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因果通三世湛然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
问:宇宙法则是“福善殃恶”,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看见善人穷困,恶人发达? 〔殃〕祸害。 答:善是福之因,福是善之果;恶是殃之因,殃是恶之果。这是宇宙的因果法则。然而,因果通三世。 〔三世〕过去(包括过去生)、现在、未来(包括未来生)。 善人穷困,是因为过去(包括过去生中)所造的恶债尚未还完,所谓余殃未尽,因此仍然穷困。但由于行善,已经避免了许多原来要遭的殃报,或者重罪轻报。而且善人心态好,能安贫,因此在穷困中也不会怨天尤人而加剧自己的痛苦。行善就是在加速偿还恶债,恶债还完,福报即至。 恶人发达,是因为过去(包括过去生中)所造的福报尚未享完,所谓余福未尽,因此仍然发达。但由于作恶,已经丧失了许多原来要受的福报。而且恶人心态乖戾,富贵中仍然患得患失,算尽机关,因此在富贵中也不会真正享福,而是在骄奢淫逸中逃避内心的煎熬。作恶就是在加速消耗福报,福报享完,殃报即至。 这就是谚语所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为善必昌盛,为善不昌盛者,乃其余殃未尽,殃尽必昌盛; 为恶必遭殃,为恶不遭殃者,乃其余福未尽,福尽必遭殃。
问:古人云:“君子爱财,取舍有道。”这是什么意思? 答: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说:君子虽然喜欢钱财,但只以正道来获取,不取不义之财。因为取不义之财是恶行,不仅道德、良心、法律都不允许,被人鄙弃,而且必致祸遭殃。所以,为人处事一定要诚信、仁义,走正道。 〔不义之财〕损人损公得来之财。〔诚信〕真诚无欺和守信用。〔仁义〕仁爱和正义。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 孔子说:财富和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用不正当手段得来,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君子宁可不摆脱。君子如果离开了仁义,怎么能叫君子呢?所以,君子在任何时候,即便吃顿饭那样短暂时间里也不会违背仁义,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恶(wū)〕古同“乌”,疑问词,哪,何。 这是说,追求富贵是可以的,但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获取,不能为了追求富贵而丧失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这个原则绝不能违背,否则还不如身处贫贱令人心安自在。 一代名臣张居正在《四书直解》里批注道:“人之所遇,有顺有逆,然取舍之间,贵于审择。且如富与贵这两件,是人人所愿欲,谁不要得而处之?然有义存焉,不可苟得。若是理上应得的,虽处之亦无不可。设使无功而受禄,无德而居位,不应得富贵而偶得之,这便是无故之获,有道者所深忧。君子见利思义,决然辞之而不处也,其能审富贵如此。贫与贱这两件,是人人所厌恶,谁不要避而去之?然有命存焉,不可苟免。若是理上该得的,其顺受固不待言。就是学成而人不见知(即便有学问而不为人知),行修而人不我用(有本事而不为人用),不应得贫贱而偶得之,这也是适然之数,于身心上无损。君子乐天知命,决然处之而不去也,其能安贫贱如此。审富贵则可以处乐而不淫(放纵),安贫贱则可以处约(节俭)而不滥。非修德体仁之君子,其孰能之。” 〔见利思义〕无功不受禄,无德不居位,伤害别人的事不做,损害别人的钱不赚。
问:怎样来为善去恶? 答:关于怎样来为善去恶,详见《了凡四训注释》、《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注释》和《太上感应篇注释》。书中对于为善去恶的道理和方法都阐述得非常透彻,并且有许多鲜明的事例。尤其宝贵的是,揭示了:怎样通过为善去恶,来改造自己的命运。
参考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