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怎样“六七因中转”

湛然

 

问:“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这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讲转识成智,即转凡夫的八识成为佛的四智:转第八识(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为成所作智。(详见《转识成智》

〔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境智。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而成,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众生的智慧;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众生根器而应病予药与转凡成圣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成,为佛通达无我平等的道理,而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慈的智慧;大圆境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成,为佛观照一切事相理性无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净圆明,彻见内外,如大圆境,洞照万物。〔有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

其中,第六识和第七识是在因地上转(“六七因中转”),前五识和第八识于果地上(成佛时)自然成就(“五八果上圆”)。所以转识成智时,只在第六识和第七识的转化上做功夫(“六七因中转”),前五识和第八识就会随之而自然成就。

〔因地〕从凡夫地初发心学佛,到圆满成佛以前,这一段过程都叫做“因地”。经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果地〕相对于“因地”而言。即依因地之修行而得的果位。这里果位是指佛果。

 

问:怎样来做“六七因中转”的功夫?

答:第六识(意识)总是在分别,在妄想,在贪嗔痴,在爱憎取舍,这是生死的根源。所以要了却生死,就必须令第六识(意识)不要去分别、妄想、贪嗔痴、爱憎取舍。而第六识(意识)之所以分别、妄想、贪嗔痴、爱憎取舍,是因为第七识(末那识)从第八识(阿赖耶识)中缘取法尘,供给第六识(意识)来分别、妄想、贪嗔痴、爱憎取舍,所以第七识(末那识)被称为染污识(详见《心、自性、如来藏·识心的运作过程》)。

因此,只要第七识(末那识)不从第八识(阿赖耶识)中缘取法尘,第六识(意识)就不会去分别、妄想、贪嗔痴、爱憎取舍。所以,做“六七因中转”的功夫,就是息念。祖师云:“堵截意根(末那识),不令妄想生起。”

《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因此,心体离念(息念)是觉,反之是迷。《起信论》又云:“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息念),归于真如(如来藏)。”(详见《起信论注》

参禅的实质就是令第七识(末那识)去觑究(详见《参禅法要》),而不让它去缘取法尘,这样来做到息念。念一止息,这时自然就没有分别、妄想、贪嗔痴、爱憎取舍。这就是在做“六七因中转”的功夫。

而且,息念是实相忏悔,忏除业障。偈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这里的“心亡”即是心念止息(息念)。《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这里的“念实相”即是息念。(详见《消除旧业》034

所以,做“六七因中转”的功夫是在起心动念处做,只要一起心动念,立即转为无念!座上参禅,座下护念(不许妄想)。《六祖坛经》云:“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这是说:若于“六七因中转”处不留情,果断地转、坚决地转(这就是日用间做功夫处),即便在滚滚红尘中亦如龙潜深渊,蛰伏不动,总是处在龙定中。

关于怎样来转,憨山大师开示道:“且此体之转化不在于禅定修行,唯在(只在)日用间一切起心动念处来转。凡夫与圣人(初地以上的菩萨)都是在起心动念处转,究竟是在转智成识还是在转识成智,只在于留情还是不留情,因此而有凡圣、迷悟之别。”《梦游集·示周旸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