法门唯证乃知,非凡情所能测度。〔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怎拈得〕据说爱因斯坦每次讲演时,他的司机都坐在后排专心听专心记。有一天,司机对爱因斯坦说:“我也能够作你的演说。”爱因斯坦说:“好呀,下次你代我讲。”这样,在爱因斯坦的同意下,司机非常高兴地做了一次流利的演说。正在他踌躇满志地结束讲演时,听众开始提问,司机傻眼了。禅宗也有类似的事:大慧禅师到福建接引禅人时,见他们个个出言不凡,感到十分诧异。追问之下,他们才承认:“我等从《碧岩录》中记来,实非由悟。”(这是将古人公案当作现成转语,投机取巧,专用于应对参学时之勘验。)盘山云:“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传灯录》) 四、常独行【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常自独行,常自独步,与达悟者同游通向涅槃之路。格调高古、心神清朗,道风自然高尚。然而容貌憔悴、骨气刚强,世俗之人都不理会。 〔游〕从容地行走。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穷释子,口称贫僧,实际上是身贫道富。身贫则常穿破烂衣服,道富则心藏无价珍宝。 〔释子〕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这是僧徒的通称。〔缕褐(lǚ hè)〕破烂的衣服。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无价珍宝,用无穷尽,利益万物、应机施与,毫不吝惜。三身四智在体中圆,八解六通在心地印。 〔三身〕法身、报身和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人人本具,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成,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众生的智慧;“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意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众生根器而应病予药与转凡成圣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末那识)所成,为佛通达无我平等的道理,而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慈的智慧;“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所成,为佛观照一切事相理性无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净圆明,彻见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 〔八解〕即八解脱: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六通〕三乘圣者所得到的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上士证得诸法实相(一决),一了一切了,而许多中下士听到都不相信,只好自己断除无明证悟本性,怎么可以向外宣说呢? 〔一决〕即前面所说“证实相”。〔一切了〕前面歌云:“证实相,无人法。”由于证得诸法实相,人法二执皆断,当然一切了。所以这是极其圆顿的法门,直截根源。〔解垢衣〕断除无明,证悟本性(如来藏)。《楞伽经》云:“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 人们不仅不相信这个圆顿法门,反而诋毁诽谤。不理睬他(从他谤,任他非),这些诋毁诽谤便如举火烧天,什么也烧不到,久自息灭,白费力气。我听到这些诋毁诽谤恰似喝饮甘露,销融自性后顿入不思议境界。即使铁轮在头顶上旋转,定慧圆明也都始终不失。 〔从他谤,任他非〕任从他毁谤,任从他反对。《证道歌》的作者神会大师,为了弘扬六祖顿教,备受诋毁诽谤和迫害。 据记载: 神会年幼好学,听闻岭南曹溪大师盛扬禅道,于是效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远千里来礼六祖。足破无鞋,裂衣裹足(撕开衣裳来包裹脚)而行。见祖师后,一直随侍,尽得顿教,六祖赞誉道:“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六祖坛经·付嘱品第十》) 惠能虽然得承五祖弘忍之衣钵而为六祖,但其顿教仅仅流传于岭南一带。偌大的中国,几乎全是神秀之渐教的天下。神秀入灭后,大弟子普寂继续阐扬其宗风,盛极一时,时人称之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两京”指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三帝”指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普寂并以神秀为达摩一宗的正统法嗣,立他为第六祖,而自称为第七祖。 为了护持正法,神会进入京城洛阳,不顾性命威胁作狮子吼,大力弘扬曹溪禅法,设无遮大会于河南滑台大云寺,与神秀系下,当时“两京名播,海外知闻”之崇远法师面对面地展开关于南北禅宗是非邪正的辩论。抨击北宗“师承是傍,法门是渐”,并著《显宗记》,定南能为顿宗(楷定南方惠能为顿宗),北秀为渐教(北方神秀为渐教)。建立南宗宗旨,令顿教大播于洛阳而流行于天下,明灯高照,世代蒙化。 〔不顾性命威胁作狮子吼〕据《南宗定是非论》中记载,当时崇远威胁神会道:“普寂禅师名字盖国,天下知闻,众口共传,不可思议。如此相非斥,岂不与身命有仇(岂不是跟自己的性命过不去)?”神会答曰:“普寂禅师与南宗有别,我自料简(清理检点)是非,定其宗旨。我今谓弘扬大乘,建立正法,令一切众生知闻,岂惜身命?”崇远又问道:“如此行事,难道不为求名利乎?”神会答曰:“生命尚不惜,岂以名利关心?”足见神会为法忘身的精神。〔无遮会〕这种法会普同供养,如现在人打千僧斋,结万人缘,谁都可以参加而无遮止限制。 神会坚毅的态度和精辟的言论,震惊了当时参预大会的人。从此南北两宗的界线更加分明,争论也更加激烈了。天宝四年(745年)神会以六十一岁的高龄应请入住东都(洛阳)荷泽寺,这时普寂和义福都先后去世,由于神会大师的弘传,使曹溪的顿教大播于洛阳而流行于天下(见圭峰大师《圆觉大疏钞》)。天宝八年(749年)神会在洛阳荷泽寺又楷定南宗的宗旨而非斥北宗,且每月作坛场为人说法:抑清净禅,弘达摩禅。 为此,神会也受尽北宗的排挤和陷害。当时北宗气焰熏天,深入朝廷、官府和天下寺庙。所以神会所受的迫害是极其惨痛的。支持北宗的御史卢奕诬奏神会聚徒,疑萌不轨。据圭峰大师《圆觉经大疏钞》记载,神会在不到二年的时间里,被迫四迁住地:“天宝十二年,被谮聚众,敕黜弋阳郡,又移武当郡。至十三载,恩命量移襄州。至七月,又敕移荆州开元寺。皆北宗门下之所毁也(这都是北宗之诬陷迫害)。”。神会虽过着贬逐的生活,两年之间转徙四处,但他的声望并未下降。 神会被贬的第三年,即天宝十四年(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叛变,攻陷洛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出奔西蜀。副元帅郭子仪带兵征讨,因为军饷缺乏,采用右仆射裴冕的临时建议,通令全国郡府各置戒坛度僧,收取一定的税钱(香水钱)以助军需。这时神会尚谪居荆州,诬奏他的卢奕已被贼所杀,群议请他出来主持设坛度僧,于是他才回到洛阳。至德元年(756年)神会已经七十二岁,当时洛阳寺宇已被战火摧毁,他即临时创立寺院,中间建筑方坛,所有度僧的收入全部支援军费,对于唐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起了很大的支持作用。 安禄山之乱平定以后,唐肃宗便诏神会大师入内供养,并敕建在他曾住过的荷泽寺中建造禅宇给他居住,所以时人称他所弘的禅学为荷泽宗。 【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观(看待)恶言,于我是功德,是成就我的善知识。要不是因为诬陷迫害而出现冤、亲,怎么能够彰显自己冤亲平等的无生(了悟一切法悉皆空寂)慈忍力呢? 〔讪(shàn)谤〕讥讪(讥刺讪笑)、毁谤。〔冤、亲〕冤(仇人),诬陷迫害自己的人;亲(亲人),支持帮助自己的人。 五、宗说通【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我是)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而不滞住于空。非但我如今独自通达了,恒沙数的诸佛也都是这样证得本体。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这是神会大师在讲述自己所证悟的境界。〔宗说俱通〕于禅宗,通达堂奥之宗旨者称宗通,能面对大众自在说法教化者称说通。宗说俱通者,为大宗师。《楞伽经》云:“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说通。”注曰:“宗者道之本,说者教之迹。” 【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胆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胆裂(吓破胆)。香象奔逃失威风,天龙寂听生欣悦。 〔狮子吼,无畏说〕见上文“不顾性命威胁作狮子吼”的注释。〔百兽〕指普寂法师的门徒、信众。这些人在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的势力极大,上至宫廷,下至官府士绅。〔香象〕耳门骨可分泌有香气液体之强大硕壮大象,比一般大象强大硕壮得多。这里指“两京法主,三帝门师”的普寂法师。〔天龙〕诸天与龙。这里指大开圆解之菩萨。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六祖之顿教),了知生死不相关(才知道生死是幻象)。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行亦在禅中,坐也在禅中,语(说话)默(无言)动静都安详自在。纵令锋刀相加亦泰然,即使毒药谋害也等闲。我师(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得见燃灯佛授记成佛,正是由于多劫曾为忍辱仙。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这是神会大师在流放迫害中,心、行的真实写照。当年憨山大师因弘法遇难,被打入天牢,生死未卜之际,却不减一念欢喜心,也是这个境界。憨山大师写道:“我近来因为弘法而遭受到陷害,皇上震怒(大师因弘法遭谤,皇上震怒,被捕下狱,严刑逼供,生死未卜),如晴天霹雳,闻者掩耳。自从被逮捕直到流放离京,二百余日中,备历苦事,不可言喻。从始至终,自视一念欢喜心,竟然未减于往常,看到的人莫不大为吃惊。然而突如其来的生死祸患,他人因此为我而吃惊;及至看到我不减往常的欢喜心,就更为吃惊。我并不为人们吃惊的生死祸患而吃惊,而人们却为我不吃惊而吃惊,或许里面有一定的道理吧!”(原文见《梦游集·将之雷阳舟中示奇侍者》) 〔坦坦〕泰然。〔假饶〕即使。〔闲闲〕等闲。〔忍辱仙〕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为忍辱仙人,修忍辱行。《金刚经》中,佛言:“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在那五百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又言:“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本篇云:“我师(释迦牟尼佛)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由此可见,忍辱一行,为成佛之第一妙行。 〔忍辱〕通常人们把“忍辱”的“辱”理解成“使受到羞耻”,所以把“忍辱”理解为:忍受侮辱。其实,“辱”还包含“挫”的意思,例如:“往者弗送,来者弗止,或击其迂,或辱其锐。”(《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所以,“忍辱”的意思是:忍受种种侮辱和恼害而无恚恨。具体来说,就是:言逆能受,事违能安,饥寒能耐,欲起能净。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没有定止。但自从顿悟了彻无生法,荣辱生死于我又有何可忧、何可喜呢?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神会大师是几经生死,而且当时仍还处于是生是死前途未卜(难料)的情境。 【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潇洒。】 进入深山,住阿兰若,险峻僻远的长松之下,就是优游静坐的野僧家,宁静安居真是潇洒。 这一段是描述得旨(得到参禅要旨)住山的情形。 〔兰若〕阿兰若的简称,是僧人静修的地方。〔岑崟(cén yín)〕山势险峻貌。〔幽邃(suì)〕僻远之地。〔阒(qù)寂〕宁静。 六、觉即了【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着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觉即了,不施功(这是无为法),与一切有为法不同。着相布施(有为法)至多得到生天的福报,犹如仰射虚空。 〔觉即了,不施功〕觉悟到诸法实相则一切皆了,就不须再着意修什么,而是无功用行。〔无功用行〕不假藉身口意三者而修行,于自然而然之状态下,任运自如。〔有为法〕通常,有为法是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这里的有为法是就修行而言。修行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着相而修,是有为法;离相而修,是无为法。例如,心住于法(着相)而行布施,是有为法;心不住法(离相)而行布施,是无为法。《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住于法(着相),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同“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离相),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又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详见《金刚经精解》)《佛说四十二章经》中“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解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不执着于道),亦不结业(亦不造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无修而修,无证而证)。不历诸位(不经历五十二个阶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详见《四十二章经注》)〔五十二个阶位〕菩萨修行有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妙觉就是佛。 〔着相〕把相当真,而爱憎取舍。〔着相布施〕布施如果做到三轮体空,就是离相布施,亦称无相布施;如果没有做到,则是着相布施,亦称有相布施。〔三轮体空〕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名“三轮体空”。 离相布施具足六度(六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中,佛言:“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布施(即离相布施)时,以慧方便力故,能具足檀那(布施)波罗蜜、尸罗(持戒)波罗蜜、羼提(忍辱)波罗蜜、毗梨耶(精进)波罗蜜、禅那(禅定)波罗蜜、般若(智慧)波罗蜜。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布施时,以慧方便力故,具足檀那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佛告舍利弗:施人、受人、财物不可得故(三轮体空),能具足檀那波罗蜜。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尸罗波罗蜜。心不动故,具足羼(chàn)提波罗蜜。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具足毗梨耶波罗蜜。不乱不昧故,具足禅那波罗蜜。知一切法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罗蜜。”《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学观品第二》中,佛言:“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能如实知,若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行布施波罗蜜多,了达一切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不可得(三轮体空),如是布施方便善巧,能满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 〔六度〕亦云六波罗蜜,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 〔着相布施生天福〕着相布施至多得到生天的福报,不能够出离六道轮回。《指月录》云:“梁武帝问达磨(达摩祖师):‘朕造寺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有什么样的功德?——梁武帝自以为功德极大,着相。)’达磨曰:‘无功德。’帝曰:‘云何无功德?’达磨曰:‘此但人天小果(这仅只是生人生天的小果报),有漏之因。如影之随形,虽有而非实。”〔有漏〕漏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贪嗔痴)之事体,称为有漏。离烦恼之事体,称为无漏。〔功德〕修行是功,身心清净是德;灭除内心的愚痴是功,智慧现前是德。〔福德〕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又,修道若着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相而修,才是“功德”。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箭力一尽,还会坠下来(这是譬喻天福享尽后将堕入其它五道),招得来生不如意。哪里比得上离相之无为实相门,不历诸阶而直了成佛。 〔争似〕怎似。〔招得来生不如意〕一朝福报尽,来生就惨了。寒山云:“我见转轮王,千子常围绕。十善化四天,庄严多七宝。七宝镇随身,庄严甚妙好。一朝福报尽,犹如栖(qī)芦鸟(犹如歇宿在芦苇丛中的鸟)。还作牛领虫(还作牛脖子上的虫),六趣受业道。”(《寒山子诗集》)〔一超直入如来地〕不历诸阶,直了成佛。《佛说四十二章经》中“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解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不执着于道),亦不结业(亦不造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无修而修,无证而证)。不历诸位(不经历五十二个阶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瑠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但得本(只要证得无生法忍),莫愁末(就不须担忧神通妙用等枝叶末梢的事),这时犹如净瑠璃内含宝月(圆明精心)。既能证得圆明精心这一如意宝珠,则福慧充足,自利利他之力便始终不会穷竭。 〔如净瑠璃含宝月〕《楞严经》云:“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江上明月照临,松林之风吹拂,在这长夜清宵做什么呢?——佛性和戒珠在心地印可,雾露与云霞犹如身上之衣。 这一段是描述神会大师住山清修的情形。 〔永夜〕长夜。〔戒珠〕戒律洁白,庄严人身,譬如明珠。法华经云:“精进修静戒,犹如护明珠。”〔雾露云霞体上衣〕这表明神会大师昼夜都是在露天打坐。 【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携带降龙食钵,手持解虎锡杖,杖上两钴金环清脆作响,漫步江湖。并不是我着相标显,而是如来亲传的法度(规矩)。 这一段是描述神会大师入市度化的情形。 〔降龙钵〕降伏毒龙的佛钵。《佛本行集经·迦叶三兄弟品》云:“如来化(度化)迦叶三兄弟,至优娄频螺村,求一止息处。彼有一草堂,迦叶一弟子病下痢,秽草堂,故以恨摈(bìn)出之,死为毒龙,在此草堂害人畜。迦叶欲伏之,祭祝火神,火神之力不及。如来住堂内,寂然入禅室。尔时,毒龙吐火焰逼如来,如来亦入火光三昧,身出大火,草堂炽燃,如大火聚。时毒龙见如来所坐处独寂然无火,自至佛所,踊身入佛钵中。”《高僧传·神异下·涉公》云:“涉公者,西域人也......以符坚建元十二年至长安,能以秘咒咒下神龙。每旱,坚常请之咒龙,俄而龙下钵中,天辄大雨。坚及群臣亲就钵中观之,咸叹其异。”后遂以“降龙钵”泛指僧人的钵盂。〔解虎锡〕北齐僧稠禅师曾以锡杖解开两虎之相斗。〔锡杖〕出家人行脚时用的。锡杖有两个环(两钴),每个环有三个圈。两钴是表真、俗二谛,每钴有三个圈,共有六个圈,表六度万行。〔两钴金环鸣历历〕两钴金环清脆作响。〔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这是描绘自己行脚时的威仪。〔如来宝杖亲踪迹〕如来亲传的法度(规矩)。经云:“佛告比丘:汝等应受锡杖。所以者何?过去如来,现在诸佛,皆执持故。”(见宏德上人《证道歌注》) 七、不求真【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求真、断妄)并非真实存在,因而不着相。既不着相于它们有(无空)、也不着相于它们无(无不空),这就是佛教导的中道(真实相)。 〔不求真,不断妄〕不求真、不断妄,而要做到五阴(色受想行识)浮云空去来,三毒(贪嗔痴)水泡虚出没,这是任的功夫。一般人保的功夫都未成就,就必须要求真、断妄。否则就是“连走都还没有学会就要跑”,其结果必然是口口说空,步步着有,被五阴三毒牵缠不已。犹如平民自称帝王,必遭杀戮之祸。〔无相〕于相而离相(不着相)。例如不着相布施,也称作无相布施。《六祖坛经》中,六祖开示道:“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又云:“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於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注释详见《三无功夫》)〔无空无不空〕无空是说无明梦中有此事,无不空是说此事毕竟无(因为这是梦中事,梦醒即无)。〔无相无空无不空〕无相于无空、无不空,也就是说:既不着相于无空(有)、也不着相于无不空(无)。〔中道〕不偏于有,也不偏于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 【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心净如明镜,照鉴万物无所障碍,莹洁透明没有阻滞地周遍恒河沙数世界。万象森罗都影现在其中,这一颗圆光(妙净明心)既不在内亦不在外 〔沙界〕多如恒河沙数的世界。〔一颗圆光非内外〕妙净明心既不在内亦不在外。详见《楞严经》之“七处征心”一段。 【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冒失地偏执于空(豁达空),而否定因果(拨无因果),鲁莽无知招祸殃。弃有着空也是病,还如避溺而投火。 〔避溺而投火〕为了避免淹死,却投入火坑。这是譬喻修道人在弃有的同时,又去着空。着有着空,两者都是病,应当是中道。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认贼将为子。】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悟这个道理而用来修行,这真是认贼为子,盗尽家财。 〔舍妄心,取真理〕“舍妄心,取真理”,这是在保的阶段必须做的功夫。但是在任的阶段,就要不舍妄心、不取真理,而是无功用行,不可还用取舍之心来做功夫。〔巧伪〕机巧(不老实)虚伪。 【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此心意识,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毁损法财,灭去功德,莫不由此识心(心、意、识),所以禅门要离心意识参(了却心),顿入无生无灭的知见力。 〔法财〕为“世财”之对称,指佛法。因为佛法能滋润众生,为众生长养慧命之资粮,犹如世间之财宝,故喻称为法财。〔损法财〕令真法不现前。〔灭功德〕灭去功德,最多只能够得到福德。例如着相布施仅获生天之福,而不能够出离六道轮回。〔了却心〕不用识心(心、意、识)。(关于识心,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心意识〕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心、意、识”中,心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意是指第七识(末那识),识指是其余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心、意、识”,即是构成识心的八个识:阿赖耶识,末那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离心意识参〕离开识心(心、意、识)的运作来参究。(详见《离心意识参》) 八、秉慧剑【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大丈夫,秉慧剑(秉持《金刚经》如说修行),般若利剑啊金刚烈焰,非但摧毁外道之邪心,早已吓破了天魔的胆。 〔大丈夫〕有大志、有大作为的人,不限男女。〔般若锋兮金刚焰〕喻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如利剑,斩断一切缠缚;如烈焰,焚毁烦恼无明。〔兮(xī)〕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啊洒甘露,龙象巡游四方润泽无边众生,三乘五性之人全都醒悟。 〔法雷〕佛法如雷,能惊觉群迷。〔龙象〕龙与象。水类中龙力大,陆类中象力大,故以龙象譬喻修行勇猛而且具有大力的人。〔蹴(cù)踏〕行走。〔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性〕一切众生的根机,可分为五类,叫做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声闻。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缘觉。三、有可修成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菩萨。四、兼有以上二种或三种的无漏种子,则将来所证之位,遇缘成熟,并不一定证何种果者,名不定性。五、并无以上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无漏种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者,名为无性。 【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雪山“肥腻”(草名)更无杂草,白牛食后纯然产出的醍醐(喻一乘法)我常吸纳。一性(佛性)圆通则一切性通,一法(一乘法)遍含一切法。 〔雪山肥腻〕雪山有宝草名叫肥腻,白牛食之,纯产醍醐。《涅槃经》云:“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醍醐〕经过多次制炼的乳酪,味中第一,喻指最上乘佛法。〔一乘法〕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一轮明月普现于一切水中,一切水中之月影皆由这一轮明月照摄。诸佛法身融入我的自性,我的自性同共诸佛相契合。 〔同共〕共同,一起。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 一地(佛性)圆通则具足了一切地,超越了身、心和作为(非色非心非行业)。弹指之间便圆成八万四千法门,刹那之间就灭却三大阿僧祇劫(譬喻立地成佛)。 〔一地〕以地譬喻众生之佛性。一切之草木种子皆依地而生,一切之善根功德皆依这一佛性(一地)而生。〔行(xíng)业〕身口意所造作的业。〔三祇劫〕三大阿僧祇劫,这是菩萨修道成佛的时间。〔灭却三祇劫〕不须三大阿僧祇劫而立地成佛。 【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无涯岸。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 不可毁,亦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有边际。不离当下湛然常寂,觅即知君(本性)不可见。 这一段是描绘本性现前的境界。 〔涯岸〕边际。〔觅即知君不可见〕本性现前是在无念中,若要寻觅本性,这一起心动念,本性便又转化成识性。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祗么得。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本性)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就这么得。一切的名相思辨,与我自性的觉醒有什么相干?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祗(zhī)么得〕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就这么得。取舍皆是起心动念,这不可能证入本性。功夫到了,便会体味到“不可得中祗么得”这一句之精彩,所以在禅宗语录中经常出现。〔数句、非数句〕在这里喻指名相思辨。“数句、非数句”,是《楞伽经》中世尊宣示百八句义时所说:“......实句,非实句。数句,非数句。......”(详见《楞伽经选注》)〔思辨〕企图从概念中推出实在。 九、大施门【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yōng)塞。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客。】 默时说,说时默,圆顿法门(大施门)洞开没有泞滞。有人问我解何宗?告诉他们:我专修专弘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默时说〕无言时,是在讲说这圆顿法门(大施门)。〔无言而说〕须菩提岩中宴坐(默然静坐),诸天雨花赞叹。须菩提尊者问道:“空中雨花赞叹是何人?”空中答言:“我是梵天。”尊者问道:“你为何赞叹?”梵天说:“我敬重尊者善说般若波罗蜜多。”尊者说:“我于般若,未曾说一字。为何要赞叹?”梵天说:“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说般若波罗蜜多。”于是又再动地(大地震动)雨花(如下雨一般地空降鲜花)。(见《续古尊宿语要》)〔说时默〕讲说圆顿法门时,要领会到那无言的奥义。〔大施门〕指六祖所传之圆顿法门(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因为这是令人不历诸阶而直了成佛之法门,所以是极其巨大的法施,故称之为大施门。〔摩诃般若波罗蜜法〕这就是六祖所传之圆顿法门。《六祖坛经》云:“师(六祖)升坐,告大众曰:总净心(大众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只因为)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摩诃〕大。〔般若〕这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世间的聪明才智,而是洞悉人生宇宙真相的妙智,是自性的正智,故用音译。《大智度论·卷第七十四》云:“般若是诸佛母,住是般若中,能具足诸佛法。”〔波罗蜜多〕又译作“波罗蜜”,意思是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多〕又译作“般若波罗蜜”,意思是以自性的正智渡到涅槃彼岸。〔摩诃般若客〕专修专弘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之人。“客”在这里是指专门从事某种活动的人,例如:剑客,侠客。 【或是或非人不识,顺行逆行天莫测。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或者赞同(或是)或者反对(或非),其实他们都不了解我;顺行逆行(指弘法和接引学人时的权宜善巧),天亦莫测。我过去早已经修炼许多劫,不是等闲之辈来欺诳你们。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勅(chì,同“敕”)曹溪是。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建法幢,立宗旨,弘扬佛的心要(佛勅)就是六祖惠能(曹溪)。此心要,释迦牟尼佛首先传给禅宗始祖摩诃迦叶尊者。根据记载,禅宗西天(古印度)的祖师一共是二十八位。 〔建法幢(chuáng)〕宣扬大法之际,将幢幡建于道场门前,称之为法幢。禅宗又转其意,将演法开畅,称为建法幢。〔宗旨〕经典与论书等的主要旨趣。于禅宗,则称禅之要旨为宗旨。〔勅(chì)〕同“敕”,帝王的命令。〔曹溪〕禅宗南宗别号。以六祖慧能在曹溪宝林寺演法而得名。〔南宗〕达摩到中国来传禅,到五祖弘忍的时候,有惠能神秀二位弟子,惠能在江南布化,叫做“南宗”,神秀在北方布化,叫做“北宗”。 〔传灯〕传法。佛法犹如明灯,能破除迷暗,故称传法为传灯。〔第一迦叶首传灯〕释迦牟尼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释迦牟尼佛,请佛说法。释尊拈花示众,并不说法。一时百万人、天,皆不解其意,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是禅宗的开始。〔尊者〕阿罗汉的尊称。〔正法眼藏〕佛的心眼彻见正法,名“正法眼”,深广而万德含藏,叫做“藏”。〔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略作“正法妙心”,即释迦牟尼佛所体得甚深不可思议之真理,此大悟境界即幽玄微妙之佛心,非言教所能表达或把握。 〔二十八代西天记〕禅宗西天(古印度)的祖师,根据记载一共是二十八位:释迦牟尼佛首传始祖摩诃迦叶尊者,第二祖、阿难尊者,第三祖、商那和修尊者,第四祖、优波笈多尊者,第五祖、提多迦尊者,第六祖、弥遮迦尊者,第七祖、婆须蜜多尊者,第八祖、佛驮难提尊者,第九祖、伏驮蜜多尊者,第十祖、脋尊者,第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第十二祖、马呜大士,第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第十四祖、龙树大士,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第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第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第二十祖、阇耶多尊者,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第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第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尊者。(见《六祖坛经》) 【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 大法东流,传入此土,菩提达摩为中土禅宗之初祖。六代传衣钵天下皆知,后人得道者,哪里数得尽呢(何可穷数)! 〔传衣钵〕禅宗自初祖至五祖皆以衣钵相传,作为传法的信证,六祖以后不再传。后亦泛称师徒传授继承。〔六代〕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二十空门元不着,一性如来体自同。】 不立真,妄本空,有无俱遣无空无不空,二十空门都不住着,诸佛之究竟体性(一性)本自相同,彼此无有差别。 〔真不立〕不立真。“真不立”是倒装句,以加强语气。〔不空、空〕即前面所说的“无空、无不空”。无空就是不空,无不空就是空。〔二十空〕表诸法皆空之理之二十种空,出自《大般若经·学观品》。即:(一)内空,内法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无常、无我,为空。(二)外空,外法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无常、无我,故空。(三)内外空,六根、六境皆空。(四)空空,空亦复空,即不执着内外一切法为空,非常非坏,本性自尔。(五)大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等十方皆空。(六)胜义空,胜义之涅槃亦为空。(七)有为空,有为之欲界、色界、无色界俱空。(八)无为空,无生、住、异、灭之无为亦要空,而不执着。(九)毕竟空,不执着诸法毕竟不可得。(十)无际空,无初、中、后际可得,亦无往来际可得,亦不执着此。(十一)散空,诸法放散弃舍,亦为空。(十二)无变异空,诸法无放散弃舍,无变异,此无变异亦空不可得。(十三)本性空,一切法本性若有为法、无为法,皆非声闻独觉等所作,本性本来为空。(十四)自相空,一切法之自相,如色变碍、受领纳、想行识等之自性皆空。(十五)共相空,共相皆为不可得之空;如苦为有漏法之共相,无常为有为法之共相,空、无我为一切法之共相。(十六)一切法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一切诸法皆空,而不执其为空。(十七)不可得空,三世一切法有不可得而不执之。(十八)无性空,无少性可得,是为无性;此无性亦不可得,故为空。(十九)自性空,诸法和合之自性无实体,故空。(廿)无性自性空,无性与自性皆空。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心是烦恼根,法是污染尘,这两种犹如明镜上的痕垢,痕垢尽除镜子的明光才会显露,心法双忘识性即转化成本性(真如)。 〔法〕指一切的事物。一切的事物,不论大的小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叫做“法”。〔心法双忘性即真〕心法双忘自性即是真如(本性)。 十、嗟末法【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嗟叹现在是末法时期,时世浊恶,众生福薄难以调制。去佛遥远邪见深,恶魔强而正法弱,对弘扬正法的人多加攻击、毁谤和迫害。一听说如来之顿教门,就恨不得不灭除令瓦碎。 〔去圣远兮〕距离佛在世的时间已经非常久长。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冤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作恶在心,祸殃报在身,这都是自作自受,不须喊冤更不应当怪罪他人。欲得不招无间地狱之恶业,就千万不要毁谤如来正法轮。 〔尤人〕归咎他人。 【旃檀林,无杂树,郁密森沈狮子住。境静林间独自游,飞禽走兽皆远去。】 旃檀林,没有杂树,郁密幽深狮子住。牠在宁静的林间独自漫游,飞禽走兽都逃得远远的。 〔旃(zhān)檀〕即檀香。〔森沈〕林木繁茂幽深。“沈”,同“沉”。 【狮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若是野犴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狮子儿,众兽跟随在后,三岁便能大哮吼。那些资深的邪说者(野犴)与佛之正法相争夺,犹如百年妖怪枉然开口乱叫。 〔狮子儿〕喻指后进利根菩萨,众随其后。〔三岁便能大哮吼〕后进利根菩萨修学时间不长,便能演说最上大乘(大哮吼)。〔野犴(hān)〕乃野兽中之最劣者。〔野犴逐法王〕喻指邪说之人与佛之正法相争夺。“逐”,是争夺的意思。例如:逐势(争夺权势)。〔百年妖怪虚开口〕虚,枉然。 【圆顿教,没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圆顿教,不讲人情,若有疑难不决就必须争辩明白。不是我要逞强争个人输我赢,唯恐你们修行落入断见与常见的陷阱。 〔断常二见〕断见和常见。断见是坚持人死后身心断灭不再投生的邪见;常见是坚持身心常住永恒不灭的邪见。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非就是非,是就是是,差之毫厘便失之千里。正确,则龙女顿成佛;错了,则善星以生身堕入无间地狱。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开始时虽然偏差一点儿,发展下去的结果会是巨大的错误。〔龙女成佛〕八岁之龙女由于受持法华经之功德而即身成佛。〔善星〕释迦牟尼佛为太子时所生之子。他出家后,断欲界之烦恼,发得第四禅定。后来由于亲近恶友,退失所得之解脱,就认为无涅槃之法,起否定因果之邪见,并且对佛陀起恶心,当生堕入无间地狱。 十一、徒自困【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我年轻的时候累积学问,也曾经探讨注疏钻研经论。没有休止地在分辨钻研名相上下功夫(只知求解,而不由解起行,因行得证),就如同到了海底不取宝,却去数沙子,徒自困陷。 神会大师讲他早年也走了冤枉路。如果不是及时悔悟,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蹉跎一生。 〔名相〕佛教的名词术语。〔入海算沙〕到了海底不取宝,却去数算沙粒。这是说,探讨注疏钻研经论要因指望月,依指见月(由解起行,因行得证)。如果把精力全放在分辨钻研名相上,这是把标示月亮的手指头当作月亮来下功夫,便入歧途。古德告诫道:当须藉指而见月,切勿认指为月。 【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屡屡被佛严厉诃责,数他人珍宝于己有什么益处呢(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总是在觉路(菩提道)上困顿虚行,多年来枉自风尘仆仆地四处奔波讨教。 〔数他珍宝有何益〕经论和注疏都是修行的指导。要是不用在自己的修行上,不付诸实践,便是“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己何益?〔蹭(cèng)蹬〕困顿。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二乘精进没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根性邪,知解错,不能了达如来的圆顿法门。二乘虽然精进但没菩提之道心,外道虽然聪明却没有解脱的智慧。 〔种性〕各种的根性。〔菩提〕断尽烦恼无明而成就涅槃之智慧。 【亦愚痴,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实解,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揑怪。】 也愚痴,也憨呆,在空拳(权宜之说)上生实解(以为这是实法),妄执标月之指为明月而白费功夫(枉施功),在根尘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中妄自揣摩。 〔騃(ái)〕愚蠢,无知。〔空拳〕将空手作拳以诳小儿。喻指为了善巧调伏众生而作的权宜之说。《宝积经》曰:“如以空拳诱小儿,示言有物令欢喜,开手拳空无所见,小儿于此复号啼。如是诸佛难思议,善巧调伏众生类,了知法性无所有,假名安立示世间。”《智度论》曰:“我坐道场时,智慧不可得。空拳诳小儿,以度于一切。”〔月指〕标(标示)月之指。〔标月指〕指示月之手指。佛法将“真如”比喻为“月”,故对不知真如(月)者,以种种法(标月指)来说明真如(月)。标月指,喻佛所说之诸法,亦即八万四千法门、五千余卷之经文。《圆觉经》云:“修多罗教(一切经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就会知道那个手指毕竟不是月亮)。”〔修多罗〕汉译“契经”,为一切佛法之总称。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经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乱;亦是经典之义。〔根境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五蕴〕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十八界〕六尘、六根和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 不见一法即是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证悟无生法则业障本来空,尚未证悟就必须偿还夙债。 〔不见一法即如来〕“不见一法”是说不以一法为真实而着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中峰三时系念》云:“诸佛于俨然生灭中,唯见无生;众生于湛然无生中,唯见生灭。”〔观自在〕于事理无碍之境,观达自在。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见《了即业障本来空》一文。〔夙(sù)债〕前世的业债。 【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饥饿遇到御膳都不吃,怎么能够饱肚呢?生病遇到医王却不服药,怎么能够痊愈呢?在欲境中行禅,是由于无生知见力,犹如火中生出的红莲,始终不会损坏。勇施比丘虽然犯了淫、杀二重戒,但由于证得无生法忍,早已成佛,号宝月如来,于今还在。 〔瘥(chài)〕病愈。〔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勇施比丘与一女私通,并毒杀其夫,)心生大悔:‘受行淫法,又断人命,咄哉!怪哉!我今即是地狱众生。’时有菩萨名鼻掬(jū)多罗,语勇施言:‘比丘莫怖,我今力能施汝无畏。’即入宝印三昧,于其身上出无量佛,同声说是偈言:‘诸法同镜像,亦如水中月;凡夫愚惑心,分别痴恚爱。’勇施比丘见诸化佛神通变现,于诸法中思惟选择,离诸盖缠,得无生忍,今巳成佛,在于西方,去此佛土恒河沙数,有国名常光,佛号宝月如来。”(《净业障经》) 〔盖缠〕五盖与十缠。〔五盖〕五种烦恼。盖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五盖即: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掉悔〕掉举和后悔。这两种心理,都能使人的心不得安宁和烦恼。〔掉举〕心念动摇,不能摄伏。〔十缠〕十种烦恼。缠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缠缚众生的身心,使不得出生死和证涅槃。十缠即: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隐藏所作过恶)。 十二、狮子吼【狮子吼,无畏说,深嗟懵懂顽皮靼,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 狮子吼,无畏说,深深嗟(jiē)叹那些糊涂蛋,只知道犯了重戒障碍菩提,却不见如来开示的解脱秘诀。 〔狮子吼〕佛陀说法,声震十方,群魔慑伏,就好像狮子一吼,百兽降伏一样。〔无畏说〕佛于大众中说法泰然无所畏惧。〔懵(měng)懂〕糊涂。〔顽皮靼(dá)〕形容那些就像牛皮粗厚顽硬不明事理的人。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 有两个比丘犯了淫、杀二重戒,优波离尊者萤光之见的训诫反而增重其罪,维摩诘大士教以实相忏悔,顿除其疑,犹如烈日消融霜雪。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有二比丘住山,结庵修行。一比丘外出,一比丘入睡。有樵女藉比丘沉睡,偷行淫欲。比丘醒后大悔。外出比丘回庵,被告之此事。该比丘闻后大怒,去追寻樵女,欲给以教训。樵女见到恐惧逃跑,惊慌之间,失足坠落深坑摔死。这两位比丘深感罪咎,于是一同到优波离尊者那里恳求忏悔。优波离尊者说他们所犯都是下地狱之罪,不通忏悔,没有法子解脱他们的罪。尊者的训诫,令他们更加烦闷。维摩大士知道了,就责备优波离尊者说:“你不应该扰乱他们的心,加重其罪,而要教他们怎样除灭。要知道,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有肮脏的心,才有肮脏的众生;有清净的心,就有清净的众生。有妄想,心上就有污垢;没有妄想,心就是清净的。诸法皆是妄见,虚幻不实,从妄想生。罪由心生,当从心忏,心垢(妄想)灭时罪亦灭。”两位比丘听了,当下疑悔顿除,发无上道心。(见《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灭,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维摩诘所说经》云:“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深广如海的所有业障,都是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观实相。众罪犹如霜露,智慧之烈日能够消融它们。)(注释详见《消除旧业》)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烦恼悉皆除;犹如劫火坏世间,烧尽须弥并巨海。” 【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消得。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不可思议,无生解脱力,种种妙用犹如恒沙之数没有穷极。四事供养安敢推辞其辛劳,即便万两黄金也消受得了。粉身碎骨未足酬报佛之大恩,一句了然便顿超百万亿劫的历阶渐修。 〔四事供养〕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四事资具来供养。〔万两黄金亦消得〕万两黄金的供养也消受得了。《修心诀》云:“若悟此心,真所谓不践阶梯,径登佛地,步步超三界,归家顿绝疑。便与人天为师,悲智相资,具足二利,堪受人天供养,日消万两黄金。汝若如是,真大丈夫,一生能事已毕矣。”(译文:若悟得此空寂灵知之心,真所谓不践阶梯,径登佛地,步步超三界,顿绝能否归家(成佛)之疑。便能够为人、天之师,悲智相互资助,具足自利利他之二利,能受人、天供养,每日消受得起万两黄金的供养。你若是这样,是真正的大丈夫,一生之能事已毕矣。)〔相资〕相互资助。〔二利〕自利和利他。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利他。〔日消万两黄金〕说明福德、功德之巨大。沩山老人云:“老僧一打坐,能消万两金(便消受得起万两黄金的供养)。”古德云:“上座若也实悟去,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河为酥酪,供养上座未为分外(以此来供养上座也是应该的)。其或未然,粒米一丝,直须拖犁拽耙还他始得。”(《见宏德上人《证道歌注》》)〔一句了然超百亿〕一句了然,便顿超百万亿劫的历阶渐修。“一句”即《金刚经》中:“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法中王,最高胜,恒沙如来同共证。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 圆顿法门是法中之王,最高最胜,恒沙数如来同共证。我今通达了这如意珠(圆顿法门),信受之者都会相应。 【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清楚明白地看见,没有物,没有人,也没有无佛。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如海面上的泡沫,一切圣贤如空中电闪。 〔沙界〕多如恒河沙数的世界。〔沤(ōu)〕水泡。 这一段是证得无生法的境界。《圆觉经》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 【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象驾峥嵘慢进途,谁见螳螂能拒辙?】 太阳可令变冷,月亮可令变热,众魔也不能够毁坏圆顿之真说。象王之驾在峥嵘的山峰中缓慢前进,谁见过螳螂能够挡住他? 〔象驾〕象王之驾,喻指圆顿法门。〔峥嵘〕高峻的山峰,喻指险恶的浊世。〔辙〕车行的一定路线。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诀!】 大象不走兔行的小径,大悟不拘于繁缛小节。不要用自己浅陋的见识(管见),来诽谤宏大渊深的顿教。要是你还没有了悟的话,我现在这首《证道歌》就是传与您的悟道秘诀! 〔管见〕浅陋的见识,就像从管子里往外看西,看到的范围很小。〔管见谤苍苍〕通过管子看天,就说苍天只有管径那么大。这是喻指那些没有了悟的人妄自以己管见来诽谤顿教。
参考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