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厌离娑婆 欣求极乐

(可点击阅读《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白话版)》

湛然

 

 

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金刚那罗延身,寿命无量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永不退转,一生成佛

 

 

欣求极乐,厌离娑婆,这是信愿之正因,念佛之动力。所以,念佛人要修欣厌行,并且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金刚那罗延身〕其体坚固如金刚,其力强如那罗延神之身。

欣求极乐

为什么要欣求极乐?因为“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更何况这是满“普度众生,共成佛道”之菩提愿的金光大道!

《佛说阿弥陀经》中,佛言: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众苦者,有三苦、八苦、十苦、百一十苦,而且还有二种生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之苦。

三苦者,苦苦、坏苦和行苦。一、苦苦,世人有生死之身,已经够苦,加上众苦逼煎,更是苦上加苦,故谓之苦苦;二、坏苦,是偶而出现之乐境,一旦失去时所感受的苦;三、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

八苦者,一、生苦,是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是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是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是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是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是与仇敌在一起的痛苦;七、求不得苦,是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由于五阴(色、受、想、行、识)之幻妄身心等法,于六尘境中起惑造业,备受熬煎,如火炽然,不能止息。

〔五阴〕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者是积集而生起的,所以叫做“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造作诸业,故亦名为“五阴”。其中,色蕴是指物质,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叫做“心法”。这是构成身心的五大要素。其中色蕴是身,其余四蕴(受、想、行、识)是心。

关于十苦和百一十苦,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经疏钞》云:“十苦者,菩萨藏经谓:一、生苦,二、老苦,乃至十、生死流转苦。百一十苦者,瑜伽论:一、无差别流转苦,二、欲苦,三、痴苦,乃至五十五苦;次九种苦,于九种中,又次第迭开成五十五,合之为百一十苦。”

以上诸苦,极乐世界完全没有。至于二种生死之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莲华化生,即无分段生死,而且位登不退,又何虑变易生死之苦呢?故云“无有众苦”。

〔二种生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在三界六道中的众生,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了分段生死者,脱轮回出三界。〔变易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修道过程中,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了变易生死者,圆证佛果。

《佛说阿弥陀经》云:“但受诸乐。”

诸乐者,慈云忏主以此方之苦与彼国之乐对比而言,有十种: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之苦,彼土无有,但有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之苦,彼土无有,但有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三者、无恶友牵缠之苦,而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四者、无群魔恼乱之苦,而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五者、无轮回不息之苦,而有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六者、无难免三途之苦,而有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七者、无尘缘障道之苦,而有受用自然,不待经营之乐;八者、无寿命短促之苦,而有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九者、无修行退失之苦,而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十者、无尘劫难成 之苦,而有一生行满,所作得办之乐。

〔正定聚〕三聚之一。〔三聚〕三聚就是三类众生。这三类众生是: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证悟的一类众生;邪定聚,是指毕竟不能证悟的一类众生;不定聚,是指介于正邪之间,可能证悟也可能不证悟的一类众生。〔尘劫〕即三千尘点劫:磨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之物而为墨,每经一三千大千世界便下一点,墨用完了,而所经过的世界又全部碎为微尘,再以每一微尘当作一劫来计算劫数,这是表示时间非常久远的比喻。

《莲宗宝鉴》云:“娑婆浊境,众苦集而求道难成;净土乐邦,诸善聚而位登不退。称名号者,诸佛护念而往生;发菩提者,弥陀光照而增进。菩萨罗汉与其同俦(同伴),水鸟树林悉皆念佛。耳畔常闻妙法,心中顿绝贪嗔。快乐无穷,寿量何极?一生彼土便获阿惟(阿惟越致,亦译为阿鞞跋致,不退成佛的意思,这是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位),岂比人天道中,触目多诸违顺。权乘路上,善根希有周圆;地前三贤,尚未见道而失念。......是知,三乘之士,历僧祇劫(阿僧祇劫)而功行无成;念佛之门,于弹指顷而位阶不退。是以生净土者,唯善无恶故,位无有退者,决定成佛。故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也。嗟乎!初心信浅,非他力难以进修;我佛愿深,但有缘悉皆摄受。须信,余门学道,如蚁子(蚂蚁)上于高山;净土往生,似风帆行于顺水。弥陀接引,直趣菩提;众圣提携,高超三界。上品即登佛果,下生犹胜天宫。普信勿疑,同修不退。”

〔权乘〕权乘菩萨,指藏通别三教的菩萨,因他们的功行尚浅,实在还没有达到真实菩萨地位。〔三贤〕大乘修道的过程,从凡至圣的五十二位中,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诸位菩萨,但断见思惑,尚有尘沙惑和无明惑,未入十地圣位,所以只称为“三贤”,或“地前菩萨”。

印光大师开示道:“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并将这两个世界作了鲜明的对比,指出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文曰:

“娑婆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前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谛思自知,不须详说,说则太费笔墨。第八‘五阴炽盛苦’,乃现在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乃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五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色,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于六尘境,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故名炽盛也。又、‘阴’者,盖覆义,音义与‘荫’同。由此五法,盖覆真性,不能显现。如浓云蔽日,虽杲(gǎo明亮)日光辉,了无所损,而由云蔽故,不蒙其照。凡夫未断惑业,被此五法(色、受、想、行、识)障蔽,性天慧日,不能显现,亦复如是。此第八苦,乃一切诸苦之本。修道之人,禅定力深,于六尘境界,了无执著,不起憎爱。从此加功用行,进证无生,则惑业净尽,斩断生死根本矣。然此工夫,大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实难。故须专修净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莲华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音,随己根性,由闻而证。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至于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既知娑婆是苦,极乐是乐。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印光法师嘉言录》)

病困益切

(清朝)道彻大师,钱塘人。出家参师,发明本有(见性)后,专修净业。居杭州文殊庵,结期(预订期限)闭关,室无长物(关房内没有多余的东西),唯一几一单而已(只有一张小桌和一个床铺而已)。甫数日得疾困甚(闭关才几天就生病,而且愈来愈严重),自奋(激励自己)曰:“念佛正为生死(闭关念佛正是为了了生死),奈何以病辍chuò中止)耶?(怎么可以因病而中止闭关去就医呢?)”持佛名益切。俄而(不久)金光照室,佛为摩顶,病立愈。

遂得念佛三昧,行住坐卧,了无异念。如是三年,於三月望日(农历三月十五日)出关。升座说法毕,谓众曰:“吾将於七月望(七月十五日)后西归,汝等可来送。”及期(到了七月十五日),方(正当)设盂兰盆会,众集(众人聚集在一起),理前语(有人提起大师前些日子说七月十五日后要往生的话),师曰:“有之(是有这件事),可少待。”次日,交卸住持,设斋别众,入龛,暝坐气绝。顷复苏(一会儿又苏醒过来),曰:“与诸君远别,可无一言?娑婆之苦不可说,极乐之乐不可说,倘蒙记忆,但念阿弥陀佛,不久当相见。错过此生,轮转长夜,痛哉!痛哉!”语讫而逝,年四十八。(《净土圣贤录》)

〔盂兰盆会〕“盂兰”汉译为“解倒悬”。人死后堕落于三恶道中,极为痛苦,如被倒悬。“盆”是盛载食物的容器。“盂兰盆”是说:用盆器盛着各种珍贵百味美食供佛及僧,承仗三宝不可思议福田之力以解救先亡倒悬之苦。“盂兰盆会”就是每年阴历七月十五日,为解救先亡倒悬之苦,而盛设种种供养,奉施三宝之法会。

 

印光大师云:“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以(因为)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愈矣。若不放下,欲求好(欲求病愈),倘不能好,则决定无由往生,以不愿生故(因为不愿求往生的缘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汝母之病,宜切劝放下,求往生,如寿未尽,求往生反能速愈,以心至诚故,得蒙佛慈加被也。”(《印光法师文钞·复周孟由昆弟书》)

 

善导大师云:“凡一切人,命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着。凡遇有病之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

〔无常〕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无常是这个娑婆世界的特征,对有生命的动植物(人类也在其中)而言,有生、老、病、死;对没有生命的矿物、器具、乃至山河大地而言,有成(生成)、住(维持)、坏(败坏)、空(消散)。彻知无常,就明白有生必有灭,有聚必有散,有升必有堕,一切都会过去,转眼皆空,了生死才是头等大事,便不会对愉悦的事物和情境起贪爱、对恼人的事物和情境起嗔恚,而贪瞋是生死轮回的根源。同时,彻知无常,就会时时警策自己:生命短促、国土危脆,必须抓紧时间修行,一息不来,即属后世。

厌离娑婆

过眼般般分好丑,到头事事不相干。

 

 

净土三资粮信愿行中,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所以念佛人不仅要欣求极乐,而且厌离娑婆,这是非常重要的。净宗十祖行策大师云:“具真实愿,发忻(xīn,同“欣”)厌心,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zhì gù,脚镣和手铐),视声色如鸩毒,视名利如缰锁,视数十年穷通际遇如同昨梦,视娑婆一期报命如在逆旅(旅馆),信宿(连宿两夜,意指两三日)舍离,惟以一心念佛,愿共同生净土。”“念佛令功行不虚者,勤策身心,寸阴是惜,况命在呼吸,岂能长久,如囚赴市,步步近死。直需孜孜(勤奋不息)昼夜,矻矻kū kū,勤劳不懈)暑寒,一句洪名,无时间歇,净土决定可生,慎勿锐始怠终。”(《行策大师警语菁华》)

广钦老和尚说:“如果情执不断,嘴里念佛,念念还是堕娑婆。如果恳切至诚,放下万缘,那么,一念之间,便能到西方。万缘牵扯,割舍不下,那么,百年万年还是在三界内。”

那么,在万缘牵扯中,如何能够做到厌离娑婆呢?现将祖师的有关开示,抄录注释如下。

一、生死根株

憨山大师《梦游集·示念佛切要》云: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

念佛求生净土这一法门,原本是了生死之大事。所以说: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为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念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道生死根本,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本,又如何了得生死?

〔根株〕植物的根和主干部分,比喻事物的根本。

【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众生受生死之苦,皆爱欲之过也。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

什么是生死根本呢?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由此可知爱根乃是生死之根本。因为一切众生受生死之苦,都是爱欲之过。推究此爱根,不是今生才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才有的,乃是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死亡)受身(投胎),都是爱欲令其流转,直至今日。回想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呢?如此爱根种子,无数劫来积累深厚,因此生死无穷尽。

〔爱〕贪恋染著之意。《大乘义章》曰:“贪染名爱。”《圆觉经》曰:“轮回爱为根本。”〔爱根〕爱生业果,故曰爱根。

省庵大师云:“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

【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着?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

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是望空求生西方,就连爱是生死之根这回事都不知道,又何曾有一念断着?既然不知道生死之根是什么,则念佛一边念,而生死之根(爱)却任随它生长。如此念佛,与了脱生死两不相关。用这样的方法,任凭你如何念,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之根(爱)现前,那时方知念佛全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晚矣。

【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得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念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时,只说念不切,不知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这一声佛果能敌得这爱么?果然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

因此,奉劝现今念佛的人,先要知道爱是生死根本。如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如现前在家念佛,日常眼中见到儿女子孙,家业财产,没有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念不是生死活计,如同全身在火坑中一般。却不知道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就如正念佛时,只说念得不真切,却不知道其原因: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这样来念,佛只管念,爱只管长。而且,就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这一声佛号果真能够敌得这爱么?果然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因为爱缘是多生以来熟透了的,而念佛是才发心的非常生疏,又不真切实在,因此不得力。

〔家缘〕家业。〔爱缘〕情爱之缘。《宝积经》曰:“诸烦恼中,爱缘所合,此最为重。”

【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时节也,岂更有别妙法哉!】

若是目前爱境都做不了主,则临命终时,毕竟做不了主。因此奉劝念佛人,第一要晓得为断生死之心切。晓得了要断生死之心切,就要在生死根(爱根)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临终),方才了得生死?若是那时才想到要了生死,则晚之晚矣!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因此,在家出家,只要真有了生死之心,便是出生死的时节也,哪会更有别的妙法啊!

〔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眼前都是生死活计,了得眼前这些生死活计,就了得生死(生死空)。

二、断爱念一

〔断爱念一〕断其爱而一其念(不夹杂妄念)。上文之“生死根株”与后文之“自警七条”、“百事不管”、“一笔勾”和“好了歌”,都是讲断爱、念一。

 

幽溪大师《净土法语》云:

【然而说之匪难,行之为难。行之匪难,心要为难。此昔人之所诫,在我辈之当遵。若求其为吾真切教诫,莫要乎杨次公之两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 】

然而求生净土一事,口头说说不难,实际修行则难。实际修行不难,悟得修行的心要则难。这是昔日古德之所告诫,我辈应当谨遵。若要想得到对自己如何修行的最真切教诫(心要),莫过于杨次公的两句话,这就是:‘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

〔杨次公〕杨杰,字次公,号无为子。宋代人,初好禅宗,参天衣怀禅师大悟。熙宁末以母忧(母亲去世)归,闲居阅藏经,遂归心净土,大力提倡,并绘丈六阿弥陀佛随身观念。临终时,见金台从空而至,即说偈而逝。〔爱不重不生娑婆〕要了生死出轮回,就必须断爱。《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念不一不生极乐〕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专一念佛之念(不杂妄念)。

【夫念佛以一其心,恳切持名,专志不乱,此吾所当尽心者。然或忘之而不能念,念之而不能一,无他,为情爱之所牵也。夫轻爱以杜其妄,斩断情根,脱离爱网,此吾所当尽心者。然或念之而不能忘,忘之而不能尽,此无他,为念心之不能一也。故念佛求生净土之人,寻常有娑婆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之所牵而不得生,矧多爱乎?即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之所转而不得生,矧多念乎?】

念佛,乃是为了专一其心(不杂妄念)。所以恳切持名,专心致志不乱,这是自己所应当尽心的。然而或者忘了而不念,或者念了而不能一,没有其它原因,都是情爱把念佛之心牵走了(打起妄想来)。轻爱以杜绝妄想,斩断情根,脱离爱网,这是自己所应当尽心的。然而或者念佛而不能忘爱,或者要忘爱而不能忘尽,没有其它原因,都是因为念佛之心不能专一也。故念佛求生净土之人,平日有娑婆世界一爱之不放下,则临终为此爱之所牵而不得生,何况有许多爱呢?求生极乐世界有一念不专一,则临终为此不专一之念所转而不得往生,何况有许多不专一之念呢?

〔矧(shěn)〕何况。

【盖爱之所以为爱者,有轻焉,重焉;厚焉,薄焉;正报焉,依报焉。历举其目,则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种种妙好,不可枚尽。大而重于泰山,小而轻于鸿毛。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也。有一爱之存于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之不归于一,则不得生。 】

而爱之所以为爱者,有轻有重,有厚有薄;有正报有依报。历举其种类,则有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种种妙好等等,没法一一列出。其中,有大而重于泰山者,有小而轻于鸿毛者。有一物不能忘怀,爱也;有一念放舍不下,爱也。有一爱之存于怀,则念佛之念不一;有一念之不归于一,则不得往生极乐。

〔昆弟〕兄弟。

【呜呼!‘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此两语,可谓刮翳眼之金錍,治膏肓之圣药。凡有志于求生极乐者,宜以此书之于屋壁,铭之于肌肤,时时庄诵,念念提撕。于娑婆之爱,日求其轻;极乐之念,日求其一。轻之又轻之,以渐阶乎无;一之又一之,以渐邻乎极。果能如此,则此人虽未脱娑婆,不是娑婆之久客;虽未生极乐,已是极乐之嘉宾。临终正念现前,往生极乐必矣。】

呜呼!‘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这两句,可说是刮翳眼之金錍,治膏肓之圣药。凡有志于求生极乐世界者,应当将这两句写在墙壁上,铭刻在肌肤上,时时庄诵,念念提撕。于娑婆之爱,日求其轻;极乐之念,日求其一。爱,轻之又轻之,逐渐达到没有;念,一之又一之,逐渐达到究竟。果真能够如此,则此人虽然尚未脱离娑婆世界,已经不是娑婆世界之久客;虽然尚未生极乐世界,已经是极乐世界之嘉宾。临终正念现前,往生极乐世界是必定的。

〔刮翳眼之金錍〕金錍(pī),即金鎞(bī)。这是古代医治眼病的器具,用它刮去眼球表面的翳膜,就能够使人复明。〔膏肓〕指绝症。

【或问:轻爱有道乎?曰:轻爱莫要乎一念。又问: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乎轻爱。或者莞尔,谓曰:师言首鼠两端,似无主正,俾学者乎何从?曰:非两端也,欲明一念之所以也。盖念之所不能一,由散心异缘之使然。散心异缘,又由逐境纷驰之使然。故娑婆有一境,则众生有一心;众生有一心,则娑婆有一境。故曰:‘心生,故种种法生;法生,故种种心生。’聚缘内摇,趣外奔逸,心境交驰,尘沙莫尽。爱苟不忘,念能一乎? 】

有人问道:轻爱有什么方法吗?答曰:轻爱最关键的是要一其念。又问道:一其念有什么方法吗?答曰:一其念最关键的是要轻爱。此人笑道:师父您的话摇摆不定,没有主见,令学人无所适从。答曰:不是摇摆不定,这是要阐明一其念之所以然也。因为,念(念佛之念)之所以不能专一,是由于心散乱攀缘别处去了。心散乱攀缘别处去了,又是由于逐境纷驰的缘故。因此,娑婆世界有一境,则众生有一心;众生有一心,则娑婆世界有一境。故曰:‘心生,故种种法生;法生,故种种心生。’缘聚而心生,逐境奔逸,心缘境,境牵心,心境交驰,尘沙劫也不能够穷尽。爱如果不断,念能够专一吗?

〔爱苟不忘〕爱如果不灭。在古文中“忘”通“亡”,意思是“灭”。〔莞尔〕微笑的样子。〔首鼠两端〕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首鼠”,鼠性多疑,出洞时,头一下伸出来,一下又缩进去;“两端”,是进是退,拿不定主意。

故欲一其念者,莫若轻其爱;欲轻其爱者,莫若一其心。一其心者,莫若杜其境;众境皆空,则万缘都寂;万缘都寂,则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则爱缘俱尽,故曰:‘欲一其念,莫若轻爱;欲轻其爱,莫若一念。’盖爱之与念,势不两立,若日月之代行,明暗之相背也。】

故欲一其念者,莫若轻其爱;欲轻其爱者,莫若一其心。一其心者,莫若杜绝其境(心不缘境);众境皆空,则万缘俱寂;万缘俱寂,则一念自成(则纯一之佛念自然成就)。一念若成,则爱缘俱尽,故曰:‘欲一其念,莫若轻爱;欲轻其爱,莫若一念。’因为爱缘与念一,势不两立,有如夜晚与白昼之相互轮换,又如黑暗与光明之完全对立也。(所以,断爱与念一是相辅相成。)

 

问: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是否只顾自利?

答:印光大师云:“自未能度,而欲度他,何异溺海渡人?奉劝诸贤,不可我慢高大,还是真信切愿,仗慈力念佛求生西方好。”(《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三、自警七条

〔自警〕自我警诫。莲池大师在这自我警诫的七条中,明确规定了那些事情不可做,以保持一心正念。

莲池大师《云栖大师遗稿·自警》云:

 

【先民有言:‘禹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我今衰残,奚啻惜分,一弹指顷,毋杂用心。】

古人说:‘大禹是圣人,都要珍惜寸阴,我辈则应当珍惜分阴才是。’我今年迈体衰,岂但要珍惜分阴,就是一弹指顷,也不可杂用心啊!

〔先民有言〕晋朝名将陶侃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我辈当惜分阴。”〔寸阴〕短暂的光阴。语出《淮南子·原道训》:“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光阴〕时间。〔尺之璧〕直径一尺之璧玉。〔璧玉〕上等美玉。〔奚啻,xī chì〕何止;岂但。

【毋杂用心者,谓本参正念外,才起一念杂想,即便扫除,摄归正念,不可时刻延捱。今略开七事,真为生死出家,直欲一生了办,务力守之,时时自警。】

不可杂用心,这是说除本参正念外,才起一念杂想,便要立即扫除,摄归正念,不可有片刻的拖延。今略举七事,真为生死而出家,直欲一生了办大事者,务必尽力守之,时时自警。

〔本参正念〕莲池大师是参究念佛,所以本参正念即是佛号“阿弥陀佛”。莲池大师云:“提话头,是宗门发悟最紧切工夫。修净土人,即以一声佛号做个话头,此妙法也。”又云:“今当於妄想纷飞时,只轻轻举佛(佛号)一声,即住了,看他是谁念佛?久之念起(妄念若起),又如是举,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着。”(《云栖净土汇语》)

【一、不得畜资财,造房屋,买田地,置一切精致好物。即经像等传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恋,一心正念。】

一、不得畜积资财,建造房屋,购买田地,办置一切精美的物品。就是传自太古的经像等,即便出自名家,也都不得留恋,一心正念。

〔一心正念〕莲池大师云:“有志于学者,只是一个正念,常在胸中。逢静时也如此,逢闹时也如此,凭他静闹变迁,而我者(同“这”)个念头,断然无有移易;如是方无间断,谓之善做工夫也。岂不见古人道:智者除心,愚者除境。如必嫌喧取静,则境界恐无有静之时,亦无有静之处。夫求静者,莫如深山之中。然深山静矣,而樵斧闻于隔云,牧笛鸣于斜照,则耳畔又安能静也?然樵斧牧笛,或可使屏绝之,使不交于吾耳;至于清宵而猿啼虎啸,白昼而鹊噪鸦鸣,又安能静耶?然猿啼虎啸,鹊噪鸦鸣,或可驱逐之,使不交于吾耳;至于狂风起而万窍怒号,迅雷发而千山震撼,则此时嫌喧取寂者,将屏绝之耶?驱逐之耶?以此推之,境界決无有静之时也,决无有静之处也。学人但患志不猛烈耳!存一猛烈之志,则何之而不可?”(《云栖法汇》)

【二、不得作种种非紧要福缘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权置万行门,一心正念。】

二、不得作种种不紧要的福缘事,姑且待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现今权且搁置万行门,一心正念。

〔大事〕这里指明心见性。对尚未达到一心不乱的念佛人而言,念佛一心不乱则是了生死之头等大事。〔万行门〕“万行”,一切之行法。“门”者,入出义也。沩山灵祐禅师云:“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

【三、不得于好色好味等起贪爱心,于好言赞誉我者,起贪爱心。不得于恶色恶味等起瞋恼心,于恶言讥毁我者,骂辱我者,种种拂逆我者,起瞋恼心。乃至过去未来事,或顺或违,皆悉屏绝,坚壁固守,一心正念。】

三、不得于好色美味等起贪爱心,于好言赞誉我者,起贪爱心。不得于恶色坏味等起瞋恼心,于恶言讥毁我者,骂辱我者,种种拂逆我者,起瞋恼心。乃至过去未来之事,或顺或违,都要全部屏弃断绝,不起爱憎取舍之心,坚壁固守,一心正念。

〔坚壁〕坚固壁垒。

【四、不得吟作诗文,书写真草题帖对联,修饰尺牍,泛览外书,议论他人得失长短,乃至教凭臆见,而高心著述,禅未悟彻,而妄意拈评,缄口结舌一心正念。】

四、不得吟诗作文,书写楷书(真书)草书之题帖对联,以及修饰书信(尺牍),翻阅外书。不得议论他人得失长短,乃至仅凭个人的私见,而自以为是地(高心)著述。参禅尚未悟彻,不得妄意拈古评唱,应当缄口结舌,一心正念。

〔修饰尺牍〕修改润饰书信之文辞,使其完美。〔外书〕佛之教典为内典,此外之书皆称外书。〔臆见〕个人的私见。〔拈评〕拈古评唱。“拈古”,拈出古则公案以点化参禅之学人;“评唱”,品评提倡古人之说。

【五、不得交结亲朋,应赴请召,游山玩景,杂话间(闲)谈。凡种种世谛中事,除理所当为,决不可已者,余悉休罢,一心正念。】

五、不得交结亲朋好友,参加请召等应酬活动,游山玩景,杂话闲谈。凡是种种世间事,除理所当为决不可推辞者,其余一概免去,一心正念。

【六、不得贪着放逸,恣纵睡眠。大事未明,提劳忍苦,一心正念。】

六、不得贪著,放逸身心,放任睡眠。大事未明,必须勤劳忍苦,一心正念。

【七、不得与世人竞才竞能,争名争势,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诳称知识,妄自尊高。惟应执卑守愚,终身居学地,而自锻炼,常精当进,一心正念。】

七、不得与世人竞赛才能,争名争势,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诳称自己是善知识,妄自尊高。只应当执卑守愚,终身居于学人的地位,而自锻炼,精进不已,一心正念。

〔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自己未得圣法,而言已得;未证道果,而言已证。

四、百事不管

清朝有一位百不管老太太,不知她的姓名,只晓得她是杭州人。她曾经请教“孝慈庵”的道源和尚:“修什么法门,一生决定脱离苦海?”道源和尚回答道:“没有比得上念佛了!然而,念佛不难,难在持久;持久不难,难在一心。你如果能够不管一切俗事,专心持名念佛,以至诚心发愿往生,临命终时,佛来接引,就脱离苦海了!”老太太欣然拜谢。她回家后,马上将家事委托给媳妇们,自己开辟了一间净室供奉佛像,在里面修持。

过了一年多,她又来请教道源和尚:“自从接受您的开示后,弟子我舍弃家务,专心念佛。自问已经可以持久念佛而不懈怠,但是却苦于一心太难,无法达到,请您再教导我该怎么办。”道源和尚说:“你虽然抛却家务,但是对于儿孙和眷属,却仍然还有挂念。这个爱根不拔,怎么能够成就一心呢?现在要功夫更进一步,就必须先拔去爱根,放下一切,然后才能够得到一心!”老太太感叹地说:“师父说得太对了!我虽然身子不去管,心中却仍然没有放下。从今以后,我当真要做一个百不管的人了!”于是,她更加精进。爱心偶动,她就立即默念“百不管”这三个字,将它驱除。有人问她家事,她也是以“百不管”这三个字来拒绝他们。因此“百不管”的大名就传播在亲友和乡里间。这样又过了一年多,有一天,她来到“孝慈庵”拜谢道源和尚说:“师父没有欺骗我,弟子过不了几天就要去西方了!”数日后,她无疾而终。

 

原文:清,百不管老媪,失其姓,杭州人。尝问孝慈庵道源和尚,曰:“修何法门,一生决离苦海?”和尚曰:“无过念佛。然念佛不难,难于持久;持久不难,难于一心。若能一切不管,专心持名,至诚发愿往生,临终佛来接引,脱离苦海矣。”欣然拜谢。即将家事委子妇等,自辟净室供佛,修持其中。年余,复往问曰:“自蒙开示,弟子弃舍家务,专事念佛。自问亦可谓久而不懈,但苦一心之难,师当有以教我!”和尚曰:“汝虽抛却家务,而儿孙眷属,不无挂念,此则爱根未拔,如何一心?汝今加功,先拔去爱根,将一切放下,然后能得一心也。”叹曰:“师言是也,我虽不管于身,不能不管于心,从此真当百不管矣。”遂愈加精进,爱心偶动,即默持百不管三字,以自驱除。或咨以家事,亦以此三字拒之。于是百不管之名,播于亲党间。又年余,诣庵谢曰:“师不欺我也,弟子西行有日矣。”数日后,无疾而终。(录自《念佛法要》)

五、一笔勾

嘉靖乙丑年(1565年)除夕日,莲池大师命妻汤氏泡茶。汤氏捧茶至案前,失手落地。大师看到心爱的祖传玉盏碎裂,笑道:“因缘无不散之理。”明年,与汤氏告别,说道:“恩爱不可能永远,生死莫人替代。我要出家去了,你好好安排自己。”汤氏也洒脱地说道:“您先去,我安排好家中事,我也出家去。”大师乃作“一笔勾”词而出家。

〔一笔勾〕这是古人销账的用语,意思是把还清了的账一笔抹掉,后来引申为把一切全部取消。例如晚唐道人吕洞滨悟道词《沁园春》云:“休休,及早回头,把往日风流一笔钩。”〔风流〕既有功绩又有文采,例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父母章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父母恩重如山丘,五鼎三牲未足以报酬,务须救度双亲出生死,儿女孝道方才成就。嗏!出家事这一大因由,凡夫的情识怎能解得透?真正的孝子贤孙,当向诸法实相参究(自己得道才能够救度父母出离生死苦海),因此把荣名显亲、光宗耀祖的五色金章一笔勾。

〔五鼎三牲〕形容祭品极其丰盛。〔五鼎〕古代行祭礼时,大夫用五个鼎。〔三牲〕牛、羊、猪。〔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是说:父母了脱生死(离尘垢),儿女才是真正尽到孝道。〔嗏chā〕叹词,这里是当头棒喝。〔真空〕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一切法的实际情形。《佛藏经》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详见《诸法实相》一文)〔五色金章〕古代高级官员的官服,这里指功成名就,荣名显亲,光宗耀祖。

憨山大师云:“举世父母所望于子者,欲其荣名显亲也,故以三牲五鼎之养为尽孝。殊不知养愈厚,苦益深,是累其亲非真孝也。故吾佛世尊,薄金轮(鄙薄金轮王之位)而不为,舍父母,弃王宫,苦行于雪山,六年成道,为三界尊,人天之所宗仰。苟不舍至贵,割大爱,何以博长劫不朽之业乎?故称之曰:‘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此非以了悟无生,普度众生为报地乎?佛说大戒,首曰:孝名为戒。谓孝顺父母,孝顺师僧三宝,孝顺至道,孝顺一切众生。故真学佛行者,将视一切众生,为己多生父母,岂一生之亲而不报乎(岂有今生父母之恩都不报答的)?”(《梦游集·示王自安居士舍子出家》)

二、夫妻章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嗏!为你两绸缪,披枷带杻,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还不是活鬼一对乔装打扮相厮守,缘尽还分手。嗏!为你这两情缠绵,披枷带锁江湖游。觑破你是冤家来讨债,各寻解脱之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

〔凤侣鸾俦〕指男女欢爱如凤凰与鸾鸟相谐作伴。〔杻chǒu〕古代手铐一类的刑具。〔绸缪chóu móu〕情深意长缠绵:两情绸缪。〔冤家〕为报复而来的仇人。“夫妻是冤家”,是说彼此都是在把对方拖住,在生死轮回中没完没了的受苦。《楞严经》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化解的办法是入解脱门,由情侣而成道友。〔各自寻门走〕各自寻求了脱生死之门(佛门)走。

三、儿孙章

【身似疮疣(yóu),莫为儿孙作远忧。忆昔燕山窦,今日还存否?嗏!毕竟有时休,总归无后。谁识当人,万古常如旧,因此把桂子兰孙一笔勾。】

色身脏苦似疮疣,莫为儿孙作远忧。忆昔燕山教五子,名扬天下,而今还在否?嗏!毕竟有时休,总归无后,黄泉路上独自走。谁识当人(自性),万古常如旧(从来就不老不死),因此把桂子兰孙一笔勾。

〔燕山窦〕即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他的老家是蓟州渔阳,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尊称他为窦燕山,这是古时候以地代名表示尊敬的风尚。他家教甚严,有五个儿子,皆文行(学问品行)并优,时人赞为“窦氏五龙”,都考中进士,成为国家的栋梁。《三字经》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今日还存否〕“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红楼梦·好了歌》)〔总归无后〕一息不来,黄泉独自走;究竟说来,哪有什么子孙后人?

〔谁识当人〕谁晓得自性才是自己呢?众生迷,妄认色身为自己,而不晓得自性才是自己,故有生死轮回。《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译文: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自性迷悖,起种种颠倒,认妄为真。这就像有人迷失了方向,认北为南、认东为西一样,妄认地水火风四大形成的肉体为自身相、六根缘六尘之缘虑心(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就像眼睛发花,妄见空中有花并有第二个月亮。......众生由于颠倒迷惑而妄认幻现的身和心是实有,并执之为我,于是生死轮回不已,所以称之为无明。

〔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有坚、湿、暖、动之四性,故称为“大”。色身是四大构成,这里的“四大”指色身。〔六尘缘影〕六根缘六尘所产生的种种念想,而这些念想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称之为六尘缘影——缘六尘之幻影。〔桂子兰孙〕对人子孙的美称。儿孙同时显贵发达,称为兰桂齐芳。

四、功名章

【独占鳌头,谩说男儿得意秋。金印悬如斗,声势非常久。嗏!多少枉驰求,童颜皓首。梦觉黄梁,一笑无何有,因此把富贵功名一笔勾。】

独占鳌头,休说这是男儿得意的时候。金印悬如斗,声势并非能常久。嗏!多少枉驰求,童颜转眼是白头。黄梁一梦醒,且看何所有?因此把富贵功名一笔勾。

〔独占鳌头〕“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在这上面迎榜。〔声势并非能常久〕富贵荣华、文采俊俏、美满幸福,都不能够恒常久远。这就是为什么要一笔勾!若是自己不勾,无常会来勾,到那时候生死就不自由了。〔多少枉驰求〕“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红楼梦·好了歌》)

〔黄梁一梦〕典出唐代《枕中记》:“开成七年,有卢生名英,字萃之。于邯郸逆旅(旅店),遇道者吕翁。生言下甚自叹困穷,翁乃取囊中枕授之。曰:‘子枕吾此枕,当令子荣显适意!’时主人方蒸黍(黄粱),生俛首就之,梦入枕中,遂至其家。数月,娶清河崔氏女为妻。女容甚丽,生资(嫁妆)愈厚,生大悦。于是,旋(不久)举进士,累官舍人(积功升官至中书舍人),迁节度使(迁升节度使),大破戎虏,为相(当宰相)十余年。子五人皆仕宦(做官),孙十余人,其姻媾(姻亲)皆天下望族(显贵的家族),年逾八十而卒(zú,去世)。及醒,蒸黍尚未熟。怪(惊奇)曰:‘岂其梦耶(这难道是梦吗)?’翁笑曰:‘人生之适(际遇),亦如是耳!’生抚然(茫然自失)良久,稽首拜谢而去。”〔黄粱〕黄小米。〔际遇〕遭遇(多指好的)。〔稽首〕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五、财富章

【富比王候,你道欢时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忧倾覆。嗏!淡饭胜珍馐,衲衣如绣。天地吾庐,大厦何须构,因此把家舍田园一笔勾。】

富比王候,你道我欢我道愁,求时受尽千般苦,得后忧倾覆。嗏!粗茶淡饭胜珍馐,衲衣破袄如锦绣。天地之间是我屋,大厦何须建构?因此把家舍田园一笔勾。

〔你道欢时我道愁〕你以为我富比王候就会非常欢喜,却不知道这里面的苦楚:为了追求财富,我受尽千般幸苦;一旦侥幸地富了,又随时在担忧官家、盗贼、水灾、火灾、以及败家子,将我的财富毁掉。〔生受〕受苦;辛苦。

六、才学章

【学海长流,文阵光芒射斗牛,百艺丛中走,斗酒诗千首。嗏!锦绣满胸头,何须夸口,生死跟前,半点难相救,因此把盖世文章一笔勾。】

学海长流无时休,文坛光芒射斗牛,百艺丛中恣意走,斗酒诗千首。嗏!锦绣满胸头,何须夸口,生死跟前,一丝儿也不能相救,因此把盖世文章一笔勾。

〔学海〕汉扬雄《法言·学行》:“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这是说:百川流行不息,所以至海;丘陵止而不动,所以不至于山。因此做学问应当如河川流向大海,日进不已。〔文阵〕文坛。〔文阵光芒射斗牛〕形容此人才学之高:在文坛上光芒万丈,射到了斗宿(北斗星)和牛宿(牵牛星)。

七、游乐章

【夏赏春游,歌舞场中乐事稠,烟雨迷花柳,棋酒娱亲友。嗏!眼底逞风流,苦归身后。可惜光阴,懡㦬空回首,因此把风月情怀一笔勾。】

夏赏又春游,歌舞场中乐事频稠,烟雨迷花柳,茶酒琴棋娱亲友。嗏!眼下个个逞风流,苦归自身死后。可惜浪费光阴误了生死大事,悔愧难当空回首,因此把风月情怀一笔勾。

〔眼底〕眼下,目前,现时。〔风流〕既有功绩又有文采。〔懡㦬(mǒ luó)〕梵语,汉译:惭愧。〔空回首〕回顾往事,一场空。

光阴迅速,人命无常。学佛人务须时时警觉,切莫掉以轻心,嬉戏游乐,虚掷时光,而悔恨无穷。

普贤菩萨《警众偈》云:“是日已过(今天一过去),命亦随减(活在世上的日子也就随之减少一天),如少水鱼(犹如池水日渐枯竭之鱼),斯有何乐(这有什么快乐可言)?大众!当勤精进(应当勤奋精进地修行),如救头然如同救护自己的头那样,迫不可待。但念无常(时时刻刻想到念死亡的来临),甚勿放逸(千万不要放纵自己,去贪图闲适安乐,而浪费了宝贵的时光)。”

〔当勤精进,如救头然〕应当勤奋精进地修行,如同救护自己的 头颅那样,迫不可待。(例如,当有东西向头上砸来,就必须立即挡住,或者躲开,一刻也不能够耽误。同样,当死亡袭来,解脱此身的修行必须勤奋精进,一刻也不能够耽误。)“然”用于词尾,表示状态,例如:显然,忽然,飘飘然。这一句是说:死亡迅速逼近,念佛应当精勤不懈,赶快地迫不及待地,抢在昏迷死亡之前,成就“十念相续,积习成性”(详见《往生的条件》一文)。〔无常〕无有常住(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亦指死亡、勾魂之鬼。〔甚勿放逸 〕千万不要放纵自己,去贪图闲适安乐,而浪费了宝贵的时光。佛言:“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佛说无量寿佛经》)

 

正是:

生前费尽心千万,死后空留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下场。

 

〔浑是〕全然是。〔顷刻一声锣鼓歇〕转瞬无常到来,这场戏也就唱完了(锣鼓歇)。

六、好了歌

请点击《好了歌及其注词》

 

 

 

参考阅读:

临终正念

临终正念答客问

信愿行

散心念佛亦必往生吗

称名必生吗?

往生的原理

第十八愿

临终十念相续即生

以心转业

莲池大师《一笔勾》词