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大慧悟道(原文录自《五灯会元》) 智钰 注
南岳(六祖惠能之弟子怀让禅师)下十五世上昭觉勤禅师法嗣(法嗣:继承祖师衣钵而主持一方丛林的僧人),临安府径山宗杲(gǎo)大慧普觉禅师。宣城奚氏子,夙有(素有)英气。年十二入乡校(古代地方学校),一日因与同窻(同“窗”)戏,以砚投之,误中先生帽,偿金而归。曰:‘大丈夫读世间书,曷(hé,何)若究出世法!’即诣东山慧云院事慧齐。年十七,薙发(tì fā,剃发出家)具毗尼(受具足戒)。 〔大慧宗杲(1089年-1163年)〕,俗姓奚,安徽宣州人。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字昙晦,号妙喜,又号云门。 偶阅古《云门录》(《云门匡真禅师广录》),恍若旧习(仿佛过去修习过)。往依广教珵(chéng)禅师(广教绍珵禅师),弃游四方(辞别绍珵禅师,四方游学)。从曹洞(曹洞宗)诸老宿(年长资深之人),既得其说。 去登宝峰,谒湛堂准禅师(宝峰湛堂文准禅师),堂一见异之(湛堂一见,知其不凡),俾(bǐ,使)侍巾裓(gé,令他充当自己的侍者)。指以入道捷径,师横机无所让(大慧毫不相让地逞强与湛堂豪辩)。堂诃曰:‘汝曾未悟,病在意识领解,则为所知障。’堂疾革(湛堂病危),嘱师曰:‘吾去后(我过世后),当见川勤(你应当去参见四川圆悟克勤禅师),必能尽子机用(他必能令你成就)。’ 堂卒,师趋谒无尽居士(宋朝丞相张商英),求堂塔铭(请他撰写湛堂和尚的塔铭)。无尽门庭高,少许可。与师一言相契,下榻延之,名师庵曰妙喜。洎(jì,到、及)后再谒,且嘱令见圆悟。 师至天宁(大慧到了天宁寺),一日闻悟(圆悟)升堂举:“僧问云门(云门文偃禅师):‘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云门)曰:‘东山水上行。’若是天宁(圆悟自称)即不然。忽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只向他道:‘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大慧)于言下,忽然前后际断(顿然无念)。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 悟(圆悟)谓曰:“也不易,你得到这田地。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信有这个道理。”遂令居择木堂(朝廷之士止息处),为不厘务侍者(做一个不理事务的侍者),日同士大夫入室(每日同士大夫入室参禅)。 悟(圆悟)每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问之。师(大慧)才开口,悟便曰:‘不是,不是。’如此者半载(这样过了半年)未蒙印可。念念不忘于心。一日同诸官客饭,师(大慧)把箸在手忘了吃食。悟(圆悟)笑云:“这汉参黄杨木禅,倒缩了也。”师云:“和尚,这个道理,恰似狗看热油铛(烙饼用的平底锅)相似。要舐又舐不得,要舍又舍不得。”悟(圆悟)云:“尔喻得极好。只这个便是金刚圈、栗棘蓬也。” 〔黄杨木禅〕俗话说“千年难长黄杨木”,言其生长迟缓,有一年长一寸之说,若是遇到闰年,不但不长,反而倒缩。黄杨木禅是借此讽喻参禅者之滞著,以其年久不悟。〔黄杨树〕是一种生长于高山峻岭、悬崖峭壁之间的常绿灌木。〔金刚圈、栗棘蓬〕圆悟云:“昔在五祖(五祖山法演禅师)白云(白云山守端禅师)拾得数个金刚圈 、一篮栗棘蓬。九夏(夏季)之中与诸人共相切磋。遂举拂子云:‘大众还见么?且道。这个是金刚圈,是栗棘蓬。不容浅见衲僧会,唯许通方作者知。’”(《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杨岐和尚问僧:栗棘蓬你作么生(如何)吞?金刚圈你作么生(如何)透?”〔栗(lì)棘蓬〕栗子树(板栗树)之果实最外壳多锐刺(见下图),俗称栗蓬、栗棘蓬。宋代释绍昙偈云:“拟吞栗棘蓬,塞断咽喉气不通。”又云:“禅!禅!吞却栗棘蓬,透出金刚圈。”(《偈颂一百零二首》)〔作么生〕犹言如何,怎么样,干什么等。
又一日问悟(圆悟)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蕲州五祖山法演禅师)曾问这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师曰:“和尚当时须对众问(和尚当时应当是对着大众发问),如今说亦何妨(既然许多人都知道此事,现在说说又何妨)?”悟不得已,谓曰:“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师当下释然(大慧当下茅塞顿开),曰:“我会也。”悟(圆悟)遂举数因缘诘之,师酬对无滞。悟曰:“始知吾不汝欺(现在你就知道我没有骗你吧)!”遂著《临济正宗记》付之(许他继承临济宗法统),俾掌记室(又令他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文案)。未几,令分座(不久,又令他分坐接众)。 〔分座〕禅林中首座代住持说法布教。 室中握竹篦以验学者(大慧常在禅堂中手握竹篦教化勘验学人),丛林浩然归重(禅林大力推崇),名振京师。右丞相吕公舜徒奏赐紫衣、佛日之号(右丞相吕舜徒奏请皇上赐以紫衣和佛日禅师之称号)。 〔室中握竹篦(bì)以验学者〕大慧在禅堂常举竹篦问僧曰:“唤作竹篦则触(触犯第一义谛),不唤作竹篦则背(违背世间常理)。不得下语,不得无语,速道!速道!”〔第一义谛〕至高无上圆满究竟之真理。诸法实相,是第一义谛。佛言:“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 〔竹篦〕禅林中,师家指导学人时,大抵皆手持此物,作为点醒学人悟道之法具,又称竹篦子。据《天圣广灯录·卷十六·汝州叶县广教院赐紫归省禅师》载:归省禅师因省念禅师举示竹篦子而开悟。其长约40至50公分,乃剖竹作成,手握处卷藤涂漆(见下图)。一般引申为开掌打人。又于禅林中,师家或禅徒以针锋相对,往来挨拶,参究禅机之际,师家或首座持竹篦以参禅问答,称为竹篦商量。
〔归省开悟〕《天圣广灯录·卷十六·汝州叶县广教院赐紫归省禅师》云:“(归省禅师)后游南方,参见汝州省念禅师。见师来(省念禅师见归省来),竖起竹篦子云:‘不得唤作竹篦子!唤作竹篦子即触,不唤作竹篦子即背,唤作什么?’师(归省禅师)近前掣(chè,拽)得掷向阶下云:‘在什么处?’念(省念禅师)云:‘瞎!’师(归省禅师)言下大悟。”此一公案,在宋代亦为大慧宗杲所常用,后世称之为“竹篦子话”。
参考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