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放生文

(原名: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

印光大师 著

 

一、原文

二、白话

 

译者注:本文之原名是: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为了易于流通传言,故简称为“放生文”

原文

戒杀放生之事,浅而易见。戒杀放生之理,深而难明。若不明其理,纵能行其事,其心决不能至诚恻怛;其福田利益,亦随其心量而致成微浅。倘遇不知者阻诽,遂可被彼所转,而一腔善心,随即消灭者有之。以故不避繁词,用申其义。俾物类同沐慈恩,人伦各培福祉。以恳到之深仁,灭自他之杀报,同臻寿域,共乐天年。尚祈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则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众之良朋矣。阅者幸注意焉。

原夫水陆众生,一念心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以宿恶业力,障蔽妙明,不能显现,沦于异类。遂致知识陋劣,除求食避死之外,了无所知。譬如大宝铜镜,经劫蒙尘。不唯毫无光明,即彼铜体,亦不显现,直同废物。忽遇智人,知是宝镜,具有照天照地无边光明。遂日事磨砻,初则略露镜体,次则渐发光明。及乎磨之至极,则照天照地之光,全体显现。无智之人,方始贵重,视为至宝。须知此光,镜本自具,非从磨得。虽复自具,倘无磨砻之缘,从劫至劫,亦无发光之日。

一切人天六道众生心性,悉皆如是。由无始来,惑业障蔽,不能显发本具妙明,迷背真性,造生死业。大觉世尊,知诸众生一念心性,与佛同俦。因兹种种方便,随机说法。普令修习戒定慧道,以期断惑业而复本有,圆福慧以证法身。又令世人发慈悲心,戒杀放生。良以我与一切众生,皆在轮回之中。从无始来展转相生,展转相杀。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彼固频频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我杀戮。我亦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彼杀戮。久经长劫,相生相杀,了无底止。凡夫不知,如来洞见。不思则已,思之则不胜惭愧悲悯矣!

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释结,戒杀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为念佛回向净土,令得度脱。纵彼业重,未能即生,我当仗此慈善功德,决祈临终往生西方。既往生已,即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出轮回,渐证佛果矣。

且爱物放生,古圣先贤,皆行此事。故《书》有“鸟兽鱼鳖咸若”之文,而文王泽及枯骨,况有知觉之物哉?至于简子放鸠,子产畜鱼,随侯济蛇,杨宝救雀。此固圣贤一视同仁之心,尚不知其蠢动含灵皆具佛性,展转升沉互为怨亲,及将来决定成佛等义。迨至大教东来,三世因果,及生佛心性平等无二之理,大明于世。凡大圣大贤,无不以戒杀放生,为挽杀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乐天年之基址。

古云:“欲知世上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又云:“欲得世间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是知戒杀放生,乃拔本塞源之济世良谟也。故陈智者大师,买临海江沪溪梁六十余所,亘四百余里为放生池。请敕立碑,禁止渔捕。有偷捕者,动辄得祸。直至唐贞观中,犹然如是。唐肃宗乾元二年,诏天下诸州各立放生池,敕颜真卿撰碑文,并书丹。有云:“我皇举天下以为池,罄域中而蒙福,承陀罗尼加持之力,竭烦恼海生死之津。揆之前古,曾何仿佛?”宋真宗天禧元年,诏天下立放生池,而杭州西湖,亦宋之放生池也。明莲池大师,立放生池于上方、长寿二处。其《戒杀放生文》,流通天下。迄今三百余年以来,景仰高风,慈济物类之缁素通人,何可胜数。

或曰:鳏寡孤独,贫穷患难,所在皆有,何不周济,而乃汲汲于不相关涉之异类。其缓急轻重,不亦倒置乎哉?

答曰:子未知如来教人戒杀放生之所以也。夫人、物虽异,佛性原同。彼以恶业沦于异类,我以善业幸得人身。若不加悯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尽,彼罪或毕,难免从头偿还,充彼口腹。须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杀业所感。若无杀业,纵身遇贼寇,当起善心,不加诛戮。又况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是知护生,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亦当随分随力以行周济。岂戒杀放生之人,绝不作此项功德乎?然鳏寡等虽深可矜悯,尚未至于死地。物则不行救赎,立见登鼎俎以充口腹矣。

又曰:物类无尽,能放几何?

答曰: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企其体贴放生之意,中心恻然,不忍食啖。既不食啖,则捕者便息。庶水陆空行一切物类,自在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则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谓以天下而为池乎?纵不能人各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则无量水陆生命,得免杀戮。况不止一人乎?又为现在未来一切同人,断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因,作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圝、夫妻偕老之缘。正所以预行周济,令未来生生世世永不遭鳏寡等苦,长享受寿富等乐。非所谓罄域中而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审思之,戒杀放生,毕竟是汲汲为人,抑止汲汲为物,而缓急轻重倒置乎?

南浔极乐寺外,向有放生池。以磡未全砌,遂致坍塌。兼复多年未浚,淤泥充满。每有善士就河放生,虽发善心,生难获益。其旦蒙放而暮复遭捕者,当居多半。若近大江,则固宜放之江中,小河则断非所宜。园林大师心有不忍,拟欲深浚其池,外筑围墙以为防护,俾放生有地,而盗捕无由,其意亦良厚矣。尚未开工,适普陀觉三大师至,一见即志道相契。旋以寺事付托,而己则放下万缘,专修净业焉。觉师缵承旧绪,即欲速成其事。但以工程浩大,独力难成。拟募阖镇善信人等,共襄胜事。祈予作序。

予常痛念近世杀劫之惨,欲挽无力,因彼之请,触动予怀。遂将吾人与物类之本具真心,及随业升沉,并杀生护生之现未果报,撮略言之。冀诸位檀越,同发善念,同捐净资,俾此举速得成功,庶物类悉皆得所,其功德利益,无量无边。岂特现世万祸冰消,千祥云集,而未来世之衔恩报德者,正不知其几千万亿也!

白话

戒杀放生之事,浅而易见,而戒杀放生之理,深而难明。若不明其理,纵然能行其事,却决无至诚恻隐之心;其福田利益,亦随其心量窄小而变得微少浅薄。倘若遇到不懂得道理人的阻拦和诽谤,很可能就会改变初衷,而一腔善心,也就随之消灭。所以我在这里不避繁复,来阐明戒杀放生的道理。使动物同沐慈恩,人类各培福祉。以至诚恳切之博爱,息灭自、他之杀报,同享高寿,共乐天年。并祈求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此,则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为阿弥陀佛之弟子,作清净大海众菩萨之良朋矣。希望读者仔细阅读。

本来,水陆动物之心性,与三世诸佛完全一样。只不过因为宿世恶业,障蔽了妙明真心不能显现,而堕落成为异类。于是使牠们知识陋劣,除了求食避死之外,一无所知。譬如大宝铜镜,无数劫来蒙蔽尘垢。不仅毫无光明,就是境体,亦不显现,简直就同废物一样。忽然遇到智者,知道这是宝镜,具有照天照地的无边光明。于是天天打磨,初则略露镜体,次则渐发光明。待到打磨到最后,则照天照地之光,全体显现。无智之人这时才晓得贵重,视为至宝。须知此光,是宝镜本来就有,并非从打磨得到。虽然此光是宝镜本具,倘若没有打磨之缘,从劫至劫,也不会有发光之日。

一切人、天、六道众生之心性,全都是这样。由于无始劫来,惑业障蔽,不能显发本具之妙明,迷背真性,而造生死业。大觉世尊释迦牟尼佛,知道所有众生之心性,与佛相同。因此以种种方便,随机说法。普令众生修习戒定慧之菩提道,以达到断惑业而恢复本有,圆福慧以证得法身。又令世人发慈悲心,戒杀放生。这是因为我与一切众生,都在轮回之中。从无始劫来展转相生育,又展转相杀戮。牠(他)们本来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我亦各各皆为牠(他)们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牠(他)们固然频频由于恶业之力,或为人、或为异类,而受我杀戮。我也由于恶业之力,或为人、或为异类,而受牠(他)们杀戮。久经长劫,相生相杀,没完没了。凡夫不知道这一情形,而如来看得清清楚楚。如今蒙佛开示,自己知道了这些相生相杀的情形,不思则已,思想起来真是不胜惭愧悲悯啊!

我今幸承宿世之福德善业,生于人道。固然应当化解怨敌消除仇恨,而戒杀放生。让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为牠们念佛回向净土,使牠们得以度脱。纵然牠们由于业重,未能立即往生,我也会仗此慈善功德,临终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既然已经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立即超凡入圣,而了生脱死,永出轮回,渐证佛果矣。

而且,爱物放生,古圣先贤全都在做。故《尚书》有“鸟兽鱼鳖咸若(鸟兽鱼鳖都要顺其天性,使牠们不受杀害之苦,惊窜之怖)”之文,而文王之恩泽及于枯骨,何况有知觉的动物呢?至于简子放鸠,子产畜鱼,随侯济蛇,杨宝救雀。这些固然是圣贤们一视同仁之心,但他们还不知道蠢动含灵皆具佛性,人类与动物是展转升沉、互为怨亲,以及戒杀放生将来决定成佛等道理。等到佛法传至中土,三世因果,以及众生与佛,其心性平等无二之理,才大大明白于世。所有的大圣大贤,无不以戒杀放生,为挽回杀劫以培植福果,息刀兵而乐享天年的根本。

〔简子放鸠〕这是列国时期,诸侯赵简子放斑鸠的故事:元旦(正月初一)邯郸人献斑鸠给赵简子。赵简子非常高兴,大大奖赏一番。一位客人问他为什么会这样高兴。赵简子回答道:“我正好拿来放生,以表示我的仁慈和恩惠。”客人说道:“大家知道了你要放生,都会投你所好,兢相捕捉来让你放生。这一捉一放,死伤的就多了。你如果真的不想伤害牠们,最好的办法是禁止捕捉。要是捕捉了再来放生,那么你的恩惠还抵不过你的过失呢。”赵简子欣然地采纳了这个建议,下令严禁捕捉。〔子产畜鱼〕有人送鱼给子产(孔子的学生),他不忍心牠们被杀害,就统统放进池里。〔随侯济蛇〕随侯到齐国去,路上见到一条蛇,困在沙地里,头部流血。于是以杖挑起,放入水中。回来时又经过这个地方,这蛇衔宝珠献给他。〔杨宝救雀〕杨宝幼时,见一黄雀为枭鸟搏伤坠地,又被蚂蚁重重围困。于是拾起黄鸟带回家,放在盒中,喂以黄花。待牠伤口痊愈,就放牠飞去。夜间梦见一黄衣童子拜谢,赠送他四枚玉环,说道:“我是王母娘娘的使者,蒙你救命。您的子孙都会高风亮节,富贵荣华,位列三公,就像这四枚玉环一样。”後来杨宝之后,四世贵显。

古人说道:“欲知世上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又说道:“欲得世间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由此可知,戒杀放生乃是从根本上救济世人的好办法。所以智者大师,买临海沿江六十多处,绵延四百余里为放生池。并请朝廷下令立碑,禁止渔捕;有偷捕者,严加惩处。直至唐代贞观年间,都仍然如此。唐肃宗乾元二年,下诏天下,命令各州设立放生池,皇上下御令叫颜真卿(大书法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撰写碑文,并刻在石碑上。碑文写道:“我们英明的皇上将天下作为放生池,使一切处蒙福。承神咒加持之力,断竭烦恼海中之生死流。考察历代以来,哪有如此之伟绩呢?”

宋真宗天禧元年,下诏天下,建立放生池。而杭州之西湖,也是宋代的放生池。明代莲池大师,在上方和长寿二处建立放生池。他写的《戒杀放生文》,流通天下。至今三百余年以来,景仰大师之高风,而慈济动物的僧俗,不计其数。

有人问道:鳏寡孤独,贫穷患难,到处都是,为什么不去周济他们,而忙碌奔波,去救济不相干的异类呢?其缓急轻重,岂不是颠倒了吗?

我回答道:您不知道如来教人戒杀放生之所以然也。人类与动物虽然相异,佛性却是一样。牠们是因为恶业而沦为异类,我们是因为善业而幸得人身。倘若不悯恤牠们,而恣情食啖。一旦我们的福尽,而牠们的罪毕,那就要从头偿还,我们也要被牠们食啖。要知道刀兵大劫,都是由于宿世之杀业所感。若无杀业,纵然身遇贼寇,他们也会生起善心,而不加伤害。更何况瘟疫、水火等灾祸横事,戒杀放生的人是绝少遭逢。由此可知,保护动物原是保护我们自己。戒杀可以免除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至于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也应当随分随力予以周济。难道戒杀放生之人,就不作此项功德吗?而且鳏寡孤独、贫穷患难等人,虽然深可怜悯,但他们尚未至于死地。而供食的动物如果不立即救赎,牠们马上就被烹杀以充口腹矣。

又问道:供食的动物多得不得了,你们能够放生多少?

我回答道:须知放生一事,实际上是为发起人们都来保护动物生命之最胜善心。企望他们体贴放生之意,而心中爱怜动物,不忍食啖。大家既然不食啖,则无人去捕捉。那么空中、地上、以及水里的一切动物,都自由自在地飞、走、游泳于自己所行之境,则成为虽不放生,而普遍放生了。这不就是以天下为放生池吗?纵然不能够人人如此,而一人不忍食肉,则无量水陆生命,就得以免除杀戮。何况远远不止一人呢!而且,这又为现在和未来一切戒杀放生的同仁们,断除了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恶因,而作为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圆、夫妻偕老之善缘。也正是为了预先周济那些本来会成为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人,使他们未来生生世世永不遭鳏寡孤独、贫穷患难等苦,长享高寿富贵等乐。这不就是使一切处都蒙福吗?怎么可以漠然置之呢?您仔细思考,戒杀放生,究竟是忙碌奔波为人,还是忙碌奔波为动物,而缓急轻重颠倒呢?

南浔极乐寺外,向来有放生池。由于堤岸没有全砌,以致坍塌。加上多年未疏通挖深,而淤泥充满,每每有善心人士就在河里放生。他们虽然发了善心,而被放的众生却难获利益。其中早晨被放,而傍晚又遭捕捉者,占大多数。若靠近大江,就应当放之江中,而小河则完全不宜放生。园林大师对于朝放暮捕的情形,于心不忍,打算疏通深挖这个放生池,外筑围墙以为防护,使大家有地方放生,而不会被盗捕,这个想法非常慈悲。尚未开工,正好普陀山觉三大师来到,一见即志同道合。于是园林大师将寺院中的事付托给他,而自己则放下万缘,专修净业。觉三大师继承了修复放生池任务,就想尽快地完成。但是由于工程浩大,独力难成。所以打算向全镇善信人等募集资金,共同来完成这个美好的事业,因而请我作序。

我常常痛念近世杀劫之惨,想要挽救却无力实施,由于他的邀请,触动了我的心怀。于是将人类与动物之本具真心,及随业升沉,并杀生护生之现在和未来的果报,举要言之。希望诸位檀越,同发善念,同捐净资,使这一事业速得成功,使放生的鱼鳖等都各得其所,其功德利益,无量无边。这不仅是现世万祸冰消,千祥云集;而未来世之衔恩报德者,正不知道有几千万亿啊!

 

 

参考阅读:

了凡四训(注释)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注释)

太上感应篇(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