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第四则 德山到沩山

(公案录自《碧岩录》)

湛然

 

【德山到沩山,挟复子于法堂上,从东过西,从西过东,顾视云:“无无(堪破有)。”便出。德山至门首却云:“也不得草草(堪破无)。”便具威仪,再入相见。沩山坐次,德山提起坐具云:“和尚。”(破无)沩山拟取拂子,德山便喝,拂袖而出。(破有)德山背却法堂,著草鞋便行。 】

德山(宣鉴禅师)到沩山,挟着包袱在法堂上,从东走到西,从西走到东,环顾四周说:“无无(什么都没有)。”然后向外走。德山至门:“也不得马虎草率。”于是便具威仪,再入与沩山(灵佑禅师)相见。沩山坐,德山提起坐具(要礼拜的样子)说道:“和尚。”沩山刚要取拂子,德山便喝,拂袖而出。德山离开法堂,穿上草鞋便走了

〔复子〕又作复包、复帕,为包物所用之巾;或即指包袱。〔具威仪〕参师具威仪者,着袈裟,持坐具,整理鞋袜,带一片沉香、栈香等也。〔坐具〕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亦以坐具为礼拜之用具。〔栈香〕香木之一种。〔拂子〕即拂尘。古代用以掸拭尘埃和驱赶蚊蝇的器具,常为僧尼所执持。

【沩山至晚问首座:“适来新到在什么处?”首座云:“当时背却法堂,著草鞋出去也。”沩山云:“此子已后,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

沩山到了问首座:“适新到之僧哪里?”首座:“当时他离开法堂,就穿上草鞋走了。”沩山云:“此人以后,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印可他悟入诸法实相)。”

〔孤峰顶上〕即妙峰顶。在禅林中,用“妙峰顶”来喻指超绝一切言语、思惟、情识分别之绝对境界,又称为妙峰孤顶、孤峰顶上。〔妙峰〕即须弥山。《华严经·入法界品》载有善财童子于妙峰山顶上向德云比丘请示菩萨行之典故。〔呵佛骂祖〕意为超越凡圣之究极境界。即不执著任何事物,达绝对自由之心境。〔去在〕去着。“在”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一定的语气,相当于“着”。

 

德山之“无无(堪破有)”“也不得草草(堪破无)以及“沩山坐次,德山提起坐具云:‘和尚。(破无)”“沩山拟取拂子,德山便喝,拂袖而出。(破有),这是虽然在两边却不住两边,故沩山印可他悟入诸法实相。

沩山所说“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的意思是:安住于超越一切言语、思惟、情识分别之绝对境界中,泯灭凡圣之二边。

关于“呵佛骂祖”:究竟而言,佛陀和祖师皆幻。《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必须悟入诸法实相,才可以呵佛骂祖,否则造极大的恶业。《证道歌》云:“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译文:冒失地偏执于空(豁达空),而否定因果(拨无因果),鲁莽无知招祸殃。弃有而著空也是病,还如避溺而投火。(详见《证道歌注》

〔避溺而投火〕为了避免淹死,却投入火坑。这是譬喻修道人在弃有的同时,又去著空。著有著空,两者都是病,应当是中道。〔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