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绝后方苏

湛然

 

问:禅宗常说“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方苏(苏醒),欺君不得”,这是什么意思?

答:“绝后方苏”的“绝”,是绝思绝虑,禅林称之为大死,这是稳定的一念不生境界,是不生心;“苏”,是苏醒,禅林称之为大话,这是生心而不住境(无有爱憎取舍)的境界,也就是《维摩诘经》 所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已于诸法得自在。”(注释详见《能善分别诸法相》《六祖坛经》所说的:“使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出六门(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注释详见《六祖坛经精解》

能善分别诸法相〕这里所说的“分别”,是于第一义而不动的分别,是没有爱憎取舍地区分诸法相。而通常所说的分别心、分别见,是持有爱憎取舍来区分诸法相,这是轮回因。〔爱憎取舍〕贪爱、憎恶、逐取(追逐、求取)、斥舍(抗拒、排斥)。

“绝后方苏”是说:大死之后才能够大活。《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注释详见《金刚经精解》) 其中,“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是大死,不住境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大活,生心而不住境(无有爱憎取舍)。

《碧岩录·第四十一则》云:“须是大死一番,却活始得。”这是说,必须是大死一番之后,再活过来才可以。这里的“死”喻指不生心(一念不生),这里的“活”喻指生心(起念)。只有一念不生(大死)成就后,才能够做到生心而不住境(大活)。如果一开始下手就想做到生心而不住境,这是还没有学会走,就想跑。

 

“悬崖”喻指心思断绝之境,这是大死,即保的功夫成就。“悬崖撒手”,就是不再做保(心思断绝)的功夫,而转入任心自在之任的功夫。

自肯承当”是说,要有由无念转入有念的担当。一般人好不容易修到心思断绝,自然不肯放舍。对此,古德云:“荆棘林中下脚易(由妄念丛生修到一念不生易),月明帘下转身难(贪恋月色不忍转身离去,在这里喻指:不贪恋一念不生的境界更向前迈进难)。”所以,由大死转入大活,自己要敢于承当。

绝后方苏”是说,大死之后才能够大活。

欺君不得”,意思是:我绝不骗你。

 

憨山大师开示道:“此事(向上一路)若不放下身心,苦切根究到水穷山尽处,终无下落。纵到水穷山尽处,古人谓之静沈(同“沉”)死水,又谓之玄妙窠窟。若不回头转脑,则面前如铁壁银山相似,只是得力时,不是受用处。古人用心,不是死到底,须是死中发活始得,要在回机转位。所以道:‘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大千世界现全身(诸法实相)。’”(《梦游集·示颛愚衡禅人》,详见《憨山大师开示录》

〔向上一路〕宗门之极处(超圣凡、出生死),谓之向上一路。〔苦切根究到水穷山尽处〕刻苦地参究到稳定地一念不生。〔回头转脑〕由保入任。也就是大死的功夫(保)成就后,要转入做大活的功夫(任)。〔保任〕保护和任运。〔须是死中发活始得〕必须是大死之后转入大活才可以。〔不动人〕“不动”,念头不动(不起念),即一念不生。“不动人”,一念不生之人。

 

古音净琴禅师示众法语云:“学道人,当截断诸缘,屏息杂念,单提本参话头。于行住坐卧,苦乐逆顺,一切时中,不得忘失。凡静中所见善恶境缘,皆繇(古同“由”)不正思惟,但只瞑目静坐,心不精采(用心不猛利),意顺境流,半梦半醒,或贪静境,致见种种境界。若是正因衲子做工夫,当睡便睡,一觉便醒,起来抖擞精神,摩娑(抚摩)两眼,咬定牙关,捏紧拳头,专心正念,切切偲偲,疑来疑去,到山穷水尽时节,忽然疑团迸散,顿见自己一段本地风光,非从外得。到者(这)个时节,才名入门得地。更要求明眼宗匠决择,不可便休。一法不明,直须辩明;一理不通,直须通透。假使悟后不能通达化门,古人谓之坐在百尺竿头,不能至于一切智海。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珍重。”(《五灯全书》)

〔偲(sī)偲〕互相勉励。〔化门〕亦称利他教化门,即摄受众生之教。〔一切智〕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诸法实相。

本段开示讲了三点:一、单提本参话头,直到水穷山尽,这是大死(绝思绝虑);二、忽然疑团迸散,顿见本来面目,这是开悟(明心见性);三、悟后必须通达化门以摄受众生,即绝后方苏,这是大活(生心起用)。

 

 

参考阅读:

大死大活

四祖开示法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