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觉知当下,活在当下

湛然

当下,就是此时此处。

临在,全然地临在,与当下合一。

不念过去,不思将来,活在当下。

一刻不在,便同死人。

做什么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觉知地做。

觉知不灭,积习成性,由保至任。

临在,臣服。

只要让未被觉察的思维控制着你,不必要的痛苦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附录:当下的力量

 

觉知当下,就是觉知此时此处。(此处,即是眼耳所及之处。)其要点是:对周围的一切,见到只是见到,听到只是听到,知道只是知道,觉察只是觉察,而不起念想。

有一位名婆希的修行人,长途跋涉,风尘仆仆地赶到舍卫城去向佛陀求法,正见佛陀在城内一家一家地托钵乞食,举手投足都很优雅美妙,六根都已调御摄护,安详宁静。婆希上前顶礼,请求佛陀为他说法,为他说无尽利益安乐之法。佛陀说现在正沿门托钵,不适合说法。但婆希再三请求,于是佛陀为他就地说法:“婆希!你应当这样修习,见到只是见到,听到只是听到,知道只是知道,觉察只是觉察。婆希!当你能够做到见到只是见到,听到只是听到,知道只是知道,觉察只是觉察时,你就达到没有执著挂碍了。你若没有执著挂碍,那么你就没有过去世,也没有未来世。你没有过去和未来这两世(而只有当下),所有的忧悲恼苦就因此消散殆尽。”(原文见南传佛教《自说经》)

〔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而只有当下〕经文云:“见到只是见到,听到只是听到,知道只是知道,觉察只是觉察。”而没有关于过去或未来的妄念。其实,人们心理上的不安、焦虑和痛苦,都是由关于过去或未来的妄想所生。

 

觉知而无想无念,称为临在。前面说过,只要觉知,即无浮念,这里所说的“无想无念”,是说,不仅没有浮念,而且也不主动起念想。

要随时随地保持临在状态。《佛藏经》云:“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是无想无念。”《大乘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自性)离念。”(所谓觉,就是自性离念。)《传心法要》云:“当体便是,动念即乖。”“息念忘虑,佛自现前。”大安禅师云:“阿尔(汝等)欲作佛,但(只须)无如许多颠倒攀缘、妄想恶觉、垢欲不净众生之心,则汝便是初心正觉佛”(《景德传灯录》)

你可以通过觉知一朵花,一棵树,一个瓶子,一把椅子,等等,来培训自己看只是看的能力;通过聆听乐曲,周围的谈话声,街上的车流声,机电设备的噪音,等等,来培训自己听只是听的能力。要经常练习。久久行之,你就会体会到“制心一处,无所不办”的妙处。

你也可以觉知身体或者身体的某一个部分,例如手指头、足指头、掌心、膝盖、胳膊、肩头,等等。进一步,你还可以觉知自性,觉知当下时刻。这都是在觉知当下而处于临在。前面三章(觉知动作、觉知感受、觉知呼吸),以及下面一章(觉知心念),也是在觉知当下,因而处于临在。从内在来感受身体,也会使你处于临在。

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每一件事都要有意识地做的习惯。切忌无意识地做!

据说,有一只苍蝇飞来停在佛陀的脸上,佛陀用手轻轻挥去。接着,又做了一次挥手的动作。弟子奇怪地问道:“世尊,您第一次挥手是驱赶苍蝇,第二次挥手是为了什么?”佛陀答道:“第一次是无意识的动作,没有觉知到,所以有觉知地做了第二次动作,改正过来。”佛陀的这一示现,是教导弟子:每一个动作都要有意识地做,了了觉知;无意识的动作是无明,要立即改正过来。

 

每当妄念生起,就立即把注意力转向觉知当下而临在。此刻就只管自己是否处于临在,而不要去管妄念怎么样。——这样就可以瓦解、消融妄念。(其难易程度取决于自己临在功夫之浅深。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妙不可言。)反之,若是去厌恶妄念,想驱除它,消灭它,这是把注意力放在妄念上,反而会使妄念更加牢固、炽盛。

妄念是警钟,当它敲响时,就要立刻提起觉知,回到当下:临在,而且保持临在。妄念也是陪练,只要它来,就以临在来瓦解它,消融它,临在的功力就是这样提升的。

 

一分钟临在,是觉知当下的基本功。人人能够做到,也是觉知当下最起码的要求,必须做到。

坚持练下去,起初会出现一个短暂的无念,继而无念的时间会逐渐增长,直练到能够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无念。这个寂而知(无念而又觉知)的状态,就是宗门所说的前后际断,就是临在。你最好对着钟表来练。(如果使用没有秒针的钟表来计时:开始时看一下时间,然后加两分钟,作为结束时间。)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感觉一分钟是很短暂的时间,但你在修一分钟临在时,这一分钟却感觉得要长得多。如果凭感觉来确定时间的长短,可能并不如实。

做到你只要“临在”,就能够保持一分钟临在。在各种各样情形下练,见缝插针地练,特别是在喜怒哀乐时练,在利害得失、爱恨情仇攻心时练:提“临在”,顿时一念不起(只是觉知当下),持续一分钟。这个一分钟临在,是斩断妄想的金刚王宝剑,将它炼成,使(运用)得纯熟,利益无穷。

而且,妄念若起,这是业来缚心;以“临在”取代之,则是心在转业。有这一分钟临在,便是以心转业的法宝,是“妄念纷飞,当何策以治之的答案

 

请记住:做什么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觉知地做。只要有觉知在,搬柴运水,穿衣吃饭,都是修行,而且是精进的修行。——这,就是活在当下!古德云:“一刻不在,便同死人。”

 

觉知地做事情,还有一个特大的好处:令单调枯燥的日常事务和工作,变得生动有意义。

 

问:我感受到临在是非常容易而且有效的修法,给我解决了不少的实际问题,包括心理上的不安、焦虑和受苦,希望把临在讲说得更详细一些。

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更好地理解临在,体会临在,运用临在,你可以阅读和观看:《修炼当下的力量》《宁静在说话》《如何无压力的生活(视频)》《Yes的惊人力量(视频)》。在阅读和观看时,要注意一点:它们的著者(埃克哈特·托勒)认为“意识”是宇宙间无所不在的唯一本质,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而自我是意识的一部分或意识的化身,这与佛法相异,故称“他山”。

 

问:什么是臣服?

答:臣服,即是对于所发生的一切,心理上不抗拒、不抵触,然后根据情况,理智地处理,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内心(心理上)的痛苦和焦虑,产生于对已发生、正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件,在心理上的抗拒和抵触。然而,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心理上的抗拒和抵触不仅无益,而且会乱了方寸,不能够理智有效地对待和处理。更何况有许多事件与你实不相干,你去计较个什么?

一些事情的发生,就像塞车,那有什么办法?倒不如趁此享受内在的宁静,例如,做“一分钟临在”练习。其原则是:尽可能有益有效地活在当下,而不自我戕贼。这才是养生自强之道。

臣服,就是在心理上不抗拒、不抵触地完全接受所发生的一切,以消除内心的痛苦和焦虑,智慧地生活,而不是病态的活着。(请参阅《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顺应》

 

 

问:为什么人们总是本能地、条件反射地去抗拒、抵触许多情况的发生?

答:这是阿赖耶识中的业种子(亦称为习气)在作怪,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潜在的影响乃至操控。(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中“识心的运作”一章。)所以,臣服就是要克服习气的影响、操控,这是修行主要功课之一。禅的精义是: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牵。由此可见臣服之重要!《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执相为真(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被它们牵缠。也就是说:不著相,不动心。如果遇境(外境、内境)心有所動,有愛憎好惡之感,這就是“取于相”。佛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悟道时说:“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颠倒执著,不能证得。”而妄想颠倒执著,皆来自“取于相”(把幻象当真了)。所以,遇境要不取、不染、不念。

臣服,这是现代名词,其实就是六度中之忍辱。“忍辱”的辱,是“挫”的意思。例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云:“往者弗送,来者弗止,或击其迂,或辱其锐。”所以,忍辱就是忍受挫折(包括不顺以及所受到的侮辱),而不嗔不痴,不为所转。对于忍辱,古德喻之为抵御严寒的棉衣,所谓“忍辱为衣”。

〔六度〕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其实,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是有选择余地的。例如,你所在的海边,有个巨大的垃圾场,你当然应该面向大海,而不是面向垃圾场坐下。许多视频、小说和新闻,非但没有给你带来快乐、享受、提升,而是让你得到相反的效果,干吗要花时间去看它们呢,真是自讨苦吃!这都是自己的选择:自肯,自受。这就是三毒(贪嗔痴)中之(愚痴)。

 

问:如何觉知当下时刻?

答:觉知当下时刻,就是深刻地意识当下时刻。当你深刻地意识到当下时刻的时候,就会处于一种不念过去、不思未来的凝然状态。当然,你也可以去觉知当下本身,那个容纳万事万物发生的空间。当你觉知这个空间的时候,也会处于一种不念过去、不思未来的凝然状态。

寒冬中,坐在公园的长板凳上接受采访时,埃克哈特·托勒说了一段颇富启迪的话:“当你坐在这里时,就只是看着周遭发生的事情,不加任何的诠释,就只是与当下原本的情况同在。这样,你大概就会知道坐在公园的长板凳上是什么滋味。不需要添加任何东西的此时此刻——声音、景象、人们、水声、光影,容许它就是当下原本的样子。而这就会带来平静,你不必老被卷入事件、念头、情绪和反应中。你是那个更宽广的空间,而这一切事情在里面发生。你是这一切事情背后的觉知,没有那个觉知,这些都不会在这里,空间中就只有原子、分子。你是那个能够让整个世界存在的觉知,能够明白的那个觉知,就是真正的你。不是籍由思惟概念,而是透过实际的了悟。后退一步,容许现象世界就是它当下的原貌,容许此时此刻就是它当下原本的情况。这会让你更深入自己,然后你可能会发现背景中突如其来的平静,就这样发生了。然而你必须具有警觉性,你需要保持警觉,警觉当下原本的情况,警觉到你的感官、觉受,以及感受背后的那个能量——也就是觉知。要有警觉性。没有警觉性的话,你就会漂进思维里面,开始想着下一件事情:明天我会发生什么事情?做计划有做计划的地方,但不是在公园的长板凳上。这里不是思考明天要怎样的地方,因为你会错失周遭这一切的美好和生命力(笑)。然后你感到冷,但你甚至用不着去想自己感受到的是‘冷’。对,它只是一种觉受,你用不着称它为‘冷’。就算是这样也很好,没有关系,生命中不再有受制约的反应——总在反抗,总在反对什么,总想抓住一个什么。”(《埃克哈特·托勒:当下的开悟(视频)》

 

问:怎样做“如镜映物”的功夫?

答:觉知当前的境相,而无想无念。印光大师云:“欲令真知显现,当於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於心。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於我何干?来不豫计,去不留恋。若或违理情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了凡四训序》,注解详见《了凡四训注释·原序摘要》

 

问:我临在时,意守丹田而性命双修,可以吗?

答:可以。如果临在时意守夹脊,效果会更好。夹脊又名夹脊双关,即心腧穴。意守夹脊的功效,详见《逆转衰老炼夹脊》一文。

心腧(shù)〕在第七胸椎两侧一寸半处(如下图),是心气出入的门户而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夹脊一穴,与五脏六腑相关,可见夹脊一穴非同一般

 


 

附录:当下的力量

1、本体(自性)是真正的你,当你停止思维,处于无念状态时,便能够感受到祂(这就是禅宗所说的“见性”)。感受到本体,并保持这种感受就是开悟。

2、感受到本体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是认同于你的思维,它使人们进行强迫性思考。不能停止思考是一个可怕的烦恼,由于几乎每一个人都遭受着此种痛苦,而我们又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这就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强迫性思考〕在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挥之不去。

3、从思维中解放出来的开始,就是认识到你不是那个思考者。认识到这一点能使你很好地观察这个思考者。在你观察这个思考者时,一个更高层次的意识就被激活了。

4、在街道上,你可能会遇到不断喃喃自语的“疯子”。其实他的行为与你和其他“正常人”区别不大,只是你们没有大声说出来而已。那个声音不停地在评论、推测、批判、比较、抱怨、选择好恶等。这种声音可能与你当下所在的情况无关,它可能是关于过去或未来的一些事情,它可能是在回忆往昔,或是在幻想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它经常想象事情可能会出差错,或产生不利的后果,这就是杞人忧天。有时这种声音还会伴随着一些视觉意象或“心理电影”。即使这种声音与现在的情况相关,它也会以过去的形式来解释它,这是因为声音属于你被制约了的大脑,它是你过去的经历以及你继承下来的集体文化思维模式的结果。所以,你以对过去的看法来判断现在的事情,一定会得到一个完全被歪曲的理解。这个声音是人类自己最大的敌人,这是毫不夸张的。许多人在大脑的折磨下度过一生,任由它攻击、惩罚,并耗尽生命的能量。这就是数不清的灾难、痛苦以及疾病产生的原因。

5、好消息是你能从你的思维中解放出来。这是唯一的真正的解放。现在,你可以采取第一个步骤了——经常倾听你大脑中的声音。特别关注那些重复性的思维模式,那些多年来缠绕你的“旧唱片”。这就是我说的“观察思考者”的含义,换句话说:倾听你脑袋中的声音并作为一个观察者的临在。

6、当你在倾听那种声音时,不要去做任何评判。不要对你所听到的声音做出判断或进行谴责,因为这样做意味着同样的声音又会从后门乘虚而入。你将会很快地认识到:那里有一种声音,而我在这里倾听它,观察它。这是一种自我存在的感觉而不是思维。它超越了你的思维。

7、当一种思维止息时,你会在自己的心智流(mental stream)中体验到一种思维的中断——思维空白(无念)。首先,这种空白是短暂的,或许仅几秒钟,但是渐渐地它们会变得长久些。当这种空白出现时,你在内心会感觉到一种静止和宁静的状态。于是你开始感觉到与本体合二为一的自然状态,通常这种状态受到思维的蒙蔽而模糊,多加练习之后,你的这种平和与宁静的感觉会加深。实际上,这种深度是无止境的。你同样会感觉到一种来自你内心深处的喜悦。

8、除了“观察思考者”之外,你还可以通过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这一刻,从而在思维中创造那种空白。就是全神贯注于当下的时刻。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将意识从思维活动中引开,并创造一种无思维的空白。在这种空白中,你高度警惕,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是你没有在思考。这就是冥想的本质。

9、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可通过任何日常活动来练习这种方法。比如,每次你在家中或办公室上下楼梯时,你每一步、每一刻,甚至每一次呼吸时都全神贯注,完全集中你的注意力。或者当你洗手时,关注与洗手有关的所有感觉:水的声音和感觉、手的运动、肥皂的香味等等。或者在你上车时,关闭车门后,停顿几秒钟并观察你的呼吸。觉察到那个宁静且强而有力的临在。有一个标准可以用来衡量你的练习是否成功:你内在所感觉到的平和的程度。

所以迈向开悟之途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从对思维的认同中摆脱出来。每次,当你在思维中创造空白时,你的意识就会变得更强。

10、某天,你可能会发现你在冲着你大脑中的声音微笑,就像你冲着孩子调皮的动作微笑一样。这意味着你不再认真地对待你思维的内容,因为你的自我意识不再依赖于它。

11、你的大脑只是一个工具。它是被用来处理特殊任务的,当这个任务完成时,你就让它处于休止状态。因此可以说,人们80%-90%的思维不仅是重复的,而且是无用的,甚至由于思维的运作障碍和消极的本质,大部分思维都是有害的。如果你观察你的思维,你就会发现这是真的。这还导致了你生命能量的严重损耗。

实际上这种强迫性的思维是一种上瘾症。上瘾症的特点是什么?非常简单:你没法选择停止,它甚至比你还强大。它同样给你一种错误的乐趣,而这种乐趣会最终变成痛苦。

12、对于小我来说,当下时刻几乎不存在,只有过去和未来才是重要的。当下时刻就是解脱的关键。但是,只要你与你的思维认同,你就难以找到当下。

13、只要你认同思维,也就是说,只要你处于无意识状态,痛苦就不可避免。在这里我主要指的是情绪上的痛苦,这也是造成身体上的痛苦和疾病的主要原因。怨憎、仇恨、自卑、内疚、愤怒、抑郁、嫉妒等,即使是最为轻微的不快都是痛苦的各种表现。并且,每一次的欢乐或情绪的高涨在其内部都隐含着痛苦的种子:痛苦是这些欢乐的不可分割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迟早会显化出来。

14、欢乐终会转变成某种形式的痛苦。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正、负两极是一体两面的,都是潜在痛苦的一部分,而这种潜在痛苦与思维认同的小我意识状态是如影随形的。

你的痛苦有两个层次:现在产生的痛苦和过去产生的、但现在仍遗留在你的思维和身体内的痛苦。

15、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痛苦和悲哀。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会与痛苦共存,而不是去摆脱痛苦吗?

16、人类的很大一部分痛苦是没有必要的。只要让未被觉察的思维控制着你的生活,痛苦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17、通常,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源自对现状某种形式的不接受、某种形式的无意识抗拒。从思维的层面来说,这种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存在;从情绪的层面来说,它又以负面情绪的形式显现。痛苦的程度取决于你对当下的抗拒程度以及对思维的认同程度。思维通常否认当下,并试图逃离当下。换句话说,你越是认同自己的思维,你就越感到痛苦。或者可以这样说:你越是接受当下,你受的苦就越少,也越能从小我思维中解脱出来。

18、为什么思维会习惯性地否认或抗拒当下呢?因为在没有时间(过去和未来)的情况下,它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并对你进行控制,所以它视当下时刻为威胁。实际上,思维和时间是密不可分的。为了维持控制,思维不断地利用过去和未来来掩盖当下时刻。

19、如果你不想再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痛苦,不想再增加你心中过去的痛苦,那么请你不要再创造时间,或者至少不要创造除了做必要事情之外的时间。如何停止创造时间呢?请你务必认识到,当下时刻是你所拥有的一切,把你的生活重心完全放到当下这一刻。

20、接纳,然后采取行动。不管当下时刻的情况怎样,心甘情愿地接受它,就像它是你选择的一样。总是与它共事,而不是抗拒它,使它成为你的朋友和盟友而不是敌人。这将会不可思议地改变你的整个生活。

21、所以,痛苦之身不希望你直接去观察它并认清它。当你观察它,感觉到它在你体内的能量场并关注它时,那种无意识的认同就已经被打破了。这时,一种更高的意识状态产生了,我称它为“临在(presence)”。现在你是这个痛苦之身的见证人或观察者。也就是说,它不会再控制你、假装是你,或在你的体内获取新生的能量了。你已经发现了你自己内在的强大力量,你已经获取了当下的力量。

22、痛苦之身,无意识创造了它,意识将它变回原形。就像你不能向黑暗宣战一样,你不能向痛苦之身宣战,这样做只会引发内心的冲突并创造更深的痛苦。所以观察它就足够了。观察它意味着接纳它成为当下时刻事实的一部分。

23、如果愤怒一直左右着你的思维,你不停地在想别人对你做的事,或你将要对别人做的事,这时你就无意识地被痛苦所控制了,痛苦之身又成为了“你”。在有愤怒的地方,通常就有痛苦埋伏在其下。或者,当你心情不好时,你开始有了很多消极的思想,并不断地想你的生活是多么糟糕,这时你的想法就和痛苦之身结合,你就会无意识地被痛苦所控制,也很容易遭受痛苦之身的攻击。此处我所说的“无意识”,是指对某个思想或情绪模式的认同,它隐含的意思是:观察者的完全缺席。

24、我来总结一下这个过程:将注意力集中在你内心的感受上,了解到这就是痛苦之身并接受它的存在;别去想它,别让你的感受变成大脑和思维,不要去判断或分析它,别在其中寻找你自己的身份认同;保持临在,继续观察你的内在;不仅要觉知到你情绪上的痛苦,更要觉察那个沉默的观察者。这就是当下的力量,这就是你自己有意识的那种临在的力量。然后,请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25、看起来,造成恐惧的原因有许多种,害怕失去、害怕失败、害怕受伤害等。其实,所有的恐惧都是源自于小我对死亡、毁灭的恐惧。对于小我来说,死亡无处不在。在这种思维认同的状态下,对死亡的恐惧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平常小事,像在与别人的争论中迫切地希望打败对方,以证明自己是对的,都是由于小我对死亡的恐惧而引起的。如果你认同自己的观点,当出现错误的时候,你这种以思维为基础的自我感觉就会受到死亡的严重威胁。所以你的小我不能承认错误,错误就等于死亡。

26、你总是把未来想得比现在更好或更坏。如果想象的未来比现在更好,它会给你希望或让你愉悦地期待;如果它比现在更糟,会让你焦虑——其实这两者都是幻象。

27、保持临在,随时观察你的思维、想法、情绪以及在各种情况下你的反应。请多关注自己对各种人、事、物的反应,至少像你关注让你有反应的人或事情一样。同时关注你的注意力是否常常跑到过去或未来之中。不要去判断或分析你所观察到的内容,就只是观察你的想法,感受你的情绪,关注你的反应,而不要把它们变成个人问题。

28、当某种情况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时——比如当你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胁时,或者生活中的某个挑战引发你的恐惧时,或者当事情出错时,或是过去的一个情结被触发时——你就需要强烈的临在意识了。在这些情况下,你会容易变得无意识。对这些情况的反应或因这些情况而产生的情绪控制了你,你就变成了它。你还会因此采取行动,去责怪、攻击、防卫等。只是,它不是你。它是一种反应模式,是处于惯性求生状态中的思维。

29、所有的问题都是思维的幻象。“问题”的意思是,你在心理上不断地琢磨某种情况,而没有真正地在当下采取行动,并且你还无意识地将它变成你的自我感的一部分。你被你的生活情境所累倒,以至于丧失了对生命的感觉、存在的感觉。或者,你大脑中背负着100件你在未来将会或必须做的事情的重担,却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你现在就能做的事情上。

30、在形式的层面,有看似分离的生与死、创造与毁灭、生长与衰弱。这种情况到处可见:一个星球、一个身体、一棵树、一朵花的生命循环,国家的政治体制、文明的兴衰,在生活中个人不可避免的得与失。

31、当事情进展顺利时,就是成功的循环;当事情变得糟糕时,就是失败的循环。这时你必须放弃一些事情,以便为新事物的产生创造空间,为事情的转机创造空间。如果你抗拒这些事情,你就是拒绝与你生命之流一起向前进,就会遭受痛苦。

32、在形式层面,每一个人迟早都会“失败”,每一个成就最终都会化为乌有。所有的形式都是无常的。

33、你仍然可以积极地、开心地表现和创造新的形式和环境,但是你可以不认同于它们。你不需要它们给你一种自我感。它们不是你的生命,只是你的生活情境。

34、你的身体能量同样受限于这些周期,能量有时会高,有时会低,不可能永远处于高峰期。你有非常积极和具有创造力的时候,但同样也会有万事不顺的时候。一个周期可能是几小时,也可能是几年之久。在这些大循环内包含有大周期和小周期,许多疾病正是由于反抗低能量周期而产生的,然而低能量周期对于重建来说极为关键。我们总是想要有所作为,从外在成就中汲取自我价值、身份认同,但只要你认同你的思维,这些都是一些不可避免的幻象。这些使你很难或无法接受低能量周期,或允许它们的存在。因此,为了消除这些幻象,出于一种自我保护,身体器官就会做出反应并产生疾病,以便让必要的重生发生。

35、无常是万事万物的本质,也是你生活中将会遇到的所有情况的一个特点。

36、宇宙的循环本质与万事万物的无常性紧密相连。佛陀将此作为其教诲的主要部分。所有的情况都是高度不稳定的,都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或者如佛陀所指出的,无常是万事万物的本质,也是你生活中将会遇到的所有情况的一个特点。它将会改变、消失或不再满足你

37、只要你的思维将某种情况判定成“好的”——不管它是一段关系、一份财产、一个社会角色、一个地方,或者你的身体——你的思维就会执着并认同它。它会使你开心,使你自我感觉良好,还会变成你的自我认同。但是没有什么可以永远存在。它要么改变,要么终结,要么向事情的对立面发展:昨天或去年被认为是好的东西,今天就突然或逐渐地变坏;过去让你开心的今天可能让你不开心;今天的繁华,明天却变成了落寞;幸福的婚礼和蜜月变成了勉为其难的共存或不幸的离婚。或者一种情况消失了,它的消失让你不开心。当思维依赖的和认同的某个条件或情况改变或消失时,思维就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它会执着于消失的情况并抗拒它的改变。这种感觉就像是从你身上撕裂某个肢体一样痛苦。

38、佛陀教导说,你的幸福同时也是一种痛苦或不满足。幸福与它的对立面是不可分的。这是说,你的幸福和不幸是一个整体,只是时间的幻象将它们分开了而已。

39、这不是消极,这只是简单地承认事物的本质,从而让你在余生中不再去追求这种幻象。但这并不是说你不需要再去欣赏、享受开心或美好的事情或情况,而是说不要通过它们去寻找一些它们不能给予的东西——身份认同、永恒和满足的感觉,这是挫折和痛苦的成因。

40、接受生活的现实就是活在一种恩典、安逸和轻松的状态里。这种状态不再取决于事情的好坏。

41、一位佛教徒告诉我:“过去20年来,我学到的所有东西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凡生者必灭。”当然他的意思是:我学会了不去抗拒本然,学会了接受当下,学会了接受万物无常的本质,因此我找到了宁静。

42、接受生活的现实就是活在一种恩典、安逸和轻松的状态里。这种状态不再取决于事情的好坏。这看似自相矛盾,但是当你不再依赖事物的外在形式之后,你的生活状况、外在形式就会有很大的改善。你认为能让你快乐的人、事或情境,现在,在无挣扎、无努力的情况下来临了,你尽管去享受、欣赏它们。当然,所有的这些事情仍然会消失,循环不止,但是当你不再依赖这些事情时,你就不会恐惧失去。你的生活就会充满安逸。

43、从外在世界获得的幸福永远不会深刻,它只是你本体喜悦的苍白的反映;只有当你进入无抗拒状态时,你才会找到内在的宁静。本体会让你超越思维的两个对立极,将你从对形式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即使你周围的所有事情都瓦解倒塌,你仍然能感到内心的深深的宁静。你可能无法快乐,但是你的内心却很平和。

 

 

参考阅读:

觉知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