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一念入微

(原文录自《王龙溪先生全集·趋庭谩语付应斌儿》)

湛然 注

 

〔王龙溪(1498-1583年)〕王畿(),字汝中,号龙溪,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明代儒者,王阳明之大弟子,王门七派中“浙中派”创始人,倡导在当下一念上做功夫,也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即本体功夫。阳明先生云:“即本体便是工夫,易简直截,更无剩欠,顿悟之学也。”《天泉证道记》

〔趋庭〕语出《论语·季氏》:“尝独立(有一天孔子独自站在庭院中),鲤(孔子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曰:‘学诗(《诗经》)?’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不善于说话)。’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不能立足于社会)。’鲤退而学礼。”这是孔子教训儿子孔鲤要学诗、学礼。后以“趋庭”为接受父亲的教训。〔趋〕疾走。孔鲤表示敬畏父亲而快步过庭院,这是礼貌。〔谩语〕随语,漫言。谩,古通“漫”。〔应斌儿〕王龙溪之子王应斌。


 

【夫今心为念。念者,见在(现在)心也。吾人终日应酬,不离见在。千绪万端,皆此一念为之主宰。】

上今下心构成“念”字,这是说念就是现在心。我们终日应酬事务,都是在当下进行。而千绪万端,皆此一念(现在心)在主宰。(阐明要在当下一念上做功夫,这是从根本下手。)

〔夫〕文言发语词。

【念归于一,精神自不至流散。如马之有辔衔,操纵缓急,自中其节也,如水之有源,其出无穷也。】

念归于一,精神自然不会流散。做到了念归于一,心犹如马之有辔衔,控制其方向快慢,全都符合管束(完全顺从),善如水之有源,其出无穷也。

〔念归于一〕通常,人们总是念头纷繁散乱,如狡猿野马。念归于一,就是始终只有一个念头,不杂它念。〔辔衔(pèi xián)〕御马的缰绳和嚼子。〔操纵〕原意指收与放,引申为掌握、控制。〔节〕管束。

龙溪先生云:“吾人此生干当,无巧说,无多术,只从一念入微处讨生死。全体精神打并归一,看他起处,看他落处,精专凝定,不复知有其他。此念绵密,道力胜于业力,习气自无从而入,杂念自无从而生。此是端本澄源第一义,所谓宗要也。”(《答李渐庵》)

〔只从一念入微处讨生死〕龙溪先生云:“吾人年入榆暮,后来光景无多,随身资粮,作何干办?一念相应,即无生死,纵未能超,亦任之而已。”(《与存斋徐子问答》)〔榆暮〕垂老(将近老年)。

【圣狂之分无他,只在一念克与妄而已。一念明定,便是缉熙(贤人)之学。】

圣人与凡夫之不同,只在一念克(克除非正念)与妄(陷入非正念)而已。一念明定(正念昭明,不杂妄念),便是贤人之学。

〔圣狂之分无他〕《尚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人失掉正念即是凡夫,凡夫克除非正念即是圣人。)〔非正念〕违理情想。

龙溪先生云“克念谓之圣,妄念谓之狂。圣狂之分,克与妄之间而已。千古圣学,惟在察诸一念之微。故曰‘一念万年’,此精一之传也。”(《王龙溪先生全集》)

〔一念万年〕将此一念长久地保持下去,不起它念。〔精一〕精粹纯一。

龙溪先生又云:“千古圣学,只有当下一念,此念凝寂圆明,便是入圣真根子。时时保守此一念(时时保守此凝寂圆明之一念),动静弗离,便是缉熙(贤人)真脉路,更无巧法。”(《龙溪王先生全集·书查子警卷》)

龙溪先生又云:“凡与圣,只在一念转移之间。似手反覆,如人醉醒。迷之则成凡,悟之则证圣。迷亦是心,悟亦是心,但时节因缘有异耳。”(《答殷秋溟》)

【一念者无念也,即念而离念也。故君子之学,以无念为宗。然此非见解所能臆测、气魄所能承当,须时时从一念入微,归根反证,不作些子漏泄。】

一念,即是不起其它念想,即此一念而离它念,称之为“无念”。故君子之学,以无念为宗。然而这不是见解所能臆测、气魄所能承当,必须时时从一念入微,归根反证,没有一点儿漏泄(不起丝毫妄念)。

【动静二境,了然不生。有事时主宰常寂,自不至逐物;无事时主宰惺惺,自不至著空。时时习静,察识端倪,冷然自照,自然畅达,自然充周。】

无论是还是静,妄念全然不生。有事时心(主宰常寂,自不至逐物;无事时心警醒,自不至著空。时时习静,察识事情的眉目头绪,冷然自照,自然畅达,自然充周。

〔惺惺〕警醒。〔端倪〕事情的眉目,头绪。

【譬之悬镜空中,万象毕照,而无一物能为障碍。才欲觅静,谓之守静尘,非真静也。】

心如悬镜空中,万象毕照,而无一物能障碍它。才欲觅静,谓之守静尘,非真静也。

〔而无一物能为障碍〕心如明镜,映物而不为物转。〔尘〕污染之义。

【此中人以上境界,非一蹴所能至,舍此亦无别路。】

以上所说,是中上根人之境界,并非一伸脚便能达到,然而舍此亦无别路。

〔蹴()〕踏。

 

问:心学文献上经常出现“一念之微”与“一念入微”,二者是一还是二?

答:二者是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念之微”意思是:微小的一念。所谓“微小”,这是相对于纷飞的妄想(它由无数念组成)而言。心学功夫(修心,修养心性),就要在这微小的一念上做,特别是要在一念发动处做。

由于“一念”是构成思想的基本单位,从当前的一念之微下手,便是从根本上做功夫,效果特别显著。

阳明先生云:“毫厘千里之谬,不于吾心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不于自心良知这一念来省察它),亦将何所用其学乎?”

〔毫厘千里之谬〕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说,起初微小的一念之差,后来酿成巨大的错误。所以,要在起心动念处做功夫。

语云:“须臾坚忍,终身受用;一念之差,万劫莫赎。”(这是说:在关键时刻,须臾坚忍,克制住邪念而让正念做主,所得的福报,终身受用;反之,没能够保持住正念而让邪念做主,就此一念之差而失足便成千古长恨,所遭的灾殃,万劫莫赎。)

阳明先生又云:“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逐渐达到)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天理)存养扩充去耳。”

又:“问(有人问)知行合一。先生(阳明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王阳明全集》)

这是在一念发动处做功夫,从根上斩除,将恶业灭除在萌芽状态。要紧!要紧!

〔立言〕著书立说。〔不善的念〕这是意恶,其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龙溪先生云:“千古圣学,只有当下一念,此念凝寂圆明(无思无虑),便是入圣真根子。时时保守此一念,动静弗离,便是缉熙(贤人)真脉路,更无巧法。”

〔缉熙〕光明,在这里是喻指贤人。《诗·周颂·敬之》云:“学有缉熙于光明。”意思是:学那些光明中之更光明者。

龙溪先生又云:“戒自欺而求自慊,惟在察诸一念之微就在觉察当下那微小的一念,所谓慎独也。舍慎独之外,无所谓格致(格物致知)之功矣。”(《龙溪王先生全集》)

〔自慊(qiàn)〕自快。〔惟在察诸一念之微〕就在觉察当下那微小的一念。这里的“诸”,是“于”的意思。例如:“宋人事资章甫适诸越”。〔慎独〕当自己一个人独处时,仍然需要谨慎守礼,不会因为他人看不到就放纵自己,也就是不欺暗室。《小窗幽记·集灵篇》云:“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学习君子之有道,就是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作见不得人的事情。)

龙溪先生又云:“千古圣学,惟在察诸一念之微(只在于觉察到刚起的那微小一念),故曰一念万年,此精一(精粹纯一)之传也。”(《王龙溪先生全集·别曾见台漫语摘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千古圣学,只在于觉察到刚起的那微小一念,不让它相续成想(如果相续成想,就不是一念,而是无数念组成的妄想了)。这样做下去,当功夫深了,就会只有觉察(通常称之为“觉照”)的一念。将这唯一的觉照之念长久地保持下去(一念万年),这就是精一之传。

〔一念万年〕是形容将这唯一的觉照之念永远保持下去:一万年都只有觉照这一念。

“一念入微”是说心念的状态、层次。一般人妄念纷飞,心学较有功夫者,能够做到万念归一,也就是说,只有唯一的一个正念,例如“觉照”,而无其它念头。进一步,就做“一念入微”的功夫,令这个唯一的正念愈来愈轻微。

觉照功夫不深的人,当觉照之念轻微时,常会有妄念生起、或者昏沉。这时就要着意去觉照,令觉照之念加重(或者称之为加强),来摒除妄念和昏沉。觉照功夫深了,即便觉照之念轻微,都能够既无妄念、也不昏沉(简称为“不妄不昏”)。这样,令觉照之念愈来愈轻微,以不妄不昏为准。到后来,即便不去管觉照,仍然是不妄不昏,这是不照而照,谓之圆照,这是极高的境界。

龙溪先生云:“吾人此生干当(所作所为),无巧说,无多术,只从一念入微讨生死。全体精神打并归一,看他起处,看他落处,精专凝定,不复知有其他。此念绵密,道力胜于业力,习气自无从而入,杂念自无从而生。此是端本澄源(复还本体)第一义,所谓宗要也。”(《答李渐庵·第二书》)又云:“致知(致良知)无巧法,无假外求,只在一念入微处讨真假。”(《与陶念斋》)又云:“从一念入微取证,便是入圣之基。”(《书庐野永思卷后》)

〔复还本体〕将识心还原成本心,而超凡入圣。在“天泉证道”中,阳明先生说道:“复还本体。”“不如此,不足以超凡入圣。”在《别诸生》诗中,阳明先生云:“直造先天未画前。”(直抵心的本原状态。)(《王阳明全集》)

阳明先生云:“全体精神只从一念入微处,自照自察,......勿助勿忘。”《龙溪王先生全集·读先师‘再报海日翁吉安起兵书’序》,详见《吉安起兵家书序(注)》

〔勿助勿忘〕既不要加强它,也不要忘记它。

 

 

参考阅读:

心学功夫

心学功夫(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