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第十八愿湛然
问:什么是第十八愿? 答:阿弥陀佛为广度十方众生,发了四十八大愿(见《佛说无量寿经》)。其中,第十八愿是:
〔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违负恩德,故名五逆。
问:这“乃至十念”是指平时十念,还是临终十念?本愿法门主张“称名必生”,并且反对修行,其理由是 :“净土宗根源之第十八愿(本愿)意思是说:只要平时散心念佛十声(‘乃至十念’),临终就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样说对吗? 答:第十八愿中所说的“乃至十念”不是指平时,而是指临终十念。其依据是: 一、第十八愿是释迦牟尼佛在《佛说无量寿经》中宣示的。在此经中,佛劝勉道:“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在经文之末,佛还语重心长地叮咛道:“应当信顺,如法修行。”如果“乃至十念”是说“只要平时念了十声佛号,就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佛要劝勉“虽一世勤苦”呢?为什么最后佛还要叮咛“如法修行”呢?本愿法门依照他们对“乃至十念”的曲解,而主张“称名必生,不须持戒, 不须行善,不须摄心,不须自净其意,甚至终生作恶都无所谓”和“恶人正机说”(见《本愿法门是附佛外道》一文),并且反对修行,这是非常错误的。佛说“如法修行”,他们却反对修行,这是与佛针锋相对。 二、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为十方诸佛(当然也包括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所赞叹、所摄受。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经中明确开示道:“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此)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所以,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要求是:系念不乱。正因为平时就达到了系念不乱,所以能够保证临终十念成就,因而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佛说无量寿经》中,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是指平时十念,那么为什么本师释迦牟尼佛还要讲“系念不乱,......,生彼佛土”呢?还要在经中再三再四叮咛要“如说修行”、并且语重心长地告诫道“勿生疑虑”和“勿行放逸”呢?而且,此开示为十方诸佛(当然也包括阿弥陀佛)所赞叹、所摄受,这又是为什么呢?(详见《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所以,这就证明了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不是平时十念,而是临终十念。 三、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对于善导大师,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印光大师赞曰:“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所以,善导大师所说的话,等于是阿弥陀佛亲自所宣说的。 善导大师开示道:“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了,方可哀泣。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挂碍,不得解脱。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超生,即无疑也。”(详见《“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注》)善导大师在此《临终往生正念文》中,继续开示道: 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无疑也。余多见世人于平常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甚是勤拳(恳切真诚)。及至临病,却又怕死,都不说着往生解脱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耶?死生事大,须是自家着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若无事时,当以此法精进受持,是为临终大事。”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他的“临终正念”之开示,证明了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是临终十念。因为若是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是平时十念,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又何必还要说“临终正念”呢?而且善导大师一生极力提倡受持《佛说阿弥陀经》,亲自书写十万余卷分送门人及信众,要他们如说修行:一心不乱,佛必来迎。若是平时十念即生,善导大师又何必书写十万余卷《佛说阿弥陀经》来分送门人及信众呢?只要书写“十念即生”或者“称名必生”四字就可以了。由此证明,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不是平时十念,而是临终十念。 四、永明大师也是阿弥陀佛再来,所以永明大师的诞辰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就被作为阿弥陀佛圣诞。对于永明大师,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印光大师赞曰:“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大慈大悲,开化众生。”(《印光法师文钞·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所以,永明大师所说的话,等于是阿弥陀佛亲自所宣说的。 永明大师开示道:“当行道(经行)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狴(bì)牢:牢狱),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言行不符),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念佛之念被妄念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恐怕难以遇到能够令他成就临终正念的善知识),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不能够成就临终正念,因而不得往生)。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回向临命终时),念念不亏(做到念念相续),即无虑矣。”(《万善同归集》) 〔言行不称〕言行不符。口头上说自己真信切愿,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是信不真、愿不切:畏难畏苦,懒惰懈怠。所以永明大师的下一句就是:“信力轻微。”并且呵斥道:“恃此懈怠。”念佛人应当牢记佛在《无量寿佛经》中的谆谆教导:“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临终十念成就〕成就临终十念相续。〔预办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预办津梁”就是预先做好准备。 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他的“临终十念成就”之开示,证明了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不是平时十念,而是临终十念。因为若是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是平时十念,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又何必还要说“临终十念成就”呢? 临终最后的决定,才是真正的决定。临终之际,犹如人到机场,平时说要到这里、要到那里,而究竟会到哪里,全看他最后登上的是哪一架飞机(即便是在迷糊中,毕竟也是他自己走上去的),这才是最终的愿,最终的决定。所以,临终十念成就,是非常关键的。
结论一:由此可知,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是临终十念。
问:“临终十念得生”,是否是说:只要临终念十句佛号,就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答:此十念是至心之十念(“至心信乐”)。至心者,心念纯一无杂也。所以至心之十念,即是念佛之念,念念相续的十念(不杂妄念的十句佛号)。“临终十念得生”,具体来说就是:临终相续的十念,就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临终相续的十念(不杂妄念的十句佛号),这才是第十八愿中所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十念。 〔至心者,心念纯一无杂也〕对于何为“至心”,祖师有喻:譬如有人遇到恶贼执刀追来杀他,于是拼命奔跑。看见前面有条大河,这时他只在想怎样渡河逃生,更无它念,这就是至心。所以,至心之十念,即是不杂妄念之十念。〔相续〕念佛之念不被妄念间断。 至心者,纯一无杂也。如果在此关键时刻,念佛时还夹杂他想,就说不上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怎么能够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呢? 印光大师云:“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印光法师文钞·初机净业指南序》)又云:“自心净,则国土净;自力感,则佛力(他力)应。”(《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相续即生”,也就是永明大师所说的“临终十念成就”(永明大师在讲“临终十念成就”之前已经讲了“无诸异念”、“念念相续之心”,见上面引文)。也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除此念外,绝无他念”。印光大师云:“《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原注: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陈薪儒居士书》)《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云:“本是恶逆,十念精诚,便生彼国。” 所以,为了确保临终十念相续,善导大师谆谆告诫道:“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关于善导大师“相续即生”开示的详细内容,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一文。 〔相续即生〕临命终时只要做到念佛之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即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便蒙佛接引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念念相续〕佛号彼此之间不被妄念间断,但可以有时间间隔。切不可将这里的“相续”二字,误解成口头上佛号相续(心中却杂有妄念)。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因为临命终时,念佛之念相续即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要终生这样来行持,令念佛之念相续,积习成性。这样就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积习成性〕就是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令念佛之念相续成为本能。〔厉心克己〕厉心,激励其心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克己,约束自己不要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情。“厉心克己”四个字,是克服困难、扫除障碍的强大武器。〔昼夜莫废〕昼夜都不要停止念念相续。 为了确保临终十念相续,永明大师开示道:“当行道(经行)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狴(bì)牢:牢狱),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 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念佛之念被妄念间断),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恐怕难以遇到能够令他生起临终正念的善知识),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回向临命终时),念念不亏(做到念念相续),即无虑矣。”(《万善同归集》) 请注意,永明大师讲:若是“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则难以往生。所以,永明大师所说的“临终十念成就”,是指成就临终十念相续。“回向此时”,即回向临终之时;“念念不亏”,即念念相续而不间断。所以,“回向此时,念念不亏”是说:回向临终之时念念相续。如此,“即无虑矣”(即能够确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对此,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也开示道:“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请注意,道绰大师在这里开示道: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心心相续十念,便得往生。也就是说:临终十念,相续即生。 〔刀风〕人临终时,备受死苦,四大分离。其中风解肢节如刀,名为“刀风”。《正法念经》云:“见命终时,刀风皆动,皮肉筋骨,脂髓精血,一切解截。”《五王经》云:“欲死时,刀风解形,无处不痛。” 所以,对于第十八愿的含义,道绰大师明确地开示道:“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安乐集》)在这里,道绰大师对于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的含义,做了精准的诠释: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所以,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是临终的十念,而且是相续的十念。
结论二:由此可知,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是念念相续的临终十念。
对于临终十念相续,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还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现抄录注释如下: 【问曰:无量寿大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问:无量寿经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现在有的人,闻此圣教,其表现是:全不在意。打算到临终的时候,才来达成十念相续。请问这个主意怎么样? 【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预自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如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辨(办)?】 答:这种打算是临渴掘井。临渴掘井与预办津梁是两码子事(此事不类)。为什么呢?经上说‘十念相续’,这看起来似乎不难(所以许多人自以为临终便能够做到)。然而一切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于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何曾停息过?各人务必发信一之心,预先自己苦练心念专一、十念相续,使之积习成性(通过不断地练习,使心念专一、十念相续成为本能),临终时善根才能够坚固。如佛告大王:‘人们平常不断地累积善行,则临终时没有恶念;犹如树木倾倒时,必定会朝已经偏斜的方向倒去。’若是死亡之刀风一到,百苦逼煎,如果事先都没有做到十念相续积习成性,临终时光靠想要做到‘十念相续’,哪里就能够做得到呢? 〔识剧猿猴〕识比胡跳乱蹦的猿猴还要折腾得厉害。〔积习成性〕通过反复练习,使之成为本能。 【各宜同志三五,预结言要,临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弥陀名号,愿生安乐国,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一入正定聚,更何所忧?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预克念也?】 所以,大家最好邀约三、五个志同道合者,事先约定好:临命终时,相继开晓,为临终者称念阿弥陀佛名号,鼓励他坚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志愿,声声相继,以成就临终十念相续。譬如以蜡印印泥,印虽坏而文已成;故断气之时,便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时。一旦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马上就进入了正定聚,那时,又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各位一定要思量到这巨大的利益,为什么不预先练好十念相续呢? 〔相次〕相继。〔蜡印印泥,印坏文成〕用蜡印去印合胶泥,加热烘干胶泥时,腊印融化,而印在胶泥(泥模)上的印文形成。泥模是用来铸造金属器皿的模子。这里“印坏文成”是譬喻我们用色身来修行,做到了临终十念相续,呼吸停止时,色身虽死(印坏),而往生大事便同时成就(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正定聚〕三聚之一。〔三聚〕三聚就是三类众生。这三聚是:正定聚、邪定聚和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证悟的一类众生;邪定聚是指毕竟不能证悟的一类众生;不定聚是指介于正邪之间,可能证悟也可能不证悟的一类众生。〔何不预克念也〕为什么不预先练好十念相续呢?这就是上文中,永明大师所说的“预办津梁”。
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对念佛往生还有两段十分重要的开示: 【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这一段是说:纵使一生造恶,但悔改之后,能够系意专精(念念相续),而且经常念佛,那么,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请注意:“纵使一形造恶”,这是悔改之前的情形;“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这是悔改之后的情形。因为,若是没有真心悔改,怎么能够做到系意专精呢? 【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一到彼国,即入正定聚,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也。】 上尽一生念念相续,下至临终十念相续,皆无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即入正定聚,这与通途法门修道一万劫的功效相等啊! 〔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从《安乐集》的全篇来看,意思是:上尽一生念念相续,下至临终十念相续。古人行文,崇尚简洁,所以理解时,一定要将前文后文联系起来看,切莫望文生义,或者断章取义。 我们阅读经文和祖师大德的论著、开示,都是为了要求得真理。所以,要真实心中作,是怎么样的,就是怎么样的。切莫为了自己的私心,玩弄断章取义的把戏,例如将“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曲解成:“道绰大师说只要平时散心念佛十声(‘下至十念’),临终就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不皆往’)。所以,称名必生。”事实是:在“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的上句,道绰大师就已经清清楚楚的讲明“但能系意专精”,因此将上下两句连贯起来看,“下至十念”是临终系意专精(念念相续)的十念,而不是平时散心念佛的十念。这样来断章取义,不仅误导他人,也害了自己。 又例如,他们说善导大师《观经疏》中“本愿取意文”说:“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意思是说:“只要平时散心念佛十声(‘下至十念’),临终就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以,称名必生。”这完全是断章取义!只要了解善导大师的净土教法,就知道善导大师所说的“下至十念”是临终念念相续的十念。善导大师谆谆告诫道:“正由称名易故(正是由于称名比观想容易的缘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和《善导大师:相续即生》)这样来断章取义,不仅误导他人,也害了自己。
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又开示道: 【劝一切众生,常须系念现前。偈云:盛年无患时,懈怠不精进。贪营众事务,不修施戒禅。临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者应观察,除断五欲想。精勤习心者,终时无悔恨。心意既专至,无有错乱念。智者勤摄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若其斗战时,回旋不直行。】 劝告一切的众生,一定要做到系念常常现前。偈语说:青壮年精力充沛时,如果懈怠不精进,只贪心地经营各种事务,而不修行布施、持戒及禅定的话,等到临命终时,才来懊悔想要修善业就来不及了(这里的善业指上面所说的“施、戒、禅”——布施、持戒及禅定)。有智慧的人应该要善于观察自己的心念,以断除五欲的妄想。这样精进勤修心念专一的人,临终时就没有懊悔,因为心意既已专一成性,临终就不会有错乱的念头。智者由于平时精进勤奋地摄心,临终心念就不会散乱。而平时不修习心念专一的人,临终心念必定散乱。那时心念如果散乱的话,你想要它专一你也办不到,这就像平时用拉磨来训练马,战斗之时马只会绕圈子而不会向前直行。 〔五欲〕1、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美味;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的心,故名五欲。2、财欲、色欲、名欲、饮食欲、睡眠欲。经云:“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如调马用硙〕犹如用拉磨来训练马。“硙wèi”,石磨。
问:临终十念相续,与《佛说阿弥陀经》中所说的一心不乱,有何异同?有何关系? 答:临终十念相续,是讲临终时;而《佛说阿弥陀经》中所说一心不乱,是指平时(详见《一心不乱》一文)。此二者的关系是:平时一心不乱,是临终十念相续最可靠的保证,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对此,道绰大师有一形象的譬喻:战马必须在平时就要进行实战训练。若是平时用拉磨来训练牠,那么作战时牠就只会转圈子,而不能够冲锋陷阵。(道绰大师原文:“智者勤摄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wèi,石磨)。若其斗战时,回旋不直行。”)
问: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是“甚易行道”? 答:念佛法门只要观想成就或者临终十念相续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了生死出轮回,比较通途法门要断烦恼才能够了生死出轮回,要容易许许多多,所以念佛法门是易行道。而临终十念相续比较观想成就,又要容易许多,所以持名念佛是甚易行道。可以这样说,断烦恼者是凤毛麟角,观想成就者亦是稀有难见,而要临终十念相续,则是每个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都能够做到的。善导大师云:“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观想难以成就)。是以大圣悲怜( 因此释迦牟尼佛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正是由于称名比观想容易的缘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净业专杂二修说》) 〔观想〕即《观无量寿经》中的日观、水观等十三观。
问:临终十念相续很困难吗?怎样能够做到临终十念相续? 答:临终十念相续,这是每个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都可以达到的,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至于怎样能够做到临终十念相续,详见《临终十念,相续即生》一文。
问:净土宗根源之第十八愿(本愿),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有很简明扼要的解释(称为‘本愿取意文’),如下所列: 善导大师《观经疏》‘本愿取意文’云:“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本愿取意文’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本愿取意文’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在这三段‘本愿取意文’中,都说“下至十念”或者“下至十声”必得往生。这就是说:只要平时散心念佛十声,临终就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说:称名必生。难道不是这样吗? 答:古人行文,崇尚简洁,所以理解时,一定要将前文后文,以及作者的整体思想联系起来看,切莫望文生义,或者断章取义。在善导大师(613-681年)时代,由于道绰大师(562-645年)的一系列开示,第十八愿中的“乃至十念”是临终相续的十念,已经成为不争之共识,所以凡是说到“乃至十念”、“下至十念”或者“下至十声”,大家都知道说的是临终相续的十念,因此行文时,就不再赘言。关于第十八愿的含义,道绰大师已经在《安乐集》中讲得很清楚:“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在这里,道绰大师对于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的含义,做了精准的诠释:临命终时,十念相续。而且如前面所述,道绰大师对于临终十念相续有一系列的开示。而善导大师本人,也清楚地讲明:相续即生。善导大师云:“正由称名易故(正是由于称名比观想容易的缘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若是善导大师主张“称名必生”,为什么他还要说“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呢?既然本愿法门自诩是依止善导大师,你们为什么不遵循善导大师的教导“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呢?反而鼓吹不须修行呢?真的不须修行吗?你们好好读一读善导大师的教法开示!)。”(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和《善导大师:相续即生》)而且善导大师还专门写了《临终往生正念文》,来强调临终正念即生(见《善导大师临终往生正念文(注)》)。本愿法门不顾这些事实,将善导大师所说的“下至十念”、“下至十声”曲解成平时散心念佛十声,由此得出结论:善导大师说称名必生。而事实上,善导大师明明是讲“相续即生”、“临终正念即生”。怎么可以这样不顾事实地肆意歪曲呢?学佛,须得真实心中作。语云:“掩目捕雀,是自欺也。”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生死大事乎! 〔掩目捕雀〕遮着眼睛来捉麻雀,就以为不会被它看见。譬喻自己骗自己。〔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生死大事乎〕捉麻雀这种小事,尚且不可能通过自欺就达到目的,更何况了脱生死之大事,怎么可能通过自欺就达到目的呢?〔自欺〕自己骗自己。本愿法门自己骗自己,以为将善导大师“相续即生”的教导篡改成“称名必生”,于是平时散心念一下佛,临终就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参考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