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心能转业

录自《念佛论》

 

妄念若起,这是业来缚心;

佛号(或者无念)取代之,则是以心转业。

 

业转命转,殃去福来。

 

 

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净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有一段“心能转业”的开示,非常精辟。念佛人应当依此而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现将这一开示,注释如下: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即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即能缚心。心何以能转业?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即能转业。业何以能缚心?心依常分,任运作受,即为业缚。一切现前境界,一切当来果报,皆唯业所感,唯心所现。】

心能够造业,心也能够转业。业是由心造,业亦随心转。心如果不能够转业,即为业所操控;业不被心所转,即能够操控心。那么,心怎么能够转业呢?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即能够转业。业又何以能够操控心呢?心如果还是依从惯常的习气,随波逐流而作、而受,即为业所操控。一切现前的境界,一切将来的果报,都是唯业所感,唯心所现。

〔缚心〕操控心。

例如,闻谤不怒,即是以心转业;闻谤而怒,即是为业所缚。古德云:“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心若转业,即在消旧业;为业所缚,即在更造新殃。消业或者造殃,以及命运的升沉,全都在这一念。此风口浪尖,正是做功夫和勘验功夫的大好时机!

【唯业所感,故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若人正当业能缚心,前境来报一定之时,而忽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来报,定而不定。又、心能转业,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能缚心。即前境来报,不定而定。】

由于一切境界皆是唯业所感,所以境遇现前来报应(业报),都有一定,这是因为业能够操控心的缘故。由于一切境界皆是唯心所现,所以境遇现前来报应,都没有一定,这是因为心能够转业的缘故。若是人们正当业能操控心,而境遇现前来报应一定之时,忽发菩提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够转业,境遇现前之报应,就定而不定。又,虽然心能转业,但境遇现前来报应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能操控心,境遇现前之报应,就不定而定。

然业乃造于已往,此则无可奈何;所幸而发心与否,其机在我。造业转业,不由别人。】

然而业是已往造成,这是无可挽回的;所幸发心与否,修行是否真实,其主动权在我。境遇现前时,是造新殃或消旧业,也全都由我,而不由别人。

境遇之来临,这是旧业所感。而如何对待,其主动权则在自己。然而,并不是你想怎么对待就能够怎么对待,你想转业就能够转业。就像打仗一样,谁不想赢?关键在于实力。所以要能够正确地对待境遇,必须发菩提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才有实力来转业、转境。彻悟大师这一段开示,阐明了改造命运的原理。要反复体味,不断实践。经常自我检点:这是业在缚心,还是心在转业?

记住:境遇现前,这是业来缚心,要你受报,并造新殃;心安住在佛号上不为所牵,这是心在转业(不报或轻报),且消旧业——削弱乃至拔除阿赖耶识中的业种子。

【如吾人即今发心念佛,求生极乐。或观依正,或持名号,念念相续。观、念之极,则心与佛合,合之又合,合之其极,则心能转业。而前境之娑婆,转为极乐;胎狱之来报,转为莲胞。便是乐邦自在人矣!若正恁么时,其心或偶然失照,或忽生退悔,不与佛合,则业能缚心。而前境仍旧,来报依然,还是忍土苦众生也。】

就如我们现今发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或观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如《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各种观法,详见《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注》),或执持名号,念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观、念之极,则心与佛合,合之又合,合之其极,则心能转业。于是娑婆世界之境,转为极乐世界之境;临终胎狱之来报,转为莲胞化生。这便是极乐世界自在人矣!若正在前境来报应的时候,其心或偶然失照,或忽生退悔,不与佛合,则业能缚心。那么前境仍旧,到来的果报依然,就还是娑婆世界苦众生也。

〔依正〕依报和正报。世间国土房屋器具等,为身之所依,叫做“依报”;身乃过去造业之所感,叫做“正报”。〔忍土〕娑婆世界;“娑婆”汉译为“忍”。

彻悟大师在这里开示了转业的诀窍:“或观依正,或持名号,念念相续。观、念之极,则心与佛合,合之又合,合之其极,则心能转业。”请注意:念念相续,这是关键。

所以,念佛念到相应,不仅临终必生极乐,而且现在就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

然则我辈有志出离,求生净土者,可弗惕然而警,奋然而发也哉!】

那么,明白了这个道理,又有了具体的修持方法,我们这些有志出离娑婆世界,求生极乐世界的人,能够不兢兢业业、奋勇向前吗?

 

问:上面讲了念佛人念念相续,则能以心转业。那么,禅人怎样来以心转业呢?

答:上文中讲到“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不被妄想颠倒所驱使,则无造业之因,因为妄想乃是诸业之因;若能于妄想起处一念斩断,则旧积业根当下消除。因此,寂而照,不随念转,不为境牵,则能够以心转业。当你在“接纳当下,全然临在,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牵”时,就处于寂而知的见性状态。(关于临在,详见《觉知禅》)六祖云:“不离自性,即是福田。”《修心诀》云:“悟此而守之者,坐一如而不动解脱;迷此而背之者,往六趣而长劫轮回。”(详见《修心诀精解》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业障海〕如大海一般深广的业障。〔端坐念实相〕憨山大师云:“无物之心,是为实相。”(《梦游集·示董智光》) 〔无物之心〕心中对事对物没有念想,故一念不生之心,即是无物之心。

憨山大师云:“今欲旧业消除,先要发起大智慧光,照破无明,不许妄想萌芽,潜滋暗长;若能于妄想起处一念斩断,则旧积业根当下消除。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照稍迟,则被他转矣。若能于日用起心动念处,念念觉察,念念消灭,此所谓‘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以(因为)无明黑暗,唯智慧能破,是谓智慧能消除也。若(你)昼夜不舍勤勤观察,不可放行,但就妄想生处,穷究了无生起之相。看来看去,毕竟不可得。久久纯熟,则自心清净无物,无物之心是为实相。若常观此心,又何妄想可容、积业可寄耶?如此用心,是名观照三昧。”(《梦游集·示董智光》)

〔若昼夜不舍勤勤观察〕这里的“若”是你、汝的意思。例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此句出自柳宗元之《捕蛇者说》,译文:更换你捕捉毒蛇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你认为怎么样?)

 

 

参考阅读:

以心转业的法宝

莲池大师:一笔勾(注释)

业不能系

消除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