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禅净双修

湛然
 

有禅人造访,问曰:临命终时,如果尚未明心见性(彻见本性),或者已经明心见性,但未断尽见思惑,何计可了生死?

答:禅净双修。

〔见思惑〕见惑和思惑。见惑是凡夫在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五不正见;思惑是凡夫们在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疑之烦恼。此二惑是众生流落三界枉受生死的根源,断之即能了生死、出三界。

 

问:为何禅净双修?

答:马祖建丛林马祖首建专门的禅宗寺院——‘丛林’),百丈立清规(“丛林要则”)。此清规是为丛林中禅人而立,开篇就说:“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第二句“修行以念佛为稳当”是说:为了稳当起见,禅人在参禅的同时,还应当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禅净双修)。这是因为参禅要了生死,必须断尽见思烦恼,也就是说,要经历万念归一、一归于无、明心见性、保任除习,直至断尽见思烦恼(见思惑);而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了生死,则仅须万念归一这就是净土法门的一心不乱。相比之下,后者容易得太多太多了,只要勤奋努力,人人能够做到,所以万修(修,是真修)万人去,故为稳妥之途。许多祖师大德,都是禅净双修,极乐为归。例如,永明大师,憨山大师,彻悟大师,等等。《修心诀》的著者普照国师也是禅净双修,著有《念佛要门》。

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著有《四料简》倡导禅净双修。其文曰: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丛林〕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故亦称禅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的。〔料简〕对义理的甄别选择。〔四料简〕四条(有禅无净土、无禅有净土、有禅有净土和无禅无净土)料简。〔有禅〕明心见性(彻见本性)。〔有净土〕真信切愿,念佛一心不乱。〔无禅〕没有明心见性。〔无净土〕没有做到“真信切愿,念佛一心不乱”。

 

现将四料简注释如下: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参禅如果明心见性而未断尽见思惑(开悟人中十之有九是这样),临终阴境现前,立刻就随着业力去投生,自己丝毫不能做主;但是由于开悟已断见惑,故不再生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

〔十人九蹉路〕明心见性之人中,至少有十分之九是未断见思惑。对他们而言,单只修禅,路子就错了(蹉路),因为出不了轮回,所以应当禅净双修(详见《禅净双修》一文)。而且,明心见性者只要有真信切愿,当天就能够做到念佛一心不乱,肯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了生死。永明大师和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都是这种情形。

〔蹉cuō〕差错、失误。〔蹉路〕失路(迷失道路)。〔阴境〕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瞥尔〕突然;迅速地;眨眼间。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虽然尚未明心见性,但是真信切愿,念佛一心不乱,就必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万修万人去)。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便一生成佛,难道还愁不明心见性吗?

〔万修万人去〕在《佛说阿弥陀经》中,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因此,只要达到念佛一心不乱,就必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就参究念佛来说,一心不乱仅只是最初步的要求(详见《参究念佛》一文),无论根性利钝,人人通过精勤修行都能够达到。所以,万修万人去。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既明心见性,又真信切愿,念佛一心不乱者,犹如虎之戴角,威猛无比,现世则为众人之师,临命终时,上品上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

〔犹如戴角虎〕印光大师云:“犹如戴角虎者,以其人禅净双修,有大智慧,有大禅定,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念佛一心不乱,有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明心见性(有禅)者念佛,是理一心不乱,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上品上生,为师作佛,理所当然。关于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详见“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的教材《念佛三昧摸象记精解》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没有明心见性,也没有做到“真信切愿,念佛一心不乱”,若是临终不能够正念分明,则为业力牵引,往六道投生。因为没有断尽见思惑,由于“三世冤”的缘故就会长期在三恶道中轮回,而且堕入地狱(铁床并铜柱)的时间最为久长。佛言: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三世冤〕因为今生修行,来生便享福报,于是倚福作恶,而导致再来生之堕落。即使地狱业消,又再转生饿鬼、畜生,要想复得人身,难之又难了!所以世尊以手上土问阿难说:“我手中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阿难回答说:“大地土多。”佛说:“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因而“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所以,修行人若是今生不了生死,则三世之后,苦难恶报无穷无尽,故称“三世冤”。

 

问:只要信愿持名,即是有净土,何必要求念佛一心不乱?

答:蕅益大师(净土宗第九祖)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专门开示道:若无念佛一心不乱之妙行,不足证其真信,满其切愿。(原文:“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彻悟大师(净土宗第十二祖)云:“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若未入此门,终非稳妥。”(《彻悟大师遗集》)倘若念佛尚未达到一心不乱,怎么就可以称之为“有净土”,而且“万修万人去”呢?

 

问:参禅的同时还要信愿念佛,岂不是夹杂,脚踏两只船吗?

答:不是脚踏两只船,而是登上一只今生可达彼岸的船。我们学佛的目的,是要成佛度众生。要成佛,首先要了分段生死出轮回,然后了变易生死证佛果。作为这一生来说,当务之急是了分段生死出轮回。能够断尽见思惑者,必出生死轮回,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对于不能够断尽见思惑者,有三只船:修净、修禅和禅净双修。修净,这是净宗学人的事,我们只讨论修禅和禅净双修这两只船。

如果单只修禅而未断尽见思惑者,其结果有两种:有禅无净土和无禅无净土,由于无净土,故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又未断尽见思惑,因此都不能够了生死出轮回,特别是修禅而又未明心见性(无禅无净土),其后果极其严重——铁床并铜柱。所以,未断尽见思惑的禅人,要了生死出轮回就只有一条船:禅净双修。至于禅净双修是否夹杂?只要用得好,不但不夹杂,而且相得益彰,君试自知。你想想,若是夹杂,永明祖师怎么会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永明祖师本人就是禅净双修的过来人,在实践中亲征双修是相得益彰,如虎戴角,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分段生死〕在三界六道中的众生,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了分段生死者,脱轮回出三界。〔变易生死〕三乘圣者,已断尽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修道过程中,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了变易生死者,圆证佛果。

 

问:那么,为什么要修禅呢?

答:修禅适合于以下几种情形:

一、当生能断尽见思惑,乃至要超越法身者,宜修禅。

二、中华佛教之特质在禅,欲通达中华佛教、振兴中华佛教者,宜修禅。

三、欲作带角虎广度众生者,宜修禅。

四、就修行而言,禅宗有博大精深的理论、方法和案例,圆顿利疾,根性与禅相应喜乐者,宜修禅。

 

问:怎样禅净双修呢?

答:参禅要明心见性,有三个阶段:一、粗念息(万念归一),二、细念息(一归于无),三、微细念歇而彻见本性。禅人通过参禅,已经做到万念归一,或一归于无,乃至明心见性,所以念佛能够一心不乱。但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除了念佛一心不乱,还必须真信切愿。信,就是笃信佛力。阿弥陀佛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而且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如果禅人临命终时,做到内凝正念,如子忆母,必能感佛来迎。愿,就是愿意此生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再多生累劫地于此污秽的地方头出头没,从迷入迷。而且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回到娑婆世界,度脱一切众生。所以,禅净双修,就一定要在真信切愿上扎扎实实地下功夫,并且做到念佛一心不乱,确保临命终时,真切地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内凝正念,外感佛迎。关于真信切愿和念佛的方法,详见本院教材《觉知念佛》

若是用参究念佛来禅净双修,就更为直截了当。参究念佛的方法,详见《参究念佛》一文。

〔粗念、细念和微细念〕例如,对念佛人而言,妄念是粗念,念佛之念是细念。通常,当粗念和细念均息,就称为无念,这是一般所说的无念。进一步,如果微细念也停息,这是究竟的无念。〔微细念〕识心之微细生灭迁流,为阿赖耶识之相。

 

问:禅净有何异同?

答:就修行而言,无论哪种法门,其途径都是万念归一,一归于无,明心见性,断尽见思惑,得无生忍,圆证佛果。

净宗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通过念佛做到万念归一(一心不乱),临终肯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即得无生忍(花开见佛悟无生),然后圆证佛果。若是念佛一心不乱之后,欲提高往生品位,可进一步修念佛三昧而一归于无,而明心见性(关于念佛三昧,详见“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的教材《念佛三昧摸象记精解》)。当然,还可以继续前进,断尽见思惑,进而得无生忍。

参禅是通过看话头,而万念归一(一心不乱),而一归于无(一念不生),而明心见性,然后通过保任除习而断尽见思惑,才能够了生死。

观心是通过观自心现业流识,而一念不生,而明心见性,然后通过保任除习而断尽见思惑,才能够了生死。

所以,禅宗的参禅和观心两大法门,都必须断尽见思惑才能够了生死。而净宗信愿持名,只要临终十念相续与佛感应道交,感得阿弥陀佛前来接引,便依仗佛力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从而了生死出轮回。故百丈禅师首立的禅宗寺院清规(“丛林要则”)开篇就说:“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关于“临终十念相续,即得往生”,详见《怎样能够往生》一文。

 

问:禅宗四祖道信大师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这段开示是最直截了当的修行方法,何必要“万念归一,一归于无,明心见性,等等”?

答:四祖的这段开示是对牛头山法融禅师开示的(详见《四祖开示法融》一文)。当时法融已经修到“有百鸟衔华(来献)之异”,而且“四祖遥观气象,知彼山(牛头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寻访”。所以,四祖对他说:“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这是说:保任除习中,保的功夫你已经成就。)于是针对性的开示了怎样做任的功夫:“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但是,对一般人而言,若是临境遇缘,做不到“心若不强名”,则应当先做保的功夫,例如从万念归一修起。其实,法融在见四祖前,也是从万念归一起修,或者以前生是从万念归一起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