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莲池大师塔铭(注释)憨山大师 撰 (原文录自《梦游集》) 湛然
注 【师讳袾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志所归也。俗姓沈氏,古杭仁和人。世为名族,父德鉴,号明斋先生,母周氏。师生而颖异,世味澹如。年十七,补邑庠,试屡冠诸生,以学行重一时,于科第犹掇之也。顾志在出世,每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从游讲艺,必折归佛理,业已栖心净土矣。家戒杀生,祭必素。居常太息曰:人命过隙耳,浮生几何?吾三十不售,定超然长往,何终身事龌龊哉!】 大师名袾宏,字佛慧,别号莲池。“莲池”是表明其志向所归也。俗姓沈,杭州仁和人。世代都是为名门贵族,父亲德鉴,号明斋先生,母亲周氏。大师生而聪慧超群,对世事淡泊。十七岁考入县学(补邑庠),每次考试都名列第一,以学问和品行名重一时,于科第如探囊取物。但志在出世,每每书写“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与人讲说学问,必导归佛理,这时就已经栖心净土。家里戒杀生,祭祀必素。经常深深地叹息,说道:“人之寿命如白驹过隙耳,浮生能有几何?我若三十岁还没有考中举人,一定出家修行,何必终身在龌龊的名利场中打滚呢!” 〔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古杭〕即杭州。〔邑庠〕明清时之县学;考入者称为生员、秀才,所谓“补邑庠生”。“邑”,县;“庠”,学校。〔科第〕科举制度考选官吏后备人员时,分科录取,每科按成绩排列等第,叫做科第。〔掇duō〕拾取;摘取。〔不售〕科举考试不中。〔长往〕一去不返。
【前妇张氏,生一子殇。妇亡,即不欲娶。母强之,议婚汤氏,汤贫女斋蔬。有富者,欲得师为佳婿,阴间之。师竟纳汤,然意不欲成夫妇礼。年二十七,父丧。三十一,母丧。因涕泣曰:“亲恩罔极,正吾报答时也。”至是,长往之志决矣。】 前妻张氏,生一子而去世。妻亡之后,大师即不欲娶。母亲强迫他续娶,说亲汤氏,汤氏是贫家女吃素。有一富人,想得大师为佳婿,就派人私下挑拨离间。而大师不听谗言决定娶汤女,但意不欲成夫妇之礼。年二十七岁,父丧。年三十一岁,母丧。因此涕泣说道:“父母之恩无有穷尽,正是我报答之时也。”至此,已经下定出家修行的决心。 〔正吾报答时也〕救度父母出离生死苦海,这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报答。
【嘉靖乙丑,除日,师命汤点茶。捧至案,盏裂。师笑曰:因缘无不散之理。明年丙寅,诀汤曰:“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汤亦洒然曰:“君先往,吾徐行耳。”师乃作《一笔勾》词,竟投性天理和尚祝发,乞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就坛受具。】 明世宗嘉靖乙丑年(1565年),除夕日,大师命汤氏点茶。汤氏捧茶至案前,失手落地。大师看到心爱的玉盏破裂,笑道:“因缘无不散之理。”明年(丙寅年,大师32岁),与汤氏告别,说道:“恩爱不可能永远,生死莫人替代。我要出家去了,你好好安排自己。”汤氏也洒脱地说道:“您先去,我安排好就来(意思是:我安排好家中事,我也出家去)。”大师乃作《一笔勾》词(详见《莲池大师“一笔勾”词》),于是依从性天理和尚剃度出家,请求昭庆寺无尘玉律师与他受具足戒。 〔嘉靖〕明世宗(朱厚熜)年号(1522-1566年)。〔具足戒〕具足圆满之戒,即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
【居顷,即单瓢只杖游诸方,遍参知识。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至伏牛随众炼魔。入京师,参遍融、笑岩二大老,皆有开发。过东昌,忽有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过了不久,大师单身云游天下,遍参诸善知识。北游五台,感得文殊菩萨放光。又到伏牛山随众苦行,陶炼心魔。入京城,参礼遍融和笑岩两位大师,都有悟处。过东昌,忽然有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二十年前就在疑:我是谁?),三千里外遇何奇(大悟),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焚香掷戟浑如梦〕焚香供佛和掷戟伐邪皆如梦中事。〔掷戟〕投掷手戟。手戟,古代一种供手持投掷击物的戟。《后汉书·吕布传》载:东汉末,董卓义子吕布,曾因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掷击之,布奔避得免,暗怨卓矣。〔魔佛空争是与非〕空争佛与魔孰是孰非。就诸法实相而言,佛与魔都不存在,哪里还有孰是孰非呢?故云“空争”。——这是大悟的境界。未悟者,不可莽撞妄执而获无量罪。〔诸法实相〕所谓“实相”,就是实际的情形;“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实际情形。《佛藏经》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诸法皆如幻相,如来在中以方便力无所染著。”
【师以母服未阕,乃怀木主以游。每食必供,居必奉,其哀慕如此。至金陵瓦官寺,病几绝,时即欲就茶毗,师微曰:吾一息尚存耳。乃止。病闲归。越中多禅期。师与会者五,终不知邻单性字。】 大师为母亲服丧未满三年,于是身怀母亲牌位(木主)而行脚。每食必供,每居必奉,对母亲的哀慕是如此之深厚。到金陵瓦官寺时,几乎病亡。当时大家以为他已经死了,准备火化。大师微声说道:“我还没有死。”才没有火化。病初愈,就立即返回。越中多次打禅七。大师参加了五次,一心参究,自始至终都不知道左右人的姓名。 〔茶毗〕即荼毗,火化。〔邻单〕在僧堂与众寮中,与自己位置相邻之左右者。
【隆庆辛未,师乞食梵村,见云栖山水幽寂,遂有终焉之志,山故伏虎禅师刹也。杨国柱、陈如玉等,为结茅三楹以栖之。师吊影寒岩,曾绝粮七日,倚壁危坐而已。村多虎,环山四十里,岁伤不下数十人,居民最苦之。师发悲恳,为讽经施食,虎患遂宁。】 明穆宗隆庆辛未年(大师37岁),大师乞食于梵村,见云栖山水幽寂,于是就有终身住此清修的打算。本来此山就是伏虎禅师宝刹之所在。杨国柱、陈如玉等,为大师修建茅屋三间以供居住。大师一人独处寒岩,形影相吊,曾经绝粮七日,倚壁危坐而已。梵村多虎,环山四十里,每年伤害不下数十人,居民最为苦之。大师恳切地发悲愿,为老虎诵经施食,虎患遂止。 〔形影相吊〕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吊,慰问。〔伏虎禅师〕宋初僧。名志逢,号大扇和尚。宋乾德五年(967年),居于云栖山。山中有虎,僧至,虎则驯伏,世称伏虎禅师。
【岁亢旱,村民乞师祷雨。师笑曰: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众坚请,师不得已出。乃击木鱼循田念佛,时雨随注,如是所及。民异之,相与累累然,挈材木,荷锄钁,竞发其地。得柱础而指之曰:此云栖寺故物也。师福吾村,吾愿鼎新之,以永吾福。不日成兰若,外无崇门,中无大殿,惟禅堂安僧,法堂奉经像,余取蔽风雨耳。自此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遂成丛林。】 有一年大旱,村民们乞求大师祈雨。大师笑着说道:我只知道念佛,没有其它什么本事。众人坚持地请求,大师不得已只好出来祈祷。于是敲击木鱼沿着田坎念佛,这时大师念佛走过的地方,大雨如注。村民们大为惊异,接连成串地抬木材,荷锄钁,争相掘地以建屋。挖掘时,发现地下埋有柱础,就指着说:这是愿来云栖寺的旧物。大师福佑我们村子,我们愿意重建本寺,以永远福佑我们。不久建成,外无崇门,中无大殿,只有禅堂安僧,法堂奉经像,其余只能够遮蔽风雨而已。自此大师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前来依附,逐渐成了大寺院。 〔钁jué〕一种形似镐的刨土农具。〔柱础〕柱下的础石。〔兰若〕阿兰若的简称,僧人静修之处。〔丛林〕大寺院。
【师悲末法,教网灭裂,禅道不明,众生业深垢重,以醍醐而贮秽器,吾所惧也。且佛设三学以化群生,戒为基本,基不立,定慧何依?思行利导,必固本根。第国制,南北戒坛久禁不行。予即愿振颓纲,亦何敢违宪令?因令众半月半月,诵梵网戒经,及比丘诸戒品,由是远近皆归。师以精严律制为第一行,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以发明之。】 大师悲悯地想到:“末法时期,教法灭裂,禅道不明,众生业深垢重,以醍醐般的佛法而存贮于秽器,这是我最为惧怕的啊!而且佛设戒定慧三学以教化群生,戒为基本,基本不立,定慧何依?考虑到要因势利导以振兴佛法,必须先固根本——戒。但是由于朝廷的规定,南北戒坛已经禁止很久了。我即便想要重振颓纲,又怎么敢违犯法令呢?”因此规定大众每半月,诵梵网戒经,及比丘诸戒品,于是远近皆来归附。大师以精严律制为第一行,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以阐明之。 〔教网〕指佛之教化。比喻众生为鱼,佛之教法为网,捞取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华严经》曰:“张佛教网,亘(遍)法界海,漉(捞取)人、天鱼,置涅槃岸。”〔醍醐〕由牛乳经过酪、生酥、熟酥而精制成最精纯之酥酪,为上药。〔梵网戒经〕即《梵网经》。经中说明菩萨修道之阶位及应受持之十重四十八轻之戒相。僧肇序云:“夫梵网经者,盖是万法之玄宗,众经之要旨,大圣开物之真模,行者阶道之正路。是以,如来权教,虽复无量,所言要趣,莫不以此为指南之说。”
【初,师发足参方,从参究念佛得力,至是遂开净土一门,普摄三根,极力主张。乃著弥陀疏钞十万余言,融会事理,指归唯心。又忆昔见《高峰语录》,谓自来参究此事,最极精锐,无逾此师之纯钢铸就者。向怀之行脚,惟时师意,并匡山永明而一之。更录古德机缘中吃紧语,编之曰《禅关策进》,并刻之,以示参究之诀。盖显禅净双修,不出一心,是知师之化权微矣。】 起初,大师行足参礼各方善知识,从参究念佛得力,这时就开净土一门,以普摄三根,并且极力主张。乃著《阿弥陀经疏钞》十万余言,融会事理,指归唯心。又回忆到往昔所见《高峰语录》,认为这是自古以来参究此事中最极精锐者,没有人超过这位禅师之如纯钢铸就。以前自己行脚参访时总是将此书带在身上,时时思惟体悟高峰禅师之旨意。于是将此语录与永明大师的语录合并,再节录古德机缘中吃紧语,编之曰《禅关策进》。并刻板印刷流通,以示参究之诀要。这是为了显明禅净双修,不出一心,由此可知大师教化力之精深微妙啊! 〔三根〕上根、中根、下根。〔高峰禅师〕讳原妙。宋嘉熙戊戌年生。参云岩钦于北涧而得法。元世祖至元己卯年,上天目西峰,入张公洞,题曰“死关”,不出户者十五年。有《高峰语录》盛行于世。〔永明大师〕即杭州慧日山永明寺智觉禅师,名延寿,为净土宗第六代祖。参天台韶国师而悟玄旨。吴越忠懿王钱俶,深归于师。迁于永明大道场。众盈三千。宋太祖开宝八年,年七十二而寂。著《宗镜录》百卷,《万善同归集》六卷,盛行于世。
【万历戊子,岁大疫,日毙千人。太守余公良枢,请公诣灵芝寺禳之,疫遂止。梵村旧有朱桥,潮汐冲塌,行者病涉,余公请师倡造。师云:欲我为者,无论贫富贵贱,人施银八分而止。独用八者,意取坤土以制水也。或言工大施微,恐难峻事。师云:心力多,则功自不朽。不日累千金,鸠工筑基。每下一桩,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数日,桥竟成。昔钱王以万弩射潮,师以一心力当之,何术哉!】 明神宗万历戊子年(大师54岁),瘟疫猖獗,每日死者上千人。太守余公良枢,请大师到灵芝寺祈祷消灾,温疫遂止。梵村原来有一桥名叫朱桥,被潮汐冲塌,行人必须涉水而过,深感艰难,于是太守余公请大师倡导修造。大师说道:欲要我来倡办此事,无论贫富贵贱,每人布施八分银就够了。之所以特别要用“八”,意思是取坤土以制水也。有人担心说:工程浩大,而布施甚微,恐怕难以完工。大师说道:正因为布施金额微少(仅八分银),所以人人都能够负担得起。那么,所有的人都来出资建造这座桥,众志成城,其事必成。果然,不久就累积到千金,于是聚集工匠修筑桥基。每下一桩,大师都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数日,桥竟然建成。昔日吴越王钱镠是以万弩射退潮水才能够建成钱塘江海堤,而大师仅以一心力当之,真是不可思议啊! 〔坤kūn〕八卦之一,象征土地。《易·说卦》云:“坤也者,地也。”〔鸠工〕聚集工匠。
【师道价日增,十方衲子如归,师一以慈接之。弟子日集,居日隘。师意不庄严屋宇,取安适,支阁而已。其设清规益肃,众有通堂,若精进,若老病,若十方,各别有堂。百执事各有寮,一一具锁钥,启闭以时。各有警策语,依期宣说。夜有巡警,击板念佛,声传山谷,即倦者,眠不安,寝不梦。布萨羯磨,举功过,行赏罚,凛若冰霜。即佛住祇桓,尚有六群扰众,此中无一敢诤而故犯者。不尽局百丈规绳,而适时救弊,古今丛林,未有如今日者。具如僧规约,及诸警语,赫如也。】 大师道誉日高,十方衲子都来归附,大师一一慈悲接引。弟子每日不断地增加,居处就愈来愈狭隘。在扩建时,大师之意不在庄严屋宇,仅取安适,建筑一些小木头房子就行了。所设清规极为整肃,大众有通堂,若是精进者、老病者,以及接待往来僧人,都各别有堂。一百多执事各有单独的房间,一一具有锁钥,按时启闭。各有警策语,按期宣说。夜有巡警,击板念佛,声传山谷,即便是疲倦者,也眠不懈怠,寝不夜梦。布萨羯磨,举功过,行赏罚,凛若冰霜。即使佛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尚有恶比丘六人结党,毁犯戒律,而云栖寺中无一敢诤而故犯者。寺中的清规不完全局限于百丈清规,而适合现时补救弊漏,古今丛林,未有如今日云栖寺者。一切规章制度,完全周备,例如僧规约,以及各种警语等等,都威仪十足。 〔布萨羯磨〕僧团每半月举行全体集会,由精通戒律的比丘说戒,犯戒者于众前忏悔,并接受僧团的审议、处置。〔六群扰众〕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毁犯戒律,称为六群比丘。〔百丈清规〕百丈禅师所制订之清规。禅宗初期,没有专门的道场,多是栖住于律寺,修学不便。经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从此禅僧聚众而居,形成体制,禅宗大兴。〔威仪〕威德仪则。 〔马祖〕(709-788年)唐代禅僧。南岳怀让禅师之法嗣。汉州(四川广汉)人,俗姓马,名道一,世称马大师、马祖。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纹。依资州唐和尚(处寂禅师)剃染,就渝州圆律师受具足戒。开元年间,就怀让习曹溪禅法,言下领旨,密受心法。初止于建阳之佛迹岭,未久,迁至临川之南康、龚公二山。大历四年(769年),驻锡钟陵(江西进贤)开元寺,是时学者云集,化缘大盛。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大弘禅风,入室弟子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大梅法常等一百三十九人。禅门初启时,禅僧皆寄居律院,法制有限,不得别住而龃龉时生,皆以为苦。马祖乃创丛林,以安禅侣,由是宗门益盛,转化无穷。贞元四年正月,登建昌石门山,经行林中,托付后事,于二月四日示寂,世寿八十。《传灯录》曰:“六祖能和尚谓让曰:向后佛法从汝边出,马驹蹈杀天下人。厥后江西法嗣布于天下,时号马祖焉。” 〔百丈禅师〕(720-814年)唐代僧,福州长乐人。自幼即喜游访寺院,年二十,从西山慧照出家,后从南岳之法朝律师受具足戒,未久至庐江(位于四川)研读经藏。适逢马祖道一在南康弘法,乃倾心依附,遂得道一之印可。因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入室,时称三大士。后出主新吴(江西奉新)百丈山,自立禅院,制订清规,率众修持,实行僧团之农禅生活。尝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元和九年入寂,世寿九十五。大师所订清规,世称百丈清规,天下丛林无不奉行,为禅宗史上划时代之功绩。〔入室〕获得老师学问技艺的真谛。例如:入室弟子,升堂入室。
【极意戒杀生,崇放生,著文久行于世,海内多奉尊之。曾讲圆觉经于净慈,听者日数万指,如屏四匝。因赎寺前万工池为放生池。师八十诞辰,又增拓之。今城中上方、长寿两池,岁费计百余金。山中设放生所,救赎飞走诸生物,充牣于中,众僧减口以养之,岁约费栗二百石。亦有警策守者,依期往宣白。即羽族善鸣噪者,闻木鱼声,悉寂然而听。宣罢,乃鼓翅暄鸣,非佛性哉!噫,佛说:孝名为戒。儒呵有养无敬。师于物养而敬,且有礼者也,非达孝哉!】 大师极力倡导戒杀生,崇尚放生,著放生文,久行于世,海内多奉尊之。曾讲《圆觉经》于净慈寺,听者每日数千人,如同屏风四面围绕。于是,赎回寺前万工池作为放生池。大师八十诞辰时,又扩充之。现今城中上方和长寿两个放生池,每年费用高达百余金。山中设立放生所,救赎而来的飞禽走兽各种动物,充满于中,众僧减少自己的口粮来喂养它们。每年约耗费栗二百石。并有对看守者的警策语,按期前往宣读。宣读时,就连喜欢鸣噪的那些鸟类,一听到木鱼声,也都安静下来听。待到读完,都纷纷鼓翅欢鸣。这不说明它们都有佛性吗!噫,佛说:孝名为戒。儒家呵斥有的人对父母:有养无敬。大师对于动物养而敬,而且有礼,这难道不是完满地做到孝了吗? 〔万指〕一万个手指,即一千人。常用以形容人众之多。
【师道风日播,海内贤豪,无论朝野,靡不归心感化。若大司马宋公应昌,大宰陆光公祖,宫谕张公元忭,司成冯公梦祯,陶公望龄。次第及门问道者,以百计,皆扣关击节;征究大事,靡不心折,尽入陶铸。监司守相,下车伏谒。及贤豪候参者,无加礼,不设馔。皆甘粝饭,卧败席,任蜥缘蚊嘬,无改容。皆忘形屈势,至则空其所有,非精诚感物,何能至是哉!】 大师道风每日愈播愈远,海内贤豪,无论朝野,无不归心感化。例如大司马宋公应昌,大宰陆光公祖,宫谕张公元忭,司成冯公梦祯,陶公望龄。依次前来问道的人,数以百计,都叩门请教,并对莲池大师的开示击节赞叹;征究明心见性大事者,对莲池大师的指点也无不佩服,都得到造就。监司(督察州县的刺史等官吏)守相(郡守和诸侯王之相),下车伏谒(谒见尊者,伏地通姓名)。及至名贤、豪富等依次等候参礼者,并没有特别的礼遇,也没有格外的招待。大家都甘于吃粗陋的饭食,睡破败的枕席,任蜥蜴爬,蚊虫叮,没有丝毫怨言。都忘记了自己是达官贵人而乐意这样陋劣的环境,到了这里就把自己的权势、名望、地位统统放下了(空其所有),若非大师精诚感物,如何能够这样呢! 〔陶铸〕原意是制作并用以铸造金属器物,常用来比喻造就﹑培育。〔陶范〕铸造青铜器的陶质模型。
【侍郎王公宗沐,问:“夜来老鼠唧唧,说尽一部华严经。”师云:“猫儿突出时如何?”王无语。师自代云:“走却法师,留下讲案。”又书颂曰:“老鼠唧唧,华严历历,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猫儿突出画堂前,床头说法无消息,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侍郎王公宗沐,问:“夜来老鼠唧唧,说尽一部华严经。”大师问道:“猫儿突然出现时又如何?”王答不上来。大师代他回答道:“走却法师,留下讲案。”又书颂一首曰:“老鼠唧唧,华严历历,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猫儿突出画堂前,床头说法无消息,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侍御左公宗郢,问:念佛得悟否?师曰: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仁和令樊公良枢,问:心杂乱如何得静?师曰:置之一处,无事不办。坐中一士曰:专格一物,是置之一处,办得何事?师曰:论格物,只当依朱子,豁然贯通去,何事不办得?或问师:何不贵前知?师云:譬如两人观琵琶记,一人不曾经见,一人曾见而预道之,毕竟同观,终场能增减一出否?】 侍御左公宗郢,问:“念佛能够开悟吗?”大师回答道:“《楞严经》云:‘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又何必怀疑返念念自性耶?”(意思是:返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仁和令樊公良枢,问:“心杂乱如何得静?”大师回答道:“置之一处,无事不办。”坐中一人曰:“专格一物,是置之一处,又办得何事?”大师说:“论格物,只应当依朱子(朱熹),豁然贯通去,何事不办得?”又有人问大师:“为何不贵重预知的神通?”大师回答道:“譬如两人观看琵琶记(戏剧),一人没有看过这个戏,一人曾经看过就能够预先说出情节来,毕竟他们是在一起观看这场戏,所看的戏有没有多一出、少一出的差别?” 〔专格一物〕即朱熹等理学家所主张的格物致知。
【今上慈圣皇太后,崇重三宝。偶见师放生文,甚嘉叹。遣内侍赍(jī)紫袈裟斋资往供,问法要。师拜受,以偈答之。师极意悲幽冥苦趣,自习焰口,时亲设放。尝有见师座上,现如来相者,盖观力然也。】 当今慈圣皇太后,崇重三宝。偶见大师之放生文,甚为嘉奖赞叹。遣内侍带着紫袈裟和斋资前往供养,并问法要。大师拜受,以偈回答。大师非常悲悯幽冥苦趣的众生,自己学会放焰口,时时亲自设放。曾经有人见到大师座上,现如来相者,这是因为观力所至。 〔焰口〕饿鬼名,因其渴望饮食,口吐火焰。向饿鬼施食,叫放焰口。
【师天性朴实简淡,无缘饰。虚怀应物,貌温粹。弱不胜衣,而声若洪钟。胸无崖岸,而守若严城,御若坚兵。善藏其用,文理密察,经济洪纤,不遗针芥。即画丛林日用,量施利,酌厚薄,核因果,明罪福,养老病,公众僧,不渗滴水。自有丛林以来,五十年中,未尝妄用一钱。居常数千指,不设化主,听其自至。稍有盈余,辄散施诸山,库无储蓄。凡设斋外,别持金银作供者,随手散去。施衣药,救贫病,略无虚日。偶检私记,近七载中,实用五千余金,不属常住,则前此岁岁可知已。】 大师天性朴实简淡,没有修饰。虚怀应物,容貌温和纯正。虽然弱不胜衣,但声若洪钟。心不孤高,而紧守若严城坚兵。善于隐藏自己的才能,不使外露,而条理严密明察,治理诸事,巨细不遗。即便筹划丛林日用,量施利,酌厚薄,核因果,明罪福,养老病,公平对待众僧,不漏滴水。自有丛林以来,五十年中,未尝乱用一钱。寺中常住数百人,而不化缘,资粮听其自至。稍有盈余,总是散施其它寺庙,库无储蓄。凡设斋之外,另持金银供养者,大师随即散施他人。施衣药,救贫病,全无虚日。偶尔读到大师私人笔记中的记载,近七年中,救病济贫实用去五千余金,这些钱都不属于寺院;那么以前年年所施,金额之巨,由此可知。 〔化主〕掌管化缘的人。〔常住〕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场。
【师生平惜福,尝著三十二条自警。垂老自浣濯,出溺器,亦不劳侍者。终身衣布素,一麻布帏,乃丁母艰时物,今尚存,他可知已。总师之操履,以平等大悲,摄化一切。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不作。佛嘱末世护持正法者,依四安乐行,师实以之。】 大师生平惜福,尝著三十二条自警。将近老年都还亲自浣洗,倒洗溺器,亦不劳侍者。终身布衣素服,所用之麻布蚊帐,乃是母丧时物,如今尚存,其它可知已。总观大师之操履,以平等大悲,摄化一切。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不作。佛嘱咐末世护持正法者,依四安乐行,大师切实奉行。 〔四安乐行〕《法华经·安乐行品》所说之四种安乐行:(一)身安乐行。身当远离十种事:一、豪势,二、神人邪法,三、凶险嬉戏,四、旃陀罗(汉言屠者。谓屠者之家,杀心盛大,恼害众生,见者伤慈,坏善根本。比丘若行乞食,此处不可往也),五、二乘众,六、欲想,七、五种不男之人,八、危害之处,九、讥嫌之事,十、畜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身既远离此十事,则得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故名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当远离四种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之过,二、不轻慢他,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悲恨之心。口能如是,则得安乐修摄其心,故名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意远离四种过:一、嫉谄,二、轻骂,三、以大行诃骂小行之人,四、争竞。意远离此四种,则得常好安乐,修养其心。故名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宜于此《法华经》向不闻不知不觉之众生,起慈悲心,谓我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使入是法中,发此誓愿常好修摄自行,故名誓愿安乐行。
【历观从上诸祖,单提正令,未必尽修万行,若夫即万行以彰一心,即尘劳而见佛性者,古今除永明,惟师一人而已。先儒称寂音为僧中班马,予则谓师为法门之周孔,以荷法即任道也。惟师之才,足以经世;悟,足以传心;教,足以契机;戒,足以护法;操,足以励世;规,足以救弊。至若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广运六度,何莫而非妙行耶?出世始终,无一可议者,可谓法门得佛之全体大用者也。非夫应身大士,朗末法之重昏者,何能至此哉!】 历观从上以来诸祖,单提正令,未必尽修万行,至于即万行以彰一心,即尘劳而见佛性者,古今除永明大师,唯有大师一人而已。先儒称寂音尊者为僧中班马,余则谓大师为法门之周孔,以弘法而修万行来普度众生。单以大师之才,就足以经世;悟,就足以传心;教,就足以契机;戒,就足以护法;操(操守),就足以励世;规,就足以救弊。(而大师是集如此之才、悟、教、戒、操、规于一身。)至于大师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广运六度,哪一样不是妙行呢?大师出家自始至终,无一可非议者,可谓法门中得佛之全体大用者也。若非应身大士,来照亮末法之漆黑长夜者,哪能到达如此地步啊! 〔正令〕为禅门教外别传本分之命令,棒喝之外不立一法,谓之正令。《碧岩录序》曰:“提掇正令。”《同种电钞》曰:“正令乃本分之令,棒喝并行,不立一法,此谓正令也。”〔班马〕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和班固。〔周孔〕周公和孔子。〔应身〕从初住菩萨开始,至妙觉极果(佛),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操守〕志行和品德。
【临终时,预于半月前,入城别诸弟子,及故旧。但曰:吾将他往矣。还山,连下堂,具茶汤设供,与众话别。云:此处吾不住,将他往矣。中元设盂兰盆,各荐先宗。师曰:今岁我不与会矣。有簿记,师密题曰:云栖寺直院僧,代为堂上莲池和尚,追荐沈氏宗亲云。过后,始知其悬祀也。七月朔晚,入堂坐,嘱大众曰:我言众不听,我如风中烛,灯尽油干矣。只待一撞一跌,才信我也。明日要远行。众留之。师作三可惜,十可叹,以警众。淞江居士徐琳等,五人在寺,令侍者送遗嘱五本。次夜入丈室,示微疾,瞑目无语。城中诸弟子至,围绕,师复开目云: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众问:谁可主丛林?师曰:戒行双全者。又问:目前。师曰:姑依戒次。言讫面西念佛,端然而逝。万历四十三年七月初四日午时也。】 大师临终,预先在半月前,就入城告别诸弟子,及亲朋好友。只是说:我将到别处去。回到云栖山,下堂具办茶汤设供,与大众话别,说道:我不再住此处,要到别地去了。在安排中元节盂兰盆会追荐各氏宗亲时,大师说:“今年我不就不参加了。”寺有簿记,大师秘密写下:“云栖寺直院僧,代为堂上莲池和尚,追荐沈氏宗亲,……。”大师圆寂后,才知道这是大师预先祭祀。七月朔(七月初一)晚,大师入堂坐,嘱咐大众说道:“我说要走,大家总是不相信。现今我已如风中烛,灯尽油干,时节已到。你们要等到一撞一跌,才会相信我的话。明日我就要远行。”大众劝留。大师作“三可惜,十可叹”以警醒大众。淞江居士徐琳等五人在寺,大师令侍者送遗嘱五本。次夜入方丈室,示微疾,瞑目无语。城中诸弟子来到,围绕着大师,大师复开目说道:“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不要藏着歪心做违犯规矩的事),毋(不要)坏我规矩。”众人问道:“谁可主持丛林?”大师说:“持戒和修行双全者。”又问:“目前谁来住持?”大师说:“姑且依照戒腊的次序。”说完,就面西念佛,端然而逝。这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七月初四日午时。 〔中元〕即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僧寺作盂兰盆会,民俗祭祀亡故亲人。〔盂兰盆会〕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为超度祖先亡灵所举行的仪式,有斋僧、拜忏、放焰口等活动。〔戒腊〕受戒之年数也。比丘之坐次,依戒腊之多少而定。
【师生于嘉靖乙未,世寿八十有一,僧腊五十。师自卜寺左岭下,遂全身塔于此。其先耦汤氏,后师祝发,建孝义庵,为女丛林主,先一载而化,亦塔于寺外之右山。师得度弟子广孝等,为最初上首。其及门授戒得度者,不下数千计,在家无与焉。缙绅士君子,及门者亦以千计,私淑者无与焉。其所著述,除经疏,余杂录如竹窗三笔等,二十余种,行于世,率皆警发语。师素诫弟子,贵真修,勿显异,故多灵异不具载。】 大师生于嘉靖乙未(1535年),世寿八十有一,僧腊五十。塔址是大师自己所选,在寺院左岭下,于是建全身塔于此。其先妻汤氏,后于大师剃发出家,建孝义庵,为女丛林主,先大师一年而圆寂,其塔在寺外之右山。大师得度弟子广孝等,为最初上首。其及门授戒得度者,不下数千计,在家居士不在此数之内。缙绅士君子,及门者亦以千计,私淑者没有包括在内。其所著述,除经疏外,其余杂录如像竹窗三笔(《竹窗随笔》、《竹窗二笔》和《竹窗三笔》)等,二十余种,传行于世,都是警诫发聩之语。大师素来告诫弟子“贵真修,勿显异”,因此大师的许多灵异事迹这里就不记述了。 〔僧腊〕出家的年数。〔缙绅〕古时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私淑〕私下敬慕效仿而未直接拜师。
【呜呼!我闻世尊,深念末法众生难度,恐断慧命,灵山会上,求护正法者,即亲蒙授记,亦不敢入。惟地涌之众力任之,且曰:我等末世持经,当具大忍力,大精进力,即有现身此中,亦不自言其本,泄佛密因,但临终阴有以示之耳。观师之行事,潜神密用,安忍精进之力,岂非地涌之一乎?抑自净土而来乎?不然,从凡夫地,求自利尚不足,安能广行利他,护持正法,始终无缺者乎?予有感而来,略拾师之行事,以昭来世,其他具诸别传。】 呜呼!我闻世尊,深念末法时期之众生难度,来度者恐断己慧命,因此灵山会上,求护正法者,即便是亲蒙授记者,亦不敢入末世。唯有地涌菩萨们才能够大力荷任,并且说道:“我等末世持经,当具大忍力,大精进力,即有现身此中,亦不自言其本,泄佛密因,但临终阴有以示之耳。”观大师之行事,潜神密用,安忍精进之力,岂不是地涌菩萨之一吗?抑或是从净土而来的吗?如果不是这样,从凡夫地来,求自利尚且不足,哪能广行利他,护持正法,始终无缺者乎?我有感而来,略举大师之行事,以昭明来世,其他事迹详载于别传。 〔地涌菩萨〕释迦牟尼佛将说本门之法华时,原受释迦如来教化的无量大菩萨众从地下涌出,住在虚空中。《法华经·从地涌出品》曰:“佛说是语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国土地皆振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乃为之铭曰:】 乃为之铭曰: 〔铭〕铸、刻或写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迹或警诫自己的文字。例如:铭刻,铭文,墓志铭,座右铭。 【三毒焰炽,五热周章,孰能药石,顿使清凉?】 三毒(贪瞋痴)焰炽,五热惊慌,谁能下药,顿使清凉? 〔五热〕头顶和四周都是烈火在烧烤。〔周章〕惊恐的样子。例如:周章失措。 【欲海横流,波浪滔天,谁能济度,驾大法船?】 欲海横流,波浪滔天,谁能济度,驾大法船? 【惟我大师,实乘愿力,放身其中,随宜调适。】 唯我大师,实乘愿力,放身在毒焰欲海之中,随宜济度众生。 【蚤断爱根,如狮脱索,才出尘劳,便露头角。】 蚤(早)断爱根,如狮脱索,才出尘劳,便露头角。 【开净土门,张法界网,捞漉三根,其赴如响。】 开净土门,张法界网,在生死苦海中打捞上中下三根众生,有求必应。 〔其赴如响〕众生呼救,大师就像呼救声的回音一样,立即前来救度。 【以金刚鎞,刮翳眼膜,根本不生,枝叶自落。】 以金刚鎞,刮翳眼膜,根本不生,枝叶自落。 〔金鎞(bī)刮膜〕金鎞是古代医治眼病的器具,用它刮去眼球表面的薄膜,就能够使人复明。“金鎞刮膜”,常用来形容医术高超。这里是说众生有眼翳,妄见空华,迷惑颠倒而有生死轮回。莲池大师的教化,就像是用金刚鎞刮去他们的眼翳——迷惑的根本,枝叶烦恼自然就谢落了。 【大冶红炉,慈悲忍力,入此陶镕,痴狂顿息。】 大师如像大冶红炉,以慈悲忍力为炭火,众生入此而陶镕,痴狂顿息。 〔大冶〕比喻造化。〔陶镕〕陶铸熔炼。 【毛孔光明,通身手眼,从无用中,法轮常转。】 毛孔放光明,通身是手眼,从无用中,法轮常转。 【若非付嘱,定是地涌,岂属寻常,具大勇猛。】 若非佛亲自付嘱,定是地涌菩萨,岂属寻常,具大勇猛。 【师徒空来,亦从空去,虽善藏身,欲隐弥露。】 大师徒自空来,亦从空去,虽然善于隐藏真实身份,欲隐而弥露。 【钟鼓交参,云霞绮互,塔影高标,法身常住。】 钟鼓交错,云霞绮互,塔影高标,大师之法身常住。 〔交参〕交错。
参考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