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注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畺良耶舍 译

湛然 注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绪论

前言

本经的缘起,是因为韦提希夫人遭恶子囚父害母之难,愁忧憔悴,而至心恳求于佛,教观清净业处,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世尊于是开示净业三福,为往生的正因。又以种种方便说十六妙观,使其观想成就,亲见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蒙佛授记,净除无量劫业障生死之罪,临终决定往生。

〔教观清净业处〕本经云:“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佛日〕这是对佛的敬称,因为佛能破除众生的痴暗,有如太阳能破除黑暗一样。

净土法门的修持,有四种念佛方法:一、持名念佛,专心称念佛之名号;二、观像念佛,观看佛像,口称佛名;三、观想念佛,于心观想佛之相好庄严;四、实相念佛,观自身及诸佛之真实相,乃非空非有,亦空亦有,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本经以观想念佛开始,讲了种种观法,最后导至最为殊胜的持名念佛。本经之末后云:“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佛告诉阿难:你要好好受持我所宣讲的这部经!受持这部经,即是持念阿弥陀佛名号。)

本经有两个法会,一是在宫中,世尊亲自宣讲;一是在耆阇崛山中,阿难代佛重宣。

全经分三大部分:一、教观缘起(序分);二、十六观法(正宗分);三、受持流通(流通分)。

经题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经题“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佛说”、“观无量寿佛”和“经”。“经”,是经典的意思,即权威性著作。“佛说”,是标明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说。“观无量寿佛”,是宣讲怎样观想无量寿佛及其所建之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阿弥陀”是音译,“无量寿”是意译。

〔依正〕依报和正报。依报: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大地、房屋器具等,也就是生活环境。正报:佛及众生之身心,这是依过去的业因而感召得来的果报正体。

本经中,就依报而言有三:一、地下庄严,即琉璃地下之宝幢光明互相辉映等;二、地上庄严,即一切宝地、林池、楼阁等;三、虚空庄严,即一切变化宝宫,珠网、华云、化鸟、清风、声乐等。就正报而言有二:一、主庄严,即无量寿佛(阿弥陀佛);二、圣众庄严,即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声闻、天人。

译者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畺良耶舍译】

〔刘宋〕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国号称“宋”的朝代:一个是南朝之一,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国号宋,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另一个是公元960年,赵匡胤(宋太祖)称帝。国号宋,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前者称为“刘宋”,后者称为“赵宋”。〔西域〕汉代以后对今甘肃玉门关以西地区的通称。狭义指葱岭以东,广义泛指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北非等地。〔三藏法师〕“三藏”:经藏、律藏和论藏。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律藏,为佛所制的戒律;论藏,为佛弟子所造的论。“三藏法师”,就是经、律、论三藏都精通的比丘。〔畺(jiāng)良耶舍(383-442年)〕博通阿毗昙、律部,精通禅观。刘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从西域赴建康,居钟山的道林精舍,译出《观无量寿佛经》、《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元嘉十九年西游岷蜀弘法。后于江陵圆寂。

主要内容

本经主要内容是:十六观。所以本经又常被称作“十六观经”。

〔十六观〕十六种观想:

1)日观:专心谛观西方落日如悬鼓。

2)水观:澄心观想西方之水结冰,清净光洁,犹如琉璃。

3)地观:一心谛观极乐国土琉璃宝地,内外明彻,清净庄严。

4)树观:一心观想七重行树,众宝合成,枝叶花果,八宝交织。

5)八功德水观:专心谛观八功德水,如如意珠,流注华间。

6)总观:一心观想极乐国土,众宝所成,亭台楼阁,诸天云集,作天伎乐,常念三宝。

7)华座观:一心谛观七宝池上,百宝华台,妙真珠网,严饰金刚宝座,随心变现,作大佛事。

8)宝像观:一心观想阿弥陀佛坐莲华台上,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侍立左右,放大光明遍照十方。水、鸟、树木,皆说妙法。

9)佛身观:一心谛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于身相中,遍见十方无量诸佛。

10)观音观:一心谛观,观音菩萨肉髻圆光,紫金色身,相好庄严,变化自在,遍满法界。

11)势至观:一心谛观大势至菩萨紫金色身,圆光普照,于一毛孔光明之中,遍见十方无量诸佛。菩萨行时,十方世界,大地震动。

12)普想观:一心观想已生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照触我身,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

13)杂想观:一心观想阿弥陀佛,神通自在。于十方国土,随类化现。三圣齐彰,大小无碍,坐宝莲华。

14)上品生观:一心观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等三种人之往生因缘、往生情形及生后利益。

15)中品生观:一心观想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等三种人之往生因缘、往生情形及生后利益。

16)下品生观: 一心观想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等三种人之往生因缘、往生情形及生后利益。

壹、教观缘起

本章是这部经的序分,讲述世尊教阿难及韦提希十六种观法的缘起。

一、法会圣众

【如是我闻:】

我(阿难)亲自听到佛这样说:

〔如是我闻〕我(阿难)亲自听到佛这样说。本经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阿难,在结集经典时复述的。〔阿难〕全称是阿难陀,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他是佛的堂弟,生于佛成道之夜,后随佛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为佛执事弟子。以多闻第一著称,许多经典都是他在结集时复述的。〔十大弟子〕释迦佛的十位大弟子,即: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阿难陀(阿难),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行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头陀行〕甩开衣服、饮食、住处等三种贪著的行法。修头陀行者要遵守十二条规则,叫做“十二头陀”。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那时,释迦摩尼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菩萨三万二千人,文殊菩萨为其上首。

〔一时〕那个时候。〔王舍城〕中印度摩羯陀国之都城。〔耆阇崛山〕又译作灵鹫山、灵山,位于王舍城之东北侧,是佛陀经常说法之著名胜地。〔比丘〕出家受具足戒的男性。〔具足戒〕具足圆满之戒,比丘是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是三百四十八戒。〔大比丘〕是形容这些比丘都是道行很高的。〔俱〕在一起。〔上首〕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法王子〕大菩萨的尊称,因大菩萨是出生于法王(佛)之家,而且能够传承佛法。

二、囚父害母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那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信从恶友提婆达多(调达)的教唆蛊惑,篡夺了王位。把父王频婆娑罗,关禁在七重室内,要把他活活饿死。严禁群臣,都不准去看望。

〔调达〕全称是:提婆达多。是斛()饭王子,释迦摩尼佛之堂弟,阿难的亲兄。有三十相。因看见国王大臣都归仰世尊,利养充溢,心生嫉忌,即去见佛,要求让他来带领大众。被佛呵斥,便阴谋害佛。令阿难授与他神通之法,阿难不明就裡,便授与他。他入山修习,获得五通。就在心中暗自盘算:谁来作我的大施主?阿阇世太子有大王相,最为合适。因而现种种神变,迷惑太子信奉他。并对太子说:‘我作新佛,你作新王,这是何等地好!’于是太子篡夺王位,囚禁父王,打算将他饿死。〔五通〕又名五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

太子的母亲,国太夫人,名韦提希,对大王频婆娑罗仍然十分恭敬。她澡浴清净后,用酥酪与蜂蜜和上炒熟的面粉,涂裹在身上,又在璎珞中装入葡萄浆,偷偷地带给大王食用。

〔麨(chǎo)〕炒熟的面粉。〔璎珞〕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揵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

这时,大王吃完酥蜜炒面,喝了葡萄浆,又要水漱口。漱口完毕,便合掌,恭敬地向着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说道:‘大目揵连,你是我知心朋友,愿你发起慈悲心,授我八关斋戒。’

〔八戒〕又名八关斋戒。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的动物。二、不与取:不取他人不与之物。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四、不虚诳语:不说不符事实的话。五、不饮酒:不饮一切的酒类。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不身涂香饰花鬘,及观舞蹈听歌曲。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不坐卧于高广严丽的床上。八、不非时食:不食非时之食,亦即过午不食。离上述八种之非法为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条“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过午不食〕在太阳到正中午后,一直到次日黎明,这段时间不允许吃东西。

【时,目揵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这时,目揵连如鹰雕飞行,疾速来到大王的住处,天天如此,授大王八关斋戒。世尊也派遣富楼那尊者,为大王说法。这样过去了二十一天(三七日),大王由于食酥蜜炒面、饮葡萄浆,并且受持斋戒和得闻佛法的缘故,颜色健康和悦。

〔鹰隼(sǔn)〕鹰和雕。〔目揵连〕摩诃目犍连,亦称大目犍连,简称目犍连,或目连,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称。〔富楼那〕佛十大弟子之一,以“说法第一”著称。〔日日如是,授王八戒〕八戒是一天一夜受持的戒法,如戒文云:“第一不杀生是八关斋戒,汝一日一夜能持否?”这样逐条审问:“一日一夜能持否”?答:“能持”。即表示接受了这个戒法。八戒戒体只有一天一夜,到了明天天亮之时,戒体自然没有了。所以要“日日如是,授王八戒”。

【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这时,阿阇世问守门者道:‘父王现在还活着吗?’于是,守门人禀告说:‘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酥蜜炒面,璎珞盛有葡萄浆,带来给太上王食用。沙门目犍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太上王说法,没法禁制。’

〔白〕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恭敬地说。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阿阇世听到这话,大怒其母,说道:‘我母亲是贼,与贼为伙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立即手执利剑,欲杀他的母亲。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栴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这时,有一大臣,名叫月光,聪明多智,及与另一大臣耆婆,对阿阇世作礼,说道:‘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图国位的缘故,杀害其父者,有一万八千人。”然而从未听说过,有暴虐无道杀害母亲的事。大王今日为此杀逆之事,玷污了刹利种,臣不忍见闻。这是首陀罗(栴陀罗)行径,我等不宜再住于此。’二大臣说说完这话,以手按剑,倒退而行(却行),准备离开。

〔刹利〕即刹帝利。〔四姓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是古印度的宗教徒,具有最高的权威;刹帝利是和婆罗门同样被人尊敬的王族;吠舍是指一般工农商阶级;首陀罗是被人使役的奴隶。

【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

这时,阿阇世看见手握大权的两个亲信大臣要离开他,惊怖惶惧,对耆婆二人说道:‘你们不再跟随我吗?’耆婆说道:‘大王,你千万不要杀害母亲!’

【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阿阇世听到这话,立即忏悔,请求他们宽恕,便扔掉剑,不去杀母。却下令给内官:‘把国太夫人禁闭在深宫里,不准出去!’

三、祈佛教示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这时,韦提希被幽禁后,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对佛作礼,而说道:‘如来世尊,往昔之时,您总是派遣阿难来慰问我。我现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您派遣尊者目犍连和阿难与我相见。’说完这话,悲泣不止,泪如雨下,遥向世尊顶礼。

【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揵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

韦提希尚未抬起头,这时世尊在耆阇崛山,便知道韦提希心中所念,立即命令目揵连和阿难,从空而来。佛自己也从耆阇崛山隐没,而出现于王宫。

【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当韦提希礼抬起头时,已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在百宝莲华座中。目犍连侍左,阿难侍右,忉利天王、大梵天王和护世四天王在虚空中,普降天华,并且持用来供养佛。

〔帝释〕忉利天的天主。〔梵天王〕色界之初禅天有梵众、梵辅、大梵天等三天,其中大梵天的天主叫做梵天王。〔护世四天王〕四天王是: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因为这四天王是守护世界的善神,所以叫做“护世四天王”。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

这时,韦提希见到世尊,激动地扯断璎珞,举身投地,向佛大哭,恭敬地说道:‘世尊,我往昔有什么罪业,竟然生了这样的恶子?世尊,您又有什么因缘,会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

〔自绝璎珞〕璎珞是装饰其身的珠宝,自己用手扯断,而不要这些装饰,是悲愤之极,痛不为人。

【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到那里,不愿意继续呆在阎浮提这浊恶的世界里!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是恶类聚在一起。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世尊,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阎浮提〕汉译:赡部洲。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娑婆世界。〔五体投地〕这是最高的礼敬:两手、两膝和头顶著地。〔佛日〕这是对佛的敬称,因为佛能破除众生的痴暗,有如太阳能破除黑暗一样。〔教我观于清净业处〕韦提向佛请求,教她“观于清净业处”之观法。所以,世尊应她的请求,讲了前十三种“观于清净业处”之观法(日观至杂想观)。然后又不问自说,讲了后面的三种往生相观(上品生观、中品生观和下品生观),点睛结穴地开示了持名念佛这一无比殊胜的法门。

四、愿生极乐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瓈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这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金光返还住佛头顶,化为金台,大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其中显现:有的国土,是七宝合成;又有国土,纯是莲华;又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又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于其显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它们都非常庄严显耀,世尊让韦提希一一观见。

〔自在天宫〕色界四禅天中之第四天,自在天王的宫殿。〔瓈〕同“璃”。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这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所有诸佛刹土,虽然也都清净,皆有光明。我现在乐于往生阿弥陀佛的刹土极乐世界,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思惟〕散心想念名思惟。〔正受〕息虑凝心的禅定,叫做“正受”。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这时,世尊立即欣然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中放出,每一色光都照在频婆娑罗王的头顶。这时,在佛光的加持下,频婆娑罗王虽然身被禁闭,但是心眼没有障碍,遥遥望见世尊。立即头面作礼,功德自然增进,得阿那含果

〔心眼〕藉禅定之力可透见障外之色,照了诸法。即不依肉眼,亦不依天眼,由定力之故,能照见他方佛国诸佛及佛土之庄严,或能觉知己身内之种种不净。〔头面作礼〕以自己的头面去顶礼尊者之足。〔阿那含〕汉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这是声闻乘的第三果位,详见后面“声闻四果”之注释。

五、当修三福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这时,世尊告韦提希:你知道吗?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你应当系念,谛观(仔细观想)彼国(西方极乐世界)净业成就的依正庄严。我今为你广说种种譬喻,也令未来世的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欲生西方极乐世界者,须修三福: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受持三皈依,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鼓励促进)行者(修行人)。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十善业〕十种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搬弄是非)、不恶口(不讥刺恶声)、不绮语(不说无义语)、不贪、不瞋、不痴(不违背道理)。(详见《十善业道经注》)〔三归〕即三归依(三皈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是归依三宝,诸佛是佛宝,正法是法宝,贤圣僧(禀佛之教法,修因得果之声闻、缘觉、菩萨)是僧宝。〔威仪〕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发菩提心〕发上求佛道(成佛)下化众生的大心。

〔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植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六度〕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告韦提希:你知道吗?这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之净业正因。

〔净业〕清净之善业。〔正因〕主要的原因叫做“正因”,若是次要的助力则叫做“缘因”。

六、云何当见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

佛对阿难和韦提希说道:‘谛听(仔细听着)!谛听!善思念之!我现在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

【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非常好!韦提希,很高兴你问怎样思惟、怎样正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难,你当受持我下面的开示,广为大众宣说佛语。我现在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由于佛力加持的缘故,当得观见彼清净国土,就如同手执明镜见到自己的面像一般。见到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的缘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快问此事〕很高兴你问怎样思惟、怎样正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文说道,韦提希白佛言:“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无生法忍〕通达一切法本自不生,情与非情,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因此于无性法中,忍心不动,亲证无生。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léi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佛告韦提希:‘你是凡夫,心的观想力低劣微弱,又未得天眼通,不能远观到西方极乐世界。诸佛如来,有特别的方便,令你得见。’

〔天眼通〕不论远近内外昼夜,都能得见。〔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即上文中:佛顶金光中,现十方诸佛净妙国土。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这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我现在是以佛力的缘故,在佛顶金光中,得见彼国土(西方极乐世界)。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怎么能够见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呢?

〔五苦〕一、生老病死苦(人生必经的四大过程);二、爱别离苦(与所爱者离别之苦);三、怨憎会苦(常与憎恶者会合之苦);四、求不得苦(不得所求之苦);五、五阴盛苦(受五阴炽盛之诸苦)。〔五阴〕即五蕴。〔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者是积集而生起的,所以叫做“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造作诸业,故亦名为“五阴”。其中,色蕴是指物质,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叫做“心法”。这是构成身心的五大要素。其中色蕴是肉身,其余四蕴(受、想、行、识)是心。

贰、十六观法

本章是这部经的正宗分,讲述十六种观法。

上文中,韦提希问佛:“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所以世尊开示:佛灭后的众生,可以通过以下种种观法,来见到西方极乐世界。

憨山大师云:“然(虽然)一心专念,固是正行,又必资以观想,更见稳密(更加稳妥周密)。佛为韦提希,说十六妙观,故得一生取办。今观经现存,若结净侣同修,任各志愿,于十六观中,随取一观。或单观佛,及菩萨妙相,或观净土境界,如弥陀经说莲华宝地等,随意观想。若观想分明,则二六时中,现前如在净土,坐卧经行,开眼闭眼,如在目前。若此观想成就,临命终时,一念顿生。”(《梦游集·示修净土法门》)〔于十六观中,随取一观〕例如:一心观想已生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照触我身,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详见后面“普想观”)

一、日观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

佛告诉韦提希:你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怎么作想呢?凡是作想者,只要不是生盲(生下来眼就是瞎的),都曾经见过日落。

【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应当这样来起想念:向西正坐,谛观(仔细观)日落之处,令心坚住于此,专想不移。在观想中,见落日将沉没,就像悬在天边的一面鼓。在观想中见到落日后,闭目开目,都要观想得清清楚楚。这称作日想,名为初观。

 

 


 

二、水观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

其次,作水的观想。在观想中,见水澄清,要见得清清楚楚,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后,当起冰的观想,见到水冻成冰。将晶莹映彻的冰,作琉璃来观想。

三、地观

【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

此此想成就后,见碧绿色的琉璃地,内外映彻,下面是镶有金刚七宝的金柱,支撑着琉璃地。金刚宝柱有八个面(金刚宝柱的横截面是八边形),八棱具足。每一个面,都是百宝所成。其中的每一颗宝珠,都有一千道光明;每一道光明,都有八万四千种颜色映照着琉璃地,如千亿个太阳般地明亮,不能够细看。

【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

在碧绿色的琉璃地上,镶嵌着细窄的金条(黄金绳),纵横交错(就如像世间大理石地面,细窄的金条将琉璃地面划分成一方块、一方块的);并以七宝为每一个单元地之界,整齐分明。每一宝中,有五百道色光。其光如花,又似星月,悬处在虚空中,成光明台。

〔厕〕混杂其间。

【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光明台上楼阁千万,都是百宝合成。在台的两边,各有百亿华幢,上面挂有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中吹出,鼓动这些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这称作水想,名为第二观。

〔华幢〕以鲜花装饰之旗柱。〔苦、空、无常、无我〕苦,是说短暂的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人生的本质。空,是说诸法都是幻象,《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诸法皆如幻相,如来在中以方便力无所染著。”《法华经》云:“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无常,是说诸法都是变化不停,转瞬即逝。无我,是说五蕴(色受想行识)假合的身心,并不是你,自性才是你。(关于自性,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诸法〕指森罗万象的一切事物、现象。

〔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苦,世人有生死之身,已经够苦,加上众苦逼迫,简直苦上加苦,故谓之苦苦;坏苦,偶而出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苦和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八苦〕一、生苦,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五阴(五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又会再投生。

〔假合的身心并不是你〕《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译文: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自性迷悖,起种种颠倒,认妄为真,这就是无明。这就像有人迷失了方向,认北为南、认东为西一样,妄认地水火风四大形成的肉体为自身相、六根缘六尘之缘虑心(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就像眼睛发花,妄见空中有花并有第二个月亮。实际上,空中并没有花,这是病眼者妄执的幻象,由于妄执的缘故,不仅妄执虚空是实有,而且还以为真有花从那里生出来。众生由于颠倒迷惑而妄认幻现的身和心是实有,并执之为我,于是生死轮回不已,所以称之为无明。)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者是积集而生起的,所以叫做“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造作诸业,故亦名为“五阴”。其中,色蕴是指物质,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叫做“心法”。这是构成身心的五大要素。其中色蕴是肉身,其余四蕴(受、想、行、识)是心。〔四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由地、水、火、风等四元素组成,故称之为“大”,所谓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六尘缘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互作用,产生出妄想分别执著之缘虑心,这个缘虑心称之为六尘缘影——六根缘六尘所现的幻影。〔空中华〕即空中花。“华”,古同“花”。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睡时,恒忆此事。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水想成时,一一观之,定要清清楚楚。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睡时,总是观想此事。这样的观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是得入三昧,见彼国(西方极乐世界)地,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能够一一详说。这称作地想,名为第三观。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诉阿难:你要牢牢记住我的话,为未来世的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此观地法。若是能够这样观地者,除掉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后,必生西方极乐世界,心中毫无疑惑。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若观想其它事者,名为邪观。

〔舍身他世〕舍身,是说此生命终;他世,即下一生。“舍身他世,必生净国”:此生命终之后,下一生必定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四、树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就以后,下一步就是观想宝树。观宝树者,要一一观想。作七重行树的观想,每一树高,八千由旬。所有宝树,七宝华(花)叶,无不具足。

〔由旬〕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

【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瓈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

每一华叶,有不同的宝色。琉璃色中,放出金色光;玻璃色中,放出红色光;玛瑙色中,放出砗磲光;砗磲色中,放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等一切众宝,交相映饰。妙真珠网,铺罩树上。

〔砗磲(chē qú)〕七宝之一。据《增广本草纲目卷四十六》记载,车渠乃海中大蛤(),其外壳上有似垄之纹,如车轮之渠(车轮在地上滚过的痕迹),其壳内白皙如玉,故常被误作玉石类。后世多以白珊瑚及贝壳所制之物为砗磲。〔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

【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有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

每一树上,有七重罗网。每一罗网间,有五百亿妙华(花)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地生活在里面。每一童子,戴有五百亿帝释之如意宝作成的璎珞。其如意光,照耀百由旬,犹如百亿日月和合在一起,光亮美妙,不可言说。众宝交错,都是最美的颜色。所有这些宝树,一行一行排列整齐,一叶一叶间隔有序。

〔释迦毗楞伽摩尼宝〕“释迦毗楞伽”,译作“帝释持”,意即“帝释(忉利天天主)之所有”。“摩尼宝”,如意宝。

【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

所有这些宝树,一行一行排列整齐,一叶一叶间隔有序。于众叶之间,生长着种种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宝果实。每一树叶,长宽正好是二十五由旬。这些树叶有千种颜色,有百种图案,如天人之璎珞。有许多妙花,作阎浮檀金色,如旋转的火轮,宛转于叶间。涌生出许多果实,如帝释瓶,放大光明,化成幢幡和无量宝盖。

〔阎浮檀金〕其色赤黄,带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帝释瓶〕帝释天主之宝瓶,所需之万物,自然涌出。

【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这些宝盖中,映现出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也在其中显现。见到此树后,还要依次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花)、果,皆令分明(都要清清楚楚)。这称作树想,名为第四观。

〔三千大千世界〕即一个大千世界,它是一位佛所教化的区域,即一个佛刹。一座须弥山加上四大部洲,称为一小世界。集一千个小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个“中千世界”;集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一个“大千世界”。因其三次称千,故一个大千世界又名“三千大千世界”。〔须弥山〕汉译为妙高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诸山不能与之比高,为诸山之王。〔四大部洲〕在须弥山四周有四个大洲,东边的叫东胜神洲,南边的叫南赡部洲(我们所住的世界,就在这个洲),西边的叫西牛货洲,北边的叫北俱卢洲。

五、池观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其次,应当观想水。欲观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每一池水,皆是七宝所化成。这些宝质地柔软,从如意珠王生。池水分为十四支,每一支作七宝色。以黄金为渠,渠下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每一支水中,有六十亿朵七宝莲华。每一朵莲华都是正圆形(而不是椭圆或者其它不圆整的形状),其直径十二由旬。

〔如意珠〕一种有求必如其意的宝珠。〔如意珠王〕于如意珠中为最胜者,故云王。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七宝池中的如意水(摩尼水)流注花间,沿树而上下流动,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等种种度人至涅槃彼岸的妙法,还有赞叹诸佛相好的微妙音声。

〔摩尼水〕如意水。“摩尼”在这里是“如意”的意思。例如,摩尼宝,即如意宝,所需财宝、衣服、饮食,种种之物,此宝悉能出生,令人皆得如意。《无量寿如来会》云:“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欲浴时,便各自入其七宝池中浴。诸菩萨、阿罗汉,意欲令水没足,水则没足。意欲令水至膝,水则至膝。意欲令水至腰,水则至腰。意欲令水至腋,水则至腋。意欲令水至颈,水则至颈。意欲令水自灌身上,水则灌身上。意欲令水转复还如故,水则转还复如故。恣若随意,所欲好喜。”所以,七宝池中的水是如意水。〔寻〕在这里是沿着、顺着的意思。例如,《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云:“绍遂寻山北行。”(译文:袁绍便沿着山向北而行。)〔波罗蜜〕到彼岸,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

〔苦、空、无常、无我〕苦是说短暂的人生,有三苦八苦和无量诸苦;空即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诸法是众缘和合而生起,性空是说众缘和合的诸法,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无常即诸行无常,是说世间诸法都是变化不停,生灭不断的,没有常住不变的个体;无我即诸法无我,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有,虚假不实,无有我体。〔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世人有生死之身,已经够苦,加上众苦逼迫,简直苦上加苦,故谓之苦苦;坏苦是偶而出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八苦〕一、生苦,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与怨憎之人会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五阴(五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之苦。

【从如意珠王,踊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从七宝池的如意珠王中,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的众鸟,互相应和啼鸣(和鸣),音声哀切雅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以上称作八功德水想,名为第五观。

〔百宝色〕其绚丽颜色犹如百种珍宝合成。

六、总观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

众宝构成的国土,一一方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表演天宫中的音乐舞蹈。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声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就后,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称作总观想,名为第六观。

〔伎()乐〕音乐舞蹈。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若成就此想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作观者,名为正观;若观想其它事者,名为邪观。

七、华座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你们,分别解说除苦恼之法。你们要牢记受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说这话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和大势至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能够细看,百千阎浮檀金色也远远不能相比。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这时,韦提希见到无量寿佛后,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现在因为佛力的缘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要怎样才能够观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

佛告韦提希:欲观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者,应当这样来观想: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叶脉犹如天上奇妙的彩画。一一叶脉有八万四千道光,了了分明,都要观想清楚。最小的华叶,其长宽都是二百五十由旬。

〔观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本段华座观及以下圣像观、佛身观、观音观和势至观,即是宣讲如何观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如是莲华,有八万四千大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

这朵莲华,有八万四千大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道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帝释之如意宝,铸成花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赤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作为装饰。

〔甄叔迦〕宝石名,汉译:赤宝。〔梵摩尼宝〕大梵天王之如意宝珠。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缦,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莲华台上,自然而有四根宝柱。每一根宝柱,如百千万亿须弥山那样大。宝柱上的宝缦,如夜摩天宫,又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每一宝珠有八万四千道光,每一道光有八万四千种不同的金色。每一金色遍照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以上称作华座想,名为第七观。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妙华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诉阿难:如此妙华座,是法藏比丘本愿力所成。若欲观见无量寿佛者,当先作此妙华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想其它。妙华座的细节,都应一一观想,它的每一叶、每一珠、每一光、每一台、每一幢,都要观想分明,如于镜中看见自己的面像。此观想成就者,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必当往生极乐世界。作此观想者,名为正观;若观想其它事者,名为邪观。

〔法藏比丘〕这是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在因地,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

八、圣像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观想好妙莲华座后,下一步是观想阿弥陀佛(无量寿佛)佛。为什么呢?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因此,你们心想阿弥陀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此心作佛,此心即是佛。如大海水一般众多的诸佛,都是从一心观想阿弥陀佛(一心系念,谛观彼佛)而成就的。因此,应当一心系念,谛观阿弥陀佛。

〔法界身〕周遍于法界的身体,亦即佛之三身中的法身。〔三身〕法身、报身和应身。一、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二、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三、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三十二相〕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腨(shuàn小腿肚子)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载齿的腭骨)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绀(gàn)青〕黑里透红的颜色。

〔八十随形好〕即: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骨际如钩锁、身一时回旋如像王、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膝骨坚而圆好、身清洁、身柔软、身不曲、指圆而纤细、指文藏复、脉深不现、踝不现、身润泽、身自持不逶迤、身满足、容仪备足、容仪满足、住处安无能动者、威振一切、一切众生见之而乐、面不长大、正容貌而色不挠、面目满足、唇如频婆果之色、言音深远、脐深而圆好、毛右旋、手足满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长、手文不断、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面广而殊好、面净满如月、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自毛孔出香气、自口出无上香、仪容如狮子、进止如像王、行相如鹅王、头如摩陀那果、一切之声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红色、毛软净、眼广长、死门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莲花之色、脐不出、腹不现、细腹、身不倾动、身持重、其身大、身长、手足软净滑泽、四边之光长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视众生、不轻众生、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说法不著、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发音应众生、次第以因缘说法、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观不厌足、发长好、发不乱、发旋好、发色如青珠、手足为有德之相。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心观想佛,此心即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如大海水一般众多的诸佛,都是从一心观想阿弥陀佛(一心系念,谛观彼佛)而成就的。〔正遍知〕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这是佛的十号之一。〔佛之十号〕佛有十种尊号: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二、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五、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六、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八、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多陀阿伽度,汉译:如来。阿罗诃,汉译:应供。三藐三佛陀,汉译:正遍知。这是佛之十号中的前三号。

【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像既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缦弥覆树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观想阿弥陀佛者,先当观想佛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莲华座上。像坐在莲华座上后,行者心眼得开,清清楚楚地看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缦铺盖树上,众宝罗网布满虚空中。观见以上景象,一定要非常清楚,如观掌中物。

【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放金光,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观见完以上景象后,更当观想一大莲华座,在阿弥陀佛左边,如上面所观想的莲华座,完全相同。又有一大莲华座,在阿弥陀佛右边。观想观世音菩萨像,坐左莲华座,亦放金光,与上面所说放光景象完全一样。然后观想大势至菩萨像,坐右莲华座。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此观想成就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每一树下也有三莲华座,诸莲华座上各有一佛及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此观想成就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总是听闻到妙法。

【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是为像想,名第八观。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行者定中所闻妙法,出定之时,亦忆持不舍,令与经本(修多罗)相符合。若不符合者,名为妄想。若与经本相符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以上称作像想,名为第八观。作此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修多罗〕这里是经本的意思。《大乘义章》云:“百论中,名其经本为修妒路(修多罗)。”

九、佛身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三圣像观想成就后,下一步更当观想无量寿佛身相光明。

【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

阿难,你要知道,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座须弥山那样大。

【佛眼清净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佛的眼睛清净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上诸毛孔放射出光明,如须弥山巨大。无量寿佛圆光,如百亿个三千大千世界那样辽阔无边。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化佛。每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作为侍者。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着此形相之种种好。每一好中,又有八万四千光明。每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没法详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

【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由于见诸佛的缘故,名念佛三昧。作此观想者,名为观一切佛身。由于观想佛身的缘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就是大慈悲。以无缘大慈,摄诸众生。

【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见。】

成就此观想者,命终之后,生诸佛前,得无生忍。因此,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观无量寿佛者,从观想一相好着手。仅观想佛的眉间白毫,要观想得非常清楚。观见眉间白毫相者,佛之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见。

【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受记。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观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的缘故,诸佛现前受记。这就是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若观想其它事者,名为邪观。

十、观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观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之后,应当观想观世音菩萨。

【此菩萨身长八十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顶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此菩萨身长八十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顶有圆光,每一面有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每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全身光中,五道一切众生的色相,都在其中现。

〔肉髻()〕头顶有肉团隆起如髻(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故称肉髻。〔举身光中〕这是菩萨的身光。〔五道〕为有情众生往来之所,故曰“道”。有五处:一、地狱道;二、饿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

【顶上毗楞伽摩尼妙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界。】

头顶上以帝释之如意妙宝,作成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站立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具备七种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每一种光明中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每一化佛,有无数化菩萨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界。

【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的十指端,每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在指头上的花纹,每一画有八万四千色,每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菩萨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之印纹,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花),散布四处,莫不铺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仅只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以上称作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为第十观。

〔千辐轮相〕足下有千辐轮之印纹。这是标示驾御一切法之王相者。辐,是车轮之辐。〔无见顶相〕这是佛八十种相好之第六十六种。佛顶上有肉团隆起为髻形,于此相中,一切人天不能见其顶点,故名无见顶相。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佛告诉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当作如是观。作如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观世音菩萨,但闻其名,即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应当首先观顶上肉髻,其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依次观想,都要清清楚楚,如观掌中物。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若观想其它事者,名为邪观。

十一、势至观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二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

其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菩萨。圆光的每一面各有二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全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

【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塗,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但见此菩萨的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因此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众生,令他们离三恶道,得无上之力。由于此菩萨具有至高至极之大势力,故名为大势至。

〔三塗〕即三涂,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道,因为那里的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而且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因为那里的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因为那里的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涂”,是“塗”的简化字,同“途”。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莲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

此菩萨的天冠有五百宝莲华,每一宝华有五百宝台。每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大辽阔之相,都在其中现。

【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顶上肉髻如红莲华,在肉髻上有一宝瓶,盛满种种光明,于中普现佛事。其余诸身相,与观世音菩萨完全相同。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大地震动。在震动之处,各有五百亿宝华出现,每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钵头摩华〕意译:赤莲华、红莲华。

【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侧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齐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微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全都云集极乐国土,充塞空中,坐在莲华座上,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尘数〕亦称微尘数,譬喻数量之及其众多。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及大势至。】

这样观想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名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如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就,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及大势至。

〔不处胞胎〕不受入胎出胎之轮回苦。〔阿僧祇〕汉译:无央数。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来计,一阿僧祇是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

十二、普想观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时,忆持不失。】

势至观成就后,当这样来观想:自己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闭合想,作莲华开放想。莲华开放时,有五百种色光,来照身想。作眼目睁开想,看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说妙法,与十二部经相吻合。若是出定时,也要忆持不失。

〔十二部经〕所有经的内容可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如是观想成就,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称作普观想,名为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常来至此行人之处所。

十三、杂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想无量寿佛之一丈六尺像,在池水上。如前面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本不是凡夫心力之所能及,然而由于无量寿佛宿愿力的缘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仅只观想佛像,便得无量福,更何况观想佛之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一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其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圆光、化佛〕即前面经文所说:“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于一切处,其身与众生相同。但只要观看菩萨之头相,即知是观世音菩萨,知是大势至菩萨。此二菩萨,协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众生。以上观想称作杂想观,名为第十三观。

〔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观世音菩萨冠有立佛(前面经文云:“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大势至菩萨髻有宝瓶(前面经文云:“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由此可以分辨:是否是观世音菩萨,是否是大势至菩萨。

 

以下三观(上品生观、中品生观、下品生观)是观已经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菩萨众、声闻众、人民众)之往生相。因为本经是观西方极乐世界之依正,而不是观娑婆世界中之众生。上文中,佛言:“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

九品中:上品三生,即西方极乐世界之菩萨众;中品三生,即西方极乐世界之声闻众;下品三生,即西方极乐世界之人民众。三辈九品,摄尽西方极乐世界圣凡之众。

〔依正〕依报和正报。国土房屋器具等,为身之所依,叫做“依报”;众生五蕴假合之身,乃过去造业之所感,叫做“正报”。〔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者是积集而生起的,所以叫做“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造作诸业,故亦名为“五阴”。其中,色蕴是指物质,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叫做“心法”。这是构成身心的五大要素。其中色蕴是肉身,其余四蕴(受、想、行、识)是心。

十四、上品生观(观菩萨众)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凡是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共有九品。

(一)上品上生者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哪三种呢?一、至诚心,二、深心;三、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者,必生西方极乐世界。

〔至诚心〕至者,不留余地;诚者,唯此一心。决定求生净土,一意精修,无有间断,是谓至诚。〔深心〕深信之心。深心信解,常自清净。〔回向〕“回己善根,有所趋向”,将所造善根力集中加持于某目的,使之尽快得以实现。例如将自己三业(身业、口业、意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等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证菩提。《往生论注》云:“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善导大师之《发愿皈三宝》偈云:“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观经四帖疏》)〔发愿〕立下誓愿,定生西方极乐世界。〔回向发愿心〕回向并且发愿之心:一切善根,全由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并且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善根〕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

《灵芝疏》(《观无量寿经义疏》,宋·西湖灵芝崇福寺沙门元照撰)云:“若(此三心)对三聚(三聚净戒):初、即摄律仪(摄律仪戒),无恶不断,故必至诚。二、即摄善法(摄善法戒),无善不修,故必渐深。三、摄众生(摄众生戒),无生不度,故必回施。若对三佛:初是断德,法身佛也;二即智德,报身佛也;三即恩德,应身佛也。果有三佛,因必三心,不可缺一。”

〔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摄律仪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诸恶;摄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摄众生戒是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摄律仪戒与摄善法戒是自利,摄众生戒是利他,合自他两利叫做二利圆满,为大乘学者所应共持。〔断德、智德、恩德〕佛自利利他之三德:一、断德,佛将一切的烦恼断除,清净无为,解脱自在;二、智德,佛的智慧深广,无所不知,号称一切智人;三、恩德,佛的慈悲广大,誓度一切众生,无党无偏,三界六道众生,有缘莫不蒙度。上述三德中,智德和断德属于自利,恩德则属于利他。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又有成就三种行(xíng)业功德的众生,当得往生。哪三种行业呢?一、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读诵大乘经典;三、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佛国。一日乃至七日,成就(具备)此三种行业功德者,即得往生。

〔三种众生〕齐修三种行业之众生。《约论》(《观无量寿佛经约论》清·彭际清述)云:“‘三种众生’者:言齐修三种行业之众生,非谓各修一种也。盖信愿相资,解行相发。一有所亏,不能入道。”〔行业〕身口意所造之业。法华经提婆品曰:《佛说无量寿经》云:“行业果报,不可思议。”〔具诸戒行〕这里的戒,是指菩萨戒。善导大师云:“言‘具诸戒行’者,若约人天二乘之器即名小戒,若约大心大行之人即名菩萨戒。此戒若以位约者,当此上辈三位者即名菩萨戒。”(《观经四帖疏》)〔大乘方等经典〕即大乘经典。“方等经”是大乘经的总称。〔六念〕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除众生之苦,我欲与佛一样;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一切法,有大功德,乃无上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为世间之福田,我也想修僧之行;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防一切之恶,我欲精进持戒;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既能拔人之苦,且能去除自己之悭贪,我欲以布施普利众生;六、念天,念诸天有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勤修十善之因,我亦欲勤修善业,以便善因得善果。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一日乃至七日,成就此三种行业功德。〔一日乃至七日〕一日乃至七日,这是例举之词,省略的说法。详细的说法,例如世尊在《大念住经》中所说:“比丘们!任何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七年,就可以期望有两种果报中的一种:现生得最上智慧(证阿罗汉果),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还果(证阿那含果)。比丘们!不用说七年,......比丘们!不用说六年,......比丘们!不用说一年,......比丘们!不用说七个月,......比丘们!不用说一个月,......比丘们!不用说半个月,如果有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七天,就可以期望得到两种果位中的一种:现生得最上智慧,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还果。”〔四果〕修四圣谛有四种果位: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其中,四果阿罗汉是最高果位,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

生西方极乐世界时,由于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

【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此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行者见到,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座,随从阿弥陀佛后面,弹指之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此妙法,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称为上品上生者。

〔金刚台〕由金刚而成之台座。〔须臾()〕顷刻;瞬间。〔受记〕从佛那里接受将来必当作佛的记别。〔陀罗尼门〕陀罗尼,汉译:总持。菩萨以总持之法,随顺一切众生言音,开导正信,令其灭诸恶心,而行一切善法,是为菩萨陀罗尼门。

(二)上品中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但是善解佛法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妙宗钞》(《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宋·四明沙门知礼述钞)云:“言不必者,是义持人(是喜欢深究义理之人),不乐读诵。但于经中,取一句一偈,深穷旨趣。于绝言思深广之理(对于绝言思之深广义理),心不惊动。又复其心安住中道,不为二边之所惊动。了达因果皆是实相,名为深信。虽不遍习,或闻大教,赴机异说,知显一理,不生疑谤。”〔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第一义〕至高无上圆满究竟之真理。诸法实相,是第一义。佛言:“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第一义,又名第一义谛。“谛”,真实无谬的道理。(《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实际情形。《佛藏经》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诸法皆如幻相,如来在中以方便力无所染著。”《法华经》云:“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关于诸法实相,详见《诸法实相》一文。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修此行业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称赞道:‘法子,你修持大乘,解第一义,因此我现在来迎接你。’与千化佛同时伸手迎接。

〔法子〕随顺佛道,为法所资养者。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

行者自见其身坐紫金台座,合掌叉手,赞叹诸佛。一念之间,即生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座如大宝华,经过一夜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了了(清清楚楚)见佛。

〔叉手〕印度致敬之法,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目即开明〕目即开明,了了见佛。后文讲道上品下生说,须经三七日后,乃了了见佛。经文云:“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

【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因为前世习性,普遍听闻到所有的音声,都在讲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紫金台座,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过七日,立即于佛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至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所,修习种种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于诸佛前次第受记。称为上品中生者。〔一小劫〕人寿由最初的八万四千岁起,每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止,再由十岁起每过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原来的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减一增,为一小劫。等于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

〔因前宿习〕因为前世“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之习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之名,汉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上品上生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立刻见佛,而此上品中生者,其如大宝华之紫金台座须经一夜方开,才能见佛。前者经须臾间,历事诸佛;后者须经七日。前者诸佛立刻授记;后者须经一小劫,才得无生法忍和诸佛授记。

(三)上品下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唯独发起誓求无上道之信心和决心。并且以此功德回向,愿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无上道心〕誓求无上道之信心和决心。〔无上道〕如来所得之道,更无过上,故名无上道。《法华经》之方便品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寿量品云:“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劝持品云:“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

上品中生者,以解第一义谛为别行。此上品下生者,以但发无上道心为别行。

【彼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接他。五百化佛同时伸手,称赞道:‘法子,你现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你。’

【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

此行者见此事(佛、菩萨来迎接)时,即自见其身坐金莲华中,坐下后金莲华闭合,随在世尊后面,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一日一夜金莲华才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佛之种种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二十一天)后,才了了(清清楚楚)见。

【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

普遍听闻到所有的音声,都在演说无上道之妙法。于是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过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称为上品下生者。

〔百法明门〕菩萨于初地(欢喜地)所得之智慧门,能通达百法之真性。〔百法〕亦名五位百法,总括宇宙万有。五位: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百法:心法有八种,是识的自性;心所法有五十一种,是识的所属;色法有十一种,是心法心所法之所变;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是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分位,也是与心色皆不相应的法;无为法有六种。总共为一百种法。

〔十地〕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五个十位名十地,在此十地,渐开佛界,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故又名“十圣”。一、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二、离垢地。菩萨断思惑,除毁犯之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故名“离垢地”;三、发光地。菩萨灭无明暗,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罗蜜,心光开发,故名“发光地”;四、焰慧地。菩萨于三十七道品,圆满具足,进而修习力无畏,不共佛法,远离懈怠,成就精进波罗蜜,使慧焰炽盛,故名“焰慧地”;五、极难胜地。菩萨为利益众生,外习诸技艺,内成就禅波罗蜜,极难制胜,故名“极难胜地”;六、现前地。菩萨住解脱法门,修空无相无愿三昧,成就般若波罗蜜,使现前差别尽泯,故名“现前地”;七、远行地。菩萨断诸业果细现形相,起殊胜行,广化众生,成就方便波罗蜜,备远行资粮,故名“远行地”;八、不动地。菩萨住无生忍,断诸功用,身心寂灭,犹如虚空,成就愿波罗蜜,与涅槃心,湛然不动,故名“不动地”;九、善慧地。菩萨灭心相,证智自在,具足十力,于一切处非处,都清清楚楚,成就力波罗蜜,善运慧解,故名“善慧地”;十、法云地。菩萨广集无量道法,增长无边福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依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成就智波罗蜜,有如大云,雨大法雨,故名“法云地”。〔五十二位〕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以花开见佛而言,上品上生者,到时即见;上品中生者,经过一夜才见;此上品下生者,七日之中才见,而且要到三七日后,才能够清楚见。

【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以上三种往生相(上品上生相、上品中生相和上品下生相)之观想,合称为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十五、中品生观(观声闻众)

(一)中品上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关斋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罪,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一、不杀生,不杀害有生命的动物;二、不偷盗,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三、不邪淫,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四、不妄语,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五、不饮酒,不吸食含有麻醉性的酒类或毒品。〔五逆〕五逆罪,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为这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

【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众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行者见到,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尚未抬头,就已经往生到极乐世界,莲花顷刻开放。当莲花开放时,听见众音声赞叹四圣谛,当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华敷〕莲华(花)开放。〔四谛〕即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一、“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苦者,逼迫为相。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人生的真相。二、“集谛”的“集”是招致、造成的意思,是说明人生之苦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贪爱,于是取著,于是造业,于是受苦,于是轮回。三、“灭谛”是说明息灭诸苦的真理。当所有的苦集(贪爱)都永断无余,无取无著,就不再造业、受苦、轮回,这就是灭谛。四、“道谛”是说明如何永断苦集(贪爱),亦即灭苦之道。四圣谛中,集是因,苦是果;道是因,灭是果。

〔声闻四果〕声闻乘的四种果位: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初果须陀洹,汉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汉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升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汉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四果阿罗汉,汉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之最高果位。〔声闻〕闻佛说四谛法之音声而悟道的人。

〔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明白自己及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及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具体来说:一、天眼通,能见九界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二、天耳通,能闻九界众生,苦乐忧喜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三、他心通,能知九界众生,心中所念之事;四、宿命通,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亦能知一切众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五、神足通(身如意通),身能飞行山海无碍,于此界没,从彼界出,于彼界没,从此界出,大能作小,小能作大,随意变现;六、漏尽通,断尽烦恼(见思惑),“漏”是烦恼的意思。〔见思或〕见惑和思惑。见惑是凡夫在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五不正见是;思惑是凡夫们在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之烦恼是。此二惑是众生流落三界枉受生死的根源,断之即能了生死、出三界。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生,下至饿鬼、地狱;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身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是已无色身,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空天(空无边天、识无边天、无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轮回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首先是以出离三界而了断生死为目的。

(二)中品中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如果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或者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或者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用戒香薰修。

〔沙弥戒〕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具足戒〕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戒香〕戒律能净化身(行为)心和社会环境,故以“香”喻。

【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来到行者前。行者自己听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你是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导的缘故,我来迎接你。’

【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行者见自己坐在莲华上,莲华即闭合,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七宝池中,经过七日,莲华才开。莲华开后,他睁开眼睛,两手合掌,赞叹世尊。闻法生欢喜心,得须陀洹;经过半劫,成阿罗汉。称为中品中生者。

(三)中品下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对人处事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他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并说法藏比丘的四十八大愿。听闻完此事,随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手臂之间,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在因位,于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四十八愿〕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时,在世自在王佛面前所发的四十八条誓愿,是建立西方极乐世界的蓝图。〔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形容时间很短。

【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

经过七日后,遇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为他讲说经法,闻法欢喜开解,得须陀洹果;过一小劫后,成就阿罗汉果。称为中品下生者。

【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以上三种往生相(中品上生相、中品中生相和中品下生相)之观想,合称为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十六、下品生观(观人民众)

(一)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然不诽谤大乘经典,但如此愚人多编造恶法,无有惭愧。

〔恶法〕毁谤善法之邪见。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欲终时,遇到有智慧的善知识,为他称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由于听闻如是诸经名的缘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善知识又教他合掌叉手,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的缘故,除去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哉!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这时阿弥陀佛,便派遣化佛、化观世音菩萨、化大势至菩萨,来到行者前,赞言:‘善哉!善男子,你称念佛名的缘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接你。’

〔诸罪消灭〕这说明恶人往生,是诸罪消灭,然后往生。

【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

说完这番话,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他见到光明满心欢喜,随即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七宝池中。经过四十九日(七七日),莲华才开。

【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当莲华开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他听闻后即生信解,发无上道心。经过十小劫,得百法明门,而入初地。称为下品上生者。

(二)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偷现前僧的物品,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来装饰自己。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

〔僧祇物〕大众共有之物。〔不净说法〕歪曲正法,或者以邪心来说法。例如,别有企图,说虚妄语,令他生信;或不说佛法,徒说世事。〔庄严〕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身称作庄严。又,以恶事积身亦称庄严,这里的“庄严”是装饰的意思。

【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命欲终时,地狱众火同时来临。遇到有智慧的善知识,以大慈悲,为他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阿弥陀佛光明神力,并赞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听闻后,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一念之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过六劫,莲华才开。当华开时,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以梵音声安慰他,为他说大乘甚深经典。他听闻此法后,立即发无上道心。称为下品中生者。

(二)下品下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下品下生者。若有众生,造作恶业,五逆十恶,无所不为。如此愚人,因为恶业的缘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十恶〕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对他种种安慰,为他讲说西方极乐世界之殊胜,以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巨大利益;并教他观想阿弥陀佛,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人由于地狱相现,来不及定心观佛,善友就告诉他:“你如果不能够观想彼佛,就应当称诵彼佛之名号。要纯一无间地至心称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相续,具足十声。”

〔教令念佛〕教他观想阿弥陀佛。这里“念”,是系念作观。〔苦逼〕地狱相现。〔遑〕暇也。〔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本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主要是讲观想念佛,所以“念佛”一词是指观想念佛,而对于持名念佛则称之为“称佛”。〔至心〕至心者,心念纯一无杂也。对于何为“至心”,祖师有喻:譬如有人遇到恶贼执刀追来杀他,于是拼命奔跑。看见前面有条大河,这时他只在想怎样渡河逃生,更无它念,这就是至心。所以,至心之十念,即是不杂妄念之十念。〔如是至心,令声不绝〕纯一无杂曰‘至心’,相续成片故曰‘不绝’。〔十念〕谓十声佛号也。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他因为如此十念相续地称诵佛名的缘故,于念念之中,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对于下品下生之人临终念佛往生的情形,印光大师开示道:“《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原注: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印光法师文钞·复陈薪儒居士书》)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对“下品下生章”的经意阐释道:“从‘如此愚人’下至‘生死之罪’已来,正明闻法念佛得蒙现益,即有其十:一、明重牒造恶之人;二、明命延不久;三、明临终遇善知识;四、明善人安慰教令念佛;五、明罪人死苦来逼,无由得念佛名;六、明善友知苦失念,转教口称弥陀名号;七、明念数多少,声声无间;八、明除罪多劫;九、明临终正念,即有金华来应(指明:临终正念,即有金华来应);十、明去时迟疾,直到所归之国。”请特别注意,善导大师在这里说:临终正念往生(“明临终正念,即有金华来应”)。

请特别注意善导大师在开示中说道:“声声无间”和“临终正念,即有金华来迎”。既然是“临终正念”,这就说明临终念佛时没有妄想参杂。既然没有妄想参杂,所以这里的“声声无间”就是念佛之念,念念相续。所以,这个五逆十恶之人临终是念佛之念念念相续——临终正念,于是灭罪而往生。对此,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也开示道: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

而且将“声声无间”和“临终正念,即有金华来迎”与善导大师“相续即生”和“临终正念”的开示(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一文)结合起来看,就清楚的知道,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说“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和在《往生礼赞》中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些句中的“下至十念”是指临终相续十念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此人命终之时,看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于面前。一念之顷,即得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莲花中,住满了十二大劫莲花才开。这时,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以大悲音声,为他广说诸法实相除灭诸罪之法。他听到之后,欢喜信受,立即就发起菩提之心。称为下品下生者。

〔诸法实相除灭罪法〕以诸法实相除灭诸罪之法。《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发菩提之心〕发起菩提心。“菩提”汉译为“觉”。〔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其全称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提心者,自性清净心也。此自性清净心,生佛平等,人人皆具,不增不减。发者,发起也,开发也。发菩提心者,即是发起、开发自性清净心。初心只是发起,见性乃名开发。〔见性〕彻见本性。

【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以上三种往生相(下品上生相、下品中生相和下品下生相)之观想,合称为下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叁、受持流通

本章是这部经的流通分,讲述本经的受持和流通。

一、皆当往生

【尔时,世尊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

这时,当世尊宣讲完这部经,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便立即见到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阿弥陀佛金身及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破除无明,得无生忍。

〔逮无生忍〕得无生忍。“逮”,得到。前面经文云:“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世尊授记她们,皆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后,立即获得诸佛现前中三昧。无量诸天人,亦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发无上道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二、云何受持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这时,阿难即从座起,上前白佛言:‘世尊,这部经的名字是什么?这部经法的要点是什么?应当怎样来受持?’

〔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下文世尊回答道:“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所以,“此法之要(这部经法的要点)”的答案是:持名念佛。“当云何受持(应当怎样来受持)”的答案是:持念阿弥陀佛名号。

对于“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开示道:“问: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答: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释迦牟尼佛)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终生这样行持的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净业专杂二修》)

译文:

问: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不让作观(指经中的日观、水观等十三观),而直接教专称名号呢?答:众生业障深重,境(所观之境)细心粗,识扬神飞,所以修观难以成就。因此,释迦牟尼佛悲怜,而直接教他们专称阿弥陀佛的名号。正是由于持名念佛比观想念佛容易成就的缘故,临命终时只要做到念佛之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能够念佛之念相续,终生这样行持的人,有十人即十人往生,有百人即百人往生。为什么呢?因为专称名号,心不外缘(心不向外杂七杂八地攀缘),而得正念的缘故,与阿弥陀佛本愿相应的缘故,不违背释迦牟尼佛教导的缘故,顺从释迦牟尼佛圣言的缘故。

〔相续即生〕临命终时只要做到念佛之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即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便蒙佛接引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念念相续〕佛号彼此之间不被妄念间断,但可以有时间间隔。切不可将这里的“相续”二字,误解成口头上佛号相续(心中却杂有妄念)。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因为临命终时,念佛之念相续即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要终生这样来行持,令念佛之念相续,积习成性。这样就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积习成性〕就是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令念佛之念相续成为本能。

【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佛告诉阿难:此经名为《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三、除生死罪

【汝当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

你应当受持此经,不可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二大士。若有善男子及善女人,只要得闻佛名和二菩萨名,即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佛名!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若有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之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为其殊胜之友,当坐道场,生于佛家(定将成佛的意思)。

〔芬陀利华〕意译白莲华。此花生于泥中而不为泥所污染,故经论中每以之比喻佛性之于烦恼而不为烦恼所污染。〔道场〕成道的地方。〔生诸佛家〕生于佛家。“诸”在这里,是“之于”的意思。例如:“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四、持佛名号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告诉阿难:你要好好受持我所宣讲的这部经!受持这部经,即是持念阿弥陀佛名号。

这一段是佛回答上文中阿难之问: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云:“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已下,正明付属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译文:“佛告诉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这一段经文,正标明本经是世尊付嘱阿难,要将持名念佛(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流通,直至久远的后代。上面经文虽然讲说定善与散善两门之利益,仰望释迦牟尼佛之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阿弥陀佛名号。)

〔定散两门〕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将十六观分为定善和散善这两门,前十三观(日观至杂想观)以禅定之心,观极乐世界之依正二报,故名之为“定善”;后三观以非禅定心修三福九品之行,故名之为“散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无量寿经》中所说的“一向专念”:一直都是一心持名念佛,无诸异念。(详见《一向专念》一文)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世尊宣讲完这部经,,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以上,是世尊在幽闭宫中,为韦提希等人说法。

五、阿难为说

以下,是阿难尊者在耆阇崛山中,向法会圣众,代佛宣说这部经。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

这时,世尊足踏虚空,还至耆阇崛山。

【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这时,阿难尊者广为大众,宣说如上之事。无量诸天、龙、夜叉,听完佛所说的这部经,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参考阅读:

观经下品下生章注

无量寿经会义

无量寿经会义(文句)

阿弥陀经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