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大学之道(注)
(原文录自《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是通过格物、致知,而诚意、正心、修身,成为君子,从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也就是培养君子,心怀苍生(百姓),成为经邦济世之才,使国家长治久安,世界和平。这是人生的纲领,人生的道路,人生的哲学。令人活得高尚,活得有意义,活得有价值。 〔大学〕“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那时候,在念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童蒙读物,有了初步的文化基础,掌握了基本的生存技能,真正开始“大人之学”的时候,要念的第一部儒家经典,就是《大学》。《大学》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参及其门人弟子。《大学》是儒家经典的纲领,而第一章“大学之道”又是《大学》的纲领,为“四书”之首篇,可见其重要性。朱子(朱熹)云:“右经一章(即“大学之道”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大学》、《中庸》,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元朝皇庆二年规定科举考试,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根据,明清相沿不改。为了应对科举考试,各级儒学、书院、庙学甚至私学,教学内容就以《四书》等儒家经典和朱熹、二程(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等人对儒家经典的注释为主。〔曾子〕曾参(shēn),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他参与编制《论语》,并 著有《大学》、《孝经》和《曾子十篇》等经典,后世尊为“宗圣”。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小人〕品格卑下的人。 《论语·里仁》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晓得的是道义,小人晓得的是私利)所以, 君子为官,以权为公,是贤臣清官,造福人民,他们是在治理国家,是国家的栋梁; 小人为官,以权谋私,是奸臣贪官,欺压人民,他们是在败坏国家,是国家的蛀虫。 中国血泪斑斑的历史,再再证明:地方治乱,国家兴亡,关键在于:是君子当权,还是小人当权。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沉痛地说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君子当权〕君子当权,必能亲贤、任贤、举贤、让贤。〔贤〕德才兼备之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揭示为什么要读大学),在于彰显自己光明正大之性德;在于教化养育百姓,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使他们过上好日子;在于令整个社会乃至天下,达到高尚的道德之境,享有丰足、富裕、和谐、安乐的生活。 这里,开篇首先揭示:为什么要修学“大学”。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开篇首先揭示为什么要读大学。〔明明德〕明其明德。即彰显自己光明正大之性德。〔性德〕本具之德。此光明正大之性德,人人本具,但为私欲所蔽,犹如宝镜蒙尘。只要格除私欲,光明正大之性德自现(尘尽光出)。 〔亲民〕关怀爱护百姓。具体来说,即是教化养育百姓,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使他们过上好日子。《论语·宪问》中,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孔子说:“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修己,即是明明德;以安百姓,即是亲民。 〔修己以安百姓〕修养自己(明明德)以教化养育百姓(亲民)。所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落足点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济世利民,而不是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这是君子、良吏、贤臣、明君的人生道路。〔教化养育百姓〕提升老百姓的道德水平,并使他们过上好日子。 〔至善〕完美。这里是指社会环境、人心道德、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完美。〔止于至善〕直到完美为止:令整个社会达到高尚的道德之境,享有丰足、富裕、和谐、安乐的生活。 〔道德〕这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自我地约束。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紧接上文)知道要“止于至善”(明白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止于至善),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安于目前的处境;安于目前的处境,才能够虑事精详;虑事精详,才能够有所成就。 〔知止〕这里的“止”,即上文所说“止于至善”。知止,即是知道要“止于至善”(这是自己的人生使命)。〔知止而后有定〕有了“止于至善”这一宏伟目标(人生意义之所在),才能够志向坚定。 〔安于目前的处境〕这并不是说满足于现状,而是明白目前的处境,是锤炼和提升自己的大好机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译文:上天将把重大使命降临到此人身上时,一定要先危苦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饥冻他的身体,使他备受穷困和危难,扰乱他所做的一切,使他挫折屡屡。用这些来使他的心灵受到磨炼砥砺而升华,使他的性格坚毅勇武沉稳而百折不挠,增益他原来所不具备的能力和心理素质。详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伟人,能够明白自己受苦的意义之所在,并充分利用它来磨练自己,激励自己,提升自己! 下面有四段格言: 形成自我的,不是你经历的本身,而是你赋予它的意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自古英雄出炼狱,烧不死的鸟是凤凰。 人啊,你当自助!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天下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前因与后果,开始和终局。如此知晓万事万物本末始终和前因后果的道理,从根本和开始抓起,那么离道就不远了。 这是说,做事情要成功,就必须知道其本末始终和前因后果,不能本末倒置,也不能颠倒顺序,更不能只求果不种因。 〔本末〕这里的“本末”是指事情的起端和末端、前因与后果,而不是“本为重,末为轻”的意思。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自古以来,欲彰显自己光明正大之性德以惠泽于天下者,必先治理好其国;欲治理好其国者,必先管好其领地(对于现代人而言,即是做好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工作);欲管好其领地者,必先修养好自身的思想和言行;欲修养好自身的思想和言行者,必先令其心正而无邪;欲令其心正而无邪者,一定先要真诚其意(令意真诚无欺);欲真诚其意者,一定先要致其良知。 〔明明德〕彰明其明德。〔明德〕自己光明正大的性德。这是人人本具,但被私欲所锢蔽而不显。〔性德〕人人本具之德。〔明明德于天下〕彰明己德,惠泽天下。 〔诚意〕诚其意。即:令意真诚无欺,不自欺欺人(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他人),不占别人便宜。〔不占别人便宜〕凡事总要彼此无欺(不占对方便宜),方为公允(公平恰当)。〔正心〕令心端正无邪。〔修身〕修养好自身的思想和言行。 阳明先生云:“《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王阳明全集》) 〔齐家〕整治好其家,做到父母慈祥,儿女孝顺,兄弟姐妹友爱,妯娌和睦,上下有序。 (按:在《礼记·大学》这段话中的“齐家”,原指经营好自己的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包括土地上劳动的农民。采邑盛行于周朝,类似于欧洲封建君主赏赐给亲信、贵族或功臣的领地。秦统一后,确立郡县制,接受封爵的主要是功臣,虽仍有封邑,但在封邑内没有统治权,以所征的赋税作为俸禄。对于现代人,“齐家”可以理解为:做好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工作。) 〔治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做到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教,官吏清廉,百姓安乐,民富国强。〔平天下〕让各国和睦相处,天下太平。〔庶(shù)人〕平民。〔良知〕《孟子·尽心上》云:“所不虑(没有人我、亲疏、毁誉、得失等等的考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是说:未被染污之本原道德意识即是良知,它能够正确地判断是非善恶,是客观、公正、如实之知。 〔致其良知〕令本有的良知显发,由它来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详见《论格物致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致其良知(致知)在于格除私欲(格物),私欲格除后而良知显发(知至)。良知显发后便如实地知善知恶,于是意真诚无欺(意诚)。意真诚无欺,则心端正无邪(心正)。心端正无邪,故思想和言行高尚(身修)。思想和言行高尚,便能够管理好自己的领地(家齐);管理好自己的领地后,进而治理好国家(国治);治理好国家后,进而让各国和睦相处,天下太平(天下平)。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全都要以修养好自身的思想和言行为根本。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有的人)全都要以修养好自身的思想和言行为根本。这是国家长治久安和世界和平的基石,是人类得以继续存在的唯一出路。 因此,“格物、致知”是诚意、正心、修身的基础,是通过“格物、致知”来做到诚意、正心、修身,从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八目中,以修身为本。
〔格物、致知〕格除私欲而致良知。(详见《论格物致知》和《心学功夫》)〔心学〕令自心完善之学。(详见《天泉证道记注》) 〔私欲〕以损人利己、损公利私,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私欲乃是万恶之源,是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之大敌。朱子(朱熹)云:“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回归)于礼。”(《论语集注》)《后汉纪·灵帝纪中》云:“从小人之邪意,顺无知之私慾,殆者之危,莫过于今。”《荀子·修身》云:“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这是说,君子能用符合公众利益的道义,来战胜个人的私欲。)〔君子〕道德高尚的人。〔格除〕摒除。〔平天下〕让各国和睦相处,天下太平。 子(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是说:自己不愿意的,不可施加于他人。这是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而私欲,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以损人利己、损公利私,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问:什么是三纲八目? 答:“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被称之为“大学之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被称之为“大学之条目”。所谓“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三纲(纲领中的三条)是目标,八目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具体行动。所有的儒学经典,都是在为这三纲八目作注释。
参考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