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信愿行

湛然

 

信愿行,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大要素,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对此,蕅益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对这三者的含义和相互关系,作了明确的开示(详见《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注》

“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要径)。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所以,信愿行三资粮,乃是净宗修学的核心。三者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彼此间的关系是:以信启愿,以愿导行;以行满愿,以行证信。这十六个字,是净宗修学的基本方针。

也就是说,信和愿要落实在行上,方是真信切愿;而行又是证信、满愿的实际行动,同时也是检查信有多真、愿有多切的标尺。念佛人必须具有真信切愿,依照经教,如说修行。

 

问:上文中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请问是何义?

答:蕅益大师云:“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在这段文中,“信、愿、持名,一经要旨”,是说:信、愿、行(持名)三者密不可分,是本经要旨,亦是净土修行之要径。“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和“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是说:信愿是前导,如同眼看;持名是正修,如同足行。没有眼看会乱走,而没有足行根本不能够前进。所以,从“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的上下文来看,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得生者,必须要有信愿;而且还必须有持名功夫,功夫深者高品位往生,功夫浅者低品位往生。

问:“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的意思应该是:只要有信愿,则得以往生。

答:这样理解,有三个问题:

一、如果这样来理解,那么“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的意思就是:只要有信愿,即得往生;只要有持名功夫,即得往生(功夫深者,高品位往生;功夫浅者,低品位往生)。这样一来,前半段说只要有信愿,即得往生;后半段说只要有持名功夫,即得往生。那么,往生究竟是只要有信愿,还是只要有持名功夫呢?试想,蕅益大师怎么会讲出这样自相矛盾的话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全由”与“全凭”二词在含义上的差别:“全由”是必要条件(必不可少的条件),“全凭”是充分条件(只要具备这一条件就够了)。

二、在《要解》这段文中,蕅益大师讲得很清楚,信愿是前导(引路),持名是正修(履行),怎么可以只要有前导而无正修就可以了呢?而且大师还形象地譬喻说:信愿如目,持名如足,那么行人要到目的地(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眼睛要看路、足要行走(目足并运),怎么可以只要有眼睛看路而足不行走就到目的地了呢?正如蕅益大师在本《要解》前面“明宗”一节中开示道:“宗是修行要径......。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三、蕅益大师这一段开示是: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在“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一句之前是“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之后是“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要照你的理解,就是只要慧行、前导、目,而不用行行、正修、足,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了,这哪里是蕅益大师的原意呢?更何况,蕅益大师是在注解《佛说阿弥陀经》,佛在经中讲到信愿持名一心不乱能够确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蕅益大师怎么会在注解时说道只要信愿就确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再者,请注意:蕅益大师在上文阐释信愿行时,明确指出:“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将信愿行的关系,以及行的要求,讲得一清二楚。

念佛之所以要一心,是因为“由念佛之净心,感生西方之净土”——这是念佛往生之原理。

印光大师的这段开示原文是:“有唯心净土,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净心,感生西方之净土。”(《印光法师文钞·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又云:“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印光法师文钞·与陈锡周居士书》)

所以,确保往生的要诀是:真信切愿,一心不乱。这也是念佛人的修学纲领。因为真信,眼光晓了前境,对目标和道路看得清清楚楚;因为切愿,动力强大无比,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有了真信切愿,就必然会遵循世尊“如说修行”的谆谆教导,而导致一心不乱之妙行,并以此一心不乱之妙行来证其所信,满其所愿:内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报身,竟生彼国。”(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

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如同江河的洪水把堤岸冲开,浩浩荡荡,无论什么都抵挡不住。

 

关于真信、切愿和力行三者之间的关系,印光大师(净宗第十三祖)开示道:“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又云:“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印光法师文钞·与陈锡周居士书》)

彻悟大师(净宗第十二祖)云:“不信姑置(不信者,姑且放在一边不说他们)。即如信者,信而不愿,犹(也还是)不信也。愿而无行,犹弗(也还是不)愿也。行而不猛,犹弗(也还是不)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总之,生真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力行,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决定一生补佛。”(《彻悟大师遗集》)这里,彻悟大师开示道:“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力行,决定得生净土。”这是信愿行的精髓。

〔三不退〕一、位不退,即修得之位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

净宗第十一祖省庵大师开示道:

“又有口谈净土,心恋娑婆者,亦非愿也。

“又、愿之一字,具该(包括)信、行。信则自他因果,事理不虚(原注:信得自心是佛,他人亦然,念佛为因,往生作佛为果实也。西方是事,离心本性是理,一一真实,故云不虚);行则专事持名,不杂不散;愿则心心好乐,念念希求。如此三事,缺一不可。有信、行而无愿者有矣,未有有愿而无信、行者也。

“问:有人闻说西方净土,心生好乐,然不念佛,得往生否?

“答:若果心生好乐,定起希求;若起希求,必然念佛。好乐不希求,定非好乐;希求不念佛,岂是希求?好乐希求念佛而不往生者,未之有也。

“问:有人於此,亦好、亦求、亦念,但世间心重,贪恋尘劳,得往生否?

“答:只要将猛,不怕贼强。若果希求心切,系念心专,则贪恋虽重,自然渐渐轻微,亦当往生。如舍银取金,舍鱼取熊掌,则亦何难之有?第恐(只怕)愿力不敌爱力,佛念不胜欲念,悠悠忽忽,半信半疑,则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西方净土文注》)

〔则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末”,没有。

所以,愿力是否敌得过爱力,佛念是否敌得过欲念,这是检验信愿是否真切的标准。

 

问:怎样能够达到念佛一心不乱?

答:达到念佛一心不乱的最大障碍,是妄念。在“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的实修教材《觉知念佛》一书中,详细分析了妄念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地克服妄念;并且详细讲解了,怎样达到念佛一心不乱的具体修学步骤和方法。只要是真信切愿,刻苦努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达到念佛一心不乱。你也可以按照《净宗参究念佛》来修持,以达到念佛一心不乱。

 

 

参考阅读: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注

一心不乱

怎样达到念佛一心不乱

临终正念

临终正念答客问

散心念佛亦必往生吗

称名必生吗?

往生的原理

第十八愿

临终十念相续即生

以心转业

莲池大师《一笔勾》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