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起信论真伪辨湛然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 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 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不取不念。
关于《大乘起信论》的作者和译者,佛学家、考据家和历史学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对于修行人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起信论》本身的价值:它的理论是否正确透辟?对于修行实践的启迪、引导和勘验之价值如何? 〔修行人〕严格讲,学佛人都应当是修行人,他们如佛所说修行,以了生死,度众生,证佛果。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实际修行,连见性(瞥见自性)这一点点起码的功力都没有,怎么能够去研究佛法?怎么能够去评判佛教经典?要是懂一点梵文便是佛法的专家,那么懂一点德文英文的人(更何况以德语或英语为母语的人),岂不都是相对论的专家?试想,那些照着字典和语法书学了一点英文的人,就要把莎士比亚戏剧翻译成中文,结果会怎么样?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从不下水而去“精研”游泳学,其结果会怎样呢?会不会把千里马说成是癞蛤蟆呢?而佛法正是教导众生由生死之此岸,渡至涅槃之彼岸的游泳学。 〔三世〕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把千里马说成是癞蛤蟆〕伯乐的傻儿子按书索骥,把癞蛤蟆当成了千里马,现借其意用之。 〔按书索骥〕伯乐是春秋时期秦国的一个相马专家。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看出好坏来。伯乐年老的时候,就把自己一生的相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书中写了千里马各种各样的特征,供人们识马参考。于是伯乐的儿子根据《相马经》上所说:“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麯(酿酒用的麯)块’。”信心满满地出去寻找千里马。走不多远,便看到一只癞蛤蟆,跟这个特征很像,赶忙捉回去告诉伯乐说:“我找到一匹好马,和《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麯块’。”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非常生气。但想到儿子天生是傻,便笑道:“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啊!”
如果《起信论》的理论正确透辟,而且能够通过它的启迪、引导和在修行过程中的勘验,而斩断烦恼,破除无明,解第一义而上上品往生,其作者和译者的真伪,于我就无所谓了。这就像一部剑谱,剑客最为关心的是跟着它练,是否能够成就上乘、或者最上乘剑术,哪怕是无名氏所著。“莎士比亚戏剧的真正作者并非莎士比亚”的考证和争论,又何曾丝毫有损于这部伟大著作本身的珍贵价值? 〔修行过程中的勘验〕在修行途中,能够看见路标和里程碑。
要知道一部剑谱怎么样,须看剑宗祖师的评价,而不是去听秀才、举人、进士、鸿儒说些什么。同样,一部开示法界真谛并指导实际修行的著作究竟怎么样,当然要看佛教中有解有行、有修有证的大祖师是怎样评价的。如果有基础,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是否有真实受用?是否有巨大的摄受力?是否是明道修行之宝典?
下面仅举智者大师、慧远大师、玄奘大师和憨山大师这四位大师是如何评价《起信论》: 精通教门,有“东土释迦”之誉的智者大师亲自为《起信论》作序,序云:“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大乘起信论序》)这是对《起信论》的完全肯定,和高度评价。
净土宗开山祖师慧远大师盛赞道:“《大乘起信论》者,盖乃宣显至极深理之妙论也。摧邪之利刀,排浅之深渊,立正之胜幢,是以诸佛、法身菩萨皆以此法为体,凡夫、二乘此理为性,改凡成圣,莫不由之。”(《大乘起信论义疏》)
《续高僧传·玄奘传》记载:“以《起信》一论,文出马鸣,彼土诸僧,思承其本,奘乃译唐为梵,通布五天。斯则法化之缘,东西互举。” 译文:由于《起信论》是天竺国马鸣菩萨所著,那里的僧人都希望继承这一本源教导。而当时印度已经没有《起信论》了,于是精通梵语的玄奘大师,特地依《起信论》的中文本,翻译成梵文返传回去。作为马鸣菩萨的大作,在他的家乡(中天竺)和整个天竺国广泛流传(“通布五天”)。这样一来,《起信论》法化之缘,东土和西天互举。 〔五天〕五天竺,指古印度。古代印度的区域分为东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大部分。〔精通梵语的玄奘大师〕玄奘大师在天竺求学,深得当时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兰陀寺戒贤大师的真传,并代戒贤大师讲授《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戒贤大师是护法的徒弟,天亲菩萨的再传弟子。玄奘大师不仅佛法造诣甚深,而且精通梵语,所以屡次参加宗教辩论大会,均获胜利,声望日隆。应戒日王的邀请,主持曲女城法义无遮辩论大法会,称扬大乘教义。到会者有十八国的国王,大小乘僧三千余人,婆罗门、外道义解之徒二千余人,那烂陀寺僧千余人。大师当论主,开示会众。并且宣称:“我所说如有一字无理,能难破者,请斩首以谢。”等待了十八天,结果无人敢於出来辩难,因此不战而胜。大会结束时,会众莫不皆大欢喜,叹未曾有。戒日王恭请玄奘大师骑白象游行三日,人人争着瞻仰他的风采。于是大师名声鹊起,威震全天竺,被当时大乘行者誉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誉为木叉提婆(解脱天),戒日王礼拜他为师。 因此,以玄奘大师佛学造诣之深,对梵文的精通,对经论原典以及印度佛教之彻解,将《大乘起信论》作为马鸣菩萨的大作,由汉语译成梵文返传回去,而且还作为马鸣菩萨的大作,在他的家乡(中天竺)和整个五天竺广泛流传(“通布五天”)。这是东土和西天,都对《起信论》义理之正确性和极其珍贵的价值,做了完全的肯定。而且深信不疑《起信论》是马鸣菩萨所造。返观近代那些指手画脚的人,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憨山大师通宗、通教、通净,证得金刚不坏身,并著《大乘起信论直解》。 〔证得金刚不坏身〕憨山大师的遗体未经任何处理供置于木龛内,在潮湿的环境中,历经20年不但未坏,而且当打开龛门时,看见大师双趺端坐,面目栩栩如生,衣鞋如新,见风始敝碎。(详见《憨山大师的一生》、《憨山大师年谱疏注》) 憨山大师亲为《起信论》注解(《大乘起信论直解》),并且开示道:“起信论者,乃马鸣大师为破小乘、外道邪见,宗百部大乘经典所作,以为发起正信也!故立论宗(故立本论宗旨):法界一心。开真(真如门)、妄(生灭门)二门,彻生灭之本,穷迷悟之源,指修行之正路,示止观之妙门。总括一万一千余言,理无不尽,事无不该(包括),可谓大教之关钥(锁匙),禅宗司南(指南)也!”(《大乘起信论直解》) 又开示道:“此论乃禅宗关钥,为大教之宏纲也。亲教者,非此无以知宗要。参禅者,非此无以开正眼。实性相二宗之指南也。文简义深,法界一心。理事因果,修证顿渐,包括无遗。故法门学者,舍此而求悟入,是却步(后退)而求前也。”(《刻起信直解题辞》) 〔法界一心〕十法界中,一切圣凡,善恶因果,依正庄严,都是由心造成。所以,十法界不离一心,一切修法都是修心。(详见《十法界图说》)〔十法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是六凡,后四是四圣。〔性相二宗〕法性宗和法相宗。 憨山大师无论对经教之精通,还是修行之直登堂奥,那些肆意攻击、诋毁《起信论》的人(说句不客气的话,这些人根本没有读懂《起信论》,就在那里胡言乱语),岂可望其项背?况且千百年来,无数修行人和祖师大德依之而成就,这是通过实践,证明了《大乘起信论》义理之正确性和极其珍贵的价值。 〔这些人根本没有读懂《起信论》,就在那里胡言乱语〕这些攻击、诋毁《起信论》的胡言乱语太多了,各式各样,讲了几十年!仅以其中得力干将王恩洋的《大乘起信论料简》为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一读,自会得出结论:这些人根本没有读懂《起信论》,就在那里胡言乱语,他们同王恩洋一样,连《起信论》所讲的“真如”这个基本概念都没有搞清楚,一心二门这个理论基础也错解了,还连篇累牍地写了几十年的批判文章,当然全都是牛头不对马嘴!他们批判的是他们自己头脑里面捏造出来的“起信论”,与大菩萨所著的《大乘起信论》有何干系? 〔连《起信论》所讲的“真如”这个基本概念都没有搞清楚,一心二门这个理论基础也错解了〕在《起信论》中,真如是基本概念,通篇都在论述真如以及由它转化而来的生灭心。《起信论》中所讲的真如,是如来藏。《起信论》云:“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真如)有大智慧光明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唐译云:“故说真如名如来藏,亦复名为如来法身。”然而王恩洋在其《大乘起信论料简》却中说:“佛法所云真如无实体,而是诸法空性,此(《起信论》)则谓真如即体,而是诸法本质。”这说明王恩洋根本不知道《起信论》所说之真如是如来藏,是心之无念状态(微细念灭),觉的状态。 〔粗念、细念、微细念〕心念有三类:粗念、细念和微细念。妄念是粗念;正念是细念,例如念佛人之佛号,禅人之话头;微细念是识心之微细生灭迁流,为阿赖耶识之相。
再来看看一心二门,这是《起信论》的理论基础。王恩洋认为《起信论》中的一心二门,是说真如是心之体,而生灭心是心之相、用,于是在其《大乘起信论料简》说:“起信论首说唯心,而曰一心开二门、真如、生灭等。以真如为心体,生灭为心相用等。”把他的错解栽赃于《起信论》,还作了一个表解如下:
按:《起信论》云:“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大乘)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这是说:真如相能显示摩诃衍(大乘)之体,生灭因缘相能显示摩诃衍之相用。而王恩洋却把一心二门错解成是说:真如是心之体,生灭是心之相用。却不知道《起信论》的一心二门是讲心有两种状态:无念(微细念灭)状态和有念状态。其中:无念状态(觉的状态)名为真如,有念状态(迷的状态)名为生灭心(详见《起信论注》中“一心二门”一章)。如下表所示:
由此看出,王恩洋把一心二门都理解错了。 连《起信论》所讲的“真如”这个基本概念都没有搞清楚,一心二门这个理论基础也错解了,还在那里不断地批判《起信论》,不是胡言乱语是什么?真是太自不量力了!
问:王恩洋的《大乘起信论料简》批判《起信论》说:“如是真如能生万法者,不但违失法性,亦失坏缘生。”是这样吗? 答:王恩洋这段话是说,《起信论》说:真如能生出万法,这不但违失法性,亦失坏缘生。然而,《起信论》何曾说过“真如能生出万法”?这是王恩洋错解了《起信论》中所说“生一切法”这一句的意思,而栽赃于《起信论》。 《起信论》的这段论文是:“此识(阿黎耶识,这里指识藏)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这里所说的“一切法”是指一切心法(各自心理活动)。 这里是在讲识藏状态的心“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因此这里所说的“一切法”是心法,而不包括色法。 〔色法、心法〕一切诸法,分为色法和心法二种,色法是指各种物质形态(例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以及人虫鸟兽的躯体、器官),心法是指各种心理活动。 请特别注意:阿黎耶识(在这里指识藏)是心,心只能够生心法,怎么能够生色法呢?所以这里的“一切法”是指一切心法,绝不可错误地理解成是指宇宙万有。 因此,《起信论》在这里所说的“生一切法”,是讲生一切心法(产生各种心理活动),而不是“生出宇宙万法”。而且,“生一切法”的是阿黎耶识(指识藏),而不是真如。 〔而栽赃于《起信论》〕近代肆意攻击、诋毁《起信论》的那伙人的共通手法,就是将自己没有读懂《起信论》而得到的错解,栽赃于《起信论》,然后对此进行批判,进而否定《起信论》。读者只要仔细分析他们的评判文章,就会发现这一套路。王恩洋所列《起信论》三大罪状:一、背法性;二、坏缘生;三、违唯识。其中第三条“违唯识”是他们这些唯识论学者的门户之见,且不说他。而第一条“背法性”和第二条“坏缘生”便都是用的这一套路:错解、栽赃、批判、然后否定《起信论》。事实上,《起信论》何曾“背法性”?何曾“坏缘生”?根本就没有他们栽赃的那些事。这一切的起因都是,他们根本没有读懂《起信论》!
又例如,吕澄在其《大乘起信论考证》中批判说:“照《起信》依据魏译反说心体离念成功本觉,等于离贪心的看法,就未免是开倒车了。” 按:《起信论》的宗要是离念,贯穿全篇,依次息灭粗念、细念、乃至微细念而圆证佛果。《佛藏经》云:“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是无想无念。”而吕澄却把离念肤浅地错解成离贪心,这简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证明他根本没有读懂《起信论》。
又例如,欧阳竟无在其《抉择五法谈正智》之,判定《起信论》是受小乘分别论影响的不了义之教:“分别论之义,颇觉粗浅支离,马鸣相似之谈,其失遂同。” 〔分别论〕系由多方面分别解说一切法之作,为锡兰分别上座部七论之一。 按:欧阳竟无竟然批判《起信论》“分别论之义,颇觉粗浅支离”!不过,这证明他根本没有读懂《起信论》,连方向都搞不清楚。《起信论》全篇都是在讲如来藏(真如)、讲怎样圆证佛果,小乘教中有如来藏吗?有怎样圆证佛果吗? 读者可以去读读《起信论注》,就知道《起信论》体系严密,结构完整,内容博大精深,是究竟了义之圣教。哪里是他所说的“分别论之义,颇觉粗浅支离”!去批判一部论著,连它的体系、结构都没有搞清楚,宗旨也不知道,内容也没有读懂,反倒说是“粗浅支离”!
问:欧阳竟无等人在批判《起信论》时,常质问《起信论》讲“真如熏无明”如何可能?请问,“真如熏无明”是什么意思? 答:“真如熏无明”是简略的说法,其具体含义是:以诸法实相之理来熏习识藏(生灭心),使之了达诸法实相之理而息念离境以破除无明。这里的真如是指诸法实相之理,无明是不了达诸法实相之理而起念缘境。受熏者是心(识藏),而不是无明。详见《起信论注》“染净熏习”一章中“熏习之义”一节。 须要注意的是,“真如”一词,在经论中频繁使用。但它(“真如”)是多义词:一、指如来藏;二、指诸法实相;三、用来形容“真实如常(真实恒常)”。语言文字中的多义词满足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以有限的词汇来反映无限的客观事物,但也给我们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阅读时,一定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这一多义词在此处的含义。 对于“真如”的含义,《佛学大辞典》云:“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或云自性清净心,佛性,法身,如来藏。”前半段是说,真如即诸法实相;后半段是说,真如即如来藏。
古时候有个读书人,得到一本《六祖坛经》。他翻了几页,便摇头晃脑地说:“不通,不通,大不通!”于是提起笔来,边读边涂改。结果,死后下地狱。《六祖坛经》是宗门修行的精华,这位读书人对参禅悟道一无所知、一无所行,怎么能够读得懂呢?那些对《起信论》横加攻击、诋毁者,就是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人。
结论:《大乘起信论》以仅仅一万一千字,精述大乘佛法之奥义,直示实际修行之秘要,解行并重,乃大乘佛法之结晶。这就像一部绝世超伦的剑谱,只有通过如说修炼,深入进去,才能够领悟它之高、之妙。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望读者多多珍惜。
问:我深知《起信论》是大乘佛法之精髓,多年来读了无数遍,也看了不少注疏。使我困惑的是:读得也够熟了,可总觉得深入不进去。如何是好? 答:佛法是释迦牟尼佛为度化众生而开示如何成佛的方法。《起信论》不仅是大乘佛法之纲领,也是成佛方法之结晶。所以,必须解行相应地来读,就像阅读一部绝世超伦的剑谱,其目的是要练就最上乘剑法,所以必须边读边练,边练边读,层层深入进去。同理,阅读《起信论》,其目的是要修行成佛,就必须边读边行,边行边读,层层深入进去,才有真实受用。若只是在文字、义理上下功夫,由于没有达到或者领悟到书中所说的境界,自然就深入不进去。而且,麻烦的是,光在文字、名相、义理上推敲,常常会失之毫厘而谬以千里,疑窦丛生,挣扎一生,虚耗一生。所谓:坐谈立议,口若悬河;临境遇缘,百无一能。这样怎么能够了生死?尤有甚者,由于自己没有读懂,错解了《起信论》,而横加攻击、诋毁,所造之业就太可怕了。何苦来哉! 〔这样怎么能够了生死〕学佛人须当时时反省:这样能够了生死吗?以校正自己的修学轨道。当然,这是对信佛而学佛之人而言,并不包括吕澄那样学佛而不信佛的学者。 〔学佛而不信佛的学者〕吕澄在其《吕澂自述:我的经历与内学院发展历程》中写道:“1949年4月,丹阳解放,我读到了毛主席的各种著述,又自习了新哲学,对于革命的意义才有较深的认识。是年9月,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特邀我为代表(宗教界),我因本无宗教信仰,名实不符,又顾虑代表名单公布后会影响到内学院蜀院的安全(当时四川尚未解放),未能应邀出席。” 〔由于自己没有读懂,错解了《起信论》,而横加攻击、诋毁〕有大德形容这些缺乏智慧而以世智辩聪逞能的人:“不识绠(gěng,汲水用的绳子)短,却谓泉枯。”意思是:不知道是由于自己吊桶的绳子短了(缺乏智慧),汲不到深井里的水(读不懂《起信论》),反怪道:井里没有水!语出《庄子·至乐》:“褚(zhǔ,囊、袋)小者不可以怀大(小袋子装不了大物),绠短者不可以汲深(绳短汲不到深井里的水)。”
问:那该怎样行呢? 答:经论和祖师大德的开示,讲了许许多多行的方法。其实,你只需要钻通一种方法,其他方法自然也就融会贯通了。建议你修习参究念佛,这是永明大师开创、憨山大师极力倡导之三根普被的修行方法,详见《参究念佛》一书。当有了一定的离念功夫,自会深入进去,愈行愈读愈深入。而且常读《起信论》更令你信愿坚固,晓了前途。《中峰三时系念》云:“具信犹人具眼目,愿如日月灯光明,依光照烛见分明,行者方能达前境。”(译文:具备信犹如人之有眼目,具备愿犹如日月灯之光明,眼目因为光明的照烛才能够看清道路,这样行人才能够到达目的地。) 〔三根〕上、中、下三种根器。〔当有了一定的离念功夫,自会深入进去〕例如,有人读到《起信论》云:“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不禁雀跃。憨山大师《大乘起信论直解》云:“凡诸众生,二六时中苟能观察无念者,则念念向佛智矣!成佛之要,无逾此者。”如果不是功夫做到一定地步,是无法理解这段论文之高、之妙。此乃做功夫的精华,若不是境界到了那一步,又哪里写得出来呢?《起信论》讲述成佛之道,犹如老艄说海,无一不中,肯定是大菩萨所著。 〔佛智〕佛陀之智慧,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王恩洋在其《大乘起信论料简》中却说:“今(《起信论》)以断念为修持之功,此何异于无想天外道也。”足见他连大乘佛法的边都没有摸着,这等人还要来‘料简’《大乘起信论》! “无想天外道”,这是外道欲得无想天(色界之第四禅天)果报而修灭一切心想之无想定。 由于无想定仅只是在定中息灭粗念和细念,这只不过是定中一念不生的境界(禅宗斥之为“坐在黑山鬼窟里”、“溺在一潭死水里”),连明心见性都没有达到,当然不能够了生死出三界。 而《起信论》所讲的断念,是在行住坐卧中依次息灭粗念、细念、乃至微细念而圆证佛果,详见《起信论注》“觉不觉义”一章中“觉之四段”(不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一节。
《华严经》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微细念灭),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华严经·如来出现品》) 〔若离妄想〕离妄想有三个层次:粗念灭,细念灭,乃至微细念灭。〔一切智〕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自然智〕不假功用,自然而生之智。〔无碍智〕自在无碍的智慧,即佛的智慧。 《华严经》又云:“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华严经(八十卷)·卷第五十一·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 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行核心就是断念离妄,依次息灭粗念、细念、乃至微细念,这也是如来所教之圣道。圭峰大师云:“故虽备修万行(因此,虽然尽修各种各样的行),唯以无念为宗。”(《禅源诸诠集都序》)佛言:“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是无想无念。”(《佛藏经》) 〔宗〕主要的目的和意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汉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王恩洋连外道之无想定与大乘佛法之佛果境界(微细念灭)的天渊之别都不知道,大乘佛法的修行核心、如来所教之圣道也不知道,还要加以批判和攻击,可见他连大乘佛法的边都没有摸着!一丘之貉的吕澄和欧阳竟无,也是如此(详见《驳吕澄等人之谬论》)。
参考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