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吕澄之性寂说与性觉说

湛然

 

一、性寂说即是性觉说

二、性觉说来自印度,是释迦牟尼佛金口宣说

三、吕澄在捣鬼作假

一、性寂说即是性觉说

问:吕澄称印度佛教为性寂说(心性本寂),这是佛说;中国佛教为性觉说(心性本觉),这是伪说(是中国人自己伪造的)。(详见吕澄之《试论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辩佛学根本问题》、《大乘起信论考证》)是这样吗?而且,还有文章说:“吕澂先生以西方近现代学术研究的方法、求真存是的精神对中印佛学的发展及特点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以‘性觉’与‘性寂’区分中印佛学的思想,并对‘性觉’说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先生的这一观点,表面上看,是来自于文献的考证辩伪,是为了恢复纯粹的印度佛学,但究其根本则是为了改变传统佛学理论所导致的种种实践上的弊端,而实现以佛教革新现实人生的积极目标。”是这样吗?

答:吕澄以‘性觉说’与‘性寂说’来区分中印佛学的思想,旨在全盘否定两千年来的中国佛教详见《评吕澄》一文。其实,性寂说即是性觉说,现论述如下:

性寂说”是说:一切众生,心性本寂,寂然无念,这是佛的境界(本寂)。故无烦恼、无生死。但因起念妄想,于是沦为众生(不寂),而有烦恼、有生死。众生通过修行,依次息灭粗念、细念和微细念,将其不寂返本还源成当初的本寂而成佛(本寂)。

〔寂然无念〕此处的“无念”,是指粗念、细念和微细念皆无,这是究竟的无念;而通常所说的“无念”,是指粗念和细念皆无。所以“无念”一词,在阅读经论时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其内涵。〔粗念、细念、微细念〕心念有三类:粗念、细念和微细念。妄念(相对于正念而言)是粗念;正念是细念,例如念佛人之佛号,禅人之话头;微细念是识心之微细生灭迁流,为阿赖耶识之相。

〔寂然无念,这是佛的境界〕《佛藏经》云:“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是无想无念(微细念灭)。”所以,寂然无念,就一定具足佛智;具足佛智,就一定寂然无念。

〔有生死〕这里的“生死”,是指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在三界六道中的众生,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了分段生死者,脱轮回出三界。〔变易生死〕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修道过程中,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了变易生死者,圆证佛果。

 

性觉说”是说:一切众生,心性本觉,具足佛智,这是佛的境界(本觉)。故无烦恼、无生死。但因起念妄想,于是沦为众生(不觉),而有烦恼、有生死。众生通过修行,依次息灭粗念、细念和微细念,将其不觉返本还源成当初的本觉而成佛(本觉)。

 

本寂本觉,此二者都是指本来没有念之生灭(微细念灭)的寂灭境界(在此无念的境界中当然也就无烦恼、无生死,而且具足佛智),即心性之如来藏状态。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云:“寂灭,则自性涅槃。”《入楞伽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为如来藏。”这是说:心性本寂即是心性之如来藏状态。(关于如来藏,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

《仁王经》云:“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这是说:心性本觉即是心性之如来藏状态,因为心性具备诸佛一切智智的状态即是如来藏。

如来藏的特征是:寂然无念,具足佛智。因此,本寂本觉二者措辞虽然不同,实际上是一回事,都是指心性本来之如来藏状态。只不过,本寂是就其寂然无念而言,本觉是就其具足佛智而言。

心性寂然无念,必然具足佛智;而要具足佛智,就必须寂然无念。所以恢复本寂、本觉的共同途径都是离念(依次息灭粗念、细念、微细念),返本还源而成佛。

 

因此,性寂说即是性觉说,它们都是讲:通过离念(离妄想,依次息灭粗念、细念、微细念)将众生心性之不寂不觉的识藏状态,返本还源成原来本寂本觉的如来藏状态而成佛,这是如来教导众生修行成佛之圣道经云:“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本觉,愚痴迷惑,不知不见不觉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返本还源,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恢复原来的本觉。’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依次息灭粗念、细念、微细念;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恢复原来的本觉,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华严经(八十卷)·卷第五十一·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

如来藏、识藏心性有两种状态:如来藏识藏。如来藏是觉的状态(无念),而识藏是不觉的状态(有念),二者可以互相转化。佛之心性是如来藏,这是觉的状态;众生之心性是识藏,这是不觉的状态。众生修行成佛,就是通过离念,依次息灭粗念、细念、微细念,将其识藏转化成如来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佛开示道:如来之藏(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所薰,名为识藏。”(译文: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所薰,转化为识藏。)佛又开示道:“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关于如来藏和识藏,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令离妄想〕有念皆妄,因为与诸法实相不相应。离妄想就是依次息灭粗念、细念、微细念。微细念灭,即圆证佛果。《佛藏经》云:“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是无想无念(微细念灭)。”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离妄想〕依次息灭粗念、细念和微细念。

这段经文讲了三点:

一、“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这是说:一切众生原本是佛。这是本觉

二、“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这是说:之所以堕落成惨遭生老病死苦的众生,其根源在于妄想。这是说:起最初妄想(一念不觉)之前是本寂,起妄想即是不寂,“而不证得”即是不觉。所以,由于起妄想而不寂、不觉,沦为众生。

但因妄想而堕落成众生其堕落的过程是:“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详见《三细六粗》一文)

三、“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是说:离掉妄想(依次息灭粗念、细念和微细念),即返本还源成佛。这是说:离掉妄想(依次息灭粗念、细念和微细念,于是由不寂、不觉而返本还源成本寂本觉

由此可知,众生在原本是佛时的特征是:一、寂然无念,这是心性本寂;二、具足佛智,这是心性本觉。而且,心性寂然无念时,就一定具足佛智;心性具具足佛智时,就一定寂然无念。也就是说,心性本寂(性寂说)和心性本觉(性觉说),都是在讲本来成佛(一切众生原本是佛)这桩事。

所以,一切众生原本是佛(本寂、本觉),但因妄想而堕落成众生(不寂、不觉)。因此,佛法教导不寂不觉的众生,通过离掉妄想(依次息灭粗念、细念和微细念)而返本还源成本寂本觉的佛。性寂说性觉说都是在讲这桩事。

 

可笑的是,吕澄竟然把同一回事的性寂说性觉说对立起来,声称:性寂说是佛说,是印度佛教原有的;性觉说是伪说,是中国佛教自己编造的。并对性觉说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毁谤(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的主张完全背道而驰。”(吕澄《大乘起信论考证》)以此来全盘否定中国佛教(详见《评吕澄》

对性觉说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详见吕澄之《试论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辩佛学根本问题》、《大乘起信论考证》和《“起信”与禅——对“大乘起信论”来历探讨》等文。

 

问:心性本净与心性本觉是何关系?

答:心性本净与心性本觉是一回事,都是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亦即心性的本原状态是如来藏)。

所谓“心性本净”是说:心性原本无烦恼。无烦恼,这是心性觉的状态(如来藏);有烦恼,这是心性迷的状态,亦即不觉的状态(识藏)。《六祖坛经》云:“自性(心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烦恼〕又名“惑”,即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

《大乘密严经》云:心性本净不可思议,是诸如来微妙之藏,如金在矿。”这是说:心性本净,是如来藏(如来微妙之藏),在众生身中为烦恼所覆(如金在矿)。所以,心性本净即是心性本觉

《仁王经》云:“自性(心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这是说:心性本净(自性清净)心性本觉(本觉性)如来智慧德相(诸佛一切智智)是一回事。

 

心性本原状态(如来藏)之特征是:无念(粗念、细念和微细念均无),无烦恼(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均无),具足佛智(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心性的本原状态(如来藏),就其无念而言,称之为心性本寂;就其无烦恼而言,称之为心性本净;就其具足佛智而言,称之为心性本觉

二、性觉说来自印度,是释迦牟尼佛金口宣说

问:吕澄说:“这些足以代表中国佛学的,一讲到心性来,莫不贯穿着《起信论》中所表现的性觉思想。”(吕澄《试论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并且考证说:《起信论》是国人依据魏译《楞伽经》而造之伪作,而性觉说出自《起信论》,因此贯穿整个中国佛学的性觉说是中国人自己伪造,与印度佛学的主张完全背道而驰”(吕澄《大乘起信论考证》)。是这样吗?

答:事实上,性觉说来自印度,是释迦牟尼佛金口宣说,是如来教导众生修习之圣道。《华严经》“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本觉,愚痴迷惑,不知不见不觉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返本还源,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恢复原来的本觉。’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返本还源;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恢复原来的本觉,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华严经(八十卷)·卷第五十一·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

吕澄却说:“现在即从《起信论》所说,可以了解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是:人心为万有的本源。此即所谓真心’。它的自性‘智慧光明’遍照一切,而又‘真实识知’,得称‘本觉’。此心在凡夫的地位虽然为妄念(烦恼)所蔽障、但觉性自存。妄念一息,就会恢复它本来的面目。这样,在实践上也只要用返本还源的方法,而谈不到实质上的变革——这当然是与其肯定一切现实价值的思想相调和的。也就从上面所说,可以辨别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思想和印度佛学的根本分歧之点。”(《大乘起信论考证》)

吕澄又说:“也就从上面所说,可以辨别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思想和印度佛学的根本分歧之点。印度佛学对于心性明净的理解是侧重于心性之不与烦恼同类。它以为烦恼的性质嚣动不安,乃是偶然发生的,与心性不相顺的,因此形容心性为寂灭、寂静的。这一种说法可称为“性寂”之说(性寂一语。以汉译的佛典里通常作“自性涅槃”。“涅槃”的意译即是寂灭、寂静。)。中国佛学用本觉的意义来理解心性明净,则可称为“性觉”之说。从性寂上说人心明净,只就其“可能的”“当然的”方面而言;至于从性觉上说来,则等同“现实的”“已然的”一般。这一切都是中印佛学有关心性的思想所有的重要区别。”“这一解析无异于上文谈到的性寂和性觉之分,也可用来说明中印佛学有关心性的思想异点之所在。”(《试论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

于是,吕澄声称:性寂说是佛说,是印度佛教原有的;性觉说是伪说,是中国佛教自己编造的。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的主张完全背道而驰。”(吕澄《大乘起信论考证》)并恶毒攻击说:“内法东来千载(佛法从印度传来中国一千多年),只余伪说横行(留下的只是伪说横行),流毒无尽。”(吕澄《辨佛学根本问题·复书七》)从而,全盘否定中国佛教。

〔内法〕佛法。相对于佛教之外的其他教法,佛教自称为内法、内教、内道、内学、内明。〔伪说〕欺人之谈。

 

然而,在《起信论的作者》《驳吕澄等人之谬论》中,我们详细论证了吕澄的考证是错误的:《起信论》并不是国人依据魏译《楞伽经》而作,而是印度的大菩萨马鸣所造。既然《起信论》是印度的大菩萨马鸣所造,《起信论》所宣讲的性觉说当然是印度佛学原有。

〔《起信论》所宣讲的性觉说〕吕澄说:“这些足以代表中国佛学的,一讲到心性来,莫不贯穿着《起信论》中所表现的性觉思想。”(《试论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

 

不仅如此,在《驳吕澄等人之谬论》中,我们还根据经文详细论证了性觉说是印度佛学原有,而且是大乘佛法之核心思想是如来教导众生修习圣道,并非只有《起信论》才宣讲性觉说。

例如,《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云:“知诸有情,本来涅槃,悉成就故。”(译文:知一切众生,本来涅槃,全都圆满成就的缘故。)本来涅槃,这就是本觉

又例如,《仁王经》云:“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这是说,心性本觉(本觉性),具足佛智(诸佛一切智智)。

又例如,《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本觉,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不觉若离妄想通过离掉妄想而返本还源,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恢复原来的本觉。”

〔离妄想〕依次息灭粗念、细念和微细念。妄念是粗念;正念是细念,例如念佛人之佛号,禅人之话头;微细念是识心之微细生灭迁流,为阿赖耶识之相。

这段经文讲了三点:

一、“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本觉这是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觉)。

二、“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不觉这是说:但由于妄想而沦为众生不觉

由于妄想而沦为众生沦为众生的过程是:“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详见《三细六粗》一文)

三、“若离妄想(通过离掉妄想而返本还源,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恢复原来的本觉这是说:离掉妄想,即返本还源成佛恢复原来的本觉

这是说:一切众生原本是佛本觉,但因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于是堕落成六道众生不觉。佛法教导众生通过离妄想(依次息灭粗念、细念和微细念),而返本还源成佛恢复本觉

这段经文这证明性觉说是印度佛学原有而且是大乘佛法之核心思想,它透彻、圆满地回答了大乘佛法的核心问题一切众生从何而来?又怎样修行成佛?(一切众生原本是佛,但由于妄想而沦为众生,通过修行离尽妄想而成佛。)所以,离妄想是修行的关键和核心

又例如,《华严经(八十卷)·卷第五十一·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云“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本觉,愚痴迷惑,不知不见不觉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返本还源,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恢复原来的本觉。’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返本还源;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恢复原来的本觉,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这都证明性觉说是印度佛学原有而且是大乘佛法之核心思想是如来教导众生修习之圣道

三、吕澄在捣鬼作假

问:《华严经(八十卷)·如来出现品》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本觉,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不觉若离妄想(通过离念而返本还源,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恢复原来的本觉。”此乃性觉说是印度佛教原有的铁证。而吕澄在其《试论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一文中,根据《究竟一乘宝性论》的梵文本所引的经文,指责这段经文翻译错了,根本不是那个意思。

吕澄说:性觉的思想虽然大成于中国佛家但他们常引经据典说成是印度佛学所已有。这中间也由于翻译的佛典在文字上原有含糊的地方,以致他们会随便地引来应用。就如宗密(圭峰大师),他以为人心的本觉即是佛的智慧,引用了《华严经·出现品》的一段经文作证。骤然一看那段经义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佛的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好像真可以证成宗密之说。但仔细一研究,经文的翻译上就有问题,它的原意并不如宗密所理解的那样。《华严经》梵本的绝大部分连同《出现品》在内早已散失了,不过宗密所引的一段“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现存于《究竟一乘宝性论》梵本引文之中,并还有西藏文的翻译。从梵本和其藏译来看,那段经文只说‘佛的智慧随处会有,即无一众生不能证得到它,因为众生的心量正与佛智相等的原故’。这自然说的是众生有证得佛智之可能,并非就已具备了佛智。汉文经典中那样的译法,意义很为含糊,宗密受了《起信论》思想的影响,先有真心本觉等成见,也就不加推敲而随便引来自成其说了。”吕澄《试论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是这样吗?

答:由于有人以宗密(圭峰大师)所《华严经(八十卷)·如来出现品》 之经文(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本觉,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不觉若离妄想(通过离念而返本还源,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恢复原来的本觉。”来证明性觉说是出自印度佛教,铁证如山。吕澄为了自圆其说,于是作弊(这也可以看出吕澄在学术上的人品和居心),指责这段经文翻译错了

〔这也可以看出吕澄在学术上的人品和居心〕中国佛教各宗都信奉性觉说,如果性觉说是出自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完全背道而驰,则全盘否定了两千年来的中国佛教,这可是天大的事情!如果说,此前吕澄鼓吹性觉说出自中国佛教,是学术见解上的差错;那么在性觉说是出自印度佛教之铁证面前,还公然作弊进行反驳,置正确的肯定还是否定中国佛教这一天大问题而不顾,则是人品和居心的问题了!〔居心〕吕澄为什么非要不顾事实地把中国佛教说成是伪佛教,“与印度佛学的主张完全背道而驰”(吕澄《大乘起信论考证》)?!

吕澄上面这段话存在关键性的逻辑漏洞宗密(圭峰大师)所引的一段《华严经》经文是: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华严经(八十卷)·如来出现品》)

将吕澄所说的那段梵文“只说佛的智慧随处会有,即无一众生不能证得到它,因为众生的心量正与佛智相等的原故。这自然说的是众生有证得佛智之可能,并非就已具备了佛智与上面宗密所引的一段《华严经》经文相对照比较,二者的词句和含义迥然不同,吕澄凭什么断言他所说《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的那段梵文正好就是宗密所引那段《华严经》经文的原文?

首先,吕澄应当把他说的那段梵文准确地翻译出来(而不是含糊其辞地说:“那段经文只说......”),将此梵文与译文都写在他这篇批判文章里(这不过是举手之劳,只有两行字的经文),并且论证这段梵文正好就是宗密所引的《华严经》那段经文的原文,然后才有资格指责《华严经(八十卷本)》中那段经文翻译错了。但吕澄完全没有按照逻辑推理这样做,而是凭空论断,也就是凭空瞎说

这不过是举手之劳〕要否定汉译《华严经(八十卷本)》这段如此重要而且脍炙人口的经文,吕澄当然应该出示确凿的证据,把他所说的那段梵文准确地翻译出来,并将此梵文与其译文都写在他这篇批判文章里。这不过是举手之劳,是考证工作者应作之事,而且这是极其重大的事,因为要是真如吕澄所说这段如此重要的经文都翻译错了,而且与原文之义相反,那么《华严经(八十卷本)》汉译本还值得信赖吗?岂不推翻了整部《华严经(八十卷本)》汉译本?既然事情如此重大,吕澄为什么不把那段梵文准确地翻译出来,并将此梵文与其译文都写在他这篇批判文章里作为确凿的证据呢?这里面有什么猫腻?是否是在凭空捏造(即根本就不存在他所说的那段梵文

〔根本就不存在他所说的那段梵文〕吕澄所说的梵本尚存之《究竟一乘宝性论》,有汉译本,是元魏天竺三藏勒那摩提译。在汉译《究竟一乘宝性论》中,根本找不到吕澄所说“这自然说的是众生有证得佛智之可能,并非就已具备了佛智”那种意思的文句。恰恰相反,在汉译《究竟一乘宝性论》有这样的文句“如来智慧,无相智慧,无阂智慧,具足在于众生身中。”明明是讲:众生具备佛智。哪里是吕澄所说“并非就已具备了佛智”

所以,吕澄所指责《华严经》那段经文“翻译错了”(《华严经(八十卷本)》的汉译是“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吕澄却说其梵文原文的意思是“并非就已具备了佛智”。),是毫无根据的!不过这样可以看到吕澄的“考证”究竟是怎么回事。

《驳吕澄等人之谬论》一文中,我们以“翻译错了吗?”、“再论翻译错了吗?”和“三论翻译错了吗?”这三节来拆穿吕澄的鬼把戏,证明吕澄在捣鬼作假

据史书记载,八十卷《华严经》的翻译,是武则天皇帝亲自参与,并为《华严经》题写了著名的《开经偈》。翻译工作是由武则天专门聘请的高僧实叉难陀主译,并由通晓梵文和中文的高僧法藏、菩提流支、义净、弘景、圆测、神英、法宝、复礼等组成翻译团队。译文须经证文、润文、校对和审核,如此严密的翻译工作,哪能容许译文错得如此离谱?这也证明吕澄是在捣鬼作假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可笑的是,吕澄以为通过弄虚作假,否定了上面所引的那段《华严经》的经文,就否定了性觉说是印度佛学所原有。殊不知还有许多经文和印度的论文也在讲性觉说,例如:

就在他所说的梵本尚存之《究竟一乘宝性论》,有汉译本,是元魏天竺三藏勒那摩提译,共五卷。其中就有这样一段论文,上面所引的那段《华严经》的经文之义理完全一致,宣讲性觉说:如来智慧,无相智慧,无阂智慧,具足在于众生身中本觉但愚痴众生颠倒想覆,不知不见,不生信心不觉。尔时,如来以无障阂清净天眼,观察一切诸众生身。既观察已,作如是言:奇哉!奇哉!云何如来具足智慧在于身中本觉而不知见?我当方便,教彼众生,觉悟圣道,悉令永离一切妄想颠倒垢缚,令具足见如来智慧在其身内与佛无异。如来即时,教彼众生修八圣道,舍离一切虚妄颠倒返本还源。离颠倒已,见如来智,与如来等(恢复原来的本觉成佛)。”

在这段论文中明明是讲:“如来智慧,无相智慧,无阂智慧,具足在于众生身中。”而吕澄却说在该论中是讲:“并非就已具备了佛智。”请问:在同一论(《究竟一乘宝性论》)中,既已讲明佛智(如来智慧)具足在于众生身中,怎么可能又讲“并非就已具备了佛智”?岂不自相矛盾?!而且在该论中还讲道:“终无有一众生身中而不具足如来功德及智慧者。”“一切众生界不离诸佛智......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如是众生身不离诸佛智以如是义故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

你还可以查阅该论的汉译本(《究竟一乘宝性论》),就会看到:在这个译本中,不但没有“并非就已具备了佛智”这样的文句,而且连“并非就已具备了佛智”的意思也都没有,而是在讲:“如来智慧,无相智慧,无阂智慧,具足在于众生身中。”“终无有一众生身中而不具足如来功德及智慧者。”“如是众生身不离诸佛智。”

这里有一个重大的疑点:《究竟一乘宝性论》的宗旨和主要内容就是阐释和宣扬如来藏思想,“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的“宝性”二字就是指如来藏,所以《宝性论》即是“如来藏论”。然而,如来藏思想即是“性觉说”,即是讲:一切众生本具佛智。

〔如来藏思想〕一切众生原本是佛(心性是如来藏状态,本觉,但由于妄想而沦为众生(心性由如来藏状态转化成识藏状态,不觉。通过修行,离尽妄想而返本还源成佛(心性还原成如来藏状态,本觉

既然如此,《究竟一乘宝性论》怎么可能去引用吕澄所说那样的经文“并非就已具备了佛智”来否定自己的宗旨呢?!岂不是与其论文所讲:“如来智慧,无相智慧,无阂智慧,具足在于众生身中。”“终无有一众生身中而不具足如来功德及智慧者。”“如是众生身不离诸佛智。”自相矛盾?

事实上,除了吕澄的捏造,你在哪里看见过有与“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意义相反的经文呢?吕澄为什么不敢把他所说的那段经文的梵文及其准确的译文列举出来呢?

而且,在六十卷《华严经》中也有经文,上面所引的那段八十卷《华严经》的经文之义理完全一致,宣讲性觉说:无有众生,无众生身,如来智慧不具足者本觉但众生颠倒,不知如来智不觉。远离颠倒返本还源,起一切智,无师智,无碍智恢复原来的本觉。”(《华严经(六十卷)·卷第三十六·宝王如来性起品》)

在八十卷《华严经》中还有一段经文,与上面所引的那段八十卷《华严经》的经文之义理完全一致,宣讲性觉说:“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本觉,愚痴迷惑,不知不见不觉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返本还源,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恢复原来的本觉。’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恢复原来的本觉,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华严经(八十卷)·卷第五十一·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

以上这些经文和论文都证明了性觉说是印度佛学所原有,而且还有许多关于论述如来藏的经文和印度的论文,也都在宣讲性觉说。这是因为心性之如来藏状态,即是本觉;而众生的心性是识藏状态,这是不觉。众生修行成佛,就是通过离尽妄想,将其不觉之识藏状态,返本还源成当初本觉之如来藏状态。——这就是性觉说。它是大乘佛法之核心思想,如来教导众生修习之圣道

吕澄拼命反对性觉说,这证明他根本不懂大乘佛法(无怪乎他连《起信论》都读不懂,详见《驳吕澄等人之谬论》一文,却还自以为是地全盘否定中国佛教(详见《评吕澄》,其下场必然是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永堕恶道,苦无出期。

〔永堕恶道,苦无出期〕印光大师开示道:“彼(吕澄等人)倡异(倡导邪异之说)毁谤《楞严》《起信》者(吕澄不仅恶毒诬毁《起信论》,而且著有《楞严百伪》),皆以好名之心所致。欲求‘天下后世称彼为大智慧人,能知人之所不知’之虚名。而不知其现世被明眼视为可怜悯者,,死)后则永堕恶道,苦无出期。名之误人,有如此者!”(《印光法师文钞·复陈士牧居士书九》)

 

 

参考阅读:

评吕澄

驳吕澄等人之谬论

起信论的作者

起信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