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参究念佛开示(《梦游集·答湖州僧》) 湛然 注
用参究塞断意根,令妄想不行。 百年三万六千朝,反覆原来是这汉。
【问:参禅贵一念不生,念佛贵净念相继。兹参究念佛一门,意在妙悟而得往生也。今念佛时,虽心佛分明;参时,则二俱坐断。故参功渐胜,念佛渐微,他时焉得亦悟亦生耶?】 问:参禅贵一念不生(无念),念佛贵净念相继(念佛之念相续)。此参究念佛一门,意在妙悟而得往生也。如今念佛时,虽然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而参究时,贵一念不生,没有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二俱坐断)。因此,当参究之功渐胜,则念佛之功渐微,临命终时怎么能够亦悟亦往生呢? 〔他时焉得亦悟亦生耶〕临命终时怎么能够亦悟亦往生呢?问者是担心:参究念佛到了一念不生地步,由于心中没有佛号,这样能够往生吗?憨山大师在下面的回答中,开示道:佛号相继不断,名为系念相继,而非净念相继。一念不生,这才是净念相继。(后文,憨山大师开示道:“无念乃为净念。”)达到了净念相继这一境界,不但能够往生,而且是上品上生。 【答:参禅贵一念不生是已。若言念佛,贵净念相继者,此将四字佛号,放在心中,为净念耳。殊不知四字佛号,相继不断者,是名系念,非净念也。乃中下根人,专以念佛求生西方,正属方便净土一门耳。】 答:你说‘参禅贵一念不生’是对的。而所说‘念佛贵净念相继’,是将四字佛号放在心中为净念。殊不知四字佛号相继不断(不被妄念间断),叫做系念相继,而不是净念相继。系念相继这是中下根人,专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正是属于方便净土一门耳。 【今云参究念佛,意在妙悟者,乃是以一声佛,作话头参究,所谓念佛参禅公案也。如从上诸祖,教人参话头,如庭前柏树子、麻三斤、乾矢橛、狗子无佛性、放下著、须弥山等公案。随提一则,蕴在胸中,默默参究,借此塞断意根,使妄想不行。久久话头得力,忽然㘞地一声,如冷灰豆爆,将无明业识窠臼,一拶百碎,是为妙悟。】 所说‘参究念佛一门,意在妙悟’者,乃是以一句佛号,作为话头来参究,所谓念佛参禅公案也。就如同历来诸祖教人参话头,例如庭前柏树子、麻三斤、乾矢橛、狗子无佛性、放下著、须弥山等公案。将这些话头随提一则,蕴在胸中,默默参究,借此塞断意根,使妄想不行。久久话头得力,忽然㘞地一声,如冷灰豆爆,将无明业识窠臼,一拶百碎,是为妙悟。 〔窠臼(kē jiù)〕现成格式、老套子。〔拶(zā)〕压榨。 【即参究念佛亦如此参,但提起一声佛来,即疑审是谁?深深觑究,此佛向何处起,念的毕竟是谁?如此疑来疑去,参之又参,久久得力,忽然了悟。此为念佛审实公案,与参究话头,原无两样。毕竟要参到一念不生之地,是为净念。】 而参究念佛也是这样来参,只管提起一声佛号来,即疑审:念佛是谁?深深觑(qù)究(疑审是觑究,而不是用意识心去思量卜度),此佛号从何处起,念佛的毕竟是谁?如此疑来疑去,参之又参,久久得力,忽然了悟(忽然㘞地一声,如冷灰豆爆,将无明业识窠臼,一拶百碎)。此为念佛审实公案,与参究话头,原无两样(都是借此塞断意根,使妄想不行)。毕竟要参到一念不生之地,这才是净念。 【止观云:‘若心驰散,即当摄来归于正念。’正念者,无念也。无念乃为净念,只是正念不昧,乃为相继,岂以声声念佛不断,为参究净念耶?此不但不知参禅,亦不知念佛矣。若参究果至净念现前,则净土不必外求,而一念即至,得上品上生者,此行所至也。】 智者大师《小止观》云:‘若心驰散,即当摄来归于正念。’正念者,无念也。无念才是净念。只有正念(无念)不昧,才是净念相继,岂能以声声佛号相续不断,就以为这是参究之净念呢?这样不但不知参禅,亦不知念佛矣。若是参究果真到达净念(无念)现前,则净土不必外求,而一念即至,得上品上生者,此乃功行所至也。 〔小止观〕即《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又称作坐禅法要、童蒙止观,隋代智者大师述。相对于智者大师之《摩诃止观》,俗称《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为《小止观》。〔亦不知念佛矣〕江味农先生《金刚经讲义》云:“当知念佛目的,必须归于无念,便是归于真如(本性),则不说断而自断(则不说断念而念自断),不期证而自证矣(证:彻见本性),其方便为何如哉!”(详见《念而无念》一文)〔得上品上生〕这是回答“他时焉得亦悟亦生耶”之问。问者是担心:参究念佛到了一念不生地步,由于心中没有佛号,这样能够往生吗?憨山大师回答道:一念不生,才是“净念相继”。达到了这一境界(“净念现前”),不但能够往生,而且是上品上生。
祖语憨山大师云:“公案虽多,唯独念佛审实的话头(即参“念佛是谁”),尘劳中极易得力。”(《梦游集·答郑昆岩中丞》)
憨山大师云:“念佛审实公案者,单提一声阿弥陀佛作话头,就于提处即下疑情,审问者念佛的是谁。再提再审,审之又审,见者(这)念佛的毕竟是谁。如此靠定话头,一切妄想杂念,当下顿断,如斩乱丝,更不容起,起处即消。惟有一念,历历孤明,如白日当空,妄念不生,昏迷自退,寂寂惺惺。”(《梦游集·念佛参禅切要》) 〔就于提处即下疑情,审问者念佛的是谁〕其具体行法是:深深觑究。憨山大师云:“即参究念佛亦如此参,但提起一声佛来,即疑审是谁,深深觑究,此佛(佛号)向何处起,念的毕竟是谁?如此疑来疑去,参之又参,久久得力,忽然了悟。此为念佛审实公案,与参究话头,原无两样。毕竟要参到一念不生之地,是为净念。”(《梦游集·答湖州僧》)〔寂寂惺惺〕意思是:无念而且不失觉照。寂寂,一念不生;惺惺,神志清醒,不失觉照。永嘉大师云:“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惺惺寂寂是,惺惺乱想非。”〔无记〕在这里是迷糊(失掉觉照)的意思。
憨山大师云:“如何参究即念佛,念佛即参究耶?如今参究,就将一句阿弥陀作话头,做审实工夫。将自己身心世界,并从前一切世谛,俗习语言,佛法知见,一齐放下。就从空空寂寂中,著力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正当提起时,就在直下看觑,审实此念佛的是谁?重下疑情(这里所说的‘疑情’,是集中精神去看觑、觑究:念佛的是谁?),审之又审(这里所说的‘审’,是看觑、觑究),疑之又疑,如驴觑井。 〔如驴觑井〕譬喻超越情识分别地觑究。 “觑来觑去,疑来疑去,疑到心思路绝处,如银山铁壁,无转身吐气处。是时忽然磕著触著,真无生意,忽然猛的现前。时则通身汗流,如大梦觉,到此方信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参即是念,念即是参。回头一看,始知向来,如在含元殿里觅长安也。 〔如在含元殿里觅长安〕含元殿是唐朝都城长安中的皇宫之正殿,“如在含元殿里觅长安”,譬喻本来是佛而觅求作佛。 “如此做工夫,最怕将心要悟。才有要悟的心,便是拦头板也。只管一直做将去,不计工程。即到做不得时,则打起精彩(打起精神),又从新做起。又,切不可贪求玄妙。即有一念暂息,寂静欢喜,切不可当作好处,直须吐却。切不可将佛祖玄言妙语来作证当作佛法,又不可堕在无事甲中,以此为得。总之一切圣凡,迷悟都不管,单单只是追求一念下落。追到赶尽杀绝处,久久自见本来面目,如十字街头见阿爷,更不向人问觅也。看来此事,元是人人本分上事,更无甚奇特处。道人真真实实为生死大事,试从此下手,决不相赚。”(《梦游集·示沈大洁》) 〔拦头板〕遮住视线的木板,譬喻要悟的心,便是遮住见道的障碍。〔无事甲〕无所事事的甲壳,指无妄想、亦无觑究之空心静坐。法演禅师云:“须是猛著精彩,提个话头,昼参夜参,与他厮捱。不可坐在无事甲里,又不可蒲团上死坐。若杂念转斗转多,轻轻放下,下地走一遭,再上蒲团。开两眼,捏两拳,竖起脊梁,依前提起话头。便觉清凉,如一锅沸汤,搀一杓冷水相似。如此做工夫,定有到家时节。”(《佛祖纲目》)〔如十字街头见阿爷〕如十字街头看见自己的父亲,一眼便认出来。譬喻确知这就是本来面目,没有谬误。
憨山大师云:“但把从前妄念一齐放下(但把此时一直打的妄想一齐放下),不容潜生。缓缓专提一声阿弥陀佛,着实靠定,要观此念从何处起,如垂纶钓于深潭相似。若妄念又生,此因无始习气太重,又要放下(又要把此时一直打的妄想一齐放下)。切不要将心断妄想,只把脊梁竖起,不可东想西想,直于妄念起处观定。放下又放下(把此时一直打的妄想放下又放下),缓缓又提起一声佛,定观这一声佛(佛号)毕竟从何处起,至五、七声则妄念不起。又下疑情,审这念佛的究竟是谁。世人把此当作一句话说(世人把“念佛是谁”当作一句话说),殊不知如此下疑情,方才是得力处。如妄念又起,即咄一声,只问是谁,妄念当下扫纵灭迹矣。佛云:‘除睡常摄心。’睡时不能摄心,一醒就提起话头。如此不但坐如是,行住茶饭动静亦如是。在稠人广众中不见有人在,在诸动中不见有动。如此渐有入处,七识(末那识)到此不行。”(《梦游集·示玉觉禅人》)
憨山大师云:“古德教人参禅做工夫,先要内脱身心,外遗世界,一切放下,丝毫不存。单提一则公案话头,如‘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或‘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或审实‘念佛的是谁’。随举一则横在胸中,如金刚王宝剑,将一切思虑妄想,一齐斩断,如斩乱丝。内不容出,外不容入,把断要津,筑塞咽喉,不容吐气。如此著力,一眼觑著:这提话头的毕竟是个甚么?如此下疑。疑来疑去,疑到心如墙壁一般,再不容起第二念。才有妄想潜流,一觑觑见,便又极力提起话头,再下疑情。又审又疑,将此疑团扼塞之。心念不起,妄想不行时,正是得力处。如此靠定,一切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中,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睡梦中,亦不放舍。唯有一念话头,是当人命根,如有气死人相似。如此下毒手撕挨,方是个参禅用工之人。用力极处,不计日月。忽然冷灰豆爆,便是大欢喜的时节。若悠悠任意,一暴十寒,恐终无得力时也。”(《梦游集·示嵩璞恩山主》)
憨山大师云:“着力提起一声佛来,即看者(这)一声佛从何处来?今落向何处去?把定金刚眼睛,一觑觑定。觑到没着落处,又提又觑,又追到一念无生处,便见本来面目也。初则用心觑追,追到一念两头断处,中闲(中间)自孤,更向此孤处快着精彩直追,忽然迸裂疑团,则本来面目自现,即此便是一念真无生意也。”(《梦游集·答袁沧孺使君》)
憨山大师云:“看到一念不生处,则前后际断,中间自孤,忽然打破漆桶,顿见本来面目,则身心世界当下平沉(隐没),如空华影落,十方圆明,成一大光明藏。如此方是到家时节,日用现前,朗朗圆明,更无可疑,始信自心,本来如此。”(《梦游集·示念佛参禅切要》)
憨山大师云:“予独住此(大师三十岁时,于五台山),单提一念,人来不语,目之而已。久之视人如杌(wù,树桩),直至一字不识之地。......溪上有独木桥,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复为扰矣。......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及觉则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此内外湛然,无复音声色相为障碍,从前疑会,当下顿消。”(《梦游集·自序年谱实录》)
憨山大师云:“予二十岁,......是年冬十月,云谷大师建禅期于天界,集海内名德五十三人,开坐禅法门。大师极力提拔予往从,时少师翁(寺院住持)听之,乃得预会。初不知用心之诀,甚苦之。乃拈香请益,大师开示审实念佛公案(即参究念佛)。从此参究,一念不移。三月之内,如在梦中,了不见有大众,亦不知有日用事。”(《梦游集·自序年谱实录》) 由此可知,憨山大师和莲池大师都是专修参究念佛而成就。 〔莲池大师专修参究念佛〕《莲池大师塔铭》云:“初,师发足参方,从参究念佛得力,至是遂开净土一门,普摄三根,极力主张。”(译文:起初,莲池大师行足参礼各方善知识,从参究念佛得力,这时就开净土一门,以普摄上中下三根,并且极力主张。)又云:“(莲池大师)临终时,预于半月前,入城别诸弟子,及故旧。”说明莲池大师至少半月前便预知时至。 〔憨山大师专修参究念佛〕据《梦游集·自序年谱》记载:憨山大师三十三岁时刺血泥金(刺出舌上的鲜血和上黄金粉),书写《华严经》。无论点画大小,每落一笔,心中都念佛一声。游山的僧俗到了五台山妙德庵,都一定要求见大师,请大师开示佛法。而大师虽然手中不停地抄写着,但照旧不失应酬对答。凡是来请教的,大师都要跟他们讲几句。至于高人故旧,大师则恭敬地延请他们坐上禅床,和他们对谈佛法,同时不妨碍手中继续写经。大师每日如此的书写,虽然人来人往,心中了无动相可得。邻近的文坛老宿们听到大师如此情形,都非常惊奇,难以置信。一日,老宿们率领了许多弟子来到大师静室,想证实一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在大师身边故意用种种方法搅乱,等到大师写完一个段落,拿来与原本对照,果真没有丝毫差错,这才确信大师的功夫非同寻常。但他们大惑不解,又去问妙峰大师:‘憨山大师为何能一心多用?’妙峰大师答道:‘我师兄入念佛三昧已经纯熟!’ 原文:“六年(万历六年)戊寅,予年三十三。刻意(专一心思)书经。无论点画大小,每落一笔。念佛一声。游山僧俗至者。必令行者通说。予虽手不辍书。然不失应对。凡问讯者。必与谈数语。其高人故旧。必延坐禅床。对谈不失。亦不妨书。对本临之。亦不错落。每日如常。略无一毫动静之相。邻近诸老宿。窃以为异。率数众来验。故意搅扰。及书罢。读之良信。因问妙师曰。印师何能如此耶。妙师曰。吾友入此三昧(念佛三昧)纯熟耳。”(《梦游集·自序年谱》) 憨山大师《梦游集·示惺初元禅人书经》云:“老人(憨山大师自称)昔住五台,曾刺血泥金,书写华严大经。每于书写之中,不拘字之点画,大小长短,但下一笔,则念佛一声。如是点点画画,心光流溢,念念不断不忘,不错不落。久之,不在书与不书,乃至梦寐之中,总成一片。由是一切境界,动乱喧扰,其心湛然,得一切境界自在无碍解脱门,乃至一切见闻,无非真经现前。” 憨山大师在晚年的书信中写道:“今关中(闭关之中)一切禅道佛法,束之高阁,一味守拙(单纯一意地念佛;守拙,这里是指不再参禅研教)。每想古人有昼夜弥陀十万声,今愧衰老(大师当时七十四岁),色力不充,自试常能强半(过半,也就是说五万声佛号以上)。特效远公(慧远大师)六时莲漏(“莲漏”即莲华漏,此是净宗初祖慧远之弟子慧要,以莲华作漏刻在庐山道场计时),以香代花(我以燃香代莲华漏计时)。数月以来,身心自臻极乐。”(《梦游集·答钱受之太史》) 大师《年谱》记载:“(万历)四十七年己未,予年七十四。......八月望(八月十五日),予闭关谢事,效远公六时刻香代漏,专心净业。” 憨山大师于天启三年(1623年)十月十三日圆寂,世寿七十八岁。据《憨山大师年谱疏》记载:“日午(十月十三日中午),张公(韶阳太守张三星,入山送紫缙罗禅衣为大师祝寿,十月十二日是大师寿辰)别去,即唤侍者取净水漱口,云:‘今日乃截断葛藤。’仍唤汤沐浴更衣,大众围绕念佛。嘱云:‘汝等勿得惊惶,当依佛制,不得披麻服孝,勿得悲哭,一心念佛。’正申时(下午三点钟),师端坐而逝。是夜,毫光烛天,群鸟悲鸣,缁素哀恸,声撼山谷。化去,端坐三日,面皙唇红,手足緜輭,如入禅定。” 由此可知,憨山大师是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憨山大师不仅自己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极力主张一切法门皆当指归净土。在《梦游集·净土指归序》中,大师写道:“若净土一门,普被三根,顿渐齐入,无机不摄,所谓横超三界,是为最胜法门。从上诸祖,悟心之士,未有一人不以此为归宿者,如龙树(龙树菩萨)、马鸣(马鸣菩萨),极力而称扬之。”又云:“禅家上上根,未有不归净土者。” 《憨山大师年谱疏》记载:“憨祖尝示征(福征)云:‘念佛不肯下死心,但在浮想上念,其实藏识中习气潜流,全不看见,故念佛从来不见一念下落。若念佛得力,尤胜参柏树子、干屎橛也。’审实念佛公案(即参究念佛),有所自来。”
参考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