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费闲歌注

憨山大师 著

原文录自《梦游集》

湛然 注

附录:憨山大师传(白话)

 

费”,花费时间和精力;“闲”,没有用、白费功夫。费闲,就是花费了时间和精力而没有实际效果,即通常所说的做无用功。

在《费闲歌》中,憨山大师指出修行中常见的白费功夫之误区,以及如何走出误区。

例如“讲道容易体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这一段,就指明:讲道而自己不体道,是说食不饱。自己杂念不除,讲道和体道都是白费功夫。若是世事尘劳常常挂碍于心,去到深山静坐也没有用。所以,总的意思是说:必须放下万缘,净除杂念,通过行道来体道,自己对道有了体悟再去讲道,于人于己才有真实利益。——这样就走出讲道的误区。

 

【讲道容易体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

给别人讲道容易自己体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杂念不除都是白费工夫);世事尘劳常挂碍于心,去到深山静坐也枉然。

〔体道〕躬行(亲自实行)正道而体悟之。自己对道没有体悟而去讲道,要是误导了学人,对人对己都会造成很大的恶果。〔总是〕全都是。〔总是闲〕全都是没有用的。〔徒然〕白白地,枉然。例如:徒然劳神费力。

【出家容易守规难,信愿全无总是闲;净戒不持空费力,纵然落发也徒然。】

出家容易遵守戒规难,信愿全无总是闲;净戒不持空费力,纵然落发出家也枉然。

【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盲瞎修炼也徒然。】

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盲瞎修炼也枉然。

〔不遇明师总是闲〕所谓“遇明师”,是说遵照明师的教导来修行,并不一定是要明师当面传授。“不遇明师总是闲”是说不遵照明师的教导而盲修瞎炼,这是白费功夫。例如,怎样念佛才能够往生,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和善导大师以及历代祖师大德都有具体明确的开示,遵照他们的开示来念佛,就是“遇明师”;而按照邪师所说,或者自作聪明想当然地瞎编一套来做,诸如“称名必生”、“散心念佛也必得往生”、“只要信愿也必得往生”、“信即往生”等等,就是“不遇明师”。

【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情性攀缘空费力,不成道果也徒然。】

被六尘污染容易而出离六尘的牵缠难,不断烦恼总是闲;情性攀缘空费力,不成就道果也枉然。

〔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尘劳〕心劳尘境,是烦恼的别名。〔情性攀缘〕以情识和习性来攀缘造作,还误以为是在修行。

【听闻容易实心难,侮慢师尊总是闲;自大贡高空费力,聪明盖世也徒然。】

听闻开示容易真心奉行难,侮慢师尊总是闲;自大贡高空费力,聪明盖世也枉然。

〔贡高〕自以为高人一等。

【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工夫总是闲;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

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工夫总是闲;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枉然。

【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身在关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

闭关容易而在关中认真实修难,不肯踏实地修行总是闲;身在关中心在外,千年不出关也枉然。

【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

念佛容易而信实之心难,心口不一(心不信实:口中在念佛,心中却在想别的事)总是闲(都是白费功夫);口念阿弥陀佛心中却在想别的事,喉咙喊破也枉然。

〔信心〕信实之心,心口不一即伪。所以,下一句就是“心口不一总是闲(都是白费功夫)”。这里的“信”,并不是信愿行之信,而是信实的意思。例如“信风”,就是每年只要到了一定季节便会应期而来的风——信实之风。〔信实〕诚实、不欺骗的意思。〔喉咙喊破也徒然〕因为“口念弥陀心散乱(散心念佛)”不能够成就临终十念相续(这是往生的最起码要求,详见《往生的条件》),所以不得往生,白费功夫。

憨山大师在这里一针见血地指出:“口念弥陀心散乱(散心念佛),喉咙喊破也徒然。”

【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磕破也徒然。】

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五体(两手、两膝和头)虚悬(没有敬心)空费力,骷髅(无心之躯壳)磕破也枉然。

若是一边拜佛,一边在想它事(打妄想),则无敬心,意不虔诚。

【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而不奉行,这是空费力气,日诵万卷也枉然。

憨山大师传(白话)

(原文详见《净土圣贤录》)

 

憨山大师1546-1623,明朝人,名德清字澄印,晚年自号‘憨山老人’,浙江金陵蔡氏子弟。母亲梦见观世音菩萨抱童子给她怀孕。等到诞生之时,有白色的胞衣重复地包裹着。

年十九出家,专心念佛。一,梦中见阿弥陀佛现身立于空中日落处,面目光相,了了分明。自此阿弥陀佛光辉明燿圣相,时时在目。

不久至五台山修禅三十岁那年,大彻大悟

〔大彻大悟〕憨山大师三十岁大彻大悟一事,《梦游集·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记载道:我独住五台山北台之龙门,单提一念,有人来也不开口说话,仅看看而已。......一日粥后经行,忽然立住而入定,不见身心,唯有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皆影现其中。待到出定,茅塞顿开,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曰:‘瞥然(忽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森罗万象任他起灭而不动于心)。’从此以后,内外寂静湛然,不再有音声色相之障碍,从前疑惑不解之处,当下洞然明白。回到茅蓬,看见自己煮饭的锅已经积满灰尘,由于独自一人居住,不知道在定中过去了多少日子。

后来,剌血书写《华严经》一部,每下一笔,念佛一声。久之,动静一如。

〔动静一如〕据《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记载:憨山大师三十二岁时,发心刺血泥金(刺出鲜血合上黄金粉),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李太后知道了,就赐送金纸给他写经。次年四月,憨山大师开始写经。写经时,无论点画大小,每落一笔,心念佛一声。一些游山的僧俗到了大师的静室,常常都要寒暄请教,而大师一面应付对答,一面手中不停地抄写着。来客中一些高人故旧好友,大师则延请他们坐上禅床,和他们谈论佛法,与此同时手中仍然不停地写经。大师每日如此,虽然人来人往,接应交谈,却写经不停,心中了无动相可得。许多老宿(年长资深的读书人)听到大师这样的情形,都难于相信。一日,老宿们率领了许多弟子来到大师静室,想证实一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在大师身旁故意提问、喧嚷,用种种方法来搅乱,等大师写完一个段落,便拿来与原本对照,果真没有丝毫差错,这才确信大师的功夫非同寻常。但他们对此仍不理解,又去问妙峰大师:“憨山大师为何能够一心多用?”妙峰大师答道:“我师兄念佛三昧已臻精纯!”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居于牢山山东胶州湾)清修,李太后送来金银造寺匾额,题为“海印寺太后每每派遣中使使者)造许多塔寺。朝中与此中使有怨仇的权贵,便唆使东厂(东厂,明代特务机构,诸事可直接上达皇帝,权力在锦衣卫之上)的人假扮道士当时皇帝明神宗崇奉道教,对皇太后为佛事耗费巨资素来不满击登闻鼓(登闻鼓朝堂外悬之鼓,允许臣民击鼓上闻,谏议或伸冤)鸣冤,以教产被侵占上告朝廷。事情牵到憨山大师被判“私造寺院”之罪削去僧籍,从军驻守雷州广东省西南部之雷州半岛之州府憨山大师到了那里,冠巾因为已经削去僧籍,便穿着儒生的服装讲经说法,又发下弘扬经典愿,注释《楞伽》、《楞严》等诸经。

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皇帝诏,恢复憨山大师。退役回来时经过庐山,便结茅庵于五乳峰下,效法慧远大师,以六时(相当于现在的十二小时)念佛为定课,更加精进地修习净土法门。

时有一位名为海阳禅人,求授戒法,并且请问修净土之要憨山大师开示道:

修行出生死的法门有许多,唯有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为要。这一法门,乃是释迦摩尼佛无问自说,三根(上、中、下根)普被,四众(在家出家之男女齐收,而不是权宜地为下根设。

经云:‘若净佛土,当净自心。’现在你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因为身三(杀生、偷盗、邪淫)、口四(妄语、绮语、恶口、两舌)、意三(贪欲、嗔恚、愚痴),这十恶业,乃是三恶道的苦因。如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身业、口业、意业)清净,则心自然清净。于此清净心中,厌娑婆世界苦,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立念佛正行。

“然念佛必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现断掉对外的攀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箸,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于一切时,不愚不昧,并不向它事攀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昼夜一样,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这便是念佛得力。若念至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这便是必定往生之效验也。

“一心持名,固是正行。又必辅以观想,就更加稳妥细密。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为韦提希夫人讲说十六妙观,令她当生成就当于十六观中,随取一观。或单观佛及菩萨妙相,或观净土境界,如《弥陀经》所说莲华宝池等,随意观想。若观想分明,则二六时中,现前如在净土,临命终时,一念顿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此用心,精持戒行,永断恶念烦恼。以此净心,观、念相继,净土真因,无外此者。

又有净心居士问道:“念佛不能成片,请开示。”憨山大师开示道:

“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能念佛成片?而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修行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间,念念循情,未尝反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所谓杯水救车薪之火一杯水就要扑灭一车柴草在燃烧的熊熊大火哪有这个道理呢!

“若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头(形容这是刻不容缓、压倒一切的大事),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佛号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

“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不求成片而自成片矣。此事全要自己著力。若但将念佛做面皮做做样子),如此驴年无受用时(如此到驴年亦无受用之时,即:如此永无受用之时)。直须勇猛,更莫迟疑。

憨山大师在庐山住了几年,后来又到六祖慧能大师的曹溪道场。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年)十月,示现微疾,说道:“老僧世缘将尽矣!”然后沐浴、焚香,端身正坐而往生,有光烛天(光明照亮了整个天空)。憨山大师享年七十八岁

〔有光烛天〕《梦游集》中,门人记述当时情景云:(天启三年十月)十一日巳时(上午九时),别张公(憨山大师入山问安的韶阳太守张公告别。申时(下午三时)饮水沐浴,焚香示众曰:‘大众当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一心端坐而逝。于时这时百鸟悲鸣,四众哀号不已。星夜毫光烛天(如毫毛一样四射的光芒照亮天空),隔山之人,咸疑寺中火也(全都以为寺中起火)。三日(逝后三日),面色如生,发长(zhǎng,头发在继续生长)唇红,鼻端微汗,手足如绵。”

《八十八祖道影传赞》记载:“崇祯癸未(1643年),粤人(岭南弟子)复奉其龛(kān),归曹溪。历年二十(憨山大师遗体在龛中经过了二十仍然端坐如生,遂于是金漆涂体升座,与六祖肉身相望,就天峙冈旧塔院地供养,名曰憨山院,去南华寺半里许。”

〔历年二十,端坐如生,遂金漆涂体升座〕憨山大师圆寂后,面色依然如玉般的洁润,嘴唇依然还是那么红泽,手足依然还是那么柔软,就像平时入定一样。弟子们将大师的肉身护送到庐山后,因庐山气候阴湿,侍者福善建造了一座塔院,将大师肉身龛安供在塔上。二十年后,岭南弟子去庐山迎大师归曹溪。到了曹溪,护龛的弟子广成、慈力,见龛内有罅(xià裂缝),就在罅上私自凿了一个小孔向内窥视,见大师肉身端坐如生,于是打开龛室,看见大师双趺端坐,如在生时一样庄严,指甲和头发都在生长,肤色依然红润,紫谱罗衣和挂珠还崭新。这时一阵风吹来,衣服忽然如云碎星散,随风飘舞,地方群众把它们掇拾去,作为吉祥的象徵。正在这时,忽然来了一位僧人,他请求用天竺(古印度)法来保护大师的肉身,征得大众同意后,就用海南的栴檀香末,涂在大师身上,如漆一般。这僧人涂毕,竟自而去。大师在生时,曹溪的一位善信妇女,发愿绣制千佛衣一席供奉大师,她怕口气不净,就用黄绢裹口绣制千佛衣制成后,大师却已圆寂入龛,这件千佛衣就藏在宝林库笥里。现在又取出此衣,披在大师肉身上,虽然经过了二十年,但光彩照人,如新制的一样。封龛圆满后,弟子们就将大师安置在旧塔院供养,并改号为憨山寺,距离六祖肉身所在的南华寺约半里地。弟子们根据供养六祖的惯例,每日早晨用热水香汤一盂,熏大师面出汗,又以毛巾拭干,接著和在生时一样,供给饮食。一周年还要进行一次沐浴。(摘自《憨山大师的一生》

 

参考阅读:

憨山大师的一生(新版)

禅净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