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宗镜录原序

宋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永明大师)撰

湛然 注

 

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

〔伏以〕下级对上级伏下身子报告,在这里是谦词。伏,指俯伏下拜;以,指下面有事陈情。

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因明起照,见分俄兴。随照立尘,相分安布。如镜现像,顿起根身。次则随想,而世界成差。后即因智,而憎爱不等。

〔四分〕识体的四种功能:一、相分,相就是相状、形相,即外境反映到心识上的影像;二、见分,见是见照,由见分去见照它、认识它;三、自证分,这时由心识的自体来证知“见分”的见照有无错误,这种证知的功能叫“自证分”;四、证自证分,自证分证验之后,再度证知其结果有无缪误,这种再度证知的作用叫“证自证分”。四分者,四个部分之义。〔根身〕六根组合而成之身。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

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xùn,顺从)名。积滞着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锁真觉于梦夜,沉迷三界之中。瞽,瞎)智眼于昏衢,匍匐九居之内。

〔九居〕即九有情居,这是三界中有情(众生)居住之处。即:欲界之人天、梵众天、极光净天、遍净天、无想天,及四无色天等。〔三界〕)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一、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二、色界,色为有形之物质。此界在欲界之上,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三、无色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无身体,亦无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

遂乃縻,捆、拴)业系之苦,丧解脱之门。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约依处则分二十五有,论正报则具十二类生。皆从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别。

〔无趣〕没有六道。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亦称六趣。〔约〕就...而言。〔依处〕即依报。世间国土房屋器具等,为身之所依,叫做“依报”。〔二十五有〕众生生死轮回的二十五种存在境界。〔正报〕众生五蕴假合之身,乃过去造业之所感,叫做“正报”。〔五蕴〕色受想行识(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乃构成人的五大要素。色是身体,受想行识是心。〔十二类生〕众生由于颠倒妄想,起惑造业,随业感报,各各不同,故有十二类(十二种生命型态):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依正〕依报和正报。

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如春蚕作茧,似秋蛾赴灯。以二见妄想之丝,缠苦聚之业质。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火轮。用谷响言音,论四生妍丑。以妄想心镜,现三有形仪。

〔二见〕一、有见,偏于有之邪见;二、无见,偏于无之邪见。其实,宇宙万有是相有而体无,所谓亦有亦无。

然后,违顺想风,动摇觉海。贪痴爱水,资润苦芽。一向徇尘,罔知反(同‘返’)本。发狂乱之知见,翳于自心;立幻化之色声,认为他法。从此,一微涉境,渐成戛汉jiá hàn,触及云汉)之高峰;滴水兴波,终起吞舟之巨浪。

迩后ěr hòu,从此以后)将欲反初复本,约根利钝不同,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或见空而证果,或了缘而入真。或三祇熏炼,渐具行门。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斯(此)则克证有异,一性非殊。因成凡圣之名,似分真俗之相。

〔三乘〕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声闻乘,中乘即缘觉乘,大乘即菩萨乘。〔五性〕一切众生的根机,可分为五类,叫做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声闻。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缘觉。三、有可修成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菩萨。四、兼有以上二种或三种的无漏种子,则将来所证之位,遇缘成熟,并不一定证何种果者,名不定性。五、并无以上三乘的无漏种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者,名为无性。〔三祇〕三大阿僧祇劫的简称,是菩萨修行成佛的年数,阿僧祇是极大的数目字,所以又译为无央数。

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绝升沉之异,无缚脱之殊。既无在世之人,亦无灭度之者。二际平等,一道清虚。识智俱空,名体咸寂。迥无所有,唯一真心。达之名见道之人,昧之号生死之始。

复有邪根外种,小智权机。不了生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见本。唯欲厌喧斥动,破相析尘。虽云味静冥空,不知埋真拒觉。如不辩眼中之赤眚,但灭灯上之重光。罔穷识内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虚影。斯则劳形役思,丧力捐功。不异足水助冰,投薪益火。岂知重光在眚,虚影随身。除病眼而重光自消,息幻质而虚影当灭。

〔眚,shěng〕眼睛生翳。

若能回光就已,反境观心,佛眼明而业影空,法身现而尘迹绝。以自觉之智刃,剖开缠内之心珠。用一念之慧锋,斩断尘中之见网。此穷心之旨,达识之诠。言约义丰,文质理诣。揭疑关于正智之户,薙,除草)妄草于真觉之原。愈入髓之沉痾,截盘根之固执。则物我遇智火之焰,融唯心之炉;名相临慧日之光,释一真之海。

斯乃内证之法,岂在文诠。知解莫穷,见闻不及。今为未见者,演无见之妙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圆闻;未知者,说无知之真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所冀因指见月,得兔忘罤。抱一冥宗,舍诠检理。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

〔因指见月〕一切阐释佛法的言教,无非为示机之方便而设,如以指指月,使人因指而见月。〔得兔忘罤〕《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罤)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quán),捕鱼竹器;蹄(),捕兔网。后以“筌蹄”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

可谓搜抉玄根,磨砻理窟,剔禅宗之骨髓,标教网之纪纲。余惑微瑕,应手圆净。玄宗妙旨,举意全彰。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尘劳外道,尽赴指呼。生死魔军,全消影响。现自在力,阐大威光。示真宝珠,利用无尽。倾秘密藏,周济何穷。

〔七慢〕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下劣慢、邪慢。〔六衰〕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能衰耗人们的真性,所以叫做“六衰”。

可谓,香中爇ruò,烧)其牛头,宝中探其骊颔,华中采其灵瑞,照中耀其神光,食中啜其乳糜,水中饮其甘露。药中服其九转,主中遇其圣王。

〔牛頭〕牛頭栴檀香,是世上最為珍妙的異常名香。〔骊颔〕即骊珠,骊龙颔下之宝珠。〔九转〕九转金丹,服之三日成仙。

故得法性山高,顿落群峰之峻;醍醐海阔,横吞众派之波。似夕魄(明月)之腾辉,夺小乘之星宿。如朝阳之孕彩,破外道之昏蒙。犹贫法财之人,值大宝聚;若渴甘露之者,遇清凉池。

为众生所敬之天,作菩萨真慈之父。抱膏肓之疾,逢善见之药王。迷险难之途,偶(遇见)明达之良导。久居闇室,忽临宝炬之光明;常处裸形,顿受天衣之妙服。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故知,无量国中,难闻名字;尘沙劫内,罕遇传持。

〔善见〕药中之王。《往生要集》曰:“善见药王,灭一切病。”

以如上之因缘,目为心镜。现一道,而清虚可鉴;辟群邪,而毫发不容。妙体无私,圆光匪外。无边义海,咸归顾眄miàn之中;万像形容,尽入照临之内。

斯乃曹溪(六祖惠能)一味之旨,诸祖同传;鹄林不二之宗,群经共述。可谓万善之渊府,众哲之玄源;一字之宝王,群灵之元祖。

〔一味〕一味禅,纯一无杂之最上乘禅(顿悟禅):不立文字语言、顿悟而明。〔鹄()林〕即婆罗双树林,佛入灭之处。这里喻指释迦牟尼佛。

遂使,离心之境,文理俱虚;即识之尘,诠量有据。一心之海印,揩定圆宗。八识之智灯,照开邪闇。

实谓,含生灵府,万法义宗。转变无方,卷舒自在。应缘现迹,任物成名。诸佛体之,号三菩提;菩萨修之,称六度行。海慧变之为水,龙女献之为珠。天女散之,为无著华。善友求之,为如意宝。缘觉悟之,为十二缘起。声闻证之,为四谛人空。外道取之,为邪见河。异生执之,作生死海。

〔含生〕含有生命的动物。〔灵府〕指心。《庄子·德充符》:“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灵府。”《成玄英疏》:“灵府者,精神之宅,所谓心也。”〔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汉译为正等觉,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六度行〕即六度万行。〔六度〕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十二缘起〕十二因缘的别名。这是描述众生生死流转的过程: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造作诸业)、(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出胎与外境接触)、(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对境生爱欲)、(追求造作)、(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四谛〕即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集为苦之因,苦为集之果;道为灭之因,灭为道之果。也就是说:生死等诸苦(苦),是贪爱所召集(集);而要息灭贪爱(灭),只有修圣道(道)。〔谛〕真实无谬的道理。〔人空〕又名我空,即观人之身心是五蕴假和合而有,其性本空,亦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异生〕凡夫的别名,因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的果报而生。

论体,则妙符至理;约事,则深契正缘。然虽标法界之总门,须辩一乘之别旨。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重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达。但以根羸léi,瘦弱)靡鉴,学寡难周。不知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用。若具用,而失恒常之体,如无水有波;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似无波有水。且未有无波之水,曾无不湿之波。以波彻水源,水穷波末。如性穷相表,相达性原。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

〔性相〕性者,法之自体,在内不可改易。相者,相貌,现于外可分别。〔种智〕一切种智的简称。〔一切种智〕能以一种之智,知一切诸佛之道法,又能知一切众生之因种。

今则细明总别,广辩异同。研一法之根元,搜诸缘之本末。则可称宗镜,以鉴幽微。无一法以逃形,则千差而普会。

遂则编罗广义,撮略要文。铺舒于百卷之中,卷摄在一心之内。能使难思教海,指掌而念念圆明;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若神珠在手,永息驰求。犹觉树垂阴,全消影迹。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小石子、碎石)浑非;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可以深挑见刺,永截疑根。不运一毫之功,全开宝藏。匪(不)用刹那之力,顿获玄珠。名为一乘大寂灭场,真阿兰若正修行处。此是如来自到境界,诸佛本住法门。

〔春池拾砾〕《大般涅槃经》云:“汝等当知,先所修习无常苦想非是真实。譬如春时,有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游戏,失琉璃宝,没深水中。是时,诸人悉共入水,求觅是宝。竞捉瓦石、草木、沙砾,各各自谓得琉璃珠,欢喜持出,乃知非真。”〔得本头于古镜之前〕《楞严经》记载:室罗城中演若达多,一日于晨朝以镜照面,于镜中得见己头之眉目而喜,欲返观己头却不见眉目,因生大嗔恨,以为乃魑魅所作,遂无状狂走。这是以自己之本头比喻真性,镜中之头比喻妄相。喜见镜中之头有眉目,比喻妄取幻境为真性而坚执不舍;嗔责己头不见眉目,则比喻迷背真性。〔见刺〕喻指恶知恶解。圆悟禅师云:“若见刺不除,得失是非关念,则永无交涉。”(《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玄珠〕喻指教义之真谛。〔阿兰若〕汉译为寂静处,是比丘所居住的寺院之总称。

是以普劝后贤,细垂玄览。遂得智穷性海,学洞真源。此识此心,唯尊唯胜。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唯胜者,信解证入之所趣(同“趋”)

〔玄览〕在深远虚净的心境下览知万物,这是老子提出的认识“道”的一种方法。

诸贤依之,而解释,论起千章;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辩。所以掇奇提异,研精洞微。独举宏纲,大张正网。捞摝五乘机地,升腾第一义天。广证此宗,利益无尽。

〔四辩〕四无碍辩,又称四无碍解,是为诸菩萨说法之智辩,故约于意业而谓为解,谓为智,约于口业而谓为辩。一、法无碍,名句文能诠之教法名为法,于教法无滞,名为法无碍;二、义无碍,知教法所诠之义理而无滞,名为义无碍;三、词无碍,于诸方言辞通达自在;四、乐说无碍。〔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第一义天〕譬第一义空之妙理为天。〔第一义空〕指大乘至极的涅槃,因大乘的涅槃与小乘的涅槃不同,小乘的涅槃偏真但空,大乘则连空亦空,为中道实相之空。

遂得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能令广济含生,塞小乘之乱辙。则无邪不正,有伪皆空。由自利故,发智德之原。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成智德故,则慈起无缘之化。成恩德故,则悲含同体之心。以同体故,则心起无心。以无缘故,则化成大化。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与。化成大化故,则何苦而不收。何乐而不与,则利钝齐观。何苦而不收,则怨亲普救。

遂使三草二木,咸归一地之荣。邪种焦芽,同沾一雨之润。斯乃尽善尽美,无比无俦。可谓括尽因门,搜穷果海,故得创发菩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佛之端由。顿圆无滞,明识归家之道路,直进何疑。

〔三草二木〕以草木之大小喻显根性之不同。三草,即小药草、中药草、大药草;二木,即小树、大树。出自《法华经·药草喻品》。〔邪种焦芽〕即焦芽败种,比喻不能发无上道心之二乘(声闻乘和缘觉乘),如草芽之枯焦者,种子之腐败者。维摩诘经曰:“二乘如焦芽败种,不能发无上道心。”

或离此别修,随他妄解。如构角取乳,缘木求鱼。徒历三祇,终无一得。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随流,无诸阻滞。又遇便风之势,更加橹棹之功。则疾届(到)宝城,忽登觉岸。可谓资粮易办,道果先成。被迦叶上行之衣,坐释迦法空之座。登弥勒毘卢(毘卢遮那佛)之阁,入普贤法界之身。能令客作贱人,全领长者之家业。忽使沈(同“沉”)空小果,顿受如来之记名。

〔构角取乳〕捉住公牛挤奶。〔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迦叶上行衣〕《景德传灯录》记载:“问:迦叶上行衣何人合得披?师(蕲州乌牙山行朗禅师)曰:天然无相子,不挂出尘衣。”〔迦叶〕摩诃迦叶,佛十大弟子之一,西天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是东土禅宗初祖,西天禅宗第二十八祖。)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以“拈花微笑,教外别传”传法给摩诃迦叶尊者。迦叶被尊为禅宗初姐,传至菩提达摩,共二十八代。東土禅宗六祖: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未有一门匪通斯道,必无一法不契此宗。过去觉王,因兹成佛;未来大士,仗此证真。则何一法门而不开,何一义理而不现?无一色非三摩钵地,无一声非陀罗尼门。尝一味而尽变醍醐,闻一香而皆入法界。

〔三摩钵〕三摩钵底,汉译等至。能修此定,正受现前,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陀罗尼〕汉译为总持,总是总摄一切法,持是能持无量义。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醍醐〕经过多次制炼的乳酪,味中第一。

风柯月渚,并可传心;烟岛云林,咸提妙旨。步步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卜之香。掬,用两手捧)沧海而已得百川,到须弥而皆同一色。焕兮开观象之目,尽复自宗;寂尔导求珠之心,俱还本法。遂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出。

〔风柯〕风中的树枝。〔月渚〕月照之小州(水中之小块陆地)。〔薝(zhān)卜〕郁金花。

今详祖佛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问答,广引证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同此显扬,称之曰录。分为百卷,大约三章。先立正宗,以为归趣。次申问答,用去疑情。后引真诠,成其圆信。以兹妙善,普施含灵,同报佛恩,其传斯旨耳。

〔一心〕一念之心。心性周遍,虚彻灵通,散之则应万事,敛之而成一念。是善是恶,是圣是凡,无不皆由此心。所以,转恶为善以及转凡成圣之修行,要在一念之心上做功夫。〔宗〕归趋。〔照万法如镜〕令心如镜,映现万法,而如如不动。《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论云:“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於我何干?来不预计,去不留恋。”

 

 

参考阅读:

宗镜录

宗镜录序(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