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临终正念

湛然

 

往生的原理:临终正念,感得佛迎。

往生的要诀:十念相续,积习成性。

智者勤摄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
 

 

一、往生的原理

二、净土三经开示:临终正念往生

一、佛说无量寿经

二、佛说阿弥陀经

三、观无量寿佛经

三、历代祖师开示:临终正念往生

一、昙鸾大师开示

二、道绰大师开示

三、善导大师开示

四、永明大师开示

五、莲池大师开示

六、蕅益大师开示

七、省庵大师开示

八、彻悟大师开示

九、印光大师开示

十、元贤大师开示

 

一、往生的原理

临终正念是往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正法谬论邪说的分水岭。凡是背离临终正念者,皆是谬论邪说,害你不得往生

〔临终正念〕临命终时唯有佛念,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感佛来迎。莲池大师开示道:“内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报身,竟生彼国。”(《阿弥陀经疏钞》)通常,临终正念是通过临终十念相续来实现(详见《往生的条件》《临终十念,相续即生》),因为这比成就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或者其他修法来做到临终正念容易。〔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临终正念是往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只要做到临终正念,就一定往生(充分条件);而且,要往生就必须做到临终正念(必要条件)。〔相续〕念佛之念相继,不被妄念间断。

〔凡是背离临终正念者,皆是谬论邪说,害你不得往生〕例如,“称名必生”,“散心念佛亦必往生”,“只要有真信切愿,决定往生”等等,皆是背离临终正念,因此是谬论邪说,害你不得往生。又例如,以慧净法师和净宗法师为首的中国本愿法门的一切言论,全都背离临终正念,这是他们的特征,是害人害己的谬论邪说(详见《冒牌“净土宗”》)。

鼓吹“称名必生”、“散心念佛亦必往生”、“只要有真信切愿,决定往生”等等,其巨大危害性在于:误导学人走上歧路,使他们不仅今生虚度,而且邪见植入阿赖耶识,以后的生生世世都要受到潜在的影响:“乐下劣法,于正见中生邪见想,于邪见中生正见想。”(《佛藏经》)

你仔细观察那些正法正见逆耳,却去热烈拥抱邪法邪见的人,便知道这种潜在的影响——业力,是何等的可怕:从邪入邪,而走上不归路!故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

 

问:为什么要临终正念方得往生?阿弥陀佛五劫的思维,无量劫的修行,整个的大愿都是要救度每一个众生。有着这样的大悲心,难道在我们临终之时不施展威神愿力,予以接引吗?

答:每一个众生临终之时,阿弥陀佛都在接引。只不过没有临终正念的众生看不到而已,便跟着自己的妄想而随业受生去了。所以,必须要有临终正念,才看得到阿弥陀佛前来接引,而随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只不过没有临终正念的众生看不到而已,便跟着自己的妄想而随业受生去了〕所以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临终往生正念文》云:“若一念差错(若是临终一念不是正念而是妄念),历劫受苦(就会经历许多劫在六道轮回中受苦)。”

对于这一道理,世称江南古佛的中峰大师在《三时系念》中开示道:“然虽谓弥陀,摄取众生往生,要信唯是随心自现感应道交,究竟(毕竟)非从外得。”

〔唯是随心自现〕阿弥陀佛来接引(摄取)众生,唯是随心自现,这是感应道交的缘故,而非从外得。所以只有临终正念者能见佛来,而周围的其他人看不见。对于那些没有临终正念的临终众生,由于自心浊乱,没有正念(十念相续)之感,自然阿弥陀佛来接引也就不会在心中应现出来,所以也就看不见佛来,而不是阿弥陀佛没有来接引所以,得生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有无临终正念(临终十念相续)这就是为什么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和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都谆谆教导:要成就临终十念相续(详见《往生的条件》。这是阿弥陀佛的教导啊!

对于临终感应道交之原理,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印光大师在《初机净业指南序》中开示道: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不杂妄念谓之诚),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夹杂妄想),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

译文: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而静则月现(喻正念之净心感现阿弥陀佛之接引)。若是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而与佛相违背,则如水昏浊动荡,佛月虽然不遗漏地照临(喻阿弥陀佛总是在接引每一个临终之众生),但是不能够昭彰影现啊(喻动浊之乱心不能够感现阿弥陀佛之接引,却跟着自己的妄想,而随业受生去了)。

“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捨,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

译文:只有水清而静则月影现,水浊而动则月影不现。月固然是没有取捨地照临,之所以不现,这是由于水昏浊奔腾,无法呈现月影。(喻:只有那些临终正念的众生,才能够看到阿弥陀佛之接引,而没有临终正念的众生却看不到阿弥陀佛之接引。阿弥陀佛固然是没有取舍地接引每一个临终之众生,而那些没有临终正念的众生之所以看不到阿弥陀佛接引,是由于自心昏浊散乱,佛月不现,于是跟着自己的妄想,而随业受生去了。)

所以,对念佛人而言,临终一心正念,极其重要。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佛者,无非为熟此念佛一念,以确保临终之时此念相续不断,感现阿弥陀佛之接引。因此,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开示道: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莲池大师开示道:“内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报身,竟生彼国。”(《阿弥陀经疏钞》)

 

关于怎样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道绰大师开示道(详见《道绰大师净土教法》):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所以,在平日就要做到“十念相续,积习成性”,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要诀(详见《往生的条件》)。

〔十念相续〕不夹杂妄念的十念。昙鸾大师开示道: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相继),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详见《昙鸾大师净土教法》十念相续积习成性〕通过反复练习,使十念相续成为本能。

 

问:怎样做到十念相续积习成性?

答:详见《临终十念,相续即生》《净宗参究念佛》

 

《分别业经》中:“佛告阿难:‘行恶人,好处生;行善人,恶处生。’阿难曰:‘是事云何(这是怎么回事)?’佛言:‘恶人今世罪业未熟,宿世善业已熟,故今虽为恶,而生好处;或临死时,善心心数法生(善心心所法生起),亦生好处。行善人,生恶处者,今世善未熟,过去恶已熟,故今虽为善,而生恶处;或临死时,不善心心数法生(不善心心所法生起),亦生恶处。’”

(译文:佛对阿难说道:‘行恶之人,生于好处;行善之人,生于恶处。’阿难问道:‘这是怎么回事?’佛回答道:‘恶人今世罪业未成熟,而宿世善业已成熟,故今虽为恶,而生于好处;或临死时,善心所法生起,亦生于好处。行善之人,生于恶处者,是因为今世善业未成熟,而过去恶业已成熟,故今虽为善,而生于恶处;或临死时,不善心所法生起,亦生恶处。’)

〔心数〕心所之异名,为心所的旧译。〔心所〕心所有法的简称,也就是为心所有的各种心理现象,共有五十一种法。〔善心所法即: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勤、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在这段经文中,佛开示了“善人生到恶处,恶人生到善处”的两个原因:成熟之业临终之念。恶人生到善处的两个原因是:一、今世恶业未成熟,宿世的善业已成熟;二、虽然一生行恶,但是临终起了善念。善人生到恶处的两个原因是:一、今世善业未成熟,宿世的恶业已成熟;二、虽然一生行善,但是临终起了恶念。所以,临终之念至关重要,因此净宗修学非常强调要确保做到临终正念。道绰大师开示道:“智者勤摄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安乐集》)

二、净土三经开示:临终正念往生

在净土三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中,都明确地开示道:临终正念而往生。

一、佛说无量寿经

在《佛说无量寿经》中,第十八愿云: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乃至临终相续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在《第十八愿》一文中,详细论证了“乃至十念”是乃至临终相续十念,这就是临终正念。(详见《第十八愿》

二、佛说阿弥陀经

在《佛说阿弥陀经》中,佛开示道:

 

其人(达到一心不乱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译文:其人(达到一心不乱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详见《阿弥陀经注》

这是因为,达到了一心不乱,则一定能够临终正念(临终相续十念)。因此,感得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三、观无量寿佛经

在《观无量寿佛经》之下品下生章中,佛开示道: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译文:这样纯一无间地至心称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相续,具足十声。由于十念相续(不夹杂妄念)地称诵佛名的缘故,于念念之中,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人命终之时,看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于面前。一念之顷,即得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详见《观无量寿佛经注》

〔至心〕至心者,心念纯一无杂也。对于何为“至心”,祖师有喻:譬如有人遇到恶贼执刀追来杀他,于是拼命奔跑。看见前面有条大河,这时他只在想怎样渡河逃生,更无它念,这就是至心。所以,至心之十念,即是不杂妄念之十念。(《昙鸾大师净土教法》〔如是至心,令声不绝〕纯一无杂曰‘至心’,相续成片故曰‘不绝’。〔十念〕谓十声佛号也。

请特别注意这一段经文:“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经文中,“如是至心”是说至精至诚,无有杂念;“令声不绝”是说佛号相继;“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是说念满十句“南无阿弥陀佛”。由于具备了这三条,也就是说做到了临终相续十念,于是感得阿弥陀佛现前,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由此可知,净土三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都明确地开示道:临终正念而往生

在佛说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佛经中,临终正念皆是通过临终十念相续来实现。要做到临终十念相续,只须将十念相续积习成性,这比《阿弥陀经》中所说的一心不乱容易。因此,证道之圣人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大力倡导:十念相续,积习成性。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金钥匙能够成就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关于怎样做到十念相续积习成性,详见《临终十念,相续即生》一文

十念相续积习成性是力行,与真信切愿密不可分,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真信切愿是十念相续积习成性的动力和护甲;十念相续积习成性(力行)是真信切愿的落实(证信满愿),是真信切愿的具体体现,是对于真信切愿的考验和锤炼。

十念相续,积习成性〕通过反复练习,使十念相续成为本能。

蕅益大师开示道“信愿持名,一经(《阿弥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故慧行(信愿)前导,行行(持名)正修。”(《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所以,真信切愿为前导,十念相续积习成性 为正修

三、历代祖师开示:临终正念往生

现将祖师对于临终正念的开示,抄录注释如下:

昙鸾大师开示

(原文录自昙鸾大师《略论安乐净土义》)

 

【问曰:下辈生中,云:‘十念相续,便得往生。’云何名为十念相续?】

问:关于下辈往生,经论上说:‘(临终)十念相续,便得往生。’。什么是十念相续呢?

〔十念相续,便得往生〕临终十念相续,便得往生。古人行文,崇尚简洁,而且喜好四字一顿,令文句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十念往生”之十念是临终十念,这在当时已是共识(而且也是千百年来佛教界之共识,只不过最近十几年来,被本愿法门的颠倒说法搞乱了),所以将“临终十念相续”略写成“十念相续”(而且联系后文来看,也明明白白的是在讲临终十念相续)。这种略写之修辞法,在古文中随处可见。除非是故意曲解,否则绝不至于将“十念相续,便得往生”解释成:平时有过十念相续,便得往生。

【答曰:譬如有人,空旷回处,值遇怨贼,拔刃奋勇,直来欲杀。其人劲走,视渡一河,若得渡河,首领可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为著衣渡?为脱衣渡?若著衣纳(通“衲”),恐不得过;若脱衣纳,恐无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缘,一念何当渡河,即是一念。如是不杂心,名为十念相续。

答:譬如有人,在旷野中,遇到恶贼,拔刀冲过来,要将他杀死。此人拼命逃跑,看见一条大河,若是得渡此河,便可保全性命。那时他想的只是怎样渡河才好:‘我到了岸边,是穿着衣服泅渡?还是脱掉衣服泅渡?若是穿着衣服呢,恐怕游不过去;若是脱掉衣服呢,又怕没有时间。’他在这个时候,只有怎么样渡河的念头,更没有其它念头,只有这单单的一念:怎样渡河?就是这一念。如此不夹杂其它心念,名为十念相续。

【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如彼念渡,迳(同‘径’,经过)于十念: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愿。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

修行人也是这样,一心念阿弥陀佛,如同那人一心念怎样渡河,经过十念:或念佛名字,或念佛相好,或念佛光明,或念佛神力,或念佛功德,或念佛智慧,或念佛本愿。无其他心念间杂,心心相继,到达十念,名为十念相续。

〔相次〕相继。

【一往言: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凡夫心犹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不暂停息。宜至信心,预自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如佛告频婆娑罗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西倾,必倒随曲。’若便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前不在怀,念何可辨?】

一向都说:临终十念相续,便得往生。这看起来似乎不难。然而一切凡夫,心如野马,识比猿猴还厉害,驰骋于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何曾停息过?应当以至诚的信心,预先自己克除妄念,十念相续,使之积习成性,临终时善根才能够坚固。如佛告频婆娑罗王:‘人们平常不断地累积善行,则临终时没有恶念,犹如树木倾倒时,必定会朝已经偏斜的方向倒去。’若是死亡之刀风一到,百苦逼煎,如果事先都没有做到十念相续积习成性,临终时光靠想要做到‘十念相续’,哪里就能够做得到呢?

〔识剧猿猴〕识比胡跳乱蹦的猿猴还要折腾得厉害。〔积习成性〕通过反复练习,使之成为本能。〔刀风〕人临终时,备受死苦,四大分离。其中风解肢节如刀,名为“刀风”。《正法念经》云:“见命终时,刀风皆动,皮肉筋骨,脂髓精血,一切解截。”《五王经》云:“欲死时,刀风解形,无处不痛。”

【又宜同志五三共结言要,垂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阿弥陀佛名号,愿生安乐,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时。一入正定聚,更何所忧也!】

所以,大家最好邀约几个志同道合者,事先约定好:临命终时,相继开晓,为临终者称念阿弥陀佛名号,鼓励他坚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志愿,声声相继,以成就临终十念相续。譬如以蜡印印泥,印虽坏而文已成;故断气之时,便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时。一旦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马上就进入了正定聚,那时,又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相次〕相继。〔蜡印印泥,印坏文成〕用蜡印印合胶泥所做的泥模,加热烘干泥模时,腊印融化,而印在泥模上的印文形成。泥模是用来铸造金属器皿的模子。这里“印坏文成”是譬喻我们用色身来修行,做到了临终十念相续,呼吸停止时,色身虽死(印坏),而往生大事便同时成就(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正定聚〕三聚之一。〔三聚〕三聚就是三类众生。这三聚是:正定聚、邪定聚和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证悟的一类众生;邪定聚是指毕竟不能证悟的一类众生;不定聚是指介于正邪之间,可能证悟也可能不证悟的一类众生。

道绰大师开示

对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的含义,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明确地开示道:“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佛说无量寿经》)

在这里,道绰大师对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的含义,做了精准的诠释:临命终时,十念相续。所以,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是临终的十念,而且是相续的十念。

 

对于临终十念相续即生,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开示道: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

道绰大师在这里开示道: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心心相续十念,便得往生。也就是说:临终十念,相续即生。

〔刀风〕人临终时,四大分离,备受死苦。其中风解肢节如刀,名为“刀风”。《正法念经》云:“见命终时,刀风皆动,皮肉筋骨,脂髓精血,一切解截。”《五王经》云:“欲死时,刀风解形,无处不痛。”

 

对于临终十念相续,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还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现抄录注释如下:

【问曰:无量寿大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问:无量寿经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现在有的人,闻此圣教,其表现是:全不在意。打算到临终的时候,才来达成十念相续。请问这种打算怎么样?

【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预自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如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辨(办)?】

答:这种打算是临渴掘井。临渴掘井与预办津梁是两码子事(此事不类)。为什么呢?经上说‘十念相续’,这看起来似乎不难(所以许多人自以为临终便能够做到)。然而一切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于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何曾停息过?各人务必发信一之心,预先自己苦练心念专一、十念相续,使之积习成性(通过不断地练习,使心念专一、十念相续成为本能),临终时善根才能够坚固。如佛告大王:‘人们平常不断地累积善行,则临终时没有恶念;犹如树木倾倒时,必定会朝已经偏斜的方向倒去。’若是死亡之刀风一到,百苦逼煎,如果事先都没有做到十念相续积习成性,临终时光靠想要做到‘十念相续’,哪里就能够做得到呢?

〔预办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预办津梁”就是预先做好准备。〔识剧猿猴〕识比胡跳乱蹦的猿猴还要折腾得厉害。〔积习成性〕通过反复练习,使之成为本能。

【各宜同志三五,预结言要,临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弥陀名号,愿生安乐国,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一入正定聚,更何所忧?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预克念也?】

所以,大家最好邀约三、五个志同道合者,事先约定好:临命终时,相继开晓,为临终者称念阿弥陀佛名号,鼓励他坚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志愿,声声相继,使他成就临终十念相续。譬如以蜡印印合泥模,加热时蜡印虽然融化,而印在泥模上的花纹已经成就;故断气(印坏)之时,便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文成)之时。一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马上就进入正定聚,那时,又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各位一定要思量到这巨大的利益,为什么不预先克念练好十念相续积习成性呢?

〔相次〕相继。〔蜡印印泥,印坏文成〕用蜡印印合胶泥做成的泥模,加热烘干泥模时,腊印融化,而印在泥模上的印文形成。泥模是用来铸造金属器皿的模子。道绰大师在这里用“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是譬喻我们用色身来修行,做到了临终十念相续,呼吸停止时色身虽死(印坏),而往生大事便于此刻成就(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正定聚〕三聚之一。〔三聚〕三聚就是三类众生。这三聚是:正定聚、邪定聚和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证悟的一类众生;邪定聚是指毕竟不能证悟的一类众生;不定聚是指介于正邪之间,可能证悟也可能不证悟的一类众生。

〔何不预克念也〕为什么不预先克念练好十念相续积习成性呢?这就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所说:“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万善同归集》)〔临终十念成就〕成就临终十念相续。永明大师开示道:“当行道(经行)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狴(bì)牢:牢狱),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万善同归集》)〔预办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预办津梁”就是预先做好准备。

 

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对念佛往生还有两段十分重要的开示:

【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这一段是说:纵然是一直造恶,但悔改之后,能够系意专精(念念相续),而且经常念佛,那么,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请注意:“纵使一形造恶”,这是悔改之前的情形;“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这是悔改之后的情形。因为,若不是真正悔改了,怎么能够做到系意专精常能念佛呢?

【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一到彼国,即入正定聚,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也。】

上尽一生念念相续,下至临终十念相续,皆无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即入正定聚,这与通途法门修道一万劫的功效相等啊!

〔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从《安乐集》的全篇来看,意思是:上尽一生念念相续,下至临终十念相续。古人行文,崇尚简洁,所以理解时,一定要将前文后文联系起来看,切莫望文生义,或者断章取义。

我们阅读经文和祖师大德的论著、开示,都是为了要求得真理。所以,要真实心中作,是怎么样的,就是怎么样的。切莫为了自己的私心私利,玩弄断章取义的把戏,例如将“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曲解成:“道绰大师说只要平时散心念佛十声(‘下至十念’),临终就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不皆往’)。所以,称名必生。”事实是:在“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的前面,道绰大师已经清楚地讲明:“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等等,因此将前文后文联系起来看,“下至十念”是临终相续的十念,而不是平时散心念佛的十念。而且在同一本书(《安乐集》)中,道绰大师开示道:“智者勤摄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哪里是说“只要平时散心念佛十声(‘下至十念’),临终就一定往生”呢?这样来断章取义,不仅误导他人,也害了自己。

 

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又开示道:

【劝一切众生,常须系念现前。偈云:盛年无患时,懈怠不精进。贪营众事务,不修施戒禅。临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者应观察,除断五欲想。精勤习心者,终时无悔恨。心意既专至,无有错乱念。智者勤摄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若其斗战时,回旋不直行。】

劝告一切的众生,一定要做到系念常常现前。偈语说:青壮年精力充沛时,如果懈怠不精进,只贪心地经营各种事务,而不修行布施、持戒及禅定的话,等到临命终时,才来懊悔想要修善业就来不及了(这里的善业指上面所说的“施、戒、禅”——布施、持戒及禅定)。有智慧的人应该要善于观察自己的心念,以断除五欲的妄想。这样精进勤修心念专一的人,临终时就没有懊悔,因为心意既已专一成性,临终就不会有错乱的念头。智者由于平时精进勤奋地摄心,临终心念就不会散乱(于是成就临终正念而往生)。而平时不修习心念专一的人,临终心念必定散乱(于是不能够成就临终正念而六道轮回)。那时心念如果散乱的话,你想要它专一你也办不到,这就像平时用拉磨来训练马,战斗之时马只会绕圈子而不会向前直行。

〔五欲〕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美味;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的心,故名五欲。《佛遗教经》中,佛言:“当制五根(眼耳鼻舌身),勿令放逸,入于五欲。”〔如调马用硙〕犹如用拉磨来训练马。“硙 (wèi)”,石磨。

善导大师开示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所以,善导大师所说的话,等于是阿弥陀佛亲自所宣说的。

善导大师开示道(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

 

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下至临终相续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相续即生〕临命终时只要做到念佛之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即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便蒙佛接引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念念相续〕佛号彼此之间不被妄念间断,但可以有时间间隔。〔下至十念〕这里所说的“下至十念”,结合善导大师上面开示的“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来看,明显地知道,这是“上尽一形(一生)念念相续,下至临终十念相续的省略说法,因为善导大师已经清楚地说过:“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念念相续,毕命为期”,正是为了使念念相续,积习成性,以确保临终十念相续若是平时虽然念佛而临终没有念佛,或者临终虽然念佛而是散心念佛,这都不是“念念相续,毕命为期”。所以,“下至十念”的意思是“下至临终相续的十念”。这种精要表述的修辞法,在古文中比比皆是。因此“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意思即是:临终十念,相续即生。〔十念〕念十句佛号。〔念念相续,积习成性〕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令念念相续成为本能。

在《观经四帖疏》中,善导大师开示道:临终正念,即有金华来应。”

《临终往生正念文》中,善导大师开示道:

【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了,方可哀泣。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挂碍,不得解脱。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超生,即无疑也。】

若是病重将命终的时候,亲属们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出嗟叹懊恼的声音,以免惑乱病人之心神,使他失去正念。而必须齐声念佛,待病人气尽了,才可以哀泣。因为病人才有丝毫留恋世间之心,便成往生的挂碍,不得解脱。若是能够有明晓净土之人,来时时策励,这是非常幸运的。若依此而行者,病人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无疑也。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印光大师赞善导大师云:“契理契机,善说法要。弥陀化身,殆非虚传。莲宗二祖,万代景仰。”(《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无疑也。余多见世人于平常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甚是勤拳(恳切真诚)。及至临病,却又怕死,都不说着往生解脱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念佛鸣钟。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耶?死生事大,须是自家着力始得若一念差错(若是临终一念不是正念而是妄念),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若无事时,当以此法精进受持,是为临终大事。】

......此“临终往生正念”之法(病人要尽力保持临终正念,亲属不得哭泣哀叹以免搅乱病人的临终正念,善知识时时的开导策励能够帮助病人提起并保持临终正念),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定无疑也。我见到世上许多人,平常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非常恳切真诚。及至生病,却又怕死,完全不说往生解脱之事。直待自己气消命尽,神识投入冥界,才来念佛鸣钟。这恰如贼去关门(贼已经把东西偷走了,才来关门防盗),有什么用呢?死生事大,必须是自家精勤用功才可以若是临终一念差错(若是临终一念不是正念而是妄念),其后果是历劫受苦,谁人相代?你要好好考虑!要好好考虑啊!在尚未生病之时,就应当以此“临终往生正念”之法精进受持(自己要为临终正念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就是永明大师所说的“预办津梁”,同时告诫亲属到时候不得哭泣哀叹,能够有善知识的临终帮助就更好了),这就是临终大事啊!

永明大师开示

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所以,永明大师所说的话,等于是阿弥陀佛亲自所宣说的。

永明大师开示道(《万善同归集》):

【当行道(经行)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

当经行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一定要悲恳、痛切、虔诚没有其它杂念,如临刑场、如在牢狱、如被怨贼所追、如被水火逼迫,一心求救,愿脱苦难,速证无生,广度众生,绍隆(继承发扬)三宝(佛宝、法宝、僧宝),誓报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心诚恳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不虚弃)

〔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所以永明大师的诞辰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就被作为阿弥陀佛圣诞。对于永明大师,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印光大师赞曰:“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大慈大悲,开化众生。”(《印光法师文钞·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含识〕含有心识者,指六道之众生。〔狴()牢〕牢狱。

【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

如果言行不符,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而有数数间断(念佛之念被妄念间断)之意,依仗这样的懈怠之行,临终虽然望生净土,但为业障所阻,又恐怕难以遇到能够令自己成就临终正念的善知识,在身体四大(地、水、火、风)分散,风火逼迫时,不能够成就临终正念,因而不得往生。

〔言行不称〕言行不符。口头上说自己真信切愿,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是信不真、愿不切:畏难畏苦,懒惰懈怠。所以永明大师的下一句就是:“信力轻微。”并且呵斥道:恃此懈怠。”念佛人应当牢记佛在《无量寿佛经》中的谆谆教导: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

【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回向临命终时),念念不亏(做到念念相续),即无虑矣。】

为什么呢?如今修持是因,而临终能否往生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如果要临终相续十念成就,就必须预先做好准备(念念相续积习成性),合集功德,回向临命终时,做到念念相续,就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无虑矣)。

〔临终十念成就〕成就临终相续十念。(详见《往生的条件》)〔预办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预办津梁”就是预先做好准备。

莲池大师开示

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云:

【临终颠倒者,由其平日随顺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乱。将舍暖触之时,一生所作,俱现于前,心神惶怖,动止挥霍。应入地狱者,刀山剑树,视作园林。应堕畜生者,马腹驴胎,认为堂宇。就令作善,合为人天,未免憎爱父母。乃至小圣初心,犹不能正知出入。皆所谓颠倒也。乘此颠倒,三界七趣,随业受生。今既一心不乱,则内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报身,竟生彼国。如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又言:“一切国土,唯想所持。”净想成就,必得往生,固无疑也。】

临终颠倒者,都是由于平日随顺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乱。将四大分解之时,一生所作,俱现于前,心神惶怖,举止失措。应入地狱者,就将刀山剑树,看成美丽的园林。应堕畜生者,就将马腹驴胎,认作华丽的殿堂。即便作善者,应生人道或天道,入胎时也不免爱母憎父而作男身,或者爱父憎母而作女身。乃至小乘初果及初发心菩萨,犹有隔阴之迷,不能够正知地入胎出胎。这统统都是颠倒。由于临终的颠倒,于是就在三界中的七趣,随业而受生。如今既然已经成就念佛一心不乱,则临终时,内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报身,径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如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其心净,则所生之佛土亦净。)佛又言:‘一切国土,唯想所持。’(一切国土,全是心想所依持。)所以,念佛人净想成就,必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对此,当然没有丝毫的怀疑。

由此可知,临终正念者,感佛来迎,往生极乐;而无正念者,随业受生,六道轮回。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包括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生,下至餓鬼、地獄;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身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禪十八天;無色界是已無色身,但住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空天(空無邊天、識無邊天、無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輪回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首先是以跳出三界為目的。〔七趣〕地狱、饿鬼、畜生、人、神仙、天、阿修罗。“趣”是趣向的意思。〔佛土〕一佛所教化的领土,有净土、秽土、报土和法性土之分。

蕅益大师开示

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云:

【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

问:散心念佛,也除罪吗?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岂不除罪?但不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因为悠悠散善,难敌无始以来所积之罪的缘故。应当知道,无始以来所积之罪假使有体相的话,尽虚空界也容纳不了,虽然一百年中,每一昼夜念阿弥陀佛十万声,每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然而所灭之罪如指甲上的土,未灭之罪如十方大地之土。只有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勇士突围而出,敌之三军(指烦恼、业障)也奈何不了。

蕅益大师在这里明确指出:散心念佛,并非不能除罪,但不一定往生极乐世界,并阐明了其中道理:“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那么,该怎么办呢?蕅益大师接着说道:“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所以,出路是“唯念至一心不乱”。这就是为什么世尊明示要念佛一心不乱,而且再三叮咛要“如说修行”。

〔爪上土〕又作“甲上土”,指甲上的土。经论中常用爪上土与大地土相比较来譬喻,形容前者极其微少,后者极其众多。

【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

学人问道:《无量寿经》中讲“十念得生”,《宝王论》中讲“一念得生”,此十念一念是指平时呢,还是临终呢?蕅益大师答道:通常所说“十念”有两种情形,一指平时,一指临终。慈云忏主提倡的“晨朝十念”是指平时;“十念得生”,与《观无量寿经》中“十念称名”相同,都是指临终时最后十念。而《宝王论》中所讲的“一念得生”则仅指临终时最后一念。

〔大本十念〕指《无量寿经》中所讲的“十念得生”。〔宝王一念〕指《念佛三昧宝王论·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第九》中所讲的“一念得生”。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

学人又问道:临终十念或一念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又何必要有念佛一心不乱的功夫呢?蕅益大师答道:若无平时一心不乱的功夫,哪里会有临终之十念一念呢?纵然下下品逆恶之人,皆是夙因成熟,故感得临终遇善友,闻后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问》驳斥这一“十念一念皆得往生,何须平时一心不乱”的谬论最为详尽,今人不可不读。

关于临终十念的问题,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修净土忏并放生社序》中论述道:临终十念,必须深植善根,才能够临终正念现前。若是现今逆、顺境缘一来,便不再有正念,更何况临终时要能够保持正念?况且,现今青天白日,明明朗朗,尚且不能对明师善友真实的劝诫教导信受奉行,而妄图在临终苦现时,仅只借助于善友提醒教导就要做到信受奉行?更何况,当临终时,哪能就保证有真正的善友现前?即便有真正的善友现前,如果在开示时,其人又神识昏迷,而欲求其信解,这又是绝不可能的事!(原文是:“夫临终十念,必深植善根。今逆顺境缘,便不复有正念,何况临终?且临终苦现,止藉善友提撕;今青天白日,尚不能於明师友真实格言信受奉行!当临终时,安保善友现前?设现前开示,神识昏迷,而欲求其信解,此又决不可得之数也。”)

由此可知,十念得生是临终最后十念,一念得生亦是临终最后一念,临终最后的决定,才是真正的决定。临终之际,犹如人到机场,平时说要到这里要到那里,而究竟会到哪里,全看他最后登上的是哪一架飞机。所以,临终最后能够专心一意地念一句佛号、十句佛号,是非常关键的。

关于十念一念得生与一心不乱的关系,蕅益大师明确指出:“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平时一心不乱的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

关于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而往生的念佛状态,印光大师开示道:他虽然没有亲证一心不乱,但是临终之心除了念佛之念,毕竟了无异念。(印光大师开示原文:“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原注: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陈薪儒居士书》))

省庵大师开示

省庵大师《念佛着魔辩》云:

【设使临终一念颠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涂难免,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

倘若临终一念颠倒,非但不能够九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甚至难免堕入恶道三途(地狱、饿鬼、畜生),阿弥陀佛虽然大慈大悲,也救我不得。怎么办啊!怎么办啊!

〔三涂〕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是由于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道,那里的众生常为镬汤炉炭所苦,而且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那里的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那里的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

彻悟大师开示

彻悟大师《彻悟大师遗集》云:

【吾人现前一念,缘生无性,无性缘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约缘生无性,则生佛平等一空。若约无性缘生,则十界胜劣悬殊。阿祈达王临终,为赶蝇人以拂拂面,一念瞋心,遂堕为毒蛇。一妇人渡河失手,其子堕水,因捞子故,与之俱没。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

我们现前一念,是缘生而无自性,无自性而缘生。不生佛法界,便生九法界。若就缘生而无自性来说,则众生与佛平等,都是一空。若就无自性而缘生来说,则十法界中彼此之胜或劣非常悬殊。阿祈达王临终时,因为赶蝇人不小心以扇拂面,生起一念瞋心,由于这临终一念是瞋心,于是堕为毒蛇。一位妇人渡河失手,她的孩子落水,因救孩子的缘故,她和孩子都被水淹没。由于临终一念是慈心的缘故,这位妇人得生天上。临终一念慈或瞋,于是慈者生天,瞋者生畜生,胜劣遂分,难道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以不谨慎吗?如果临终以此心缘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难道会不见佛往生吗?

〔无自性〕“诸法无自性”的意思是说,一切法没有实体,皆是幻象,如梦中事。无自性,又称作无性。《唯识论》云:“一切法皆无自性。”《法华经》云:“知诸法常无性。”《楞严经》云:“诸幻成无性。”〔阿祈达王〕即阿耆达王,一生造立佛塔无数,供养三宝,护持正法,功德广大。临命终时,因侍者失手以扇拂面,遂起瞋心,而堕为毒蛇。事见《杂譬喻经》。〔临终之缘生一念〕临命终时,决定神识投生到何处的那一念。

【但此一念,不可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但此临终一念,不可以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所以,我们于此一句阿弥陀佛,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是为熟此念佛一念,以保证临终之念是念阿弥陀佛。果真做到念佛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念佛一念,更无它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那么只有念佛之念而别无它念,不就是在定之心吗?临终既然是在定之心,不见阿弥陀佛,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怕我们自己对上述道理没能真正相信罢了,果真相信,怎么会不努力熟此念佛一念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熟此一念〕就是要做到善导大师(净宗第二祖)所说的:“念念相续”。(请注意:“念念相续”是说念佛之念念念相续,而不是口中不断念佛心中却在妄想那种情形。)善导大师云:“是以大圣(释迦牟尼佛)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 后念即生,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所以,平日念念相续,是临终正念分明的保障;而临终正念分明,又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关键。

印光大师开示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陈薪儒居士书》云:

【《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原注: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

《观无量寿佛经》中讲到,五逆十恶之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人教他念佛,虽然他只念了十声,或者还不到十声就断气了,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这是由于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勇猛真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所以能够往生。因为他被地狱极苦所逼迫,一听到念佛能够不堕地狱而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于是就全副精神来念。除此念佛之念外,绝无他念。虽然他并没有亲证一心不乱,然而临终时,其心毕竟除了念佛之念外,完全没有其它念头。

〔五逆〕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为这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十恶〕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瞋恚、愚痴。

《印光法师文钞·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六》云:

【凡念佛者,当发普度众生之大菩提心,则现生诸缘顺适,临终正念往生,从兹出凡夫流,预圣贤会,承佛慈力,及己愿轮,回入娑婆,普现色身,度脱众生。】

凡是念佛的人,应当发普度众生之大菩提心,则现生诸缘顺适,临终正念往生,从此出离凡夫流,参与圣贤会,承佛慈力,以及自己的愿轮,回入娑婆,普现色身,度脱众生。

〔愿轮〕指菩萨之誓愿,以其愿求坚固,能摧毁一切魔障敌众,如金轮王之轮宝,故喻称为愿轮;而且菩萨本身,从始至终回转于自己之誓愿而精勤不已,故亦喻称为愿轮。

《印光法师文钞·初机净业指南序》云: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而静则月现(喻正念之净心彰现前来接引的阿弥陀佛,于是跟着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是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而与佛相背,则如水浊而动,佛月虽然不遗漏地照临,但是不能够昭彰影现啊(喻动浊之乱心不能够彰现前来接引的阿弥陀佛,于是跟着自己的妄想而随业受生去了)。

元贤大师开示

(原文录自《径中径又径征义》)

 

〔元贤大师〕明末清初曹洞宗僧(1578-1657年)。建阳(福建省)人,俗姓蔡,字永觉。万历六年七月十九日生。天资聪颖,少时习儒,颇为精进,获举邑庠弟子。万历三十年(1602),二十五岁时,始知除周孔外,尚有佛道之学,遂博涉经论,深究义理。翌年,归依寿昌慧经,四十岁从其披剃。万历四十六年(1618),寿昌示寂,乃事其弟子博山元来,受具足戒,复往香炉峰、金仙庵、荷山等地研修数年。天启三年(1623)九月,归闽,途过剑津时,闻舟中人诵《法华经》,廓然心悟。崇祯六年(1633),从闻谷广印受云栖戒本,次年,住福州鼓山,又历住泉州开元寺、杭州真寂寺、延州宝善寺等刹。后再返鼓山,整建寺观堂宇,大振洞上宗风,时人皆称古佛再世。师志在西方,常劝人修持净业。清·顺治十四年十月七日示寂,年寿八十。弟子有为霖道霈等多人。著有《永觉贤和尚广录》三十卷、《楞严经略疏》十卷、《金刚经略疏》一卷、《般若心经指掌》一卷、《四分戒本约义》四卷、《律学发轨》三卷、《净慈要语》一卷、《禅门疏语考证》四卷、《继灯录》六卷、《建州弘释录》二卷、《禅余内集》二卷、《禅余外集》八卷等书。

 

【净业之功,虽积于平日,而临终最后一念,最为紧要。盖以生净生秽,入圣入凡,唯此一念为之转移也。】

净业之功,虽然积累于平日,而临终最后一念,最为紧要。这是因为生净土还是生秽土,入圣流还是入凡位,完全是由这临终最后一念来决定的啊!

【每见念佛之人,寻常俱说求生净土,及临命终时,多无正念。或贪生怕死,恋此皮囊;或目顾妻儿,难忍分别;或系念家财,放舍不下;或因境界不顺,抱恨而终;或因病苦逼迫,饮痛而去。既失正念,甘从沦堕。】

每见念佛之人,平常都说要求生净土,及至临命终时,大多无正念。或者贪生怕死,留恋这个色身;或者眼看着妻子儿女,难舍难分;或者系念家财,放舍不下;或者因为境界不顺,抱恨而终;或者因为病苦逼迫,饮痛而去。既然失掉正念,就只好随着临终妄念而沉沦堕落。

【我劝修行人到此,只要谛信经文,坚凝正念,百般放下,念佛待尽。呜呼!死门事大,顷刻来生。一念差错,历劫受苦,可不惧哉!】

我劝修行人到临命终时,只要谛信经文,坚凝正念,百般放下,念佛不断,直至气绝。呜呼!生死事大,顷刻就是来生。临终最后一念出了差错,而导致历劫受苦,难道可以不畏惧吗!

 

 

参考阅读:

心不颠倒

临终正念答客问

临终正念是自力还是佛力

信愿行

散心念佛亦必往生吗

称名必生吗?

往生的原理

第十八愿

临终十念,相续即生

以心转业

莲池大师《一笔勾》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