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慧远大师传(白话及文言)

 

 

 

湛然 辑注

 


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率先注释净土宗第一经——《佛说无量寿经》(详见慧远大师《无量寿经义疏》),印光大师赞曰:“训文释义,最为明晰。”(《印光法师文钞·与徐福贤女士书》)。并且在庐山东林寺结社念佛,共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率众精进念佛,凿池种莲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莲花,随流旋转,分刻昼夜十二时作为行道的节制。由于修行的理论与方法正确,莲社一百二十三人,均有往生净土的瑞相,甚至有的还在现身中见佛,如刘遗民等。这一伟大创举的集体实践,不仅大规模地实际验证了净土法门,昭示天下净土法门是无比殊胜的法门,而且开结社念佛之先河,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六十年后有昙鸾大师(476-542年)出世,紧接着是道绰大师(562-645年),善导大师(613—681年),净土宗于焉大成。

要特别指出的是:慧远大师自己,不仅先前就三次见到西方三圣,最后又一次见到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亲口告诉他:你在七日后,当生我国。而且莲社的一百二十三人全部往生,每个人都有往生瑞相。难道不是慧远大师修为极高而且指导、督促有方吗?这对当时的巨大震动,对净土宗弘扬,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可想而知,就是现今来看,也叹为观止!而那些打着“净土宗”旗号的本愿法门,却费尽心机,使用种种方法和言辞来贬毁乃至否定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妄图推翻净土宗的传承,以本愿法门的“三国七祖”取代之,而真实目的是:以法然上人及其本愿法门来取代以慧远大师为初祖的净宗十三祖之道统。

〔三国七祖〕印度的龙树菩萨、天亲菩萨和中国的昙鸾大师、道绰禅师、善导大师以及日本的源信僧都、法然上人。慧净法师、净宗法师人,口口声称“三国七祖”才是净宗正统。请问,难道阿弥陀佛再来的净宗六祖永明大师非正统吗?〔法然上人(1133-1212年)〕日本本愿法门的开山祖师。详见、《法然上人捏造弘愿门》《法然上人曲解“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法然上人的失足处》《法然上人教法之实践》《评法然上人之“念佛安心法语”》〔本愿法门的观点和理论〕详见《什么是本愿法门》《本愿法门是附佛外道》等文。

〔打着“净土宗”旗号的本愿法门〕净土宗一词,本来是指佛教十宗之中专修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晋时慧远大师为初祖的宗派,这是千百年来与禅宗并列的大宗。而他们那个本愿法门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门派,慧净法师竟然就以“净土宗”来命名,俨然他们就是整个净土宗!这是故意制造混乱,鱼目混珠以假乱真,来蒙骗不明真相的人,特别是初学佛者,误以为他们就是净土宗而上贼船。——这是本愿法门赖以为生的手段:骗!佛弟子务必擦亮眼睛,凡是遇到那些以“净土宗”来命名的团体和网站,就一定要仔细辩明是否是本愿法门,才不至于上当受骗。鉴别的方法也很简单:如果是以慧净法师、净宗法师等人为主导,在宣扬本愿法门的观点和理论,例如中华净土宗协会、净土宗弘愿寺、中国净土宗_全球净土宗门户网站、净土宗祖庭等,即是附佛外道的本愿法门,而不是真正的净土宗,中华本愿法门协会、本愿法门弘愿寺、中国本愿法门_全球门户网站、中国本愿法门祖庭等,这才名实相符。。〔十宗〕俱舍宗、成实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真言宗、法相宗、净土宗、律宗、三论宗。

慧远大师传(白话)

原文录自《净土圣贤录》


慧远大师(334-416年)。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幼年即好学不倦,广博学习种种知识并通达六经,尤其善长庄子、老子。当时道安大师建立寺院于太行恒山,慧远前往归依。在听闻道安大师讲《般若经》时,顿时豁然开悟,因此剃发出家,追随学习于道安大师座下。慧远平时精勤思惟,讽诵经典,夜以继日精进不懈。道安赞叹说:“使佛法流传于东土中国者,应当就在慧远吧!”

〔道安大师(312-385年)〕晋时高僧,长山扶柳(河北正定)人,俗姓卫。大师将经典解释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科,此法亦沿用至今。另于僧团仪式、行规、礼忏等,多所制立,且定释氏为僧姓,悉为后世所准,对佛教之贡献极大。

晋孝武帝太元六年(381年),慧远经过浔阳,见到庐山广阔空旷,可以栖身安住,因此在当地建立精舍,名为龙泉寺。当时慧远同门的师兄慧永法师,已经先居止于庐山西林,想要邀请慧远一同安住。然而慧远的同参道友以及归依徒弟渐渐众多,西林过于狭隘无法容纳。刺史桓伊,于庐山东侧为慧远再建立寺院,因此称为‘东林’。

慧远于是率领大众修行佛道,挖掘水池种植莲花。在水池上立十二叶莲华,随流而转,并刻划昼夜的时段用来计时,作为修道经行的节次。自此之后,四方清信之士,听闻到慧远高风亮节的德行而来归附者,有一百二十三人。

慧远说:“诸位君子前来此处修行,难道能够无意于求生净土吗?”因此恭造西方三圣之像,建筑房屋,结集莲社,令刘遗民作发愿文(全文详见《庐山净土集》),雕刻于石上。当时王乔之等数人,也作了念佛三昧诗以表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志。慧远为他们作序言,文曰:

三昧是什么呢?那就是专思寂想。思专,则守一不散;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慧了悟而能清明观照;神朗,则没有丝毫幽微玄妙的义理不能通达透澈。专思与寂想,这两者是真如之凭藉,既能悟入一真法界,而又能发起度化众生的妙用。

专思寂想专思,就是心不旁骛;寂想,就是一念不生。《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佛告阿难:念佛三昧云何是耶?所谓非色相生,亦非受想行识生,非前後边际智慧生,亦非现在见闻所生。......其念佛三摩地,不可思议,於诸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无说、无示、无相、无名。此即名为念佛三昧。”

然而诸佛所开示的三昧,种类名号甚多,求其功效高而容易成就者,则以念佛为第一。为什么呢?因为凡是能穷究一切不可思议玄妙义理、达到最澄寂宁静不可思议之境界者,我们尊称他为‘如来’,如来既能悟入本体的神妙,又能随顺因缘应机变化,应用无方而无有定法。因此能让入此念佛三昧的人,浑然忘却分别的知见,随着外在所缘之事物而内心如明镜般的现起相映的作用。映现万物的内心既然清明澄澈,则内在的清净与向外的光照互相交融,因此一切万象就随著清净的觉性而影现出来。这不是用耳根、眼根等因缘法所能达到,然而耳闻及眼见之觉性却不断地妙用现行。于是灵明的觉性显露出湛然澄澈、纯一无染的相貌,在清净光明本然具足的体相中,阿弥陀佛这个玄妙本然的念佛音声,叩击相应于圆照清净的如来藏心,此刻一切的挂碍情执顿时消融,本不生灭的真如本性刹时朗现。如果不是天下最玄妙最殊胜的方便法门,怎么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呢?

所以王乔之等这些依教奉行的贤者们,都能知道要修习这个总摄一切佛法的要门。同时也感悟到人生短暂片刻的寿命随时将要耗尽,恐惧未来了脱生死的资粮尚未积存,因此洗除分别妄想的心念,安住于道场法堂,整束行仪、振奋精神,认清了自己未来往生的归向。夜里则精进而淡忘睡眠,清晨起身后即一心一意精进不懈,如此专一心志趋向于理想的修行功业,必然能够相应于佛法中三乘解脱道的目标。向上既仰仗阿弥陀佛接引而顿超三大阿僧祇劫,又藉着同参道友的劝发提携而一起往生净土;向下则引导怯弱、无信愿心的众生,在他们后面警策鼓励,令其精进向前求生净土。以这种观点来阅读王乔之等人诸篇念佛三昧诗的挥毫大作,又怎能说它只是文人流露情感的诗词歌咏而已呢?”

慧远因为江东地区的经藏多缺乏不足,于是派遣弟子远行越过葱岭,请得了许多梵文本的经典,并传入关中一带。在当时所有的经律当中,从庐山流通出来的,几乎有上百卷之多。慧远曾著作《法性论》,以说槃明涅常住的道理。鸠摩罗什大师见了之后赞叹说:“边地未见到大乘了义经典,竟能暗与佛法的究竟义理相合。”

〔边地〕指当时汉地,因为佛法传来不久,许多重要的经典尚未翻译,特别是了义的大乘经典。

慧远大师居住庐山三十年,足迹从不涉入俗世,专一心志修习净土,澄寂思虑专心观想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三次见到西方三圣,皆沉稳厚重而不向人言说。

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七月底的夜晚,在般若台东边的佛塔,慧远正从禅定中出定,见到阿弥陀佛,广大的身相遍满虚空,在清净的圆光当中,有无数化佛,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则在左右相侍而立。又见到极乐世界的水流光明,分为十四支,上下回流,宣扬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法音。阿弥陀佛告诉慧远说:“我以本愿力的缘故,来安慰你,你在七日后,当生我国。”又见到莲社中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阿弥陀佛身旁,向慧远作揖问讯说:“大师发心最早,怎么来得这么晚!”

慧远告诉弟子法净、惠宝说:“我从最初到庐山安居至今,十一年之中,三次见到西方三圣,今天又再一次见到,我往生净土是决定不移的了!”因此制定遗戒,到八月六日,端坐入寂,享年八十三岁。

附:刘遗民简介

刘遗民(352-410年),晋代著名佛教居士,名程之,字仲思,彭城(江苏铜山县)人。年少丧父,事奉母亲极为孝顺。擅长老子、庄子的学说,不随便混杂于当时的俗世。最初担任政府的参军,当时的王公大臣皆先后地引荐他高升其他的官职,刘程之都坚决地推辞。

当时慧远大师居住在庐山的东林寺,修习念佛三昧,刘程之于是前往依止。慧远大师说:‘官禄显赫,云何不为呢?’刘程之说:‘晋朝没有磐石的坚固,有情众生却有累卵的危险,我又何必去作官呢?’当时南朝刘宋的皇帝刘裕因为刘程之不屈服于官禄,因此称他为“遗民”,以赞扬他高洁的德行。同时有一些具有清净信心的士人,如宗悫、雷次宗、周续之、张野、张诠、毕颖之等人,也都来庐山依止慧远大师修行。于是大家在西方三圣像前,营建房舍创立莲社,一同修行净土法门,由刘遗民镌刻石头立下誓愿,其文曰:

因缘变化的道理既已明白,则去来生灭的征兆就很明显了。迁流感生的理则既是相应于事实,则善恶因果之报应就是必然的了。知道人身难得,很快地就失之于交臂之间而沉沦六道,了悟世事无常、生死逼迫的急切。明白三途恶报在急急相摧,知道险难恶趣之难以超拔。这就是那些一同志向的贤者们,之所以于晨朝精勤、夜里警惕,想要仰望有所救济解脱的原因啊!

而所谓的不可思议境界,只可以用感通而达到,不可以形相去追求。如果能够感通于实有的事物,则虽然是幽远的道路也近在咫尺。如果求之于没有实在体性的东西,则渺渺茫茫何有目标?今日有幸能够不谋而得感通,归心于西方极乐世界,作文章于篇幅,以表明我等真实的信心,并将情意志愿发露于天地之间。于是这些机缘迹象相通于睡眠梦境之中,以致于有百余位贤者一起前来共同修行的这种令人心中欢欣之事。群贤如云彩般聚集而显出光明,众人形影相齐犹如天造地设。功业必定要有理则才能和谐,此种殊胜的事情,并不是只由人力即可达到。此实在是天地启运其真诚,暗中运助,使得众贤才能聚集一处啊!

然而众人的背景德行参差不齐,善根功德也不一致,虽然早晨大家所祈求得生净土的目标是一样的,但是到了晚上心意又有所不同,即使是我同一师承的道友眷属也是如此,这实在是令人感到可悲。因此慨然振奋,命大众整理衣襟前往法堂,令大家齐运一心,将心意寄托在不可思议的究竟之处(西方极乐世界)。誓愿和这些一同修行的人,都能自在地往生于极乐国土。而那些超群绝伦出类拔萃、首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请不要在高耸的云端独自优游,而忘了要兼顾那些仍然在深谷陷溺的众人。

觐见阿弥陀佛绝妙的天容,开启我们的心灵,使其产生真实觉照的作用。迷昧的妄识由真心去启悟,粗重的身形改变为莲华化生的殊胜妙身。依托着莲华于八功德水之间,在七宝行树的覆荫下赞叹阿弥陀佛。于辽阔的天地之间飞行、而飘荡着如云般轻柔的衣裳;在伴着花香的微风中优游、而忘记了时间岁月。低头向三途遥遥地俯谢而去,昂首傲视着天宫而长辞于三界之外。接引众灵以继起往生净土的大道,遥望着阿弥陀佛这个大觉悟者作为归向的目标,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理想,岂不是很宏伟远大吗?”

刘遗民后来到西林山涧的北边,自己别立禅修的房舍,专精研究佛法深奥的义理,同时严格地持守戒律,并作念佛三昧诗。居住半年之后,在禅定中见到阿弥陀佛放光照耀大地,皆呈黄金色。又经过十五年,当他正在念佛的时候,见到阿弥陀佛,以白毫相光照触其身,并垂手表示安慰和接引,刘遗民说:“怎样才能获得如来为我摩顶,并以衣服覆盖我身。”才说完不久阿弥陀佛就为他摩顶,并且拿袈裟披在他身上。另外又有一天,梦见进入七宝莲池,见到青色白色的莲华,其水池湛然澄澈。有一个人头顶有圆光,胸前现出卍字,指着池水说:“此是八功德水,你可以饮之。”刘遗民于是饮用此水,觉得很甜美。睡醒之后,异香从毛孔之中散发出来。接着就向人说:“我往生净土的因缘已经到了!”

于是请僧人诵《妙法莲华经》,将近有数百部。刘遗民对着佛像焚香,一再地礼拜并祈祷说:“我因为释迦牟尼佛的遗教,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此香应当先供养释迦如来,其次供养阿弥陀佛,再其次,供养《妙法莲华经》,我之所以能够得生净土,就是由于此经的功德。并且愿与一切的有情众生,能够同生西方净土。”说完之后即与大众告别,睡卧在床上,面向西方合掌,安然往生。当时为东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时年五十九岁。

六年以后,慧远大师在精舍静坐时,在禅定中见到阿弥陀佛,其身高大遍满虚空,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侍立在左右两侧,刘遗民和莲社中先已往生的僧俗,都在佛的侧前方,向慧远大师拱手道:“大师发心在先,怎么到来这么晚呢?”慧远大师于七日后圆寂。

附:王乔之念佛三昧诗

其一

妙用在兹,涉有览无。神由昧彻,识以照粗。

积微自引,因功本虚。泯彼三观,忘此毫余。

其二

寂漠何始,理玄通微。融然忘适,乃廓灵晖。

心悠缅域,得不践机。用之以冲,会之以希。

其三

神资天凝,圆映朝云。与化而感,与物斯群。

应不以方,受者自分。寂尔渊镜,金水尘纷。

其四

慨自一生,夙乏慧识。托崇渊人,庶藉冥力。

思转毫功,在深不测。至哉之念,注心西极!

 

彭绍升《居士传》云:“王乔之,琅琊人,官临贺太守。已而入白莲社事慧远大师,与刘遗民诸贤作《念佛三昧诗》,而乔之诗独传于世。”

大师的深远影响

印光大师说道:庐山慧远大师,宿承佛之嘱咐,乘愿再来。还没有读到《涅槃经》,即著法性常住之论。尚未看见《华严经》,便阐导归极乐之宗。立法暗与经合,其道普被上中下三根。契理契机,彻上彻下。畅如来出世之本怀,了众生生死之大事。若不是大菩萨示现,怎么能够如此呢?因此鸠摩罗什大师说:“经言,末后东方,当有护法菩萨,大弘佛法以及净土法门。”西域僧众全都称说汉地有大乘菩萨,因此常常东向稽首,献心庐山。慧远大师神理之迹,未可测也。慧远大师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甲申(384年),始至庐山,住于同门慧永法师之西林寺。后来由于依从的人愈来愈多,西林寺狭窄不能容纳,因此开建东林寺。开始筹划之时,山神显灵,材木自至。刺史桓伊,乃为建造,名其殿为神运,以表彰灵异。自此僧俗高贤,来依从者愈来愈多。至太元十五年庚寅(390年),七月二十八日,与僧俗一百二十三人,结社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有这些人,于临终时,皆有瑞相显应,全都往生。这都是由于他们具有出类拔萃之智,又蒙慧远大师开导,以及诸道友切磋琢磨之力,故获此益。这都是最初结社之人。若是说道大师一生,三十余年之内,其蒙法化而修净业,得念佛三昧而登莲邦者,何可胜数!(原文详见《印光法师文钞·晋莲宗初祖庐山慧远法师文钞序》)

〔法性常住之论〕慧远大师曾著作《法性论》,以说槃明涅常住的道理。鸠摩罗什大师见了之后赞叹说:“边地未见到大乘了义经典,竟能暗与佛法的究竟义理相合。”〔边地〕指当时汉地,因为佛法传来不久,许多重要的经典尚未翻译,特别是了义的大乘经典。〔便阐导归极乐之宗〕在《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帮助一切众生脱离娑婆苦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清净国土。印光大师这句话是说,虽然慧远大师尚未看见《华严经》(当时《华严经》还没有翻译),便已经在阐导归极乐之宗。〔西域〕总指中国以西之诸国,别指印度。

 

慧远大师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下面仅举数例(见《净土圣贤录》):

东晋·僧济

僧济,进入庐山追随慧远大师学习佛法,精通悟入佛法大要。年纪才过三十岁,便下山入城开座讲经,屡次地担任首座和尚教授大众。慧远大师对他赞叹说:“能和我共同宏扬大乘佛法者,想必就是你吧!”后来疾病沉重,于是至诚恳切期愿得生净土,专注观想阿弥陀佛的形像。慧远大师赠送僧济一枝蜡烛说:“你可以专一心志忆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僧济于是执持蜡烛倚靠著桌子,专注想念毫无散乱,又请大众僧为他诵《无量寿经》。到了五更的时候,僧济把蜡烛交给徒弟元弼,令他执持烛火随众经行。僧济则暂时卧在床上休息,接著就梦见自己秉持一枝蜡烛,凌空而行,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将他安置于手掌之中,遍至十方世界。然后突然醒过来,僧济满心喜悦地说:“我只以一夜的时间观想忆念,便蒙阿弥陀佛接引。并自己省悟色身乃是四大假合,疾病痛苦的感觉现在已经全部消失。”隔天晚上,忽然起身站立,眼光迎向天空,好像看到什么东西似的,并告诉弟子元弼说:“佛来了,我往生去了!”然后转身向西方而逝。当时正当极热的炎夏,经过三天而身体毫无变化,奇异的香气浓厚芳香。时年四十五岁。

东晋·慧恭、僧光、慧兰

慧恭,江西豫章丰城人,加入庐山莲社,与僧光、慧兰等一同追随慧远大师学习佛法。僧光等人学习能力虽然不及慧恭,但是对于专心忆想西方净土,却比慧恭更为虔诚恳切。慧兰曾经告诉慧恭说:“你虽然好学不倦,广博多闻,但是难道不知道经典说:‘就如同聋子演奏音乐,虽然取悦别人,但自己却听不到。’”慧恭听完之后不以为然,并不相信慧兰所说的。后来的七年之中,慧兰等人先逝世往生,往生的时候都有奇妙的感应。又过了五年,慧恭得了疾病并且沉重危急,因此才感叹地说:“六道轮回徘徊流转,何时才能停止呢?在死生去来之间,我又该以何处为归宿啊!”因而泪如雨下,叩头顶礼,誓愿发心往生净土,心意不曾稍有间断。有一日忽然见到阿弥陀佛,以金色莲台前来迎接,慧恭顿时觉得自己乘坐在莲台之上。又见到慧兰等人在金台上的光明之中告诉慧恭说:“长老你往生净土,已经位居上品,我们忍不住感到喜悦和快慰,只恨五浊恶世的因缘把你耽搁,使我们这么晚才又相见相依啊!”慧恭于是在当天禀告大众这件殊胜感应的事情,然后内心喜悦而精神振奋地入灭往生。当时为东晋安帝义熙十一年(415年)

·善道

(按:善道并非善导大师,在《净土圣贤录》中另有“唐·善导(莲宗二祖)”的条目。)

善道,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曾经进入藏经阁,随意用手探取经典,拿到《观无量寿佛经》,因此就专心念佛,修习观经的十六种殊胜观想。后来他往庐山,参观慧远大师在庐山莲社的遗迹,心中感慨不能恭逢盛会,同时也更增加了对极乐净土思念向往的心。善道后来隐迹于终南山,修行般舟三昧数年。曾经亲自目睹极乐世界的七宝楼阁清净莲池,清晰真实如同亲临其境,就好像是在眼前一样。后来又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追随道绰禅师,道绰禅师教授他《无量寿经》。

有一次善道准备入定七天,道绰禅师请善道为他观察他来世所要投生之处,出定后善道报告道绰禅师说:“师父应当忏悔三项罪,才可以往生净土。师父曾经安置佛像于屋檐的窗户下,而自己住在安稳的深房内,这是第一项罪过,应当在诸佛之前忏悔。又曾经劳役指使出家人,这是第二项罪过,应当于四方僧众前求忏悔。又因为建造房屋,损伤很多虫蚁的性命,这是第三项罪过,应当于一切众生前忏悔。”道绰禅师听闻之后,即寂静地思惟自己过去的过失,洗除烦恼尘垢的妄心,至诚忏悔谢罪。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一次善道出定,告诉道绰禅师说:“师父的罪已经灭了,将来有白光来照耀的时候,就是师父您要往生净土的瑞相。”

善道在京城施行教化,来归依学习的,多得像市集的人潮。有一天,突然稍有微疾,善道就把房门关起来,自己在屋内寂静安然地念佛往生。这时有一阵异香和天乐,向著西方飘然而去渐渐消失。

刘宋·道昺(bǐng

道昺,俗姓陈,河南颍川人,年幼出家,为慧远大师的弟子。道昺兼通经律,平日言行一致,解行相应,用心参究念佛三昧,日夜精进没有间断。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致敬拜谒,请道昺法师继承慧远大师的席位。对于他的德行,大众都衷心仰望之。刘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年),集众念佛,然后就座念佛往生,时年七十一岁。

·智舜

智舜,不清楚他的出身,由于仰慕慧远大师过去一生的德业,因此入庐山,学习净土法门。隋炀帝大业初年(605年),讲完《观无量寿佛经》之后,即示现疾病。临命终前见到鹦鹉孔雀,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演出微妙的法音。于是他告诉弟子说:“我今日要往生了。”然后随即命终往生。

·德清(憨山大师)

德清,......奉皇帝的诏令,恢复僧人的资格,退役回来时经过庐山,结茅庵于五乳峰之下,效法慧远大师,依照六时的次序,更加精进地修习净土法门。

·张抡(lūn

张抡,不清楚他的出身,官至浙西的“副都总管”。平日虔诚修习净土法门,曾经请南宋高宗书写“莲社”两个字挂置在他的大门前。张抡为此事作文章呈给皇上曰:“臣曾经读天竺的经书,知道出世间有极乐国土这个地方。此国有佛,号阿弥陀。最初时享有国土,高居王位。后来舍弃国土,不居王位,超然解脱,独尊觉悟,悟入本心证得圣果。以广大宏深之愿力,普度一切芸芸众生。其极乐国土皆是以无上殊妙的众宝所庄严而成,土地皆由黄金铺设,没有高山、河川、丘陵、深谷之险阻。气候常年如春天一样地清爽舒适,没有阴阳寒暑晴雨不定的变化。无有饥寒老病生死轮回之苦,也没有五趣杂居之浊恶不净。阿弥陀佛用这些种种的神通,方便善巧地引导众生,使其欢欣喜乐生起信心。只要能够在日用平常之中,能发起一念净心,念彼阿弥陀佛圣号。即此当下一念,清净纯熟,圆满具足,融会真如,同一法性。幻化的色身灭尽时,此本性亦不断灭,一刹那之间,极乐佛土即刻现前,就如同拿著契约,去领取自己寄放的事物一样的容易。

臣恭敬地听闻其说,于是更加努力修行,精进不懈,无有间断。念念之间唯有佛名,如是用功也已经有好几年。全家老少,无不因此而受到感化。因此在我破旧屋舍的东边,挖掘水池栽种莲华,仿效慧远大师结集莲社遗留下的风范,每日率领妻子儿女课诵佛号一万遍。另外又在每年春季、秋季的最后一个月,选择良辰吉日,就在普静精舍,与共信佛道的善人一同修行。于是见闻此事而随喜参与者,如云彩般地聚集、如河川般地会合,唱念佛号的声音,就像潮水翻腾于江河一般持续不断。

从慧远大师创立莲社,距今已经经历了数百年,在这些年间,无论僧俗,景仰羡慕其余留下来的高风,推崇追随其高尚胸怀的,历代以来都不乏其人。然而其大多都是隐晦而不被人知,与木石一样地沈寂。臣子我何以独自有幸,乃蒙‘太上光尧圣寿皇帝’,亲自挥洒御笔,书写‘莲社’两个大字,赐下皇上如云彩美玉般的笔迹,实在是从来未曾有的荣幸。使得万人眼目共同瞻仰,众人的欢喜踊跃实在难以禁制。不只是传示于百官之间,更是千载难遇的盛事。并且真心的期愿天下后世,凡是见闻此事者,皆得念佛三昧,究竟成就无上菩提。皇上此举所饶益的众生,岂可以心思测量得知?今日微臣恭敬地将此事记载于金石之上,用来称赞皇上的伟大圣业、显示皇上福德祥瑞的天命啊!”

慧远大师传(文言)

录自《净土圣贤录》


·慧远,莲宗初祖。

慧远,姓贾,雁门楼烦人。幼而好学,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时释道安,建刹于太行恒山,远往归之。闻安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因投簪受业。精思讽诵,以夜继昼。安叹曰:“使道流东国(中华)者,其在远乎!”

〔投簪(zān)〕丢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弃官。〔受业〕跟从老师学习。

晋,太元六年,过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栖止,乃立精舍,号龙泉寺。时,远同门慧永,先居庐山西林,欲邀同止。而远学侣浸众(而慧远大师的同参道友以及归依徒弟愈来愈多),西林隘不可处。刺史桓伊,为远更立寺于山东,遂号东林。

远于是率众行道,凿池种莲。于水上立十二叶莲华,因波随转,分刻昼夜,以为行道之节。既而四方清信之士,闻风而至者,百二十三人。远曰:“诸君之来,能无意于净土乎?”乃造西方三圣像,建斋立社。令刘遗民著发愿文,勒之石。

时,王乔之等数人,复为念佛三昧诗以见志。远为作序曰:“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是二者,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及),而闻见行焉。于是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心,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所以奉法诸贤,咸思一揆kuí之契。感寸阴之将颓,惧来储之未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兴。俯引弱进,乘策其后。以此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咏而已哉!”

专思寂想专思,就是心不旁骛;寂想,就是一念不生。《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佛告阿难:念佛三昧云何是耶?所谓非色相生,亦非受想行识生,非前後边际智慧生,亦非现在见闻所生。......其念佛三摩地,不可思议,於诸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无说、无示、无相、无名。此即名为念佛三昧。”〔一揆(kuí)〕同一道理。〔拔茅〕即拔茅连茹。茅:白茅,一种多年生的草;茹:植物根部互相牵连的样子。比喻互相推荐,用一个人就连带引进许多人。

远以江东经藏多阙(同“缺”),遣弟子远越葱岭,购诸梵本,并传关中。所有经律,出诸庐山,几至百卷。尝造《法性论》,以明泥洹(涅槃)常住之旨。鸠摩罗会见而叹曰:“边方未见大经,便暗与理合。”

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专志净土,澄心观想。三见圣相,而沉厚不言。义熙十二年416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侧。前揖曰:“师早发心,何来之晚?”

远谓弟子法净,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即自制遗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