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如说修行湛然
阿弥陀经有两个译本,一是姚秦时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佛说阿弥陀经》,常称秦译;一是唐代玄奘大师所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详见《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注》),常称唐译。罗什大师应国人尚简之机,以意译为主,文约义丰,精妙畅达。玄奘大师则采用逐字直译,准确完备,力保原面。 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世尊开示道:“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所以,念佛求生净土是一切诸佛摄受之法门,而且世尊在本经中具体明确地开示了如何修持这一法门。 世尊在讲了“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就立即说道:“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净佛土者,一切皆应信受发愿,如说修行,生彼佛土。” 世尊在这里把信、愿、行讲得十方清楚:信,是“信受”;愿,是“发愿”;行,是“如说修行”——系念不乱。 当信、愿还仅只停留在头脑中时,这只是一种想法而已。必须把信、愿实践出来,这才是真信笃愿。所以,真信笃愿必然导致力行。若无切实精进的修行,何以证其所信?何以满其所愿?没有力行的信、愿不过是虚信浮愿而已。 在本经中,世尊反反复复、再三再四地强调要“如说修行”,并且明确的告诉我们:只要如说修行,就为十方诸佛所摄受,就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永不退转速证佛果,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世尊开示道:
因此,净土行人一定要深心信解“如说修行”的含义,并付诸行动,惟日孜孜,一往无前。《维摩诘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心水澄清,与净土(极乐世界)相应,则佛月现前;若心水浊乱,与秽土(娑婆世界)相应,则佛月不彰。所以,念佛法门是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令浊乱的心水澄清,进而去泥纯水(念佛三昧)。 其修学纲领是:真信切愿,一心不乱(系念不乱)。因为真信,眼光晓了前境,对目标和道路看得清清楚楚;因为切愿,动力强大无比,沛然莫御。所以,有了真信切愿,必然会遵循世尊“如说修行”的谆谆教导,而导致一心不乱之妙行,并以此一心不乱之妙行来证其所信,满其所愿。 关于真信、切愿和笃行这三者的关系,彻悟大师(净宗第十二祖)开示道:“不信姑置(不信者,姑且放在一边不说他们)。即如信者,信而不愿,犹不信也。愿而无行,犹弗愿也。行而不猛,犹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总之,生真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力行,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决定一生补佛。”(《彻悟大师遗集》) 〔三不退〕一、位不退,于修得之位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 净宗第十一祖省庵大师开示道: “又有口谈净土,心恋娑婆者,亦非愿也。 “又、愿之一字,具该(包括)信、行。信则自他因果,事理不虚(原注:信得自心是佛,他人亦然,念佛为因,往生作佛为果实也。西方是事,离心本性是理,一一真实,故云不虚);行则专事持名,不杂不散;愿则心心好乐,念念希求。如此三事,缺一不可。有信、行而无愿者有矣,未有有愿而无信、行者也。 “问:有人闻说西方净土,心生好乐,然不念佛,得往生否? “答:若果心生好乐,定起希求;若起希求,必然念佛。好乐不希求,定非好乐;希求不念佛,岂是希求?好乐希求念佛而不往生者,未之有也。 “问:有人於此,亦好、亦求、亦念,但世间心重,贪恋尘劳,得往生否? “答:只要将猛,不怕贼强。若果希求心切,系念心专,则贪恋虽重,自然渐渐轻微,亦当往生。如舍银取金,舍鱼取熊掌,则亦何难之有?第恐愿力不敌爱力,佛念不胜欲念,悠悠忽忽,半信半疑,则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西方净土文注》) 〔第恐〕只怕。〔则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末”,没有。 一心不乱(系念不乱),就是善导大师(净宗第二祖)所说的:“念念相续”。善导大师云:“是以大圣(释迦牟尼佛)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後念即生,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 所以,平日念佛之念,念念相续,是临终正念分明的保障;而临终正念分明,又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关键。(详见《临终十念,相续即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