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案例:脱离痛苦智钰
没有未来,隧道尽头没有光,好像两端都被堵上了,自己被困其中。 如果我早一点知道未来要比先前经历的一切都光明得多,隧道的那一端就会被炸得粉碎,就能够看见光了。
为了逃开那头怪兽,你一直跑,一直跑。但这样是没用的,你不能一直用后背对着它;你要勇敢地转过身去,才能看清那头怪兽的真实面目。
头脑总是在编造故事,不要认同它,也不要跟随它。那是白日梦,赶快醒过来!
久病成良医,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这是万全之策。
解铃还须系铃人,最好的心理医生是自己,他可以随时照料你。
〔解铃还须系铃人〕一日,法眼禅师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无以对。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系者解得。”
在《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中,埃克哈特·托勒写道: 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来见我。当她和我打招呼的时候,我可以感应到她那礼貌和肤浅微笑之下的痛苦。她开始诉说她的故事,不到一秒钟,她的微笑就变成痛苦的扭曲。然后,她开始无法抑制地啜泣。她说,她感觉到寂寞而且空虚,很多的愤怒和悲伤。当她还小的时候,就被她父亲以肢体暴力虐待。 我很快地看出,她的痛苦不是现在的生活情境所造成的,而是由一个特别强大的痛苦之身所引发的。她的痛苦之身已经成为她看待生活情境的一个过滤器了。她无法看到情绪上的痛苦和思想之间的联结,因为她与两者完全地认同。她也无法看到她在用思想喂养她的痛苦之身。换句话说,她与一个重担一起生活着,那就是——极度不快乐的自己。然而,在某个层面上,她一定也了解到,她的痛苦是源自于她自己,而且她是自己的一个重担。她已经准备好要觉醒了,这就是她来我这里的原因。 我引导她聚焦在她身体内部的感觉上,同时要她直接去感受情绪,而不要经过她不快乐思想和不快乐故事的过滤去感受情绪。她说她来这里是期待我能教她脱离不快乐的方法,而不是进入不快乐当中。然而,她还是勉强做了我要她做的事。泪水顺着她的脸庞滑落,她整个身体都在战抖。“在此刻,这是你的感受,”我说,“对于眼前这个事实,你什么也不能做,因为这就是你此刻所感受到的。现在,如果你希望此刻能有所不同的话,你就是在既有的痛苦上雪上加霜。所以,你是否可以完全接纳,这就是你此刻的感受?” 她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间她变得很不耐烦,好像马上要站起来一样,并且愤怒地说:“不!我不要接受这个!” “这是谁在说话?”我问她,“是你,还是你内在的不快乐?你看得到你对于你不快乐这件事的不快乐,又是另外一层的不快乐吗?” 她又沉默了。 “我不是要你去做任何事。我只是要你看看你是否可以允许这些情绪存在。换句话说,听起来也许有点奇怪,如果你不介意自己的不快乐,那么你的不快乐会怎么样呢?你不想了解一下吗?” 她有点短暂的困惑,安静地坐了一分钟左右,我突然注意到她的能量场有显著的转变。她说:“很奇怪。我还是很不快乐,但是现在它的周围有空间了,好像不是那么重要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人家这样形容:有空间在我不快乐的周围。当然,那个空间的出现,是因为内在能够接纳当下时刻所经历到的一切。 我没多说其他的话,好让她继续停留在那个经验中。过了一会儿,她了解到,当她停止认同于那个感觉——就是住在她里面的那个老旧的痛苦情绪,并且把注意力直接放在情绪上而不试图去抗拒它的时候,它就无法再控制她的思想,继而和心智编造的所谓“不快乐的我”的故事搅混在一起了。另外一个超越她个人过去的向度(就是临在的向度),就进入了她的生命中。如果没有一个不快乐的故事的话,你是无法不快乐的,所以这就是她不快乐的终结。这也是她痛苦之身终结的开端。情绪的本身并不是不快乐,只有情绪再加上一个不快乐的故事,才会构成不快乐。 当我们的谈话结束后,我很满意自己目睹了另一个人临在的扬升。我们以人的形式存在的主要理由,就是要把那个向度的意识带进世界中。我也同时目睹了痛苦之身的削减,不是经由与它抗争,而是借由带进意识之光。 ......
并不是所有的不快乐都来自于痛苦之身。有些新的不快乐的产生,是你与当下时刻不和谐一致,以某种形式拒绝当下、否定当下而造成的。当你能够领悟到,当下时刻已然存在而且是不可逃避的时候,你内在会心甘情愿地对它说:“Yes!”而接纳它。这样就不会继续创造更多的不快乐。而当你的内在抗拒消失了以后,你会被生命本身赋予更多的力量。(细节,请观看《Yes的惊人力量(视频)》)
不抗拒,并不一定指什么都不做,它指的是任何作为都不是从习性反应中产生的。想一想:在愤懑情绪中所采取的行动,较之冷静而且客观地采取行动,哪一个更有效?而且对事件所产生的抗拒心,是痛苦的根源,它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和过火行动,对于身心、事业、人际关系的伤害,通常都远远大于事件本身。 当你在一个强烈临在的状态下而“无为”时,对于情境和人们来说,就是一个强而有力的转化和疗愈力量。
* * *
在《修炼当下的力量》中,埃克哈特·托勒写道: (你若是要脱离不快乐,)先从承认自己内在有抗拒开始。当抗拒升起时,与它同在,去观察你的心智如何创造它,又如何为各种情境、你自己或其他人贴上标签。察看这其中的思考过程,感受情绪的能量。 藉由目睹抗拒,你会发现它毫无用处;藉由全神贯注在当下,无意识的抗拒就被意识到了,而这就是它的末日。 你无法既有意识又不快乐、既有意识又处在负面情绪中。负面性、不快乐或痛苦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意味着有抗拒存在,而抗拒总是无意识的。 ...... 即使你意识到自己不快乐的感受,但事实是:你与这些感受认同了,并经由强迫性思考让这个过程持续下去,而这一切都在无意识中进行。如果你有意识,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当下完全地临在,那么所有的负面性几乎立刻会消失。它无法在你的临在中生存,只能在你缺席的时候存活。 ...... 在本体(自性)的层次,所有受苦都被视为幻相。受苦,是因为认同形相而起。疗愈的奇迹,有时会经由这样的领悟发生:唤醒他人内在的本体意识——如果他们准备好的话。 〔认同〕把形相当成是真的,而且把它们分成我的,或者不是我的。
* * *
头脑(心智)是你在形相世界生存的工具,
对于臣服的智慧,埃克哈特·托勒在《修炼当下的力量》中写道: 你会经历到什么样的未来,主要取决于当下这一刻的意识质量。所以,臣服是引发正面改变最重要的一件事。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都是次要的,真正的正面行动是不会在不臣服的意识状态中升起的。 对某些人来说,臣服可能有些负面意义,暗示着挫败、放弃、无法承受生活中的挑战、变得被动、迟缓等等。然而,真正的臣服与上述状况截然不同。它并不是指要被动的忍受你所在的每个情境,什么都不做,也不意味着要停止计划,或是不采取正面行动。 臣服是简单却影响深远的智慧——顺随生命之流,而不是逆流而上,你唯一可以体验生命之流的时刻就在当下,所以臣服就是无条件地、毫无保留地接纳当下时刻。 它是放下对事物本然的内在抗拒。 内在抗拒就是透过心理批判和负面情绪对事物本然说“不”——当事情出差错时,这种情形尤其明显。所谓“出差错”,就是你的心智的要求或严苛的期望,与本然之间有了差距。就是这个差距在产生痛苦。 如果你活得够久,就知道事情总是一天到晚会出差错。如果你想要把痛苦和悲伤从生活中排除的话,在事情出差错的时候更是需要练习臣服。接纳本然会立刻把你从心智认同中释放出来,因而让你重新与本体连结。抗拒就是心智。 臣服是一个纯粹的内在现象,它并不表示你不能在外在层面采取行动,并改变现况。 事实上,当你臣服时,你需要接纳的并不是那个整体情境,而是那个叫“当下”的微小片段。比方说,如果你深陷泥沼之中,你会说:“好吧,我认命,就这样困在泥巴中吧。”然而,放弃不是臣服。 你不需接纳一个令人不快的生命情境,也不需欺骗自己说这样没什么不好。你可以全心全意地承认你想离开这个情境,然后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时刻,而不要以任何方式为它贴上心理标签。 这意味着对当下没有任何批判,因而没有抗拒、没有负面情绪,你接受了当下这一刻的“如是”。 然后,你就可以采取行动,尽你所能让自己离开那个情境。 我称这样的行动是正向行为,它比来自愤怒、绝望或挫败的负向行为有效得多。在你达到自己想要的成果之前,要持续地透过不为当下贴标签,来练习臣服。
* * *
离苦妙方:临在。
除非你好好修炼臣服,否则这个灵性的向度只会是你的阅读、谈论、为之兴奋、著书论述、思考、相信或不相信的事物罢了。它不会造成任何改变。 直到你能够真正地臣服,这个灵性向度才会成为你生活中一个活生生的实际。
* * *
痛苦的强度取决于你对当下抗拒的程度, 而对当下抗拒的程度又取决于你对心智认同的程度。
〔心智〕头脑的思想,那个思考者。在埃克哈特·托勒《修炼当下的力量》等著作中,“心智”的原文是mind。〔对心智的认同〕相信心智(那个思考者)就是真正的你。《修炼当下的力量》开篇就说道:“初步的自由解脱,就是了解到你不是那个思考者。”
痛苦产生和持续的过程: 陷入无意识 → 认同心智 → 抗拒当下 → 强迫性思考。 因此,脱离痛苦的要诀是: 有意识 → 不认同心智 → 臣服当下 → 斩断强迫性思考。
〔强迫性思考〕制止不住的恶性循环思考。强迫性思考不仅让你痛苦不已,而且导致许多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所谓:想阴一起,魔得其便。
所以,每当你发现自己痛苦时,就要立刻警醒:“又在做白日梦了!”于是,全神贯注地临在,观察那个思考者,臣服当下,斩断强迫性思考,从迷梦中醒来。
问:我也知道应当斩断强迫性思考。但问题是,虽然一再对自己说:别想了!别想了!却依然想个不停,折磨不止。该怎么办呢? 答:之所以叫做“强迫性思考”,就因为它是不由自主,停不下来的妄想。要当即斩断它,必须要有一定的定力。为此,你可以按照《修炼当下的力量》一书来修炼,提升临在(处于当下)的定力,通过观察那个思考者来斩断强迫性思考。如果还斩不断,建议你再按照《觉知禅》或者《参究念佛》来修炼,定能斩断。
本体的喜悦(音频)(摘自《修炼当下的力量》)
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做事”本身, 而不是放在你想要透过做事而获致的结果上面。 无论当下呈现出来的是什么, 都全神贯注在其中。
你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是否又受到心理时间的掌控了〔即衡量自己是否又不在当下,而是去想过去、未来、或它处之事〕,这也可以当做警惕。 问你自己:“我正在做的事情是否让我感觉喜悦、安逸和轻松呢?”如果不是,那就表示当下时刻被时间遮盖了〔你不是在专注地做事,而是在打妄想:想过去、未来、或它处之事。也就是说:心不在此时、此处、此事,或者急着把这件事做完,好做下一件事〕,生命因此被视为负累或挣扎。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无法让你感到喜悦、安逸和轻松,并不意味你必须改变你所做的事,改变做事的方法可能就够了。做事的方法(how)永远比你做的事(what)来得重要。看看自己能否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做事”本身,而不是放在你想要透过做事而获致的结果上面。无论当下呈现出来的是什么,都全神贯注在其中。这意味着你也要完全接纳事物的本然,因为你不可能全力关注一件事,同时又抗拒它。 只要你尊重当下时刻,所有的不快乐和挣扎就消融了,生命会开始流露出喜悦和安逸。当你的行动是出于当下时刻的觉知时,无论你做什么,都会带有质量,以及关怀与爱的感觉——即使是最简单的行动。 不要关切你行动的果实,而是关注行动本身。瓜熟自然落地,行动的结果也自然会在最佳时刻呈现。这是一个强而有力的灵性修持。 而当你不再强迫性地偏离当下,本体的喜悦就会流入你所做的每件事情当中。当你的注意力转向当下,你会感受到那份临在,那份定静,那份平安。你不再仰赖未来提供你成就和满足——你不会在未来之中寻找救赎。因此,你就不会执著于结果〔这就是超然,就是不著相〕。无论失败或成功,都没有力量改变你本体的内在状态〔不管怎么样,你已经达到了在修行这一目的,而且立不败之地〕。你在生命情境之下找到了生命。 在心理时间缺席的状况下,你的自我感会从本体衍生出来,而不是来自你个人的过去。因此,想改变自己现况的这种心理需求也不存在了。就俗世来说,在生命情境的层次,你是可以变得更加地富有、学识丰富、成功、自由自在,但是在更深的本体向度中,你在当下就已经是完整且圆满的。
参考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